活动课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课题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气候对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和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2.通过讨论,学习如何避免和应对灾害性天气的侵袭以及青藏铁路建设过程中攻克冻土难题的“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精神。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教学重点
1.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2.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气象灾害及防灾、减灾措施。
2.科学的人地观、环境观的树立。
教学过程
新课
导入
同学们,如果天气阳光灿烂,人们的心情会充满阳光,如果窗外下着雨,人们就会有一种莫名的惆怅,天气与心情,气候与性格到底有没有关系呢?
自
主
学
习
一、认识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阅读教材第83页的“麻辣小龙虾”“火锅”和第84页的“图4
-
5
-
7 欧洲部分城市1月平均气温”,回答下列问题。
1.气候与饮食习惯
(1)四川、湖南、贵州等地的居民有喜食辣椒的习惯的原因。
(2)我们家乡云南饮食习惯与当地的气候的关系。
(3)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居民主食的差异与气候有什么关系。
2.气候与日常着装
分析热带、温带、寒带、高原地区的居民着装特点与气候的关系。
3.气候与民居建筑
(1)说出欧洲民居墙壁厚度的变化与气候的关系。
(2)思考四合院、江南水乡、竹楼、窑洞等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4.气候与身心健康
(1)观察你周围的人群,除了“感冒”之外,哪些疾病还与气候有关,自己的邻居或亲人有没有这样的病症,容易发作的时间。
(2)气候除了能影响或危及生命健康之外,能否影响人们的心情?
自
主
学
习
二、认识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瑞雪兆丰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体现了气候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密切关系。实践证明,气候条件中的光、热、水、气等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三、认识气候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在古代,我国有“南船北马”的说法,这种交通运输方式的不同是由气候条件引起的。
2.洪涝、台风、冻雨、大雾等灾害性天气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阅读教材第86页的阅读“青藏铁路建设攻克冻土难题”,回答下列问题。
1.冻土对铁轨的危害。
2.铁路专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合
作
探
究
探究点、认识气候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认真观察以下图片,小组合作讨论,并共同总结。
气候与饮食:
1.强调潮湿气候地区的居民吃辣有助于祛风去湿。
2.延伸探究:南北饮食对对碰。让学生了解南北方饮食习惯差异。
主食饮食偏好北方地区面食为主(馒头、面条、饺子等)咸、辣(口味重)南方地区大米及其制品(米饭、年糕等)甜(口味清淡)
气候与民居:
1.欧洲民居墙壁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增厚。原因是欧洲冬季气温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逐渐降低。
2.延伸探究:思考江南水乡、竹楼、窑洞、四合院等民居与气候的关系。
北方冬季漫长而严寒,北京四合院矮小紧凑,密闭程度高,取暖效果较好;黄土高原的居民,常以窑洞为房屋,温度变化
合
作
探
究
小,有冬暖夏凉的特点;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气候全年炎热、降水丰沛,所以傣家竹楼没有墙,悬于地面之上,便于通风散热;我国南方夏季长而炎热,江南水乡民居多高大宽敞,通风散热条件好。
【教师小结】 1.受气候的影响,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相差很大。
2.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不同地区,建筑结构相差很大。
板
书
设
计
当
堂
演
练
1.傣族竹楼形成“高脚”建筑风格主要是为了
( B )
A.防蚊虫叮咬
B.通风防潮
C.防洪水
D.防泥石流
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空气中的 增加
( D )?
A.甲烷
B.氧气
C.一氧化碳
D.二氧化碳
3.《晏子使楚》中有这样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说明
( B )
A.土壤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B.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天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D.河流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4.下列现象与人类活动无关的是
( D )
A.全球变暖
B.酸雨
C.臭氧层空洞
D.火山喷发
5.我国北方地区在农业生产中流传着这样的话:“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你认为形成这种农业生产模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D )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气候因素
6.世界各地的民居有着不同的建筑风格,读下列景观图,民居与地区环境对应正确的是
( C )
A.甲—热带湿热地区
B.乙—温带地区
C.丙—黄土高原
D.丁—热带干旱地区
课堂
总结
气候与我们的生产生活,主要阐述了人类活动与气候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首先,通过气候的差异,使地球上不同地区的人形成了不同的性格引入,接着采用图片阐述了气候的差异对各地的衣、食、住、行和工农业生产的影响,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营造出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和个性张扬的空间,
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激发了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课堂气氛活跃,同时注重讨论如何应对灾害性天气的侵袭,让学生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教学不足之处: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发现学生的实际生活知识知之甚少,在举例方面,比较困难,要鼓励学生多搜集材料,学会从材料中分析解决问题。
努力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更新教学理念,研究教学规律,成为有创新精神的研究型教师,每天帮助学生进步一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