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处于剧变的历史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地。无论是衣食住行、习俗风尚、还是邮电通信、大众传媒等都出现了新的特征。
一、衣、食、住、行之衣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西合璧,土洋并存)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装:旗袍(新式与旧式)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受政治因素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主流)
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
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由封闭走向开放)
总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一、衣、食、住、行之食、住
食:19世纪40年代起,中西餐并行于世
(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
住:
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
2、中西合璧:鸦片战后
3、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 (20世纪30年代前后)
木船、马车、轿子
表现
古代:
近代以来
海:
陆
空:
轮船(1865年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成为主要的代步工具)
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汽车(1924年上海)、电车(1906年天津)
飞机(20世纪20年代)
一、衣、食、住、行之行
变化趋势: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的演进;发展不平衡,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万年清”号
——轮船(1865年)
我国最早的铁路--沪淞铁路
光绪二年(1876)沪淞铁路通车,中国人就是在这儿,第一次听到了火车的汽笛声。
电车(1906年,天津)
最早的电车为一节车厢,车速很慢,乘客可随时上下。
汽车(20C初)
公共汽车(1924年)
冯如和他的飞机
——飞机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 的飞行者 1 号试飞成功
婚丧嫁娶 :自由、简化
其它: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使用公历纪元、鞠躬、握手等新式礼节
二、习俗风尚
三、邮电通信
1、邮政
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
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2、电信事业
(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 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2)电话: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
四、大众传媒之报业
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
社会的需求;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
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
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1895-98年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
民国成立后,通俗性报刊更加活跃
(2)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
(1)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
“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上海)。
(4)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
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
(3)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
四、大众传媒之广播
四、大众传媒之影视
电影(1)概况
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②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2)特点:
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电视(1)问世:20世纪30年代
(2)发展过程:①中国第一家电视台: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央电视台。② 1978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自己的电视台。
(3)现状(特点)
中国已经建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电视节目内容广泛、形式多样。
赵丹
胡蝶
阮玲玉
朱飞
渔光曲
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
荣誉的影片
《渔光曲》于1934年6月在上海引起轰动,连映3个月,主题歌《渔光曲》哀婉动人,成为传唱一时的流行歌曲。1935年2月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
我最喜欢的片子有一大堆,不能一一列举,就中国的电影而言,我最喜欢1948年的《小城之春》,我觉得这部影片在当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今天看来,觉得还是不能跟它比较。—— 张艺谋
孤儿救祖记
这部早期无声片已有完整剧情,戏剧性强。该片商业上的成功,带来中国早期电影的一度繁荣。
中国第一部武侠神怪片 时间:1928年 编剧:郑正秋 导演:张石川
本片根据张乐平的同名漫画改编而成。2005年,在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之际,该片被评为“我最难忘的百部中国电影”之一,王龙基扮演的三毛被评为“中国电影百年百名经典银幕形象”之一。该片在海外也同样受到欢迎,例如1981年在巴黎6家电影院连演60天,轰动巴黎。该片荣获葡萄牙第12届菲格腊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意大利第14届季福尼国际青少年电影节荣誉奖。
四、大众传媒之网络
发展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产生、发展:
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
影响:
互联网应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有利于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
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
总之,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重点1: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国人审美观念的变化
政府政策的变化
政治运动和社会思潮的影响
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领袖人物的影响
归纳:外因: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
内因: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引起物质生活的社会习俗的变迁
重点2、归纳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
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
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
重点3、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使中国和世界联系大大增强;
2、也促进了各地信息的交流,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3、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
重点4、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
①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②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③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④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
⑤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1.(宁夏,29)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
2.(宁夏,32)民国时期,民间多因循传统,视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1949年以后则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这一变化表明
A.民国时期传统节日得到完整保留 B.1949年以后传统节日彻底改变
C.近代西方节日在中国得到普及 D.西方节日融入了中国文化元素
3.(江苏,6)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会考要求】
【课程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
(1)近代服饰的变化
A、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
B、鸦片战争后:①广州、上海的买办着西装
②“断发易服”(剪辫着西装。具有移风易俗、反清色彩)
③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旗袍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中西合璧)
例题、辛亥革命后几十年,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是 ( )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
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
(1)废止缠足:A、戊戌变法时的维新派首先主张“废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B、民国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的法令 C、广大农村缠足陋习未止
