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一
氧
化
碳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CO是一种 无色无味 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 略小 , 难 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燃烧时的现象为 产生蓝色火焰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O22CO2 。?
(2)还原性:(以CuO为例)反应的现象为 黑色粉末变红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O+COCu+CO2 。?
(3)毒性:煤气中毒即 CO 中毒,原因是CO很容易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 O2 结合,从而造成人体缺氧。?
3.一氧化碳的用途
(1)由于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作 燃料 。?
(2)由于具有还原性,可用于 冶金 工业。?
·知识点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1.
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D)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CO可用于冶炼金属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2.烟草燃烧时释放的烟雾中含有3
800多种已知化学物质,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其中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一种有毒物质是
(A)
A.一氧化碳
B.尼古丁
C.焦油
D.苯并芘
3.如图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实验装置。该反应利用CO的还原性,将Fe2O3中的铁还原出来。
(1)写出高温条件下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CO+Fe2O32Fe+3CO2 。?
(2)实验过程中,常在装置图末端的导管口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灯焰处于导管口),这样做的目的是 防止反应剩余的一氧化碳逸散,污染空气 。?
(3)通过B装置可检验A中的生成物含有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CO2CaCO3↓+H2O 。?
(4)在此实验中,我们还认识到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的不同。
①请写出其中的一点: 一氧化碳可燃,二氧化碳不可燃(答案合理即可) 。?
②试从微观的角度分析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CO与CO2分子的结构不同 。?
·知识点二: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进行综合考查
4.(2021·厦门质检)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可用作燃料
B.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能使人中毒
C.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均易溶于水
D.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5.欲将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杂质除去,可以让混合气体通过
(C)
A.灼热的氧化铜
B.水
C.灼热的炭层
D.石蕊试液
6.以下方法不能用来鉴别CO、CO2这两种无色气体的是
(A)
①通入澄清石灰水;②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③闻气味;④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⑤在密闭容器中用活的昆虫实验,观察昆虫是否死亡;⑥点燃,看能否燃烧。
A.③⑤
B.③⑥
C.①②
D.①③
7.(2021·三明质检)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用H2O2溶液和MnO2制取氧气后,回收MnO2
过滤、烘干
B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入适量氧气,点燃
C
鉴别H2和CO
分别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D
鉴别CO2和N2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8.用“W”形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a处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B.a处的反应为CO+CuOCu+CO2
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
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
9.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A.木炭、一氧化碳都发生了还原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10.(2020·甘孜州中考)CO、CO2和CaCO3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
B.②可通过物质的可燃性实现
C.③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
D.④可通过分解反应实现
11.如图所示,Ⅰ~Ⅳ各步反应是初中化学涉及的有关化学反应(箭头指向表示物质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略去),其中甲、乙、丁均为氧化物,甲、丁为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乙在常温下是无色液体,丙能支持燃烧。
(1)丁的名称是 一氧化碳 。?
(2)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合理即可) 。?
(3)Ⅱ有多种转化途径:
①若Ⅱ为分解反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H2↑+O2↑ 。?
②若Ⅱ的反应物是甲与乙,该变化存在于自然界物质循环之中,称为 光合 作用。?
PAGE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二
氧
化
碳
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大 , 能 溶于水。固体二氧化碳叫 干冰 。?
(2)化学性质:
①二氧化碳 不能燃烧 ,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化学方程式: H2CO3H2O+CO2↑ 。?
③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 CO2+Ca(OH)2CaCO3↓+H2O ,此反应可用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
④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3)用途:
①植物 光合作用 的原料;②可用于 化工原料 ;?
③生产化肥及气体肥料;④干冰可用于 人工降雨 ;⑤灭火。?
2.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气体: CO2、O3、CH4和氟氯代烷 。?
(2)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 升高 等。?
(3)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 减少使用化石燃料,使用清洁能源;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等 。?
