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活动 学会自然地理野外考察
一、野外考察的目的
1.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2.训练地理综合思维:
(1)通过野外考察,提升对地表环境的综合认知。
(2)通过所获得的多项指标分析,强化地理综合思维。
3.培养协作精神:
与室内学习相比,野外考察更需要分工协作,可提高合作意识,强化协作精神。
二、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
三、示例:某丘陵山地综合自然地理考察
1.区域认知:
气候
亚热带北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地形
丘陵山地,主峰海拔173米
水文
山上有泉,形成溪流
植被
保存较好,自然植被: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有人工植被
土壤
地带性土壤:黄棕壤
2.考察路线及重点点位:
3.考察成果:
点位
特征
山麓
土壤母质为黄土,土层较厚,常绿阔叶树较多
山顶
土壤母质多为石灰岩风化物,土层较薄,常绿阔叶树相对较少
山坡
较陡地带发现滑坡
河流
上游水量较小,流速较快
下游水量较大,流速较慢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野外考察需要携带罗盘、地形图等资料。
(√)
②我们只要从书本获得知识即可,不需要野外考察。
(×)
③野外考察需要分工协作,要有合作意识。
(√)
④野外考察有利于提高地理实践力,但对于训练综合思维没有多大帮助。
(×)
将以下考察项目与对应装备连线。
黄土高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约64万km2。某中学地理老师要组织地理研学团队到黄土高原进行研学活动。下面第一幅图是黄土高原某处的景观图,第二幅图是该研学团队绘制的黄土高原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
(1)该研学团队考察的时间应选在什么季节?
提示:深秋。
(2)出发前应准备哪些装备?
提示:地形图、罗盘、小铲、地质锤、笔记本、智能手机等。
(3)说明第一幅图中甲处的地貌形态与第二幅图中哪个字母对应?
提示:b。
能力 自然地理野外考察的步骤及内容
1.收集地理信息的手段:
(1)通过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方式。
(2)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查阅有用的地理信息。
(3)学会使用地理信息技术软件进行不同信息的图层分析。
2.野外观察的步骤:
3.野外考察的主要内容:
(1)阅读地形图、地质构造图以及遥感图像等,识别主要地形区、地质构造及基本地貌,学会在野外观察、测量和分析地质、地貌基本形态的方法,并采集样品。
(2)观察并识别植被类型,分析水文特征,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3)学会收集地区的气候资料,通过对云的形态、变化特征分析,推断天气特点和变化。
4.案例——调查家乡的河流:
(1)将全班同学分成4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对家乡的河流进行调查。
(2)调查方式:主要有实地勘察、走访有关部门、查阅有关资料、登录相关网站,可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其中的一项。
(3)调查的主要内容。
①河流的基本概况:源地、流向、长度、注入的海洋或湖泊或消失在什么地方、流经的地形区、流域范围、流域内气候和植被的基本状况。
②河流的补给类型、水源、汛期长短、水位变化大小及原因、流量和水位变化造成的灾害。
③河流水质状况:含沙量大小、污染情况及沿岸居民使用河水的情况。
④河流的开发利用状况:灌溉、航运、养殖、发电等方面的效益如何?
(4)调查报告。
对各组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出关于家乡河流的调查报告,其中包括对该河流治理和开发的具体建议。
【知识拓展】快被遗忘的基本功:野外地质素描!
地质素描,是以野外地质物象为对象,用素描技法描绘出地质客观实体的空间形态及相互关系。如地貌景观、地质构造、岩石矿物等内容。地质摄影虽然也能获得这种效果,但往往由于镜头所向便一览无余,有时繁杂纷乱、主次不明;而且常常受光线、气候等条件限制,不如地质素描重点突出、形象鲜明、概念清晰、应用简便。
某地理兴趣小组到广西某地区实地调查红树林,发现红树林植物有以下特点:
(1)支柱根和板状根。红树林发育着密集的支柱根,支柱根自树干基部生出,逐渐下伸,最后插入土中,形成弓状的稳固支架,纵横交错,高度过人。有些树种发育明显的板状根,高30~50厘米。
(2)呼吸根。红树林发育各种形状的凸出地面的呼吸根。呼吸根的外表有粗大的皮孔,便于透气,内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可贮藏空气。呼吸根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3)“胎生”。红树科植物的种子在还没有离开母树的果实时就开始萌发,长出绿色棒状的胚轴,长13~30厘米,下端粗大,顶端渐尖,到一定时候便和果实一起下落或脱离果实坠入淤泥中,数小时内即可扎根,生长成为独立的植株。胚轴组织疏松,含有空气,可长期漂浮海上而不失生命力。
(4)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1)结合内容,分析红树林植物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间的关系。(综合思维:地理要素的综合)
提示:①支柱根、板状根:增强稳定性,避免被风浪吹倒。
②呼吸根:经常被海水淹没,导致空气缺乏,而呼吸根粗大的皮孔,便于通气。
③胎生:掉落后可迅速扎根,含有空气,可长期漂浮在海上而不失生命力。
④可排盐分的腺体:能在海水中生存。
(2)结合红树林植物的生长特点,说明红树林对所在海岸地区生态环境的意义。(人地协调观: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提示:由于红树林有着盘根错节的发达根系,使它宛如绿色长城一样,可以护堤固滩、防风浪冲击、保护农田、降低盐害侵袭,净化海水,促淤造陆,对保护海岸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红树林被人们称为“海岸卫士”。
某地理兴趣小组在一次野外考察中,选择了一条与考察区域总体构造线方向垂直的路线,观测出露的地层,记录了观测点的相关信息并绘制了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下表为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完成(1)、(2)题。
地层新老关系
地层代号
观测点坐标
新↓老
C
(31°38'13″N,117°50'12″E)(31°37'54″N,117°50'59″E)
D
(31°38'10″N,117°50'19″E)
(31°37'57″N,117°50'52″E)
S
(31°38'05″N,117°50'32″E)
(31°38'01″N,117°50'43″E)
(1)该小组考察路线的方向为
( )
A.南北方向
B.东西方向
C.西北-东南方向
D.东北-西南方向
(2)该小组绘制的考察路线地质剖面示意图应为
( )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C,(2)选C。第(1)题,读表格,根据表格中各点坐标,可以判断其排列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这表明该小组考察方向为西北-东南方向。第(2)题,根据表格中信息,C、D、S地层年龄由新到老,根据各点的经纬度判断,由S地层两点向两侧依次出现D、C地层的点,所以该地质构造是背斜构造。
【补偿训练】
2019年6月份高考结束之后,几个高三学生相约去自然地理考察。他们首先去湖南张家界和凤凰古城,亲身经历了“烟雨张家界”和“烟雨凤凰城”;7月份又相约去新疆,欣赏喀纳斯湖,游览火焰山,穿越坎儿井,每天乘车时间基本都在10小时以上,真正体验了新疆的地域辽阔。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他们去湖南和新疆之前,需要做好哪些安全准备。
【解析】考察前的准备因旅游目的地的不同及季节变化而有差异。6月份,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南省,受江淮准静止锋的影响进入梅雨季节,需要带防雨用具;空气潮湿,蚊虫较多,带驱蚊剂等药品;7月份,新疆多酷暑炎热,带防晒用品;新疆居于内陆,温差大,需要带防寒服装;新疆地域辽阔,路途遥远,需要带晕车药品等。
答案:6月份,地处长江流域的湖南省,进入梅雨季节,需要带雨伞、雨鞋、雨衣等防雨用具;空气湿度大,潮湿,蚊虫较多,带驱蚊剂等药品;7月份,新疆多酷暑炎热,带防晒用品;新疆气候的大陆性强,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低,需要带防寒服装;新疆地域辽阔,路途遥远,需要带晕车药品等。
(水平1、2)山东省蒙山县某中学准备组织学生到学校附近一山丘进行一次野外实地考察。据此完成1~3题。
1.该学校组织学校进行实地考察的时间最好选在
( )
A.3月份
B.6月份
C.11月份
D.1月份
2.在野外考察前,老师让学生在考察包内放一地质锤,其目的是考察当地的
( )
A.土壤
B.岩石
C.植被
D.河流
3.在考察结束后,老师要求学生写出此次考察的调查报告,下列内容中不需要写在报告中的是
( )
A.目的
B.时间
C.地点
D.结论
【解析】1选C,2选B,3选A。第1题,蒙山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季相变化明显,考察时间最好选在深秋或初冬。第2题,考察岩石需要准备地质小锤。第3题,自然地理考察报告的主要内容应包括考察的时间、地点、内容、方法、结果、结论等。
4.(水平2)下图是河南省某校地理考察小组计划考察的地区等高线地形图,确定了考察图中的甲、乙、丙、丁四个地点。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属于提前准备的________,该图可以用来初步了解考察地点的________要素信息。?
