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打包)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练(人民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4个打包)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练(人民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05 09:45:53

文档简介

1.1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每课一练(人民版必修2)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解析: 回忆教材中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同时结合题干可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反映的是“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古代农业经济特点。
答案: B
2.2011年6月,海内外人士在湖南举行公祭炎帝大典。相传炎帝“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这里的“耒耜”是指(  )
A.生产工具    B.作战武器
C.生活用具 D.祭坛礼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耒耜是原始社会出现的松土工具,它们的出现,使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答案: A
3.古代中国人对牛有着特殊情感:吃猪肉但很少吃牛肉,杨柳青年画等民间风情画很多以牛为题材,民间有“牛郎织女”、“太上老君骑牛入函谷关”等传说……造成这一现象的关键原因是(  )
A.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佛教的广泛传播
C.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 D.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可知,中国人的生活中牛占据重要地位,并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这与中国是农业社会,牛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有关,故选D项。A、B、C三项与材料没有因果关系,均排除。
答案: D
4.“一方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古代农民向往的理想生活。这突出反映了小农经济的特点是(  )
A.封闭保守 B.精耕细作
C.领先世界 D.艰难脆弱
解析: 这里主要阐明小农经济落后性及农民容易满足,而没有涉及生产工具。
答案: A
5.右图木刻画的内容形象地反映了古代中国(  )
A.领先世界的艺术水平
B.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先进的纺织技术
解析: 通过图片观察既有曲辕犁又有纺车,此题应该理解为考查的是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男耕女织。
答案: C
6.由成龙主演的《神话》让我们一睹秦朝兵马俑的风采。这一浩大工程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是(  )
A.繁多的赋税 B.沉重的徭役
C.苛刻的兵役 D.土地兼并
解析: 秦朝兵马俑是一浩大工程,沉重的徭役是秦朝兵马俑得以完成的基本条件。
答案: B
7.“又灌溉三郡,开稻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这是对哪一水利工程的评价(  )
A.都江堰 B.漕渠
C.白渠 D.坎儿井
解析: 从材料内容“蜀沃野千里”应是李冰修筑的都江堰。
答案: A
8.毛泽东曾经指出:“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①体现了耕、锄;②体现了灌溉;③体现了施肥;④体现了灌溉和施肥,这些都体现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三概括自然经济的主要特征。
(3)依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解析: 第(1)问根据图片显示的信息进行归纳;第(2)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加以概括;第(3)问从小农经济下的农民承担赋税和徭役等方面分析。
答案: (1)原因:生产工具的创新和改革;生产技术的进步;生产经验的积累;水利工程的修建和水利工具的改进;人民的辛勤劳动。
(2)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保证政府征收赋税,控制人民。1.3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国家发改委、国家物价局等多次发布条文,要求商品销售要实行明码标价。这一行为在我国最早可以追溯到 (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朝
C.汉朝 D.明清时期
解析: 秦朝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答案: B
2.(2011·佛山市质检)客家民谣:“龙田墟,二五八(注:农历,即当地赶集的日子)。”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
A.晓市 B.村落
C.草市 D.夜市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关键词是“赶集”。选项A、D分别是早市和夜市,一般没有日期限定,选项B不符合材料,三项均排除。选项C“草市”是乡村定期集市,符合材料,是正确选项。
答案: C
3.电视剧《走西口》在央视开播后受到欢迎。其实在历史上,“走西口”除了是一部分人的生存方式之外,主要指的是一种经商活动。“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在古代与徽商齐名,它是(  )
A.浙商 B.闽商
C.粤商 D.晋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走西口”所描写的商帮是指晋商。
答案: D
4.中国古代的“城”主要指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市”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城”“市”连称就构成了“城市”。下列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筑城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B.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
C.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D.政府非常重视发展城市商业贸易
解析: 从我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来看,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
答案: C
5.诗歌是时代风貌的体现。下列诗句能够证明唐朝后期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C.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
D.市人日中集,于利尽锥刀
解析: “洛阳风俗不禁街,骑马夜归香满怀”反映了夜市的繁荣。唐朝后期,夜市出现,说明坊市制度开始被打破。 A反映了整齐划一的城市布局,B说的是草市,D反映了政府对市的严格限制。
答案: C
6.下列各项与城市商业繁荣直接相关的是(  )
①唐诗 ②草市 ③会馆 ④夜市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唐诗是在城市商业繁荣,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的基础上而产生的。而草市是离城镇稍远的民间集市,应排除。会馆是明代在京城、省城、大商埠出现的,夜市出现于唐宋时期的繁华都市。
答案: C
7.“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天街买卖,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袜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材料中描绘的这种经济现象最早出现在(  )