·知识点一: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1.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D)
A.灭火
B.制汽水
C.人工降雨
D.填充探空气球
2.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D)
A.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B.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发生光合作用
C.刷过石灰浆的墙壁逐渐变硬
D.将二氧化碳加压降温使之变成干冰
3.用如图装置进行CO2性质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
A.①证明是CO2使石蕊变红
B.②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C.③观察到蜡烛自上而下依次熄灭
D.①②③只能验证CO2化学性质
·知识点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2021·南平质检)自然界中存在氧、碳等元素的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A)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动植物的呼吸
C.微生物分解作用
D.煤等燃料的燃烧
5.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中,与“低碳生活”无关的是
(A)
6.(2021·厦门质检)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7.在如图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往2支试管中分别缓缓注入5
mL紫色石蕊试液和5
mL澄清石灰水。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左边试管内液体变红色
B.右边试管内石灰水有浑浊现象产生
C.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的液面左边高于右边
D.相同体积的水和石灰水,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多
8.(2021·泉州质检)二氧化碳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大棚种植蔬菜过程中,需要增施CO2气体,其目的是 促进光合作用 。?
(2)将水果(如西瓜)与干冰放在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即可制得“碳酸水果”。食用“碳酸水果”时会有气泡冒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H2CO3H2O+CO2↑ 。?
(3)将一个大烧杯罩在一高一低燃着的蜡烛上方,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高处的蜡烛先熄灭,低处的蜡烛后熄灭。据此现象推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火灾时应匍匐前进的原因之一是 高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 。?
(4)绿色化学期望化工生产时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入产品中,即为零排放。一定条件下CO2、H2按不同比例反应获得以下产品,其中能实现零排放的是 a (填标号)。?
a.甲酸(CH2O2)
b.甲醇(CH4O)
c.乙烯(C2H4)
9.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请填空:
(1)实验1采用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水 。?
(2)实验1中干燥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石蕊纸花变红色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H2OH2CO3 。?
(3)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 ④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 密度比空气的大 。?
PAGE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第1课时 二
氧
化
碳
1.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固体二氧化碳叫
。?
(2)化学性质:
①二氧化碳
,也不能支持燃烧。?
②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化学方程式:
。?
③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反应:
,此反应可用于实验室检验二氧化碳。?
④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3)用途:
①植物
的原料;②可用于
;?
③生产化肥及气体肥料;④干冰可用于
;⑤灭火。?
2.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气体:
。?
(2)危害: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两极的冰川融化,使海平面
等。?
(3)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
。?
·知识点一:二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
1.下列不属于二氧化碳用途的是
(
)
A.灭火
B.制汽水
C.人工降雨
D.填充探空气球
2.下列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
A.二氧化碳通入水中
B.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发生光合作用
C.刷过石灰浆的墙壁逐渐变硬
D.将二氧化碳加压降温使之变成干冰
3.用如图装置进行CO2性质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证明是CO2使石蕊变红
B.②可用于检验CO2气体
C.③观察到蜡烛自上而下依次熄灭
D.①②③只能验证CO2化学性质
·知识点二:二氧化碳对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4.(2021·南平质检)自然界中存在氧、碳等元素的循环,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
)
A.植物的光合作用
B.动植物的呼吸
C.微生物分解作用
D.煤等燃料的燃烧
5.生活中的下列做法中,与“低碳生活”无关的是
(
)
6.(2021·厦门质检)关于碳循环和氧循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氧气只有通过燃烧才能参与碳循环
B.碳循环和氧循环过程中均发生了化学变化
C.绿色植物的生长过程,既涉及碳循环,又涉及氧循环
D.碳循环和氧循环有利于维持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
7.在如图气密性良好的装置中充满了二氧化碳气体,往2支试管中分别缓缓注入5
mL紫色石蕊试液和5
mL澄清石灰水。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左边试管内液体变红色
B.右边试管内石灰水有浑浊现象产生
C.充分反应后,U形管中的液面左边高于右边
D.相同体积的水和石灰水,石灰水吸收的二氧化碳较多
8.(2021·泉州质检)二氧化碳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1)大棚种植蔬菜过程中,需要增施CO2气体,其目的是
。?
(2)将水果(如西瓜)与干冰放在密闭容器中一段时间即可制得“碳酸水果”。食用“碳酸水果”时会有气泡冒出,产生气泡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将一个大烧杯罩在一高一低燃着的蜡烛上方,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高处的蜡烛先熄灭,低处的蜡烛后熄灭。据此现象推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火灾时应匍匐前进的原因之一是
。?