(2)从图中四个考察地点的选取来看,其位置的共同特点是都沿________分布,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选取考察地点时考虑了________的基本原则。?
(3)从图中等高线数值分析,该地区南部的主要地形是________,甲地主要地形是________。?
(4)根据考察的甲、乙、丙、丁四个地点推测,该考察小组考察的自然地理要素是________。?
【解析】第(1)题,等高线地形图可以用来初步了解考察地点的地形,属于提前准备的文献资料。第(2)题,由图可知,图中四个考察地点都沿公路线分布,原因是交通便捷。第(3)题,由图可知,该区南部等高线最大值为1
000米,即该区海拔最高在1
000~1
100米,属于低山。甲地海拔不到100米,但地形有起伏,为丘陵。第(4)题,由图可知,甲、乙和丁地位于山谷且分居山地两侧,丙地位于鞍部,因此推测,该考察小组考察的自然地理要素是地形。
答案:(1)文献资料 地形
(2)公路线 交通便捷
(3)低山 丘陵
(4)地形
PAGE
-
8
-第1课时 海水的性质
一、水圈的组成
1.主体:海水,占96.538%。
2.陆地淡水:
二、海水的性质及作用
1.海水温度:
(1)水平分布。
①空间分布:随着纬度增加而降低。原因是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②时间分布:同一海区,夏季温度较高,冬季温度较低。
(2)垂直分布。
①一般规律:海水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一定深度以下,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不大。
②特殊情况:高纬度地区,海水中存在一个冷中间层。
(3)影响。
影响
表现
是地球的热量储存库
地球上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储存于海洋中
对大气温度变化有调节作用
与陆地相比,海水比热容大,温度变化幅度小,变化过程滞后
引起海平面变化
海水温度增高,体积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
影响气候
局部区域海水温度异常变化,会引发气候的异常变化
2.海水盐度:
(1)概念: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氯化钠和氯化镁等盐类物质的质量。世界海水的平均盐度为35‰。
(2)影响因素。
②其他因素:陆地径流、结冰和融冰、洋流等。
(3)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利用海水蒸发制取食用盐和工业盐。如:渤海沿岸的长芦盐场、海南岛的莺歌海盐场、台湾的布袋盐场等。
3.海水密度:
(1)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
因素
影响
举例
盐度
盐度越大,密度越大
红海盐度最高,密度最大;波罗的海盐度最低,密度最小
压力
压力越大,密度越大
深层海水,压力增大,密度较大
温度
在冰点温度以上,温度越高,密度越小
大河入海口
①一般因盐度较低,密度较小;②因河水裹挟泥沙,密度增大
(2)海水密度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①影响船只航运:不同密度的海洋,船的吃水深度不同,船只核载重量需考虑不同海区的密度差异。
②产生密度流。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淡水占水体的比重较大。
(×)
②海水是水圈的主体。
(√)
③地下淡水占水体的比重比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大。
(×)
④陆地淡水大多数以冰川的形式存在。
(√)
有一种温差能发电技术是:由温水泵抽出温海水在闪蒸器内低压沸腾成蒸汽,产生的蒸汽推动汽轮机做功,带动发电机发电;蒸汽在冷凝器内被由冷水泵抽出的冷海水冷凝成水。下图为该发电装置工作原理示意图。
(1)推测温海水和冷海水分别来自该海域的什么部位?
提示:温海水来自表层,冷海水来自深层。
(2)哪个纬度利用海水温差发电最有优势,原因是什么?
提示:低纬度。低纬度海域表层水温高,海水的垂向温差大。
(3)利用海水温差能发电的优点有哪些?
提示:属于清洁能源,不排放污染物;不受天气影响,可全天候发电,电量稳定;副产品是淡水,可供使用。
将下列现象与其影响因素连线。
下图为大洋表层海水性质随纬度的变化。
填出图中三条曲线代表的含义。
能力一 海水温度的判读
1.影响海水温度的原因分析:
下图为8月部分海域表层海水平均温度分布图。
分析图中内容,可以得出以下规律:
【特别提醒】很多洋流位于沿岸地区,容易导致洋流因素和海陆因素的影响叠加,洋流的影响程度大于海陆。
2.不同海域海水温度的对比:
(1)若纬度不同,海水温度随纬度的增加而降低;
(2)若纬度相同,海水温度暖流高于寒流;
(3)若位于封闭海域,受陆地影响,夏季水温较其他海域高,冬季水温较其他海域低;
(4)若深度不同,海水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
【知识拓展】红海的“逆温层”
在红海的海底深处有大面积的“热洞”,大量岩浆沿着地壳的裂隙涌到海底,岩浆加热了周围的岩石和海水,出现了深层海水的水温比表层还高的奇特现象。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城市附近海域,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
A.葫芦岛
B.秦皇岛
C.大连
D.烟台
(2)关于图示区域海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丙处比丁处先结冰
B.封冻会导致冰下海水盐度下降
C.甲乙丙丁四处,乙地海冰厚度最厚
D.目前未大面积开采海冰是因为市场需求小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A,(2)选C。第(1)题,图中葫芦岛市纬度最高,年平均气温低于-4°C的天数最多,气温最低,所以当地海冰厚度最大,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其他地点冰层较薄,单位面积海冰资源较少。第(2)题,丙处年平均气温低于-4°C的天数少于丁,且位于渤海内部,海水较深,结冰时间晚;封冻会导致冰下海水盐度升高;乙处在四地中年平均气温低于-4°C天数最多,气温最低,海冰厚度最厚;开采海冰资源成本高,开采难度大,不是市场需求小。
【补偿训练】
读某大洋局部海区等水温线图,该地所在的半球及判断依据是
( )
A.南半球,根据等温线的凸向
B.北半球,根据等温线的平直状况
C.南半球,根据水温的纬度变化规律
D.北半球,根据海水温度值的高低
【解析】选C。海洋水温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图示水温由北向南递减,所以判断为南半球,判断依据是根据水温的纬度变化规律。
能力二 海水的盐度和密度
1.海水盐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2.盐场选址分析:
3.密度流海区的共同特点:
(1)沟通封闭海域和大洋的海峡处。
(2)封闭海域内。
【知识拓展】为什么海冰会自然淡化?
