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1张PPT)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享年74岁
在经受严峻考验的年代里,是不屈不挠的天才统帅斯大林领导了自己的国家,这是俄国的大幸。斯大林是一位最杰出的人物,他在风云多变、严酷无情的时代度过了自己的一生,并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令人敬仰的印象。
——丘吉尔
赫鲁晓夫
1953.9-1964.10
勃列日涅夫
1964.10-1982.11
戈尔巴乔夫
1985.3-1991.12.25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第三课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1、背景:P141
(1)必要性: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农业相对落后;
工业领域问题越来越多;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2)可能性:
斯大林的逝世。(1953年)
1956年一位乡村女教师写给赫鲁晓夫的信
……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尽管十月革命后已经有39年,战争结束也有11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实际上能正常供应的只有莫斯科。在许多城市的商店里主要是蟹肉罐头和青豌豆,在农村几乎吃不到糖。而主要一点是,饮食情况年复一年地得不到改善。我们,俄罗斯,从新西兰搞肉!一无所有……而我们的农村已经没有人了。
——《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
说明苏联的经济形势特别是农业问题已经非常严峻,粮食、食品供应严重不足,改革迫在眉睫!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2、内容:
(1)经济:
农业:
①扩大自主权
②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③垦荒和种植玉米
1、背景:P141
内容
结果
①改革之初,连续四年大丰收
他在处理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时,缺乏理性思维和深谋远虑,往往从主观愿望和一时热情出发,甚至指望用冒险激进的办法来达到目的。 ——《第7集 苏共的领导集团》
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ичХрущёв
(1894— 1971)
赫鲁晓夫
在农场视察
玉米是一种最好的饲料,它是自然界用来喂牛的第一等饲料。
材料一: 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
——金重远:《20世纪的世界—百年历史回溯》
材料二: 由于开垦前对那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未进行科学的分析,大规模的开垦破坏了广阔草原上的植被,从1955年到1960年,已有几十万公顷土地被风沙侵蚀。1962年夏季东部干旱,风化侵蚀波及了几百万公顷。仅在巴夫洛达州一地就有150万公顷土地被风“刮走了”。
——1964年莫斯科版《处女地地区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
找准了突破口,但因未结合国情,并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未改变农业落后的状态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2、内容:
(1)经济:
农业:
①扩大自主权
②削减农业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③垦荒和种植玉米
1、背景:P141
内容
结果
①改革之初,连续四年大丰收
②农业在1963年再度出现危机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2、内容:
(1)经济:
农业: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权力
内容
1、背景:P141
1961年10月,在苏共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通过了新的《苏共纲领》……《纲领》强调指出:“为了动员内部潜力,更有效地利用基本建设投资、生产基金和财政资金,必须在国家计划任务的基础上,扩大企业的业务独立性和主动性。”
[工业改革的评价]
管理制度没有走出斯大林模式,没有突破计划经济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2、内容:
(1)经济:
农业: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扩大地方权力
内容
结果
并没有使企业在经济上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2、内容:
(1)经济:
(2)政治:
农业:
工业:
①1956苏共二十大批判斯大林
②平反冤假错案
1、背景:P141
3、评价:
积极:
莫斯科红场
斯大林的巨幅雕像被推倒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成功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加加林
加加林在苏联“东方一号”宇宙飞船内
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在最大高度为301公里的轨道上绕地球一周,历时1小时48分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实现了人类进入太空的愿望。他驾驶的东方1号飞船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载人进入外层空间的航天器。
材料:“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例如:1964年赫鲁晓夫70岁生日时,苏联几乎重演了1929年斯大林50岁诞辰的那一幕。后来苏共中央在对赫鲁晓夫的责难中说:‘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120幅照片,1964年头9个月竟至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极端也不过一年只有10—15次。”
材料:赫鲁晓夫既是斯大林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
——《俄国史》
有人评论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的旧时代的泥淖中而不能自拔。”
根据图片和材料总结赫鲁晓夫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进步: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局限: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2、内容:
(1)经济:
(2)政治:
农业:
工业:
1、背景:P141
3、评价:
进步性:
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一定程度上促进生产的发展
局限性:
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赫鲁晓夫的墓碑用7块黑白大理石相向衔接堆砌而成,代表了他毁誉参半的一生。
1、背景:
2、内容:
4、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结合国情;
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④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根本原因)
一、赫鲁晓夫改革(1953年---1964年)
3、评价: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促进生产的发展;未能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1906- 1982)
苏联在他统治下成为与美国
不相上下的超级大国。他1968年
派军队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在