(2)婚姻自由:民国以来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已成新习俗。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已成为一种时尚
例题、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是在 ( )
A. 鸦片战争后 B. 辛亥革命后 C. 新中国建立后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二、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
(1)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
(2)火车:A、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 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B、辛亥革命前夕,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基本形成
(3)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
(4)飞机:A、1909,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B、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例题、对中国近代交通发展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是西方国家经济侵略下所带来的客观进步 B.有利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侵略
C.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D.在近代中国得到了充分发展
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
(1)有线电报:1877,福建巡抚在台湾主持架设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有线电报主要用于军事目的
(2)无线电报:1906,上海崇明装置无线电台并设无线电报局。无线电报则供官商通报。
(3)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和电话营业所继续增加。20c80y以后,通讯技术发展迅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已超过5亿户,居世界第一。
例题、“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一工具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
A.电话 B.寻呼机 C.铁路 D.飞机
三、大众传媒的变迁
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
(1)1873年 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被认为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
(2)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例题、近代中国由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刊是( )
A 《昭文新报》 B 《中国丛报》 C《万国公报》 D《新民丛报》
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第一次电影放映
(2)1905年《 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
(3)1931年,有声电影《 歌女红牡丹 》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 的历史。
(4)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 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第一部获国际荣誉影片
(5)《风云儿女》插曲,田汉词聂耳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国歌
(6)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
例题、被称为“第四媒介”的是( )
A报纸 B广播 C电视 D“互联网”
3、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报纸是实效性很强的新闻媒介,吸引着广大读者,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信议政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电影电视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普及,开阔人们的视野。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逐渐普及,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能力测试】
1、西装传入中国是在:( )
A.鸦片战争前 B. 鸦片战争后 C. 民国成立后 D. 五四运动后
2、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 ( )
A.旗袍 B. 连衣裙 C. 上衣下裙 D. 长袍
3、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是在( )
A.19世纪初期 B.19世纪中后期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期
4、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 )
A.自行车 B.电动车 C.三轮车 D.人力车
5、有轨电车在中国最早出现的城市是( )
A.上海 B.北京 C.天津 D.南京
6、中国人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是在( )
A. 1862年 B. 1865年 C. 1870年 D. 1874年
7、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的主要因素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收回利权运动 D.辛亥革命
8、影响近现代交通工具在中国广泛应用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因素 B.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因素 C.环境因素 D.技术因素
9、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轮船运输业趋于萎缩,主要原因在于( )
A.中国水上交通业技术落后 B.港口建设严重滞后
C.铁路、公路和民航业快速发展 D.旅游业快速发展
10、中国的火车经历了从蒸汽机车—内燃机车—电力机车—磁悬浮列车的进步,这说明了( )
①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②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
③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④西方对我国经济侵略加深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11、中国以汽车代步的历史最早开始于( )
A.19世纪70年代 B.19世纪末 C.20世纪初 D.20世纪30年代
12、近代中国正式办理邮政通信是( )
A.1866年 B.1876年 C.1886年 D.1896年
13、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时代是在( )
A.辛亥革命后 B.洋务运动时期 C.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14、电话从西方传入中国是在( )
A.晚清时期 B.民国初年 C.国民政府时期 D.新中国成立后
15、目前中国电话用户居世界(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16、推动中国有线电报出现的相关人物是( )
A.李鸿章 B.张之洞 C.丁日昌 D.刘铭传
17、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是( )
A.轿子 B.人力车 C.自行车 D.汽车
18、公共汽车在我国运行较晚,最早出现公共汽车上路的城市是( )
A.上海 B.北京 C.南京 D.广州
19、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是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这条电报线位于今天的( )
A.广东省 B.福建省 C.台湾省 D.江苏省
20、进入近现代社会之后,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①一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②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④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1、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记录片是( )
A《定军山》 B《万家灯火》 C《难夫难妻》 D《一江春水向东流》
22、中国首次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是( )
A《难夫难妻》 B《渔光曲》 C《十字街头》 D《风云儿女》
23、下列著名新歌剧题材反映两广革命斗争的是( )
A《洪湖赤卫队》 B《江姐》 C《红色娘子军》 D《白毛女》
24、中国电视事业诞生的标志是( )
A北京电视台试播 B中央电视台试播 C上海电视台试播 D全国电视网“村村通”
25、“我7岁的时候,(一个妇女向普鲁伊特说),我的妈妈给我洗过脚后擦上些明矾,剪去脚指甲,然后把我的几个脚趾压到脚掌心,用一尺长二寸宽的布裹住,先裹右脚,后裹左脚。……过了几个月,除大拇趾外,几个趾头都压在脚心上了……妈妈打开裹脚布,擦干脚上流出的浓血。她说,只有把肉去掉,我的脚才能变得娇小可爱……每两个星期给我换双新鞋,每次新鞋都比前一双旧鞋小一两分。……四个脚趾弯得像死毛毛虫一样,过了两年才达到三寸的模式……我的小腿细了,两只脚背拱起,又难看又臭。
——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请回答 :
(1) 这段材料反映的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哪一个风俗?这一风俗在什么时候被改变?
①女子缠足。②中华民国成立后。
(2) 这项风俗给女性带来了哪些消极的影响?
① 摧残肉体,限制了体力劳动
②助长了男尊女卑,造成男女不平等
③女子丧失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3) 为什么这一时期,这项风俗会发生改变?
①西方民主进步思想的渗透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③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相关政策。
(4) 除了这项风俗外,请你再举出几个与女性有关的风俗变化。(至少两项)
①旗袍等相关服饰的变化
②女子同男子共享受教育的机会
③恋爱自由渐成时尚
④点头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