海冰所含的盐度比海水要低得多,海冰年代越老,冰中的盐分就越少,年代久远的海冰融化后甚至能饮用。冰是一种晶体,不能和其他物质共处。因此,水在结晶过程中会自动排除杂质,以保持冰的纯净。至于海冰中为什么还含有少量的盐,原因是结冰过程往往较快,会使一些盐分以“盐泡”的方式保存在冰晶之间;另外,冰晶外壁也会黏附上一些盐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在直布罗陀海峡布设了大量雷达设施,对德国潜艇进行监测,然而却有少量德国潜艇成功穿梭于大西洋和地中海之间,给盟军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原来直布罗陀海峡以400米深处为界,上、下层海水流向不同。
(1)德国潜艇是如何穿越直布罗陀海峡的?(综合思维:空间的综合和地理要素的综合)
提示:从大西洋进入地中海时,潜艇关闭发动机,利用400米以上的密度流穿越海峡;从地中海进入大西洋时,潜艇关闭发动机,利用400米以下的密度流穿越海峡。
(2)设计实验验证密度流,写下实验思路。(地理实践力:设计实践方案)
提示:将长方形容器用挡板隔开,两侧分别注入清水和加了颜料的盐水,快速抽离隔板,清水从表层流向对侧,带颜料的盐水从底层流向清水。
下图为我国某海域表层海水等盐度线,读图完成(1)~(3)题。
(1)P岛附近海域盐度大约为
( )
A.3.05
B.3.15
C.3.25
D.3.35
(2)图中影响等值线向外海凸出的主要因素是
( )
A.降水
B.温度
C.海陆分布
D.径流
(3)在等值线的年内变动中,Q点距大陆最近的时段是
( )
A.2月
B.5月
C.7月
D.10月
【思路点拨】解读该图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B,(2)选D,(3)选A。第(1)题,图中P岛位于等盐度线3.1~3.2处。第(2)题,读图可知,长江口附近盐度最小(低于2.8),主要是径流稀释了海水的缘故。第(3)题,当长江进入枯水期时,入海径流减少,河流对海水的稀疏作用减弱,所以入海口附近盐度变大,等值线应向陆地靠近。
(2021·泉州高一检测)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全部溶解固体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溶解的盐类物质的质量表示。世界各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受蒸发量、降水量、陆地径流、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图为海洋表层海水平均盐度随纬度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海洋表层平均盐度的纬向变化规律与下列哪种要素的纬向变化规律相似( )
A.世界年均降水量
B.海洋表层水温
C.世界年均蒸发量
D.年太阳辐射量
(2)P、Q两地纬度相当但盐度差异大,影响其差异因素最主要的是
( )
A.洋流
B.径流
C.降水
D.蒸发
【解析】(1)选C,(2)选B。第(1)题,读图可知,世界大洋表层海水盐度变化为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低纬、高纬递减。世界年均降水量和海洋表层水温分布规律为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副热带海区降水少,晴天多,蒸发量大,成为全球蒸发量最大海区,与世界大洋海水表层海水盐度变化规律相似;低纬度地区全年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大,年太阳辐射量总体上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第(2)题,世界大洋表层盐度分布规律为由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低纬和高纬递减,根据南北半球海陆分布特点,P、Q两地纬度相当但盐度差异大,主要原因是P位于北纬60°海域附近,周围陆地有大量淡水随河流注入海洋,对海水起稀释作用,而南半球同纬度大面积为海洋,受陆地径流影响小;P、Q两地纬度相当,蒸发差异不大,洋流、降水对两地盐度差异影响较小。
【补偿训练】
盐度是衡量海水性质的一项重要指标,请结合有关知识,回答(1)、(2)题。
(1)海水的盐度是指
( )
A.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总量
B.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氯化镁、氯化钠的总量
C.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氯化钠的总量
D.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物的总量
(2)红海盐度为世界最高的原因有
( )
A.降水量大于蒸发量
B.几乎无陆上淡水注入
C.有暖流经过
D.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解析】(1)选A,(2)选B。第(1)题,海水盐度的定义是单位质量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盐类物质的质量。第(2)题,红海由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域封闭,无淡水注入等原因成为世界盐度最高的海。
图形1 海洋表面温度、盐度、密度的纬度分布
图形2 海洋表面平均盐度、温度、蒸发量和降水量按纬度分布的曲线图
1.图形实质:试题中的各种温度、盐度、密度、蒸发量、降水量按纬度分布图实质都是教材图呈现的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等知识。
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
思考:
(1)概括大洋表层海水的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提示: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递减;盐度随纬度增加先增加后递减,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密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2)密度变化与温度变化有什么关系,原因是什么?
提示:密度变化和温度变化呈负相关。受热胀冷缩原理的影响,冰点以上,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
(3)赤道海区盐度低于副热带海区,主要是受什么因素影响?
提示:降水。
1.(水平1)下图为水圈构成图,甲、乙、丙、丁代表的水体类型分别是
( )
A.陆地咸水、陆地淡水、地下淡水、冰川
B.陆地咸水、陆地淡水、冰川、地下淡水
C.地下淡水、冰川、陆地咸水、陆地淡水
D.陆地淡水、陆地咸水、地下淡水、冰川
【解析】选B。陆地水包括陆地淡水和陆地咸水,以陆地淡水为主,故甲为陆地咸水,乙为陆地淡水;陆地淡水包括冰川、地下淡水和其他淡水,以冰川为主,故丙为冰川,丁为地下淡水。
2.(水平1)关于海水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北半球同一海区夏季水温高于冬季
B.同一暖流经过的海区水温都相同
C.不同纬度的海区,相同深度的海区水温相同
D.同一季节,相同纬度的海区水温相同
【解析】选A。同一海区夏季太阳辐射强,所以水温高于冬季;同一暖流流经的海区由于纬度不同,其水温不尽相同;不同纬度由于表层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不同,表层水温不同,所以相同深度不同纬度的海区水温不同;同一季节,相同纬度的海区由于受暖寒流影响,水温可能不同。
(水平2)读海水温度、盐度与密度关系图,回答3、4题。
3.海水的密度
( )
A.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B.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C.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正相关
D.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
4.下列四海区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的是
( )
A.南极海域
B.红海
C.赤道海区
D.副热带海区
【解析】3选C,4选C。第3题,据图可知,海水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低,两者呈负相关;海水盐度越高,海水密度越高,两者呈正相关。第4题,赤道海区海水温度高,且降水多,海水盐度低,因此海水密度最小。
5.(水平2)读全球年降水量及海洋表面平均温度、蒸发量与盐度按纬度的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所示的全球表层海水盐度变化曲线与 变化曲线比较接近,海水盐度最高值出现在 附近的海域。?
(2)图中显示,大部分纬度地带的海水盐度随水温上升而升高,而赤道附近海域水温最高,海水盐度曲线却呈波谷状,其原因是? 。
(3)南纬60°附近的海水盐度约为 ‰,它与北纬60°附近的海域相比,海水盐度大的是 附近海域。这两个海域的海水盐度不同的原因是 。?
(4)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 、 是影响海水盐度的重要因素。?
【解析】第(1)题,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结合三条曲线的相关性特点很容易得出结论。第(2)题,海水盐度的高低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赤道附近海域受赤道低气压带的影响,常年盛行上升气流,终年高温多雨,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盐度相对南北两侧副热带海区较低。第(3)题,观察图示坐标可知,南纬60°附近海水盐度约为34‰,与北纬60°附近(盐度为32.5%)相比相对较大,这是因为北纬60°附近海域被大陆包围,有大量陆地淡水注入(稀释),而南纬60°附近基本上全是海洋。第(4)题,图示反映了蒸发量、降水量以及入海径流量对海水盐度的影响。
答案:(1)蒸发量 南北回归线
(2)地处赤道低气压带,降水丰富
(3)34 南纬60° 北纬60°附近海域有大陆淡水大量注入,南纬60°附近基本上全是海洋
(4)蒸发量 降水量 入海径流量
PAGE
-
14
-第2课时 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意义:
(1)不仅输送水,而且输送物质和能量。
(2)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影响着全球的天气和气候。
2.海水运动类型:
(1)波浪——主要是风浪。
①风浪: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的海面的波状起伏运动。
(2)潮汐。
①潮汐:是由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引起的海面周期性升降运动。
②影响:对河流和海上航运产生重要影响;大型船舶可趁涨潮进出河流和港口;也可用来发电。
(3)洋流。
①洋流:海水常年较稳定地沿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
③影响。
影响海上航行
顺洋流可节约燃料,加快速度;寒暖流相遇,会形成海雾,对航行不利
影响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分布
世界著名渔场主要分布在寒暖流交汇和海水上泛的海区
影响流经海域及附近地区的气候
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影响近海污染物
加快污染物的扩散,降低污染浓度;同时扩大污染范围
2020年6月30日,我国装机容量最大的波浪能发电装置“舟山号”交付使用。“舟山号”装机容量500
kW,采用半潜式平台设计,可实现无人值守,自主运行,为远离内陆的岛屿长时间提供稳定电力,为海上各类设备设施供电。
(1)偏远岛屿采用波浪能发电与常规能源发电相比有哪些优势?
提示:无需运送燃料;不产生废弃物污染;不占用土地资源(岛礁)。
(2)波浪能发电与太阳能、风能等相比有哪些优势?
