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3-2《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05 09:45:53

文档简介

高一历史(人民版)LS—必修2—专题3
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导学案)
班级: 组别: 组名: 姓名: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认识这次全会作出的有关改革开放的决策,认识这次全会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的开创意义。
2、解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认识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要性。
3、了解我国创办经济特区的史实,认识对外开放的历史作用。
【课前诊断】
1、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A、强调民主集中制 B、纠正历史的冤假错案
C、实事求是的精神 D、正确指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期。下列对此理解完全正确的是( )
A、从此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完全按照新时期的要求去进行
B、改变了过去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成分,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动
C、从此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方针政策,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哪次会议为起点正式开辟的?(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程首先是在( )
A、农村 B、沿海地区 C、城市 D、国营企业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
A、江苏、山东 B、安徽、四川 C、安徽、福建 D、广东、四川
6、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是对土地所有制的重大改革 B、是符合现代化农业生产的需要
C、与当时农村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D、是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表现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同点是( )
A、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制度 B、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成分并存
C、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克服平均主义 D、实行政企分开、扩大经营自主权
8、我国建立的经济特区所属的省份是( )①广东 ②江苏 ③福建 ④浙江 ⑤海南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②③④ D、①③⑤
9、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 )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C、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10、建国以后我国国民经济与主要工农业产量的年平均增长率最大的时期是( )
A、1949—1952年 B、1953—1957 C、1968—1973年 D、1979—1995年
11、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这三次巨变指的是( )①辛亥革命 ②五四运动 ③抗战胜利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⑤改革开放,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A、①③⑤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12、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 )
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经济
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主要是因为( )
A、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B、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C、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 D、纠正了“文化大革命”以来“左”的错误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核心内容是( )
A、高度评价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B、转移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
C、结束“左”倾错误 D、确定了实事求事的指导方针
15、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知识结构】
对内: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伟大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内:开放——全方位的新格局
【基础知识】
一、工作重点的转移——十一届三中全会
历史背景。
1)
2)
2、时间:
3、主要内容:



4、意义:



二、 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改革的必要性。
基本国情:
中国农业集体化以后,
(2)内容:

②)

(3)作用: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①标志:
②按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的原则,国营企业改变经营方式,进一步扩大生产经营自主权。
 1)基本任务:
 2)中心环节:
三、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过程:

②1979年,
③1980年,
④1984年,
⑤1985年起,
⑦1990年,
2、特点:
(一)基础自测训练
一、选择题
1.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历史性事件是
A.中共八大 B.七届二中全会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D.十一届三中全会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率先试行联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是( )
A.江苏、山东 B.安徽、四川 C.安徽、福建 D.广东、四川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A.是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B.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最高形式
C.是长期农村革命经验的总结D.适应了中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首批四个经济特区的设立是在( )
A.1979年 B.1980年 C.1984年 D.1988年
5.到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前后顺序是( )
①沿海开放城市 ②经济特区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②③① D.③②①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社会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相适应的生产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
----引自十一届三中全会
材料二 邓小评说:“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家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中共中央作出了什么重大决策?目的是什么?
(2)结合你所观察到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社会变化,说明这一决策的正确性。
三、问答题
7.中国的改革首先是从哪里起步的?它的表现形式是什么?有什么样的作用?
(二)综合创新运用
一、选择题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其根本之处在于
A.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B.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等长期存在的问题D.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
2.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本质含义是( )
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唯一途径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D.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4.1953年开始的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都是( )
A.为了调整生产关系以发展生产力B.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C.性质相反的两种经济政策D.为纠正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5.我国建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所属的省份是( )
①广东 ②江苏 ③福建 ④浙江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③
二、材料解析题
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天的故事》歌词中写到:“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材料二 1984年邓小平在《办好经济特区,增加对外开放城市》中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开放政策,有个指导思想要明确,就是不是收,而是放。”
请回答:
(1)“画了一个圈”指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是─────── 、 ─────── 、 ─────── 、 ───────── ,1988年又把───────── 省作为经济特区。
(2)从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考虑,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因素是什么?
(3)1984年邓小平讲话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到20世纪80年代末初步形成了对外开放格局。简述这一格局形成的过程。
三、问答题
7.简述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工作重心三次转移的内容。
课前诊断
CDBAB CCDAD BBACA
基础自测训练
(一)1.D 2.B 3.D 4.B 5.B
6.(1)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从身边的变化回答即可。)
7.首先从农村起步。表现形式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开始的。
作用:是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综合创新运用
(二)1.D 2.A 3.C 4.A 5.D
6.(1)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2)既便于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新兴工业,又可利用当地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发展出口加工业。(3)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
7.(1)1927年大革命失败,城市暴动失败,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为中国革命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
(2)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开始了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为夺取全国胜利和建设新中国作了政治上的准备。
(3)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共24张PPT)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伟大的历史转折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
思想 路线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政治 路线
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回归八大)
组织
路线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伟大
决策
实行改革开放
文革: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泛滥
文革:“阶级斗争为纲”
文革:两个反革命集团控制国家权力
文革:体制僵化、社会封闭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
新领导形成
新道路开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新时期
党和国家的伟大历史性转折
三条路线的
拔乱反正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开始
二.改革:从农村到城市
万里与安徽农村改革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要吃米,找万里。”邓小平也说过:中国的改革是从农村开始的,万里同志是立了大功的。1977年6月到1980年,万里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他率先搞起了“省委六条”,既而做出“借地度荒”、“联产计酬”、“包产到户”等一系列决策,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万里晚年用了“惊心动魄”四个字来描述这段经历,他说:“安徽的农村改革是在顶着巨大的压力,冒着政治风险,挣脱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的情况下进行的,步履十分艰难!”
口述历史与历史研究
 口述者:周曰礼  吴象
 记录者:凤凰卫视
 问题探究:
农村为什么要改革?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特点。
农村为什么要改革?
周曰礼 :万里下去调查。到一个农民家里,遇见一个老头,带着两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坐在稻草堆上。旁边生产队队长向老头子介绍,这是省委的万书记来看你了。老头一听万书记来了,一下站起来,身上一丝不挂。万里当时很奇怪:“你们两个小姑娘怎么也待在家里啊 ”生产队长讲她们也没有裤子穿。   吴象:万里问一个农民:“你有什么要求 ”那农民把破棉袄掀开,拍拍肚子,意思就是希望肚子能够圆起来!万里感觉到我们就连这样低的要求都没有满足,我们有愧。我们现在一些干部把老百姓都忘了,过去,山区的老百姓对我们的贡献太大了。现在,老百姓还这样艰苦,家徒四壁,一无所有。
穷则变,变则通
凤阳花鼓词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30


