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8 16:18: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教学课件
都江堰全景
鱼嘴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是奴隶社会,它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随后的商朝,创造了以青铜器、甲骨文为特征的文明成就。到了西周时期,统治者实行分封制,通过各级贵族维系国家的统治。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争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统治权威衰落,整个社会处于动荡与巨变之中,兼并战争、制度变革和思想学术的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第二单元
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夏商周时期:
第二单元
第4课
夏商周的更替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第6课
动荡的春秋时期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第8课
百家争鸣
目录
前言

战国七雄

商鞅变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前言
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蒙。”这是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的诗句。东周的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了什么样的重大改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当时的诸侯国有十几个,其中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
铜冰鉴
这是战国时期贵族使用的青铜冰酒器,中间有夹层,可冰块。
战国时期,强大的诸侯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七国都拥有强大的军队,相互之间展开战争。当时的战争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中国历史上的一些著名战役,如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都发生在这一时期。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相关史事
战国铜壶
壶身刻有水陆攻战的图案。
战国形势图
临淄……齐都城,在今山东淄博
郢……楚都城,在今湖北荆州
蓟……燕都城,在今北京
郑……韩都城,在今河南新郑
邯郸……赵都城,在今江北邯郸
大梁……魏都城,在今河南开封
咸阳……秦都城,在今陕西咸阳
桂陵……在今河南长垣
马陵……在今山东郯城
长平……在今山西高平
马陵,一说在今河南范县。

问题思考
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感受?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答: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
渴望国家统一,各平、安定地生活。
七雄之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越来越激烈。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尤其是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商鞅变法
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为适应社会政治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在各国的变法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商鞅推行一系
商鞅变法
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2.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统一度量衡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政治
经济
军事
商鞅变法的内容
加强中央集权
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国富
兵强
人物扫描
商鞅出生于卫国,姓公孙,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功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在魏相手下做过官。入秦后,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陷。商鞅起兵反抗,兵败被车裂。
商,今陕西丹凤。

材料研读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
——《战国策·秦策一》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答: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中,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势和河道,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
都江堰示意图
主体工程。鱼嘴在江心修筑的分水堤坝,形似大鱼卧于江中,将岷江分成内江和外江。内江用于灌溉,外江用于分洪。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引水流入网状的渠道,灌溉农田。飞沙堰是分水堤坝与宝瓶口之间长120米的滚水坝在洪水期用于分洪,并减少泥沙淤积。
春秋护头铜胄
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都江堰建成之初,灌溉面积五六十万亩。后来逐渐伸展到13个县,支流和渠道有500多条,灌溉面积300多
万亩。新中国成立以后,经过不断维护和修整,都江
堰的灌溉面积不断扩大,超过1
000万亩。
相关史事
都江堰
材料研读
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想一想,都江堰的建成对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有什么影响?
答:有效的控制了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灌溉水量,使岷江沿岸地区既有便利的水源,又免受水患灾害。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课后活动
1.查一查下列成语的典故,哪些是出自春秋时期,哪些是出自战国时期?
答:
出自春秋时期的有:退避三舍;老马识途;唇亡齿寒;卧薪尝胆;三令五申;一鼓作气。
出自战国时期的有:纸上谈兵;百发百中;朝秦暮楚;完璧归赵。
退避三舍
纸上谈兵
老马识途
百发百中
唇亡齿寒
卧薪尝胆
朝秦暮楚
三令五申
一鼓作气
完璧归赵
春秋(晋文公)
战国(赵括)
春秋(管仲)
战国
春秋
春秋(勾践)
战国
春秋(孙武)
春秋(晋文公)
战国(蔺相如)
2.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没有被废止你认为这说明了什么?
答:变法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强烈反对,要付出代价;但只要顺应了历史潮流,改革终会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震不垮”的都江堰
2008年5月12日,四川的汶川地区发生了8级大地震,造成极为严重的损失。在震区,许多建筑物倒塌,而处于震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却没有损毁和垮塌。虽然大地震造成都江堰鱼嘴的地表出现裂缝,但鱼嘴仍在发挥将岷江分成外江、内江的分洪作用,外江一侧的水闸仍能正常开闸放水。经过专家的考察和评估,结论是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安全的,分水堤、宝瓶口和飞沙堰三大部分都基本完好。人们不禁为这一建于2
200多年前的水利工程惊叹。
知识拓展
感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7课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