提示:发电量稳定,受天气影响小;能量密度大。
下图为潮汐的关联图,在图中填出有关潮汐的类型和概念。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一般有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是寒流。
(×)
②一般从水温高的海域流向水温低的海域的洋流是暖流。
(√)
③暖流的水温高于寒流。
(×)
能力 洋流运动分析
洋流流向及性质的判断方法
(1)看等温线分布确定南、北半球:
(2)看等温线弯曲确定洋流流向和性质:
步骤
图示
第一步:等温线弯曲大的地方即为洋流流经处,沿弯曲处画一条直线(如图1所示)
第二步:画一条垂直于洋流的线,比较线的中间和两侧的温度高低(如图2所示)
第三步:若中间温度高于两侧则为暖流,若中间温度低于两侧则为寒流(如图2,A为12℃,B、C为14℃,因此是寒流)
第四步:用箭头标出洋流流向,若为暖流则洋流来自水温高的海域,若为寒流则洋流来自水温低的海域(图3向南流)
【特别提醒】规律总结:①“暖高寒低”——暖流等温线凸向高纬,寒流等温线凸向低纬;②“凸向即流向”——等温线凸出的方向为洋流流向。
(3)常见图示:
【知识拓展】从低纬流向高纬的寒流——索马里寒流
夏季,在西南季风的吹拂下,阿拉伯海表层海水离岸而去,而下层冷海水则补偿流失的表层海水,形成了上升补偿流,由于下层水温低于表层,导致洋流水温较低,形成寒流。
哥伦布穿越大西洋,第一次用了37天,第二次只用了20天,第二次航线比第一次还要长一些。下图为大西洋部分海域洋流分布及哥伦布两次航线图。
(1)比较A、B两处洋流性质,并说明依据。(区域认知: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
提示:A处为暖流,B处为寒流。A洋流由低纬流向高纬,故为暖流;B洋流由高纬流向低纬,故为寒流。
(2)哥伦布第二次穿越大西洋为何比第一次用时少?(综合思维:地理要素的综合)
提示:第二次航线顺着洋流航行,速度较快;第一次航线逆着洋流航行,速度较慢。
下面为世界某海域表层海水等温线分布图(单位:℃),该海域存在一个势力较强的洋流。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洋流是
( )
A.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暖流
B.自西北向东南流动的暖流
C.自东南向西北流动的寒流
D.自西北向东南流动的寒流
(2)受该洋流影响,沿岸的气候
( )
A.高温多雨
B.炎热干燥
C.寒冷干燥
D.温和多雨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根据“凸向即流向”规律可知,该洋流流向为自东南向西北流动;且等温线凸向温度较高的区域,说明洋流水温比流经的海区水温低,应为寒流。第(2)题,寒流降温减湿,且由纬度可知,受该洋流影响的沿岸位于热带地区,所以受该洋流影响,沿岸的气候炎热干燥。
下图为某海域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若该洋流是一支寒流,则该洋流
( )
A.位于北半球
B.位于南半球
C.穿越赤道
D.环绕南极
(2)若该洋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海区,其流经海区
( )
A.渔业资源丰富
B.沿岸增温增湿
C.航运速度增快
D.南北温差增大
【解析】(1)选A,(2)选B。第(1)题,若该洋流是一支寒流,结合其流向自北向南,可以推知该洋流位于北半球。第(2)题,若该洋流由较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海区,则该洋流位于南半球,是暖流。单一暖流不能形成大渔场;可以使沿岸增温增湿;航运速度增快与船舶航向有关;洋流利于热量交换,南北温差缩小。
【补偿训练】
下图是海洋表层海水温度与洋流关系示意图,图中a、b、c为等温线且a>b>c,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关于图中洋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①洋流为北半球的寒流
B.②洋流为南半球的暖流
C.③洋流为北半球的寒流
D.④洋流为南半球的寒流
【解析】选A。据材料信息可知,图中a、b、c为等温线且a>b>c,①洋流为北半球的寒流;②洋流为南半球的寒流;③洋流为北半球的暖流;④洋流为南半球的暖流。
1.(水平1)下列海水运动同能量来源组合正确的是
( )
A.风浪-密度差异
B.海啸-月球和太阳的引力
C.风浪-太阳辐射
D.洋流-海底地震和火山活动
【解析】选C。风浪是一种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的海水运动形式,而风的最终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海啸则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海水运动;洋流主要与盛行风有关。
2.(水平1)下列关于波浪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借助风浪进行冲浪运动
B.波浪有利于人们出海捕捞
C.波浪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水质净化
D.波浪可用来发电
【解析】选B。出海捕鱼时应避开大的波浪。
3.(水平2)人类积极利用潮汐的方式有
( )
①麦田灌溉
②候潮进港
③潮汐发电
④滩涂养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选B。可利用潮差进行发电;候潮进港可增加轮船的推动力,减少燃料消耗;潮汐可为滩涂养殖提供海水。
下图为北大西洋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海域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5.图中流经③海域的洋流对沿岸地区
( )
A.增温增湿
B.降温减湿
C.增温减湿
D.降温增湿
【解析】4选D,5选A。第4题,④海域位于寒、暖流交汇处,鱼类饵料丰富,是最可能形成大渔场的海域;①②③海域均受单一暖流影响,不会形成大渔场。第5题,流经③海域的洋流为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暖流,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作用。
6.(水平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为某大陆沿海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图中M海域西部为寒流,渔业资源丰富,是世界重要渔场之一,主要生产鳕鱼、沙丁鱼等。
(1)分析图示沿海和内陆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低的原因。
(2)某国一艘轮船正沿图中航线自北向南航行,分析洋流对该轮船航行的影响。
【解析】第(1)题,原因主要从影响气温的因素进行分析。由于沿海和内陆纬度相同,所以气温差异主要是受洋流和地形影响导致的,该地海域有本格拉寒流流经,起到降温作用。并且内陆地区海拔高,气温偏低。第(2)题,轮船沿图中航线自北向南航行,而航行方向与沿岸洋流流向相反,所以影响航行速度,能耗增加,同时,寒流流经海域多海雾,能见度低,影响船只航行安全。
答案:(1)沿海地区常年受寒流的影响,导致沿海气温较低;内陆地区海拔高,气温较同纬度平原地区偏低。
(2)海域西部的寒流自南往北流,轮船向南航行,速度较慢,能耗增加;受寒流降温作用影响,沿岸多海雾,能见度较低,影响轮船的航行安全等。
PAGE
-
8
-第3课时 水循环
1.概念:自然界的水在地球表层通过蒸发、降水、径流等环节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运动的过程。
[填一填] 根据下图填出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A蒸发,B降水,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F植物蒸腾,G地下径流,H下渗,I蒸发。
2.类型:
(1)划分依据:按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
(2)类型。
类型
主要环节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陆上内循环
海陆间大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H下渗,G地下径流
3.意义:
(1)使地表不同区域的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化,促进水体更新。
(2)是一种溶剂,促进地球表层区域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迁移。
(3)促进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之间的能量交换,调节地表温度。
(4)改变一些地区的生态和生活环境。
(5)伴随着势能和动能的转换,改造地表形态。
下图为水循环联系四大圈层示意图。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水循环环节:
①降水,②下渗。
2.填出图中汉字代表的圈层:
甲大气圈,乙生物圈,
丙岩石圈,丁水圈。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塔里木河水参与海陆间大循环。
(×)
②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循环是海陆间大循环。
(√)
③海上内循环的参与水量最大。
(√)
④我国东部地区的水汽输送依赖冬季风完成。
(×)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路面被各种不透水材料所覆盖。在城市中推广使用透水砖,可以有效改善城市内涝。
(1)与普通硬化地面相比透水砖能够直接增强水循环的哪个环节?
提示:下渗。
(2)透水砖适合在哪些场所推广?
