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 专题四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梳理】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服饰的变化:⑴变化趋势:
⑵男性服饰的变化: 断发易服 、 西装 ;辛亥革命后 中山装 。
⑶女性服饰变化:鸦片战争后,最受欢迎的服饰是 旗袍 。
2.饮食文化变化:⑴中国四大菜系是: 鲁菜系、川菜系、粤菜系、 淮扬菜系; ⑵ 鸦片战争后,西餐传入中国。
3.西式居室建筑的变化出现于何时何地.传统北方典型民居是什么?鸦片战争后的上海;四合院
4.变化的原因:
①鸦片战争后,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也涌入我国。
②一些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宣传文明、进步和民主,也积极主张吸收外国近代生活方式。
③中国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
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中化、独立化;
②改革开发后,由于与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的潮流。
2.表现:⑴ 20世纪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衣着朴素(主要有中山装 、列宁装、人民装等)食物简单,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较低。
⑵改革开放以后:服装五彩缤纷,款式多样;解决了温饱问题,政府倡导“菜篮子工程”,丰富的蔬菜、肉蛋、海鲜摆上了百姓的餐桌;人民的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1995年国家在城镇启动了“安居工程”。
交通工具的更新
1.铁路的发展:最早的铁路唐山—胥各庄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修建的铁路是京张铁路。新中国成立后,修建了 宝成铁路 、 兰新铁路 、 京九铁路 、 青藏铁路 。
2.公路的发展:20世纪初上海等大城市出现了汽车。外国的筑路技术传入中国,民国时期修建了一些公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四、通讯工具的变革:
1.邮电发展历程:①1866年清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②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③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
2.电报和电话的发展:
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有线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
五、大众传媒的发展
1.代表性的报刊有哪些?这些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作用?
《昭文新报》、《时务报》、国闻报》、《民报》、新华日报》等
2.中国第一部电影 《定军山》 ,第一部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第一部获奖电影《渔光曲》。
电视诞生: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发展: 改革开发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逐渐普及。
3.互联网兴起有何影响?
互联网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
【重难点阐释】
近代社会风俗变化:
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辛亥革命后,“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但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沿袭下来。
2.参见《赢在高考》P169P173P176
【活动探究】
1.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材料二 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中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
材料三 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一个地方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
(3)根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课堂练习】
1.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
.2.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①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②文化教育日渐衰落 ③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④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4.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举行婚礼,右图是当时的婚礼照片。从这张照片当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有
①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经有人穿西装礼服
②当时中国已经出现西化的“文明婚礼”
③中国社会已经彻底放弃传统婚礼
④当时中国的高官显贵都不愿意穿长衫、旗袍
A.①②③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5.1957年上海23家影院同时进行1956年影片展览。该影片展览不可能涉及的时代内容有
A.民主党派积极参政议政 B.民族资本家申请公私合营
C.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 D.新中国步入世界外交舞
参考答案
(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
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
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BDBBC(共36张PPT)
课堂讨论
(一)服饰方面
礼
义
廉
耻
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督五权分立
三民
主义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人民出版社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衣、食、住)和社会习俗(婚姻、剪辫易服、禁缠足,礼仪等)变化的史实,
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民国初年
改良旗袍
特点:短袍窄袖,曲线美
晚清时期旗装
特点:宽袍大袖
清末汉族妇女上衣下裙
清布旗袍
绿军装
干部装
男子
长袍马褂
西装中山装
列宁装
绿军装干部服
现代服装
女子
旗装
改良旗袍上衣下裙
列宁装
绿军装干部服
现代服装
材料:
清末的一首打油诗云:“洋帽洋衣洋式鞋,短胡两撇口边开。平生第一伤心事,碧眼生成学不来。”
思考:
该诗描述近代以来社会生活哪些方面的变化
服饰的西化
该诗反映近代以来哪种观念
社会上的崇洋现象
(二)饮食方面
川菜
香辣炒蟹
鲁菜
迎宾花篮
淮扬菜
清炖蟹粉
狮子球
粤菜
金牌烧乳鸽
1、中餐——中国四大菜系
2、西餐
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
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区别;
②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蛋白质、脂肪等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
(三)居室建筑
中国传统住宅样式四合院
老北京的四合院
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西式建筑
西式建筑文化以
外向和开放著称
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势力进入中国,引起中国社会的剧烈变动,与此相伴随,中国人的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思考:
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表现、特征、原因、
影响?