A.西汉 B.隋唐
C.北宋 D.元朝
解析: “夜市”最早出现于唐朝中后期,但只出现在少数商业繁华区,而且仅是供达官豪吏纵情声色的场所。材料中的“夜市”属于市民自己的夜市,最早出现在北宋。
答案: C
8.下图是我国古代画坛上的一幅著名的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苏州怀胥桥商市的一幕场景。它有助于我们直接研究(  )
A.商业交换的起源 B.商业都会的崛起
C.庙会集市的萌芽 D.民间集市的出现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商业的繁盛,它反映了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兴起。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1987年8月在广东省阳江海域发现的一艘古代沉船,被我国考古人员命名为“南海一号”。
“南海一号”位于海面下20米深处,被2米厚的淤泥所覆盖,船头朝西南240度,船体保存依旧完好,整艘沉船没有翻、侧,而是端坐海底,船体的木质仍坚硬如新,敲起来铛铛作响。据初步推算,“南海一号”是尖头船,长26米以上,宽10余米,船身(不算桅杆)高8米,排水量估计可达600吨,载重可能近800吨。按照这条船的载货量计算,文物总数将达到六万件到八万件。
目前,从“南海一号”打捞出水的文物,大多数是瓷器,有瓶、碗、盘、碟……分别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品种超过30种。起获的文物还有:船上用麻石制的长方形条板的“锚”;一些古船身上的碎木块,其材质大部分是马尾松木;一条近2米长的鎏金腰带;一只硕大的金戒指;一只鎏金龙纹手镯;两具眼镜蛇遗骨。在“南海一号”沉船上发现的铜钱已达上万枚,其中年代最古老的是汉代的五铢钱,最近的是南宋初年的建炎元宝;还发现了铜镜、朱砂、胭脂盒等。
请回答:
(1)“南海一号”考古面临的一个问题是“它是否是中国制造的船只”。在上述已出水的文物中,可以直接用来考证这一问题的是什么?
(2)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沉船,请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一下,我们将会从它那现已密封的船舱中,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3)假如“南海一号”是我国宋元时期的远洋货船。为了那一次远航,“南海一号”在沉没之前可能到过当时中国的哪几个港口?它又将驶向哪些地方?请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进行推测并说明理由。
解析: 本题围绕“南海一号”组织材料,回答问题。第(1)问注意要求“出水的文物中,直接用来考证”;第(2)问注意时间是宋元时期的沉船,之前的瓷器可能出现,注意要求“种类”。第(3)问考查到达的港口、地方,一定要说明理由。
答案: (1)用麻石制造的船“锚”,制造船身用的马尾松木。
(2)青瓷、白瓷、青花瓷、釉里红。
(3)可能到过的港口:宁波(明州)、杭州、泉州、广州。理由:它装载有大量产自浙江龙泉、福建德化、江西景德镇等地的瓷器;还有铜镜、朱砂、胭脂盒、金腰带、金戒指等。驶向的地方:南洋(东南亚)、印度(南亚)、阿拉伯(西亚)。理由:沉没时船头朝向西南240度;船上有鎏金腰带、金戒指、金手镯;有两具眼镜蛇遗骨。1.4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始于(  )
A.西周实行工商食官     B.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C.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D.西汉实行盐铁官营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商鞅变法最先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 B
2.元代陆友仁《研北杂志》载:“世所谓正月三日为田本命。”明末清初周亮工《因树屋书影》载:“吴俗以正月三日为田生日。”上述记载反映了(  )
A.重农主义经济思想 B.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C.农业生产的落后状况 D.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解析: 材料中的“为田本命”“为田生日”反映了“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传统理念,属于重农主义经济思想。其他几项都不符合此意。
答案: A
3.某同学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发现了中国古代某地居民的一份职业结构表
自耕农·地主 佃农 工场主 商人
占总人口比例 24% 36% 30% 10%
据此推断这种职业结构最可能出现在何时何地(  )
A.汉代江南地区 B.明代苏杭地区
C.宋代太湖地区 D.唐代关中地区
解析: 佃农比例较高,表明租佃制的盛行;工场主和商人的比例较高,表明工商业的发展。综合上述信息判断选B项。
答案: B
4.清朝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其影响是(  )
A.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
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解析: 本题考查“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乾隆时期富商大多将钱财用来买田置地,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答案: D
5.“夷货非衣食所需,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也,何可得哉!”《海防纂要·卷七》中这则史料反映出当时统治者推行的政策是(  )
A.重文轻武 B.重本轻末
C.闭关锁国政策 D.避战自保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和阅读分析的能力。注意材料出处《海防纂要·卷七》,再结合材料中的“夷”等信息,可以看出当时统治者对“外夷”持防范的态度,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故答案为C。
答案: C
6.读《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从中我们可得到的信息包括(  )
①农业税相对稳定 ②工商杂税逐渐增长并超过农业税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本题选取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的变化趋势图,要注意观察变化,④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表述不正确,排除含④的A、C、D三项。
答案: B
7.清顺治十八年(1662年),清廷强迫云台山、高公岛、东西连岛等地居民内迁,规定“片帆不许入海”。这反映了清政府实行(  )
A.工商皆本政策 B.重农抑商政策
C.海禁政策 D.盐铁官营政策
解析: 本题考查对题干材料的理解。根据“居民内迁”、“片帆不许入海”可知只有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8.清初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这一规定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萌芽继续缓慢发展 B.清政府大力扶持纺织业发展
C.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萌芽 D.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解析: 材料显示的是对手工工场规模的限制这一现象而题干要求的是实质,这一现象的背后是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统治限制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醒世恒言》叙述:明朝浙江淳安县的一个小地主,依靠仆人贩售油漆等物品,致富数千金,于是购置田产,居为大地主。又有苏州王宪,出身于大地主家庭,经营了一个玉器店铺,更富裕了。
材料二 《郑氏规范》介绍,大地主郑氏家族的条规规定:“佃人用货币折租。”
材料三 《清代全史》叙述:杭州人张翰的祖先在成祖末年(明朝)购织机一张,从事纺织,忻织泞布精良,“每下一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
请回答:
(1)以上材料,反映了明朝什么社会经济现象?