提示:人行道、停车场、公园等场所。
能力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1.水体类型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2.影响水循环环节的因素分析:
环节
主要影响因素
蒸发
太阳辐射、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
降水
大气环流、天气系统、地形地势
地表径流
植被状况、地质条件、降水量、流域面积、人类活动
下渗
植被状况、降水强度、降水持续时间、地表坡度、地面性质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改变地表径流
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围湖造田等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影响地下径流
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渗流区的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透方向等
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
如人工降雨
影响蒸发
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影响下渗
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增加下渗;城市路面硬化,可减少下渗
【知识拓展】南水北调
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东线工程起点位于江苏扬州江都水利枢纽。中线工程起点位于汉江中上游丹江口水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一期)已经完工并向北方地区调水。西线工程尚处于规划阶段,没有开工建设。下图为南水北调中线和东线示意图。
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内涝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同问题,对社会生活和经济产生严重的影响,且愈发严重。
(1)从水循环的环节入手,分析城市内涝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综合思维:地理要素的综合)
提示:①特大暴雨造成降水过多,是产生内涝的主要原因;
②蒸发在消水过程中作用不大;
③硬化路面及湿地、植被的破坏使径流汇集速度过快导致涝灾出现;
④硬化路面导致下渗减少,不利于积水的减少。
(2)从水循环的环节分析,解决城市内涝的措施有哪些?(人地协调观:协调人地关系的措施)
提示:①整治河道:采取挖、扩、分等综合措施整治河道,加大河道的泄洪能力;
②改造地下管网:如适当扩大管径,解决雨、污分流问题;
③增加排涝设施:如建排涝挡潮闸、排涝泵站;
④增加湿地调蓄能力:如修建蓄水池、调蓄湖泊等;
⑤增加下渗:如铺设透水路面,下凹式绿地等;
⑥优化城市产业结构,减少城市废热排放,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有专家提出水循环可分为自然循环和社会循环两大类,下图为“某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⑦分别表示
( )
A.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人工降水
B.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管道输水、跨流域调水
C.地表径流、跨流域调水、蒸发、人工降水
D.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管道输水、人工降水
(2)关于人类对城市水循环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⑤
B.大量开采地下水,可以增加④
C.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②
D.城市绿地建设,可以减少⑥
【思路点拨】解读该图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D,(2)选A。第(1)题,①是社会循环,提供给城市的,应是跨流域调水;②是自然循环,进入城市地表水,应是地表径流;③是社会循环,由城市地表水进入用水环节,应是管道输水;⑦是社会循环,大气水转变成地表水,是人工降水。第(2)题,用透水材料改造水泥路面,可以增加下渗水量⑤;而大量开采地下水,可能因地下水位下降,导致④蒸发减少;污水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不会减少②地表径流;城市绿地建设,不会减少⑥水汽输送,可能大气湿度增加。
【补偿训练】
下图为“我国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如果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可能直接导致
( )
A.大气降水量增加 B.地表径流量减少
C.水汽输送量增加 D.地下径流量减少
(2)能增加该流域年降水量的人类活动主要有
( )
A.封山育林
B.平整土地
C.修建梯田
D.围湖造田
【解析】(1)选D,(2)选A。第(1)题,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吸收雨水、增加下渗的作用,如果流域内植被遭到破坏,可能直接导致涵养水源、吸收雨水、增加下渗能力减弱,地表径流量增加、地下径流量减少;植被的蒸腾作用减弱、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大气降水量不会增加,水汽输送量不会增加。第(2)题,封山育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利于增加植被的蒸腾作用,利于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利于增加流域内的年降水量;平整土地、修建梯田,有利于水资源的截留,对降水量无影响;围湖造田后会使当地空气湿度减少,不利于降水的形成。
图形1 水循环示意图
图形2 某沿海地区水循环示意图
1.图形实质:试题中的各种水循环示意图实质都是教材图呈现的三种水循环类型、水循环各环节等知识。
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学科素养。
水循环示意图
思考:
(1)水循环分为哪三种类型?
提示: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大循环、陆上内循环。
(2)对人类意义最重大的是哪一类,包括哪些环节?
提示:海陆间大循环。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哪个环节影响最大?
提示:地表径流。
(水平2)读某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示水循环属于
( )
A.地下水循环
B.海陆间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陆地内循环
2.该水循环系统
( )
A.不能更新各种水体
B.破坏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C.可以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D.加剧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解析】1选B,2选C。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水循环的环节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水等,最终流入海洋,发生在海陆之间,所以为海陆间循环。第2题,图示水循环系统中,水在连续不断地运动、转化,使不同地区的水体处于不断更新状态;水循环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水循环对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起吸收、转化、传输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3.(水平1、2)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________和________,我国西部地区的河流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______和______。?
(2)我国西部干旱缺水地区修建母亲水窖,主要是对水循环的________、________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有哪些??
(3)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_____。?
(4)根据水循环原理,如果水资源出现枯竭,除自然原因外,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第(1)题,此题考查水循环的分类和环节。水循环包括: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水循环的环节有:蒸发和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等。甲、乙、丙三大水循环均有的环节是蒸发和降水;我国西部地区主要为内流区域,但也有外流区域,所以既参与陆地内循环,又参与海陆间循环。也就是图中的甲和乙。第(2)题,我国西部干旱缺水地区修建母亲水窖,集雨工程通过收集雨水用于生产生活,主要是对水循环的地表径流和下渗环节施加影响,此项工程的好处是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第(3)题,增加丁环节水量的主要措施有植树种草,提高植被覆盖率,平整土地能够增加下渗量,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第(4)题,根据水循环原理,水资源短缺的人为原因主要有用水量大和水体污染两个方面。也就是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量不够;水资源遭受污染,导致水资源不能利用。
答案:(1)蒸发 降水 甲 乙
(2)地表径流 下渗 调节水资源的时间分布,利于人们的生产生活。
(3)植树种草,保护地表植被
(4)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循环更新的数量,水资源遭受污染
PAGE
-
9
-第三节 生物圈与植被
一、认识生物圈
1.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作用:
(1)影响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
(2)对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作用。
生物圈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地面气温约15℃左右。
二、识别植被类型
1.植被: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主要有森林、草原、荒漠等类型。
2.森林植被:
(1)常绿阔叶林。
组成
常绿的阔叶树
特点
四季常青,树冠浑圆,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分布
温暖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
常见树种
樟树、椰子树
(2)落叶阔叶林。
组成
落叶的阔叶树
特点
夏季葱绿,冬季落叶。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分布
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常见树种
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
(3)针叶林。
组成
针叶树
特点
叶子呈针状,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
分布
分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常见树种
明亮针叶林:由落叶松等组成;暗针叶林:由云杉、冷杉组成
3.草原植被:
气候区
热带草原
温带草原
分布
南北纬10°~20°的热带大陆
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
降水特征
年降水量在500~1
000毫米,分明显干湿季
年降水量不足400毫米,集中在夏季
植被特征
耐旱;草类较高,有树木;湿季草木茂盛,干季草木凋萎
耐旱;结构简单,几乎无树木,仅有草本层,冬季枯萎
4.荒漠植被:
(1)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的干旱气候区。
(2)特征。
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自然环境影响植物种类和植被特点。
因素
植物种类和植物特点
气候因素
在热量满足的情况下
降水丰富的地区:森林植被
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草原植被
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荒漠植被
土壤因素
在亚热带气候区,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等植物生长,酸性土壤利于马尾松、茶树等植物生长
地形因素
海拔不同,引起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的不同
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森林植被为例:
(1)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2)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3)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
(4)防风固沙,减轻灾害。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生物圈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
(√)
②生物圈对地球内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
③生物圈具有自我调节功能。
(√)
1.下图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关联图。
(1)填出图中序号代表的物质:
①有机物 ②无机物
③二氧化碳 ④氧气
(2)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
2.下图为不同的植被类型景观图。
在图中填出对应的植被类型。
提示:
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是世界上最干旱的地方,从1845年到1936年的91年间从未有过降水,创造了世界上最久的无降水记录。然而2015年的一场雨,让蛰伏在沙漠中的种子发芽开花,使不毛之地变身成为“花的海洋”。
(1)不毛之地变身为花海说明沙漠中影响植被生长的限制性因素是什么?
提示:水分。
(2)试推测阿塔卡玛沙漠中的植物有何特点?