1977年,由于阿富汗新政府取消
了亲苏联的政策,他发动了侵略
阿富汗的战争。
他曾经被中国毛泽东政府斥
责为“苏联修正主义叛徒集团”的
首脑。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经济改革重点:
军事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
成为超级大国
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对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产生了一定冲击作用,使国民经济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材料一:
( 勃列日涅夫时期)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军备负担过于沉重,这是造成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 比例失调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苏联实际军费已占财政支出的1/3。
材料二: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的党风问题更加严重,因循守旧和保守主义成为苏共的主流思想体系。那时,苏共相当大的一批领导干部的精神状态是:安于现状、不愿改革、不思进取。
材料三: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在军事力量上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勃列日涅夫据此在对外政策上提出了“勃列日涅夫主义”。尽管这一主义其中也有抵御美国争霸世界的因素,但其中所包含更多的是要与美国争霸……
①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说明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根据材料总结他改革失败的原因。
2、失败的原因:
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斯大林模式的框架,只是修补性的改革;
②执政后期趋于保守;
③苏联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1、经济改革重点:
赫鲁晓夫、勃烈日涅夫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莫斯科的新老板戈尔巴乔夫——年轻、温和且令人敬畏。
他说“俄国的悲剧,就在于卡尔·马克思的晚年时代已经死去的思想,却在20世纪初的俄罗斯被选择”。“共产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口号”。
——《第7集 苏共的领导集团》
Михаил Сергеевич Горбачёв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985-1991)
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上台之初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
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发展的
“加速战略”。
经济
政治
2.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1.思想上:
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
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3.政党制度上: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开始结束——戈尔巴乔夫背向列宁
按照“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改造党的指导思想,就是用西方社会民主党的那一套旧理论来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1990年2月,苏共中央全会在向二十八大提出的“行动纲领草案”中进一步强调:“全民的法制国家排除任何一个阶级的专政”,其实质是特指要“排除”无产阶级的专政。1990年7月2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二十八大的政治报告中时说,要考虑“一切理论的局限性”,其实质是说,要考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局限性”。1991年7月25日,戈尔巴乔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强调:“过去,党只承认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鼓舞自己的源泉”,“现在,必须使我们的思想库内包括国外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的一切财富”。说穿了,这些表述的本质就是要以西方社会民主党的思想作为其指导思想。
政治改革的实质从根本上否定科学社会主义
2.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1.思想上:
①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3.政党制度上:
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党内和社会思想混乱,
各种反对势力趁机崛起;
苏共的领导地位被动摇;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整个社会陷入失控状态;
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3.“八一九”事件
为了防止联盟的解体,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
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党内一些高级
干部对此强烈不满,发动八一九事件。
1.原因:
2.结果:
失败,大权落入了以叶利钦为代表的“激进民主派”手中,苏共产党彻底瓦解,国家政权发生质变。
8月19日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等8人软禁了戈尔巴乔夫,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这就是“八一九事件”。
8月2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终止
苏共在全国范围内的活动。随之,各加盟共和
国共产党或被终止、禁止活动,或被迫自动解
散,或在共产党基础上改建新党,有的共产党
甚至被宣布为非法。苏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克鲁
齐纳跳楼自杀,曾任苏军总参谋长和戈尔巴乔
夫军事顾问的阿赫罗梅耶夫元帅在办公室上吊
自杀。苏共领导人有的被逮捕,有的自杀,大
批苏共党员干部加入失业大军。短短几天,具
有93年历史、执政70多年、尚有1500万党员的
苏联共产党就被摧残。
政变的发动者本想挽救苏联这个濒临
解体的超级大国,而政变失败的结果
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标志:
1991年12月21日《阿拉木图宣言》发表
、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1985-1991)
1.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2.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
3.“八一九”事件
4.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苏联时代的结束。
苏联国旗
俄罗斯国旗
戈尔巴乔夫其人直到前苏联社会主义大厦倾
覆时才最后说出:“我一生的主要事业已经
完成了。”原来他的本意就是要改变苏联是
社会制度。他在回忆录中坦率承认,他时从
大学时代开始对社会主义开始怀疑的,并认
为:“只有从这个制度的顶端,才能有效地
改革这个制度。”他一生的事业确实完成了。
简析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原因,从中
我们应吸取哪些教训?