(4)绿色化学期望化工生产时原料中的原子全部转入产品中,即为零排放。一定条件下CO2、H2按不同比例反应获得以下产品,其中能实现零排放的是
(填标号)。?
a.甲酸(CH2O2)
b.甲醇(CH4O)
c.乙烯(C2H4)
9.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某同学设计如图所示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请填空:
(1)实验1采用科学探究中的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控制的变量是
。?
(2)实验1中干燥石蕊纸花喷水后放入二氧化碳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2是在实验1的基础上设计的创新改进实验,将二氧化碳缓慢通入竖直放置的玻璃管中,能观察到第
(填序号)号棉球先变色,通过此现象可获得关于二氧化碳的另外一条性质是
。?
PAGE第2课时 一
氧
化
碳
1.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CO是一种
的气体,其密度比空气
,
溶于水。?
2.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燃烧时的现象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还原性:(以CuO为例)反应的现象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毒性:煤气中毒即
中毒,原因是CO很容易与血液里的血红蛋白相结合,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
结合,从而造成人体缺氧。?
3.一氧化碳的用途
(1)由于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可用作
。?
(2)由于具有还原性,可用于
工业。?
·知识点一:一氧化碳的性质
1.
燃气热水器中燃气不充分燃烧易产生CO气体,下列关于CO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CO气体有毒,可危害人体健康
B.CO可用于冶炼金属
C.CO可以燃烧,可作燃料
D.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2.烟草燃烧时释放的烟雾中含有3
800多种已知化学物质,绝大部分对人体有害。其中易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一种有毒物质是
(
)
A.一氧化碳
B.尼古丁
C.焦油
D.苯并芘
3.如图为“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实验装置。该反应利用CO的还原性,将Fe2O3中的铁还原出来。
(1)写出高温条件下CO与Fe2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实验过程中,常在装置图末端的导管口放一盏燃着的酒精灯(灯焰处于导管口),这样做的目的是
。?
(3)通过B装置可检验A中的生成物含有CO2,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在此实验中,我们还认识到CO和CO2的化学性质有许多的不同。
①请写出其中的一点:
。?
②试从微观的角度分析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的原因是
。?
·知识点二:对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进行综合考查
4.(2021·厦门质检)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一氧化碳可用作燃料
B.一氧化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能使人中毒
C.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均易溶于水
D.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性质差异大的原因是分子构成不同
5.欲将一氧化碳中混有的少量二氧化碳杂质除去,可以让混合气体通过
(
)
A.灼热的氧化铜
B.水
C.灼热的炭层
D.石蕊试液
6.以下方法不能用来鉴别CO、CO2这两种无色气体的是
(
)
①通入澄清石灰水;②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③闻气味;④通过灼热的氧化铜粉末;⑤在密闭容器中用活的昆虫实验,观察昆虫是否死亡;⑥点燃,看能否燃烧。
A.③⑤
B.③⑥
C.①②
D.①③
7.(2021·三明质检)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用H2O2溶液和MnO2制取氧气后,回收MnO2
过滤、烘干
B
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
通入适量氧气,点燃
C
鉴别H2和CO
分别点燃,观察火焰颜色
D
鉴别CO2和N2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8.用“W”形玻璃管进行微型实验,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a处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B.a处的反应为CO+CuOCu+CO2
C.b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CO2生成
D.可利用点燃的方法进行尾气处理
9.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木炭、一氧化碳都发生了还原反应
B.两个实验的相关反应中,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两个实验中都可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两个实验的操作中都要防止液体倒吸
10.(2020·甘孜州中考)CO、CO2和CaCO3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①可通过物质的还原性实现
B.②可通过物质的可燃性实现
C.③可通过与澄清石灰水反应实现
D.④可通过分解反应实现
11.如图所示,Ⅰ~Ⅳ各步反应是初中化学涉及的有关化学反应(箭头指向表示物质转化,部分反应物、生成物或反应条件略去),其中甲、乙、丁均为氧化物,甲、丁为气体且组成元素相同,乙在常温下是无色液体,丙能支持燃烧。
(1)丁的名称是
。?
(2)Ⅰ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
(3)Ⅱ有多种转化途径:
①若Ⅱ为分解反应,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若Ⅱ的反应物是甲与乙,该变化存在于自然界物质循环之中,称为
作用。?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