提示:叶片细小或退化、具有肉质茎、根系发达等。
将植物的分布与指示的环境连线。
能力一 植被类型的识别
1.热带雨林与常绿阔叶林的区分:
(1)特征对比。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适应气候区
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气候特征
终年高温、降水丰沛
夏季炎热多雨,冬季温和且无明显干季
植被特征
都是由常绿阔叶树组成的茂密森林
植物全年旺盛生长,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乔木多革质叶片,大部分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简单,藤本植物、附生植物较少,少茎花、板根等现象
(2)图示对比。
热带雨林
板根
板根是高大乔木的一种特殊适应,可避免由于树冠宽大,树身上部沉重而导致的不稳问题,有效地增强并支持了地上部分,也可以抵抗大风暴雨的袭击,更有保持水分的作用
茎花
又称“老茎生花”,是指花和花序(包括花谢后形成的果实)直接在乔木树干上形成
常绿阔叶林
革质叶片
角质层厚并带有光亮,能反光
2.地中海气候区的常绿硬叶林:
气候特征——夏季酷热少雨,冬季温暖多雨——植物必须要抗住干旱的夏季——叶子坚硬,叶片不大或成尖刺状,表面有一层蜡质——反射阳光、减少水分的蒸发。
【知识拓展】苔原植被
苔原带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及北美大陆的最北部,以及北极圈内许多岛屿。这里气候严寒,冬季漫长多暴风雪,夏季短促,热量不足,土壤冻结,沼泽化现象广泛。这些环境条件,不利于树木生长,因而形成以苔藓和地衣占优势的、无林的苔原带。
2020年暑假,小明一家随旅行社到非洲旅游,期间在朋友圈发了许多照片,与朋友分享,其中有两幅如下图。
(1)推测甲、乙两地区的气候特征。(区域认知: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
提示:甲地区终年高温,降雨丰沛;乙地区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2)分析甲、乙两地区的气候特征对植被的影响。(综合思维:地理要素的综合)
提示:甲地区植物全年生长旺盛,森林呈绿色,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有数量丰富的藤本植物、附生植物等。乙地区湿季降水丰沛,植物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降水稀少,草类枯黄。
(2021·山东夏季合格考)如图为某地植被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植被类型为
( )
A.温带草原
B.热带草原
C.常绿阔叶林
D.落叶阔叶林
(2)图中树干粗大,主要是适应了当地
( )
A.四季分明环境
B.干湿季交替环境
C.终年炎热干燥环境
D.全年温和多雨环境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B,(2)选B。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植被以草原为主,且有少量树木,因此可以判断为热带草原。第(2)题,图中树干粗大,主要是用于储存水分,再结合上题分析,可以推知该地干湿季交替。
“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在索科特拉岛(1
800万年以前,从非洲大陆分离)的悬崖上,直接嵌进石头里,完全不需要土壤,树皮像橡胶一样闪闪发亮,枝干顶端长出漂亮的粉红色花朵。读图,完成(1)、(2)题。
(1)索科特拉岛地带性植被类型为
( )
A.热带雨林 B.热带季雨林
C.热带草原
D.热带荒漠
(2)“沙漠玫瑰”粗大的树干可有利于
( )
A.储水 B.散热 C.耐寒 D.防沙
【解析】(1)选D,(2)选A。第(1)题,“沙漠玫瑰”因原产地接近沙漠且红如玫瑰而得名,喜高温干燥,耐酷暑,不耐寒,嵌进石头里,由此判断索科特拉岛地带性植被类型为热带荒漠;热带雨林和季雨林都是高大的乔木,热带草原是茂盛的稀树草原。第(2)题,“沙漠玫瑰”喜高温干燥,粗大的树干有储水功能,可保证其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沙漠玫瑰”的枝叶较小,耐酷暑,减少水分的散失,不耐寒,散热、防沙作用不强。
【补偿训练】
下图为加拿大东北部某地出现的房屋倾斜下沉照片,请回答(1)、(2)题。
(1)图中的森林是
( )
A.亚寒带针叶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2)造成房屋倾斜下沉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 )
A.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
B.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地震频繁导致
C.冻土融化造成地基不稳
D.受飓风影响所致
【解析】(1)选A,(2)选C。第(1)题,图中森林位于加拿大东北部,属于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自然带是亚寒带针叶林。第(2)题,加拿大东北部气候寒冷,冻土广布,夏季气温升高,冻土融化造成地基不稳;该地水资源不缺乏,不会过量抽取地下水;该地位于板块内部;该地纬度较高受飓风影响小。
能力二 植被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分析
1.植物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3.不同区域内的森林生态功能差异:
地区
生态功能
湿润地区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防止海风、海浪侵袭
城市
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塞罕坝位于河北北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边缘,自古就是一处水草丰沛、森林茂密、禽兽繁集的天然名苑。清代这里是皇帝狩猎之所,康熙在此立“木兰围场”,清末国力衰微,围场被开围放垦。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荡然无存,出现了“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现象。自1962年起,我国开始在这里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人花了55年时间使塞罕坝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人工林。塞罕坝目前是我国北方最大的国家森林公园,加上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浓郁的满蒙民族风情,形成了国家一级旅游资源。
(1)说明塞罕坝机械林场的生态功能。(区域认知: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
提示: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调节气候;增加生物多样性。
(2)塞罕坝林区典型原生树种是樟子松,试推测其生长习性。(综合思维:地理要素的综合)
提示:耐寒;耐旱;喜光;抗风;喜沙土;耐贫瘠。
(3)分析导致塞罕坝植被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人地协调观: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农垦,导致原始森林破坏殆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造就了北方最大的森林公园。
(2021·三亚高一检测)植被的形态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植被对环境具有指示作用。下图是我国某地典型植被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该植被指示的环境特征是
( )
A.干旱
B.湿润
C.炎热
D.寒冷
(2)该地的自然植被类型主要是
( )
A.热带荒漠
B.热带草原
C.温带荒漠
D.温带草原
【解析】(1)选A,(2)选C。第(1)题,从图中看,我国某地该植被地下部分的根系发达,地上部分却矮小,可知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该植被为了吸收地下水分,根系发达。第(2)题,我国某地该植被地下部分的根系发达,地上部分却矮小,可知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干旱,所在区域主要属于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我国没有典型的热带荒漠植被。
【方法技巧】如何通过植物形态判断环境特点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地理环境,植物的形态具有适应当地地理环境的特点。
(1)在沼泽地上生长的植物,通常具有柔嫩、硕大而鲜绿的叶子,但是根部系统并不发达。
(2)在沙漠地区生长的植物,叶子很小,有的叶面上还覆盖着薄薄的蜡层,或者是叶子变成了细刺;有的植物具有非常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的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收水分。
(3)在风力大的地区,植被往往比较低矮。
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读“某植物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植被生长地区的自然环境最突出的特征是
( )
A.炎热 B.寒冷 C.湿润 D.干旱
(2)随着全球变暖,当地蒸发加剧,该类植被最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 )
A.地下部分分支减少
B.地上部分叶片变大
C.地上部分植株变高大
D.地下部分向更深处生长
【解析】(1)选D,(2)选D。第(1)题,结合景观图判断地上部分植株矮小,而地下部分根系发达,这主要是因为当地气候干旱,植被为吸收水分扎根于深处。第(2)题,当地降水少,全球变暖使当地蒸发加剧,导致水资源趋于减少,因此地下部分的根系会向更深处生长;为减少蒸腾作用,地上部分叶片会变小;由于水分不足,地表植株会变得更矮小。
【补偿训练】
(2021·大庆高一检测)下图为成都市二环路高架桥墩爬山虎景观图,55万株爬山虎栽植于2900个桥墩之下。与周边房屋墙体外的爬山虎相比,二环高架下的爬山虎植株生长速度较慢。爬山虎属多年生大型落叶藤本植物。据此完成(1)、(2)题。
(1)成都二环高架桥下的爬山虎生长速度较慢的主要原因是
( )
A.土壤肥力较差
B.灌溉水源不足
C.光照条件较差
D.人为破坏严重
(2)成都二环路高架桥栽植的爬山虎作用最不显著的是
( )
A.减少日晒风吹,降低桥墩风化程度
B.拦截大气降水,缓解城市内涝问题
C.减少阳光反射,提高日间行车安全
D.美化城市环境,增加负氧离子含量
【解析】(1)选C,(2)选B。第(1)题,高架桥下的土壤条件与周边房屋墙体外的土壤条件相差不大;成都市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多,高架桥下与周边地区的降水条件差不多;高架桥下的光照条件不如周边房屋墙体外的光照条件好,影响到了爬山虎的生长速度;二环路高架桥下车辆较多,行人较少,不会出现整体的严重的人为破坏。第(2)题,桥墩爬满爬山虎,可以减少日晒风吹,降低桥墩风化程度;爬山虎位于高架桥下,无法拦截大气降水;爬山虎是绿色植物,能够减少阳光反射,提高日间行车安全;城市中的绿化带具有美化城市环境的功能,枝叶茂密还可以增加负氧离子含量。
(水平1)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据此完成1、2题。
1.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2.骆驼刺所在区域的植被类型主要属于
( )
A.温带草原
B.温带荒漠
C.寒带苔原
D.热带草原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因此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在沙漠中生长的植物的根扎得特别深,根系很发达,根毛很多,扎得越深,根系铺开的面积越大,能吸收的水分就越多,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样生存的概率较大。第2题,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所在区域主要属于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对应的自然带为温带荒漠带。
3.(水平2)树木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会处于休眠状态,到了春天(或有些地方的雨季)又开始生长。自然界中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最有可能是
(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选A。气候季节变化大的地区,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树处于休眠状态,才有明显的年轮,在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树木一直在生长,所以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
4.(水平2)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
( )
A.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B.生物的呼吸作用
C.动物的新陈代谢作用
D.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解析】选D。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起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通过光合作用,将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动物的新陈代谢作用不是有机界、无机界联系的关键。
5.(水平2)读“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①~⑤代号表示的物质是:
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
④________,⑤________。?