(2)材料中提及的人物从事的经济活动有哪几种?上述经济活动对明朝社会经济发展各有什么影响?
(3)哪一种经济活动是当时社会经济的主流?为什么?
解析: 回答第(1)问应根据材料指出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第(2)问要围绕商业活动和兴办手工工场两个方面回答;第(3)问还应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活动方面去思考。
答案: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2)经营商业活动、兴办手工工场: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从事封建地租剥削: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3)投资田产是当时经济活动的主流,因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1.2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 D.民营手工业
解析: 封建经济形态特征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而自然经济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结合。
答案: B
2.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②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 ③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 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注意官营手工业不是为市场生产商品,主要是为宫廷、官府和贵族生活服务的。
答案: B
3.下图所示的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发明的时间是在(  )
A.西周 B.秦朝
C.东汉 D.西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和对基础史实的再认再现能力。据图可知所示工具为水排,它是东汉时杜诗发明的。
答案: C
4.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炼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
A.高炉炼铁 B.淬火工艺
C.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 D.灌钢法
解析: 根据教材知识可知,A、C两项所示的技术或发明均出现在两汉时期,B项淬火工艺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只有“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成就。
答案: D
5.(2011·徐州市高一检测)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各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解析: 唐宋以来,瓷器成为中国经“海上丝绸之路”外销的重要商品,这条对外贸易路线也被称为“瓷路”。中国瓷器深受世界各国喜爱。丝织品和瓷器图案的变化主要是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答案: A
6.(2011·宁波期中)“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  )
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材料反映了“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①与自然经济这一现象无关。
答案: C
7.(2011·江苏南京期末)《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解析: 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不以营利为目的,满足自己生活需要,并且生产方式落后,竞争力不强,故A、C两项错误。从材料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说明D项正确。
答案: D
8.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奴隶制生产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机户”属于早期的资本家,而“机匠”属于早期的雇佣工人,二者之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是某高一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一幅示意图:
材料二 据大洋网—广州日报:2009年9月26日,“南澳一号”的明代古沉船水下考古抢救发掘启动仪式在汕头市南澳县举行。水下考古专家经过勘探,“南澳一号”船载文物主要为明代粤东或者闽南及江西一带民间瓷窑生产的瓷器。据相关人员估计,装载的瓷器至少有1万件,甚至有6万之巨。古沉船可望在今年的12月中旬在世人面前展露真容。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示意图,你认为该同学与农业有关的研究主题是什么?从牵引动力来看,从图中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2)我们在研究古代中国农业发展时,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研究?试举出实例加以说明。(至少两个角度)
(3)结合所学知识推测,我们会从“南澳一号”找到哪些种类的瓷器?
解析: 本题以有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图片和有关手工业发展问题的新情境、新材料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从材料一可以判断研究的是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第(2)问应注意分析古代农业包括耕作方式、工具改进、水利兴修等方面。第(3)问要依据材料二,分析明代生产的主要瓷器种类。
答案: (1)主题:中国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或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发展与完善)结论: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或犁耕技术)经历了由直辕犁到曲辕犁的转变,犁耕技术已经相当完善。
(2)①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如从耒耜到青铜工具再到铁农具的演变。②农业灌溉方式的演变,如水利工程的修建和农业灌溉工具的不断改进等。(另外,也可以从农作物品种的日益丰富,统治者农业政策的演变等角度归纳)
(3)青瓷、白瓷、青花瓷等。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