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祝 福》教学设计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7-29 08:0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祝 福》教学设计
学 科 语文 教材名称 必修三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祝福》 年级 高一 学期 第二 学段 第一学段
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③情感目标: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着重从具体事件(细节)中去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征,从而掌握人物分析方法。 2、把握鲁迅小说主题深刻性。
教学思路 导入——检查预习——带着问题,自由论坛——表演精彩片断,从而完成对祥林嫂这一人物的全方位解读。
主要教学方法 1、 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步深入
2 、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3 、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4、 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教学资源 1. 教材:《祝福》文本2. 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捐门槛”片断3. 鲁迅的小说《离婚》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以电影片断导入课题:1、 上课伊始,我先播放电影《祥林嫂》结局片断。2、 之后,我指出这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为什么?又是谁剥夺了她的“春天”?接着,我与学生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平等的走近鲁迅,走进《祝福》。 1、观看影片片断2、带着疑问进入课文 以浓厚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情感,创设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检查预习与再次通读文本 1、回忆小说的三要素,你对鉴赏小说的方法有什么心得?2、多媒体显示:怎样鉴赏小说?1)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2)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的研究,剖析人物,3)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理解人物与环境会互相作用:环境作用于人,人又反作用于环境,这会使环境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如果人物几经抗争,仍无法改变环境,就造成了悲剧的结局。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别人看。4)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怎样为创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5)分析小说的社会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美感作用。 1、学生尽力搜索回忆初中已学的鉴赏小说的知识。2、通过几个人的回答,鉴赏小说的要点基本上会全面。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小说涉及的人物、环境、情节,同时为学生提供一些文学理论知识,为下一步看书过程明确了目标。
三、自由论坛 在通读文本的基础上,首先创设自由论坛:1、 为什么说祥林嫂是最好的女人又是最苦的女人? (参考):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又从祥林嫂守寡不成(遭劫被卖)——守家不成(丧夫失子)——守命不成(赎身行乞)三个“守不成”,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不幸的女人。
2、 比较思考: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的命运的异同?假如祥林嫂生活在新社会?(参考):祥林嫂与如今下岗女工都遇到了人生的险滩:前者丧夫失子,后者下岗;也同样为改变命运作了抗争。祥林嫂的抗争是”一逃一撞一捐一问”, 但她的这种抗争是带有封建和迷信色彩的,在当时,像她这样的女人是注定要被封建伦理制度排挤甚至吞噬的。如今下岗女工想再上岗就容易多了,只要积极参加再就业学习、培训就有机会找到工作,登上展示个人价值的舞台。更何况社会也会向她伸出友爱之手。这是与不同的社会制度分不开的。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通读课文,划出刻画人物的句子,如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进行描写的地方。2.学生依据文本相互讨论归纳 1、 根据教学重点与目标2,我设计了问题1,质疑引起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意在引导学生从肖像、语言、行动等方面分析祥林嫂的性格特点,这也是现代文阅读要求的 “以文解文” 原则,语文课尽量上出语文味的一个方面。从而认识到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2、根据教学难点,我设计了问题2,意在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与人物命运的必然联系。
四、表演擂台 在学生精读文本的基础上,依据文本特点,选点表演:片段一:表演鲁镇的听客们听祥林嫂悲惨遭遇后满足地去了这一场景。片段二:表演鲁镇的人们嫌弃逼迫祥林嫂相关场景。至此,我努力让学生通过探索、表演,深层次地了解:祥林嫂所有的幻想,所有活下去的理由,都被彻底摧毁了,她原本顽强的生命力,因精神的彻底崩溃而迅速被瓦解。从而完成了对祥林嫂这个人物全方位的解读。 1. 几个有表演才华的学生表演这两个精彩片断2、学生零距离的去体悟祥林嫂那颗破碎的心灵,同时控诉冷酷的人们那种毫无呵护,毫无疗治,有的只是鄙夷、赏鉴、厌弃、甚至肆意地践踏祥林嫂的种种言行!鄙视他们只会从中获取前所未有的满足的恶行! 根据教学重点我设计这一环节,学生通过表演精彩片断,不仅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而且能置身情境之中,深切体会祥林嫂的那种绝望!从而产生对祥林嫂深深的同情。
五、课外作业 布置学生课后思考,为下一节的课堂讨论作准备: “祥林嫂死了!”“谁是凶手?”告诉学生下一堂课将设模拟法庭,公开审理“祥林嫂被杀”一案,要学生在课后确定好原告、被告,通过搜集、整理资料,对杀害祥林嫂的元凶提起“公诉”,进行辩护,并下达“判决书”。 学生在课后分小姐确定好原告、被告,然后搜集、整理资料,用自己的眼光和思维去探究小说主题。 1、 激发学生全程、全员参与设疑、思考、讨论、甚至辩论。2、 用以达到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同时也着力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积极探索的学习习惯。
自我反思
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主要特色:我设计的各个教学环节,是基于本学科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而设计的。整个教学过程,力争不露痕迹地把学生摆到主体的位置,学生自主发言、自主讨论、自主辩论(第二课时),老师只是起到引领、点拨的作用。学生通过表演、提问、讨论、辩论等活动能更好的掌握重点,理解难点,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思维训练为主轴”的“三主式”“育人为本”的理念的发挥。
创新点:
传统的小说鉴赏,习惯于按小说三要素的顺序一一落实,胡子眉毛一把抓,费时但又难以突出教材的特点。《祝福》这一课,我向传统说“不”,主要设计了“表演擂台”“自由论坛”“影片点点评”(第二课时)等活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以解决教学重难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这堂课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完成,但是基于中学生的现状,学生预习的效果不明显,有一部分学生对课文不熟悉,因此不能很快进入角色。但是为了完了我的教学设计进度,我忽略了一部分没有进行预习的学生。所以理想的课堂设计应该是保障学生阅读的时间,哪位不能完成进度也行。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