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三
第一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
1、知识与能力:
基础知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十年内乱对国民经济的破坏,周恩来、邓小平在文革期间对经济的贡献。
2、过程与方法:
(1)、课堂上,以20世纪50至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实践为主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启发学生自主总结,归纳本节课基础知识。
(2)、引导学生就一些较难理解的历史结论展开思考,并结合社会现实生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概念,使学生掌握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思路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三大改造的完成,使社会主义公有制占据主导地位,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3)、“十年文革”是建国以后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严重后果,“文革”内乱给国民经济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三大改造、中共八大的决策、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难点:如何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经验教训。
教学方法:课前预习、自主归纳法、图示法、问题教学法。
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1.社会条件:(1) 运动的完成。(2)国民经济恢复工作的结束。
2、过渡时期总路线:(1)制定:1953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并制定。(2)方针:社会主义 与 并举。
3、一五计划:(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建立国家 的初步基础;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 进行 。(2)工业化成就: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 。 、 、重型机器制造等重要工业部门建立起来。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 制造厂、沈阳 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3)意义:中国开始改变 的面貌。为 进一步发展 打下良好的基础 。4、三大改造:(1)措施:
项目 方式
农业 农业 ,走集体化道路
手工业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推动下,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结果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 。
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评价:意义: 在中国建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局限:改造后期,存在 、改变过快等缺点。
想一想: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
二、曲折发展得十年
1、背景
(1)、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掀起批判斯大林的浪潮,也使我国开始破除对苏联模式的迷信。
2、开始标志:
3、初步成果:中共八大的决策(1956)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中共八大的主要决策
(1)、客观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
(2)、制定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4、、“八字方针”(1960) 。
资料:中国从政治、人口上说是一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一个小国。他们想努力,他们非常热心工作,要把中国变成一个真正的大国。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十五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十五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者超过英国……在十五年以后,在我们的阵营中间,苏联超过美国,中国超过英国…..到那时候,我们就无敌于天下了,没人敢同我们打了,世界也就可以得到持久和平了。
-----1957年11月毛泽东在各国共产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
这段材料是1957年毛泽东在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的,材料反映出毛泽东怎样的思想和愿望呢?
想一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主要特点及危害:
十年建设的成就(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列举成就。)
三、“文革”十年动乱(1966——1976)
资料:(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
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阴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
合作探究:60年代末的中国与世界经历着怎样不同的发展道路?得出什么结论?
思维拓展:
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展开讨论,反思历史。)
课后延伸:结合本课内容,请你写一段话,来描述新中国的这一段历史,字数不少于200。
选择题:
1.中共在“八大”上提出我国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是因为 ( )
A.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确立 B.三座大山已被推翻
C.国内处于和平建设时期 D.开始探索本国社会主义道路
2.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 ( )
A.使经济建设成为全党的工作重心
B.扭转了经济建设中的“左”倾冒进错误
C.提出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工业国的总任务
D.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正确的分析。
3.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论断是正确的,因为这一论断 ( )
A.借鉴了苏联的经验教训
B.反映了剥削阶级在我国已经基本消灭的客观实际
C.明确了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D.强调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4.下列对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评述正确的是 ( )
符合我国国情 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 忽视了客观经济发展规律 有利社会主义建设
A. B. C. D.
5.中共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主要教训是 ( )
A.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B.经济建设一定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C.社会主义阶段要实行按劳分配 D.经济指导方针要符合客观规律
6.造成总路线这一失误的思想根源是 ( )
A.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 B.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忽视客观规律。
C.忽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D.违背了经济建设应综合平衡的原则
7.20世纪6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其中“调整”主要指 ( )
A.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B.调整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C.调整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D.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8.上述方针的提出、主要是为了 ( )
A.克服严重自然灾害 B.巩固反右倾斗争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9.“文革”的历史给我们的启示不包括 ( )
A.要正确认识、处理社会主义阶段的阶级斗争。
B.必须坚持集体领导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C.要在综合平衡中发展经济 D.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10.胡绳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间,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得到的。”对此准确的理解是 ( )
A.要一分为二地区别看待“文革”的错误和成就 B.科技外方面的成就与“文革”时的政治生活无关 C.“文革”并没有冲击到科技领域 D.这些成就是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到的指标:
先后提出的三个方案 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
一(1955年夏) 4600亿斤 4300万担 1100万吨
二(1956年1月) 6400亿斤 7000万担 1500万吨
三(1956年8月) 5000亿斤 4800万担 1050万-1200万吨
材料二 1956年2月,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讲话:“现在有点急躁的苗头,这需要注意。社会主义积极性不可损害,但超过实际可能成为没有根据的事,不要乱提,不要乱加快,否则就很危险-----绝不要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冷静地算一算,确实不能提。”
材料三 1956年7月17日,周恩来在国务院会议上指出:“计划必须建立在平稳和可靠的基础上,计算生产能力,除人力条件外,还必须考虑到物资与其他条件。”
材料四 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与民主党派负责人谈话时说:“我的脑子开始也有点好大喜功,去年三、四月间才开始变化,找了三十几个部的同志谈话,以后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讲了十大关系。” ——引自《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1)据材料一 概括说明粮、棉、钢产量指标变化情况。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二五”计划酝酿过程中指标起落起变化的原因。
(3)从“二五计划”酝酿,到“十大关系”、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提出,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答案: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建立的标志?
