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程标准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技巧与方法
以讲述为主,辅以谈话法和课堂讨论。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斯大林模式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难点:斯大林模式特点及其成因的认识。
教学过程
导入:1924年1月,列宁逝世后,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农业集体化运动的经济建设路线,开展了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使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工业强国。但是,苏联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和弊端,日益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成为后来苏东剧变的历史根源。
概念解释
斯大林模式:又称斯大林体制或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是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政治经济体制。(特点:高度集中)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过程:是在实行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在外部存在帝国主义包围和威胁,内部存在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形成的;它是同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基本适应的;也与斯大林个人因素有关。
预习与交流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1.背景
苏联建立。1922、12 列宁逝世。 1924、1
必要性(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 ,
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 。
2.方针提出:1925年12月,
3.过程
“一五”(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农业工业国
(三个五年计划) “二五”(1933—1937)实现工业化,工业总产值位居世界
“三五”(1937—1941)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4.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背景;落后的 难以适应 的迅速发展。
2.方针提出:1927年,
3.进程:1929年底 开始农业全盘 ,运动掀起高潮
1930年 整顿、发展
1932年 被作为一个阶级消灭
1937年 农业集体化完成
4.特点:大规模、群众性;出现了一些过火行为。
5.评价
积极:① 是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次尝试,促进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②也为社会主义 创造了条件,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道路。
消极:①与当时农村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挫伤 的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②从长远看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探究:如何评价农业全盘集体化
三、斯大林模式
1.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 ,宣布社会主义基本建成。
2.特征;经济:高度 ,指令性计划,“计划就是法律”。
政治:高度 ; 大清洗运动。
思想文化:个人崇拜成为社会风潮,行政干预 。
问题存疑
重点:斯大林模式评价
(1)一度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影响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2)保证了党的领导,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系,统一了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小结: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同苏联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它在初期和战争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形成了足以同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它没有解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经济运行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违背了列宁关于把文化经济建设当作工作重心的指示,仍把政治斗争放在第一位。它忽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严重地阻碍了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力提高,影响了社会制度优越性的发挥。二战后,东欧和中国照搬苏联模式,致使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到严重挫折,“斯大林模式”成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板书设计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实施的原因
2.主要内容
二、苏联的成立
三、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1.苏联的"一五"计划和"二五"计划
2.农业集体化
四、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教学反思(共12张PPT)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课标要求: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知识浏览一:工业化之路
1.背景
2.过程
a.苏联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b.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
a.方针的提出:
b.三个五年计划:
1925年联共十四大
①一五计划(1928-1932):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②二五计划(1933-1937):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③三五计划(1938-):因卫国战争爆发中断
探究一:苏联工业化成就与问题
材料一: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几项重要指标完成情况
1928年 一五计划初步方案 一五计划最佳方案 实际完成数
煤(万吨) 3550 6800 7500 6440
石油(万吨) 1160 1900 2200 2140
生铁(万吨) 338 800 1000 616
钢(万吨) 430 830 1040 592
棉织品(亿米) 26.78 57 62 26.94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从实际完成数看,初步方案和最佳方案哪个更符合实际?这反映了苏联经济发展中什么问题?
材料 二:毛泽东在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上的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
知识浏览二:农业集体化运动
1.背景:
2.过程:
a.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b. 工业发展的需要
a.1927年联共十五大提出方针 b.1933年基本完成
探究二:农业集体化的成败
笑容的背后会是什么呢?
有的同学说,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并且为工业化提供了必须的粮食,因而是成功的;有的同学说全盘集体化没有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而且农业生产没有得到提高,所以是不成功的;还有的同学说集体化消灭了富农,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些说法对不对?你能提出更合理、更全面的观点吗?
材料:据统计,在苏联农村中,从1927年7月到1930年,牛减少了22%,马减少了13%,猪减少了33%,羊减少了26%。
集体农庄幸福的快乐的少女
知识浏览三、斯大林模式
1、定义:
3、表现:
a. 经济方面:
b. 政治方面:
C.思想文化方面:
4、特点:
指令性的计划、排斥市场调节
高度集权、干部任命制和终身制
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
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
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2、形成标志: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
探究三:
分组讨论:关于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内容
第一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否必要?
第二组:计划与市场是否对立?
第三组:在当时经济建设中,是否一定要牺牲农业的利益来实现工业化?
第四组:优先发展重工业有什么必要性?从长远看会带来什么问题?
斯大林模式:高度集中、高度集权、高度划一
工业化
农业集体化运动
作用及评价
过程
结果
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
三个“五年计划”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宪法的颁布
功绩
国家工业化迅速实现,成为世界工业强国;
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弊端
政治方面:高度专权;对干部缺乏监督;
经济方面
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发展缓慢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使经济发展失去活力
过于单一,不利于文化的繁荣,个人崇拜盛行(破坏了民主和法制)
形成过程
思想方面
1、苏联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不同之处在于(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步进行
C、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协调发展 D、由城市扩展到农村
2、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标志是( )
A.个人崇拜现象的出现 B.1936年新宪法的制定
C.全国大清洗运动结束 D.实施三个五年计划
3、1932年以前,苏联的粮食年总产量未超过1913年的水平,且1930年后有所下降,导致以上情况出现的原因有:( )
①苏联经济政策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②苏联农业集体化过程存在失误③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④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落后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对苏联20世纪三十年代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
B、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C、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已达到相当严重的程度
D、苏联进行的大清洗运动破坏和践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