上海早期洋房
(四)社会习俗
婚嫁习俗:自由、简化
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 从海外留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教,他们一般选择穿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玲
1915年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结婚照
90年代——现在的化装技术可真没得说,连最亲的人也认不出来。
北京市郊区农民在《婚姻法》颁布后举行新式婚礼
一对新人在滇池边的防汛大堤上给红嘴鸥投食
现代人的婚礼越来越追求简约、文明和个性
街头自行车婚礼
材料
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原籍广东香山人。久寓北京,毕业于美国女子大学,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
思考:中国近代婚姻风俗出现了何种可喜的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变化:观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隐含着自主、平等的价值观。
原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资产阶级政治文化运动的影响。中华民国政府的倡导;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知识分子积极响应;
剪辫易服
材料:
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①辫子不适合近代工业发展的需要。
②清末排满,反清革命兴起;
③西方自由民主平等思想影响;
④不卫生,不美观.
思考:剪辫的原因?
迫令放足
封建的旧中国,男尊女卑的思想在人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女人们裹小脚最为突出。几代女子不惜伤筋动骨,也要裹成残疾的“三寸金莲”。
小知识:根据考古和史料记载,没有任何一个朝代将必须“裹脚”作为法令。“裹脚”是清朝封建的民间世俗传统。
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思想家们提出
“废止缠足”;辛亥革命以后,政府更是颁布法令禁止裹脚 。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
图二:时髦的高跟鞋
图一:“三寸金莲”绣花鞋
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等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
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放的角度看,放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
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
时间 标准 原因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1920-1929年 有身段的女人
1930-1939年 中西合璧的名女人
1940-1949年 政治之花
西方文化传入;资产阶级政治运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1950-1959年 奉献青春
1960-1969年 比男人还男人
1970-1979年 美丽、爱情、感情生活等基本被禁忌
1980-1989年 张扬个性
新中国成立后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成为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奉献青春建设新中国成为新时代女性的主流选择。
“左”倾思想严重泛滥,追求自身美丽被斥之为小资产阶级思想;阶级斗争逐渐成为此时中国的主流,美丽仅仅成为一种梦想
改革开放促进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开始注重个性与魅力;进入信息爆炸时代,导致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多样化,也激发人们的表现欲;全球化趋势加强,文化交流多样化。
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政局动荡,国人关注政治;
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外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
西方文化传入的影响
内因:
政治(政策和政治运动)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文化(思想观念的转变)
课堂讨论
总结 . 探究
材料:
受西方民主平等观念的影响, 伴随着晚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大业的进行,社会习俗也发生了变革,晚清社会也呈现出平等化的时代特征。
——张恺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正处于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时期,
我们接受到的外来文化很多如西式快餐、欧式建筑、教堂婚礼大行其道,因而对待外来文化的观点也多,在这里搜集了两种观点: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
课堂讨论
1.体验观察:近期请你在参加婚礼时,注意观察湛江地区农村和城市的婚礼有什么区别?有没有保留传统的东西?写一篇关于婚俗的体验观察报告。
2.湛江是一个饮食文化名城,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韵味。请以“吃在湛江”为题,通过图书馆、上网浏览等方式,收集资料、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写一篇关于湛江特色菜发展演变的调查报告。
探究作业
3.在自己的家乡,选择社会生活的某一个侧面,进行访谈调查,搜集有关的资料,图片,统计图表,实物等,然后将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类,组织一个主题展览,如"××地×××的百年变迁",展示自己家乡某一领域的百年变迁史.
方法提示:分五步骤规划 ⑴根据活动任务,确定选题,题目应具体; ⑵根据确定的题目内容,调查对象,制定具体行动计划; ⑶搜集有关的资料,如图片,实物,音像材料,或采访有关人员,了解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某一领域的变迁情况; ⑷将搜集的文字,图片等资料,按要求进行整理筛选; ⑸最后完成结题报告或选择适当的地点进行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