得出结论:三大改造完成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这段材料是1957年毛泽东在苏联参加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祝大会上说的,材料反映出毛泽东怎样的思想和愿望呢?
(总结:希望迅速赶超英国,急于求成,思想上过于冒进。)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主要特点及危害:
大跃进运动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在农业战线上则是虚报农作物亩产量,各地争放“高产卫星”。
人民公社化运动是指在农村提高农业合作社的公有化程度和规模,实行集体劳动、集体分配。其特点是“一大二公”。
危害: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极大破坏了中国的社会生产力,直接导致三年困难时期的出现(1959——1961)。
问:60年代末的中国与世界经历着怎样不同的发展道路?
中国: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全国陷于大动乱,国民经济严重受损。
世界:资本主义正经历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
结论:“文革”政治混乱给国民经济发展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中国拉大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极其宝贵的发展机遇。
思维拓展: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
参考答案:
(1)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3)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4)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5)要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6)要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材料题
答:(1)第一个方案指标较低,第二个方案大幅度提高,第三个又降低,但比较适中。(2)原因是1955年底,三大改造进入最高潮,一些领导部门在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出现急躁冒进的情绪,希望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早完成工业化,因此出现加快建设速度的第二个方案。后来,周恩来反对冒进,力主制定计划要求实事求是,不能超越现实物质条件,因此出现放慢建设速度的第三个方案。
(3)启示:一是制定经济计划既不能保守,也不能冒进,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二是要依靠集体智慧,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实践中探索,一旦有误要及时纠正。
选择
1 .A 2.D 3.B 4D 5D 6.B 7.D 8D 9.C 10.D(共19张PPT)
毛泽东:中国解放我是很高兴的,但是总觉得中国的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因为中国很落后,很穷,一穷二白。
—《亮剑天安门—从国庆阅兵看新中国武器发展历程》,《世界军事》2009年第11期
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底)
过渡时期(1949—1956)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特点:建设与改造并举
措施: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
为什么优先
发展重工业?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有步骤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49——1976)
一五计划的成就和意义
随着工业建设和城市工矿区的发展,城镇人口的迅速增加,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然而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束缚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难以满足经济建设发展需要。
──《共和国重大事件纪实》
怎么办?
农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资本主义私有制
个体农民私有制
个体手工业私有制
改造后性质
改造前性质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公有制建立
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级阶段)
生产合
作社
公私
合营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资本主义工商业
个体农业
个体手工业
1952年底各种经济成分
意义:
1956年底,中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
①在较短时间内,使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生产资料公有制,从而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
②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
③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材料一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有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材料二 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子恢谈话,主张1956年在现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00万个。 … …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评述》
材料一、二反映什么问题?
三大改造后期存在急躁冒进等问题。
不足:
在社会主义改造后期,
要求过急、改变过快、形式过于简单化一 等缺点,
给社会经济发展遗留下了许多问题
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为什么会发生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中共八大
背景
①《论十大关系》发表(阅读)
②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内容
①正确分析了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主要任务
影响: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为探索中取得
的初步成果。
三大改造前:
无产阶级
三大改造后
人民 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
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
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资产阶级
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
阶级矛盾
时间
1956年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原因:
后果
①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②“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概况
急于求成和片面强调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535万吨
9000万吨
3000万吨
1070万吨
大跃进时期的炼钢指标
想一想:
你认为这样炼出的钢质量会如何?
这样炼钢有什么影响?
正如前副总理薄一波所说:“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现在都塞满了仓库,还要开支保管费。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〇七〇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至今还埋在草里”。
——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
《中国统计年鉴》
特点:
危害:
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
违背经济规律,浪费了资源,破坏了生产
据查:即使在今天,小麦、早稻亩产最多一千斤左右。
那么如此惊人的产量是怎么产生的呢?
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人民公社的“一大”,是指规模大,一般都有4000多户;也指经营范围大,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
“二公”:指通过收回农民的自留地、家禽家畜等,同时分配上大搞平均主义实行公共食堂,集体劳动,提高公有化程度。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共产风”
鼓足干劲加油干
坐吃山空
放开肚皮吃饱饭
特点:
盲目提高公有化程度(共产风),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
危害:
严重的挫伤人民生产积极性,造成生产力的加大破坏。
“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
原因:
急于求成、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发展速度。
后果
①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②“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概况
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
失误:
正确:
中共八大
1956
“大跃进”
1958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国民经济的调整
(八字方针)
1960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主要矛盾。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启示二:必须遵循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启示三: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动乱十年:1966—1976
(1969年的)7月21日,美国宇航员第一次登上了月球。全世界都通过电视广播关注着这一重大事件的时候,大多数中国人对此一无所知。
60年代末期,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经济振兴迹象,后来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香港、台湾、新加坡和南朝鲜正是在这时开始起步,日本也摆脱战争的影,开始了经济的复苏。然而,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国的脚步却停滞了整整十年。
——陈晓卿《百年中国》
“文革”十年(1966—1976年,留给我们哪些重要的教训?
①实事求是,正确分析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
②社会主义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必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④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抓住发展机遇 ……
50-70年代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是什么?
年代
工农业生产总值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53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75年
积极探索 严重失误
成功与失误
一五计划
中共八大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文化大革命
八字方针
你最深刻的感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