(2)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环境中的__________物合成________物,同时把________能转变成____________能贮藏。?
(3)图中可以看出,生物使自然界中的______发生迁移,同时也改造了________圈、________圈和岩石圈。?
【解析】第(1)题,图中①是光合作用的原料,表示二氧化碳,②是光合作用形成的,属于大气的成分,表示氧气;③是微生物分解,属于大气的成分,故为氮气;④是光合作用形成的,是动物的食物,故为有机物;⑤是微生物分解,进入土壤,表示无机物。第(2)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环境中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同时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贮藏。第(3)题,生物使自然界中的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同时改造了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答案:(1)二氧化碳 氧气 氮气 有机物 无机物
(2)无机 有机 太阳 化学
(3)化学元素 大气 水
PAGE
-
14
-第1课时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一、大气圈的组成
1.大气圈:地球表面包围着的大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2.底层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1)干洁空气: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二、大气圈的分层
1.划分依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密度及运动状况的差异。
2.垂直分层:
(1)对流层:大气的绝大部分(约占整个大气质量的3/4),几乎全部的水汽和固体杂质都集中在该层。其主要特征如下:
项目
特征
气温垂直变化
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大气运动状况
对流运动显著
与人类的关系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厚度特征
随季节而变化:夏季大于冬季
随纬度而变化: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平均厚度12千米左右
(2)平流层:
项目
特征
气温垂直变化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原因是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大气运动状况
水平运动为主
与人类的关系
20~40千米有臭氧层,对生物有保护作用,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能见度高,气流稳定,少飞鸟出现,是航空的理想空域
(3)高层大气:密度很小。80~500千米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将大气成分与对应的作用连线。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图中曲线是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曲线。
1.找到各层位置并填上。
2.在图中用箭头(→→或↑↓)表示出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的运动状况。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大气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
②平流层有利于高空飞行。
(√)
③高层大气的电离层对人类有害无益。
(×)
能力 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厚度的分析:
由上面的关联图可知,对流层的厚度会因时空而变化,具体表现为:
对流层厚度
空间变化
低纬17~18
km中纬10~12
km高纬8~9
km
时间变化
夏季厚,冬季薄
2.对流层(或平流层)各项特征之间的关系分析:
(1)对流层。
(2)平流层。
3.大气垂直分层的判读方法:
可以依据大气的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等对其所在层进行判读:
(1)温度: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则为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则为平流层。
(2)气流运动: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则为对流层;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则为平流层;
(3)天气状况:天气复杂多变则为对流层;以晴朗天气为主则在平流层或高层大气。
【知识拓展】臭氧知多少
臭氧在常温下是一种有特殊臭味的蓝色气体。平流层中的臭氧层能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臭氧还可以被用作消毒剂,杀菌消毒。不过,过高的臭氧浓度却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汽车尾气、工厂烟雾中的氮氧化物等,在紫外线的照射下会产生臭氧等有毒气体,目前臭氧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主要污染物。
2012年10月15日,奥地利“坠落人”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从距地面高度约3.9万米的高空携带降落伞自由落体跳下,成为世界上首位成功完成超音速自由落体的跳伞运动员。他配备的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氮气,头盔内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
(1)3.9万米的高空大气与地面有哪些不同?(区域认知: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提示:3.9万米的大气中含有臭氧,空气密度小、气压小、湿度低、温度较低,含氧量低,以平流运动为主。
(2)菲利克斯·鲍姆加特纳为什么要配备特制宇航服?(综合思维:地理要素的综合)
提示:3.9万米的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含氧量等物理性质差异较大;下落过程中速度极快,会与空气剧烈摩擦,为了保护运动员的人身安全,必须配备特制宇航服。
读大气垂直分层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是高度、温度和气压的变化
B.随高度增加气温升高,气压降低
C.距地面20千米处气压降为地面的一半
D.对流层垂直方向上温度变化范围是20℃~-60℃
(2)关于图中①②层大气的正确叙述是
( )
A.①层大气厚度随纬度增加而增厚
B.②层因氧原子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C.①层大气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D.②层复杂的天气现象不利于飞行
【思路点拨】解读该图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D,(2)选C。第(1)题,根据大气的温度、密度、运动状况等特征,大气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20
km处气压值约为80hPa,而近地面约为1
000hPa,不是一半的关系。第(2)题,对流层厚度与纬度呈负相关;平流层升温是因为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层天气晴朗,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有利于航空飞行。
【补偿训练】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及各层特征列表”,读图表完成(1)、(2)题。
(1)对于大气垂直方向各层说法正确的是
( )
A.随高度增加气流运动状况差异是划分各层的唯一依据
B.①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
C.②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
D.③层有臭氧层存在
(2)表中甲、乙两格应该填写
( )
A.↑晴朗
B.→阴雨
C.↓阴雨
D.↑↓晴朗
【解析】(1)选B,(2)选D。第(1)题,对于大气垂直方向各层,随高度增加气流运动状况差异是划分各层的重要依据,不是唯一;①层是对流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水汽与固体杂质;②层是平流层,热量主要来自臭氧吸收紫外线;③层是高层大气,有电离层存在。第(2)题,表中甲在对流层,以垂直运动为主,填写↑↓箭头。乙格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
图形1 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图形2 大气的垂直分层(部分)示意图
1.图形实质:试题中的各种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或局部示意图实质都是教材图呈现的大气层气温分布、各层高度及特点、各层的人类活动等知识。
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大气的垂直分层示意图
思考:
(1)云雨等天气现象发生在哪一层?
提示:对流层。
(2)极光现象发生在哪一层?
提示:高层大气。
(水平1)读干洁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比例示意图,回答1~3题。
1.下列对于图中各字母代表的成分及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a-氧气,氧是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B.a-氮气,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
C.b-氧气,地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D.b-氮气,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2.下列有关各大气成分的作用,叙述错误的是
( )
A.臭氧尽管含量少,但却能够吸收紫外线,有“地球生命的保护伞”之称
B.水汽和杂质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C.干洁空气中氮气含量最大,这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原料
D.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具有保温作用
3.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进入大气,导致大气中一些成分比例发生了明显变化,表现为
( )
A.臭氧增多
B.氧气增多
C.水汽增多
D.二氧化碳增多
【解析】1选C,2选C,3选D。第1题,图中b表示氧气,它是地球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第2题,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第3题,人类使用制冷设备,释放的氯氟烃使大气中的臭氧减少;人类排放污染物进入大气,不会使大气中的氧气和水汽增多;人类燃烧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知识拓展】二氧化碳含量变化
在过去80万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相对平缓。然而,从1740年到2011年短短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40%多。
(水平2)地球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高天流云、风霜雨雪等异彩纷呈的自然现象。运用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不包括
( )
A.上冷下热
B.水汽、杂质含量多
C.对流旺盛
D.二氧化碳含量多
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
( )
A.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
B.对流层空气上热下冷,空气不稳定
C.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自太阳辐射
D.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解析】4选D,5选A。第4题,云雨现象主要分布在对流层,原因包括上冷下热,易发生对流现象;水汽、杂质含量多,凝结核多;对流旺盛,水汽上升过程中易凝结成雨;与二氧化碳含量多无关。第5题,“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说明对流层气温分布特点是随高度上升,气温降低;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
PAGE
-
9
-第2课时 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地面的增温过程
1.能量来源:地球表层最主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2.地面增温:
二、大气的增温过程
1.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同时向外辐射热量,其能量主要集中在红外线部分,属于长波辐射。
2.大气增温:
三、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
把辐射方式和类型连线。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太阳辐射是低层大气主要的热量来源。
(×)
②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
③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
④太阳辐射毫无阻碍的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
(×)
大气逆辐射只有晚上存在吗?