探究
苏联解体的原因:
历史原因: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
外部原因:
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一方面,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另一方面,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制度要通过不断改革来完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教训:
①不要一味强调制度与意识形态的对
抗,发展是硬道理,社会主义国家也必须始
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贫穷不是社会主
义。
②社会主义主义国家必须加强民主法制
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③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
败现象,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④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社会主义国家
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知识结构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
2.赫鲁晓夫的改革内容
(1)经济改革:
A选取农业为突破口,采取诸多措施:
B工业管理体制:
(2)政治改革:
3.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
1.前期的改革:(1964年——20世纪70年代初)
(1)改革的内容:
(2)作用:
2.后期的改革:
(1)改革陷入停滞的原因:
(2)影响(后果):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1.改革的目的:
2.经济改革:
(1)主要内容:
(2)结果:
3.政治改革:
(1)主要内容:
(2)影响(后果):
四.苏联解体
1.苏联解体的经过
(1)《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
(2)“八一九事件”
(3)《阿拉木图宣言》
(4)1991年12月25日
2.原因
3.教训
看问题、翻翻书、想一想
1.斯大林逝世后,其后继者 、 、 等先后进行了改革,但是由于各种问题积重难返,改革步履维艰,效果不大。
2.1991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中苏联解体,说明了什么问题?
3.二战后,特别是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其表现为
、 、 。
4. 为苏联体制的改革提供了契机。
5.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是什么?
6. 是苏联经济的老大难问题。
7.针对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赫鲁晓夫选择了农业作为改革的突破口,主要采取了什么措施?
8.经过初步改革,苏联的农业形势怎样?
9.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后期出现了哪些不足?
10.赫鲁晓夫的工业改革成效如何?
11.在赫鲁晓夫执政期间,最大的政治事件是 。
12.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做了什么“秘密报告”,其内容是什么?
13.苏共二十大之后,苏联全党和全国开展了什么斗争?结果如何?
14.赫鲁晓夫的改革有什么进步性和局限性?
15.1964年10月, 上台。
16.勃列日涅夫改革前期将重点放在 ,推行 ,改进
,完善 ,加强 。
17.勃列日涅夫前期的改革取得了什么成效?
18.勃列日涅夫后期改革为什么效果甚微,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19.1985年, 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上台之初他就将注意力集中在经济领域的改革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 战略。重视 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试图以 的方式代替 的做法。
20.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成效如何?
21.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有哪些内容?
22.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成效如何?
23.面对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倾向,为了防止联盟解体,戈尔巴乔夫总统提出 的构想,并于1991年8月公布了《 》,以“ ”代替了原先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由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
24.什么是“八一九”事件?其结果如何?
25.什么文件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此文件签署日期是?
26.1991年12月25日,发生了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课本部分问题答案
【学习思考】
1.赫鲁晓夫采取了哪些措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成效如何
答:赫鲁晓夫从多方面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工业体制改革方面,主要是精简机构、权力下放,把原来52个中央专业部精简到25个,裁减90多万行政管理人员。经济管理由原来的条条管理改革为块块管理,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这项改革改变了高度的集中管理,又出现了严重的地方主义、地区本位主义,全国经济宏观失控,工业增长率下降的趋势没有扭转,反而加剧。农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有:逐步取消义务交售制,放宽对个人经营副业的政策,降低个人副业税收;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改革农业的计划管理制度,扩大农庄、农场自主权,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撤销机器拖拉机站;大规模开垦荒地(处女地),此外还推广种玉米,搬迁农学院等改革。整体来看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虽有盲目冒进的现象,但总体上促进了苏农业的发展。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实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赫鲁晓夫的改革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揭开了苏联旧体制矛盾和弊端的盖子,改变了旧体制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一些方面,促进了苏联社会的发展;对国际共运有巨大影响。
2.结合以前所学内容和本课所学知识,谈一谈苏联解体的原因的认识。
答:存在70多年且惟一能与美国实力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解体了,其解体原因是复杂的。历史原因:(1)长期以来形成的与社会生产力不相适应的政治、经济体制,使得其在国际竞争的进程中停滞不前,陷入了经济困境难以自拔。(2)长期以来存在的民族问题。
近因:(1)苏共领导集团主要领导人改革进程中的操作问题,仅从宏观方面看:经济改革不得力,经济发展情况没有根本性的好转,在此形势下又大张旗鼓开展政治体制改革,造成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失控。在激进改革派的推动下,急于求成。然而70多年来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上的问题却不是在短时间内能扭转的。(2)美国及西方长期渗透、推行和平演变的作用。
【自我测评】
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相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如何认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整个历程
答: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苏联对传统经济和政治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的尝试,但是积重难返,进展缓慢,步履艰难,收效甚微,使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快速的发展,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的解体。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事业,必须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