周曰礼 :农民呢,在下地的时候爱干不干的,实际上是一种怠工,我跟万里同志讲,农民的消极怠工情绪很厉害。万里听了以后讲他是搞城市工作的,像北京的好多地方都是他指挥过的。他说要拿出80%的精力来抓农业。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口溜
人民公社体制,农民缺乏自主权,搞平均主义,挫伤生产积极性。(责、权、利脱节)
改革方向:让权放利,实行责、权、利统一
长时段与历史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土地改革
土地私有、自主经营、按劳分配
集体化
土地公有、集体经营、平均主义
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
土地公有、自主经营、按劳分配
中国农村经济改革的特点
周曰礼 :据专门去调查的同志讲,这个事情是有,是在一个纸烟盒上反面写的,当时也没有当回事,后来增产了,也受了表扬了,就不知道纸烟盒弄到哪儿去了。现在人家要来采访一下,要这个原件,就另外弄了一张纸写。纸比较新,人家看着也不像,小岗穷得连这样一张纸也拿不出来,这表明农民的穷苦到了什么程度!这时候万里还不知道,也没有人给他汇报有这么一个小岗。
吴象:十一届三中全会那个草案、加快农业发展那个草案都很好,但是里面有两句话,还留着一个尾巴,不许包产到户,不许分田单干。实际上在观念上把包产到户、分田单干看作是一回事。
农民为温饱自发进行改革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如村干部坐牢杀头,其他农户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到18岁。
人民大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周:1980年5月30日邓小平的一个讲话,头两句就是,肥西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包产到户,变化很大,凤阳县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大包干当时是包产到组,邓小平就把这个事情肯定了下来。   吴:1980年发生了包产到户的全国大辩论,吵得很厉害。5月31日,邓小平发表了一个讲话,肯定了肥西、凤阳这两个地方包产到户的做法,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思想不解放。这当然是一个最大的支持。
1981年12月间,在胡耀邦的提议下,万里主持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农村工作会议。1982年1月,1号文件发布,吴象说第一个1号文件作为1号文件带有偶然性,但是它给包产到户上了社会主义的“户口”。万里的“地方粮票”,终于变成“全国粮票”了。
自发的改革得到中央肯定,改革从点到面扩展到全国
“包产到户,万里第一、紫阳第二、周惠第三。”
“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我们的方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
经过:安徽、四川先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推向全国
“若能救国,则朕虽无权何碍?”
——光绪皇帝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
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
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意义:是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调动了,改变了,推动城市改革.乡镇企业、非农产业空前发展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城市改革实际上是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
——邓小平
原因
转变
中心环节
基本任务
历史意义
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吃“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失去活力。
增强企业活力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大)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改革重心转移
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概况
1.1979年----对广东、福建两省经济活动实行优惠措施。
2.1980---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四个经济特区。
3.1984----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福建的福州)
4.1985年----开放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为经济开放区。海南为经济特区。
5.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新区。
6.2001,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我国从1979 年到1990年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
1979年决定对粤闽两省实行特殊优惠政策
第一步
经济特区
第二步
沿海开放城市
第三步
沿海经济开放区
第四步
内地
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
还是办特区好,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邓小平 1979-4
观沧桑巨变,话深圳发展
深圳
思考:当今的对外开放与近代中国的“开放”有哪些区别呢?
背景不同:
目的不同:
结果不同:
当今的开放是党和政府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近代的开放是列强为了满足其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当今的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近代的开放使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当今的开放是在我国主权独立、国力增强的情况下主动进行的;近代的开放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的被动开放。
改革开放群英谱
邓小平
胡耀邦
赵紫阳
任仲夷
万里
项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