【材料阅读与思考】
阅读以上两段材料,结合苏联和中国改革的情况以及政治学科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认识。
答: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一种否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但社会主义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和发展的过程,是不断探索前进的过程,因此在改革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可能会遇到严重的挫折和困难,但社会主义是新生事物,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展前途是光明的。
背一背、记一记
一.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
(1)20世纪50年代,苏联斯大林模式引发的问题已日益显现。国内农业状况堪忧,工业领域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更是有增无减。
(2)斯大林逝世为改革提供契机与可能。
2.内容
(1)农业: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以刺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以提高粮食产量。
(2)工业:扩大地方权力
(3)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3.赫鲁晓夫的改革失误的地方
(1)农业:赫鲁晓夫不顾苏联的自然条件,到处提倡种植玉米,很多地区因日照量不够,玉米不能成熟,造成这些地区的饲料严重短缺,导致牲畜大量减少。他下令开展的垦荒运动不仅没有解决苏联的粮食问题,反而使许多土地成为荒漠。
(2)工业:虽扩大地方权力,但企业在经济上没有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
(3)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但赫鲁晓夫上台不久,苏联的党政大权又集中到他一人身上,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也开始了。
4.评价:
(1)进步性:赫鲁晓夫的改革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2)局限性(失败原因):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也只是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小修小补。改革后期,各种矛盾日益突出,改革最终失败。
5.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原因
①没有结合国情;
②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③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④没有打破斯大林模式框架。(根本原因)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两个阶段)
1.背景:赫鲁晓夫的改革混乱。
2.过程:
前期改革:
(1)重点内容:改革工业推行“新经济体制”
(2)成就: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
后期改革:走向停滞
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3.改革失败的原因
(1)是仍然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
(2)是1967年,勃列日涅夫宣布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种过高估计苏联社会实际发展水平的错误判断,进一步阻碍了改革进程。
(3)这一时期苏联推行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加重了经济负担。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先经济后政治)
1.过程
经济改革: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结果困难重重,难以奏效。于是将改革的重心转向政治领域。
政治改革:
(1)内容:
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
②推出“民主化”和“公开性”,纵容自由化思想;
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多党制。
(2)影响: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
2.评价:突破旧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却没有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政治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导致苏联解体。
四.苏联的解体
1.苏联解体的经过
(1)戈尔巴乔夫提出“更新联盟”的构想,并于1991年8月公布了《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了一个松散的邦联,这意味着对民族分裂活动认可和苏联瓦解的开始。
(2)“八一九事件”:政变的发动者本想挽救苏联这个濒临解体的超级大国,而政变失败的结果则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3)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个国家在哈萨克首都阿拉木图举行独联体首脑会议,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
(4)1991年12月25日,世界将记住这一天。苏联国旗从克里姆林宫悄然降下,俄罗斯国旗缓缓升起,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和新时代的开始,也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苏联解体有两层含义:
一是苏联分裂成多个国家,
二是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所取代。
2.原因
(1)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
(2)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3)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是苏联解体的外部原因。
3.教训
答: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和僵化的经济阻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必须不断进行改革;缺乏民主,破坏法制,极大地损害了社会主义的声誉,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没;教条主义和学术领域的批判运动,窒息了马克思主义的战斗气息创造精神;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妥善解决民族问题;执政的共产党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中国和苏联都进行了改革为何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答:(1)中国的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2)中国的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3)中国的改革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效发挥了国家职能,坚持民族平等团结。⒋中国的改革坚持国家统一的最高原则。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中国改革开放
指导思想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性质 “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目标 全盘西化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政治前提 削弱、放弃党的领导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策略 经济改革失败,过早政治改革 稳妥推进
结果 失败、解体 成就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