提示: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是始终存在的,白天辐射更强。只是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考虑问题时主要侧重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晚上,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气温主要受大气逆辐射强弱的影响,因而容易产生只有晚上存在的误解。
下图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示意图,图中数字代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和大气逆辐射。
①大气逆辐射
②大气辐射
③地面辐射
④太阳辐射
能力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图解:
【特别提醒】数字法记忆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个原因:太阳辐射。
两种作用: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三个环节: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四种辐射: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2.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几方面分析。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太阳能的多寡:
(1)青藏高原。
(2)内陆地区。
(3)四川盆地。
4.大气的保温作用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在农业中的应用。
①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利用烟雾防霜冻;
③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知识拓展】十雾九晴
深秋、冬季和初春的时候,大雾多发生于晴天。这是因为,晴天大气逆辐射弱,夜晚降温快,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
随着全球变暖的持续,北极地区的冰盖面积在逐年缩小。由于冰雪的反射率在自然界中是最高的,因此冰盖面积减小会进一步加剧北极地区的变暖趋势,出现“北极放大效应”。
(1)北极地区冰盖面积缩小会对海洋造成什么影响?(人地协调观: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提示:北极的冰盖融化,会导致海平面上升。
(2)“北极放大效应”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下图中的哪种辐射增强导致的?(综合思维:地理要素的综合)
提示:地面辐射增强。
浙江卫视超人气综艺节目曾到甘肃月牙泉(周围为沙丘)拍摄节目。下面的上图为大气受热示意图,下图为月牙泉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1)、(2)题。
(1)节目拍摄过程中,队员明显感觉当地昼夜温差较大,其合理的解释是
( )
A.②弱、③强
B.①强、③弱
C.②强、④强
D.②强、④弱
(2)剧组人员还了解到这里深秋容易出现霜冻,主要是因为
( )
A.①较弱
B.③较强
C.④较弱
D.②较强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思路进行:
【解析】(1)选D,(2)选C。第(1)题,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判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削弱后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月牙泉地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即②强,③增强;晚上大气的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差,最终导致该地区昼夜温差较大。第(2)题,深秋容易出现霜冻是由于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夜晚气温过低,水汽容易凝结成霜。
为了实现对农作物的保温和防晒,绍兴地区部分农民在白色塑料大棚上加一层可收放的黑色尼龙网,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塑料薄膜和黑色尼龙网直接影响的辐射分别是
( )
A.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C.太阳辐射、太阳辐射
D.地面辐射、大气辐射
(2)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
( )
A.春季晚上
B.夏季午后
C.秋季早晨
D.冬季傍晚
【解析】(1)选A,(2)选B。第(1)题,图中塑料薄膜对太阳辐射是透明的,削弱很少;塑料大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过塑料薄膜,可减少地面辐射热量损失,从而起到保温作用,直接影响的是地面辐射;黑色尼龙网可以遮阳,削弱太阳辐射作用明显,对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影响很小。第(2)题,黑色尼龙网的主要作用是削弱太阳辐射,若天气晴朗,农民盖上黑色尼龙网的时段多在夏季午后,此时段太阳辐射最强,容易将作物晒伤;春季晚上没有太阳辐射;秋季早晨、冬季傍晚太阳辐射弱。
【补偿训练】
读“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图”,完成(1)、(2)题。
(1)四川盆地是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少的地区,主要原因是
( )
A.①较强
B.②较强
C.③较强
D.④较强
(2)诗句“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中,与“秋阴不散”导致“霜飞晚”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A,(2)选C。第(1)题,结合图表分析,①由云层指向宇宙为反射作用,②由地面指向天空为地面辐射,③由云层指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④由太阳穿过云层指向地面为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因盆地地形,水汽难以散发,云层厚,所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强。第(2)题,材料“秋阴不散”是指阴天多,“霜飞晚”是指没有霜。这是由于云量大,云层厚,导致大气逆辐射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
(水平1、2)气溶胶是悬浮于大气中的直径较小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称,分为烟、雾、灰尘,可自然产生或人工形成,其在大气中大量存在时会直接改变地—气系统的能量收支,影响气候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气溶胶对地面热量收入影响最大的时段
( )
A.06时-09时
B.11时-14时
C.16时-19时
D.21时-24时
2.气溶胶对地—气系统能量收支的直接影响是
( )
A.加强地面辐射,大气升温
B.减弱地面辐射,大气降温
C.增强太阳辐射,地面升温
D.削弱太阳辐射,地面降温
【解析】1选B,2选D。第1题,地面热量来源是太阳辐射,一天中正午前后太阳辐射最强,因此气溶胶对地面热量收支影响最大的时段为11时—14时。第2题,大气中气溶胶增多时,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加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降温,地面辐射减弱;虽然气溶胶增多时会减弱地面辐射,但同时也会增强大气逆辐射,气温总体上升。
【知识拓展】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归纳
影响因素
纬度
地势
天气
日照时数
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极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于冬季
一般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多于地势低的盆地
多阴雨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区,日照时数多
年太阳辐射总量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空气中固体杂质、水汽少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水平2)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完成3、4题。
3.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
( )
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
4.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
( )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
【解析】3选B,4选D。第3题,氧化亚氮能够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使大气吸收作用增强,并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起到保温作用,因此其增温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大气吸收作用增强;氧化亚氮并不能使地面辐射总量增加;也不能使地面反射作用增强。第4题,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部分的氧化亚氮源于土壤的排放,主要是农业生产中氮肥的大量施用造成的;作物生长时的氧化亚氮排放量极少;大气中氮气的转化不一定来源于农田;秸秆燃烧时产生的主要是二氧化碳和烟尘,氧化亚氮较少。
5.(水平2)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的①、②、③、④分别代表两种辐射和两种作用。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数字①表示 ,②表示 ,太阳未升起时天空已发亮,该现象与 (填数字)有关。
?
雾霾,是雾和霾的统称,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是雾霾的主要组成。
(2)夜间雾霾天气会使当地④ ,雾霾天气发生会使白天变暗,称之为“暗岛效应”,其原因与 (填数字)最相关。
?
【解析】第(1)题,读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图中数字①由地面指向大气,表示地面辐射。②相反,表示大气逆辐射。太阳未升起时天空已发亮,为散射作用,该现象与③大气的削弱作用有关。第(2)题,④为大气对地面的作用为保温作用,夜间雾霾天气会使大气逆辐射增强,使当地④增强,雾霾天气发生会使白天变暗,称之为“暗岛效应”,其原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与③最相关。
答案:(1)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③
(2)增强 ③
PAGE
-
9
-第3课时 大气的运动
一、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
2.形成过程:
3.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势:
(1)海陆风。
①海风的形成: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陆地空气上升,海洋空气下沉,近地面海洋气压高于陆地,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②陆风的形成: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陆地空气下沉,海洋空气上升,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2)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①成因:由于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郊间形成如图所示的热力环流。
②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3)山谷风。
①谷风的形成:白天山坡比同海拔的山谷上空增温快,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②山风的形成:夜晚山坡比同海拔的山谷上空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1.水平气压梯度:水平方向上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因水平面上存在的气压梯度而产生,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从而形成空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项目
方向
大小
影响
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等压线越密集越大,反之越小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地转偏向力
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随风速增大而增大,随纬度升高而增大
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摩擦力
与风向相反
下垫面越粗糙越大,反之越小
既影响风向,也削减风速
下图为热力环流示意图。
1.在短横线上填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
2.用箭头标出完整的气流运动方向。
相传诸葛亮曾被司马懿围困,无法派兵出城求救。诸葛亮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1)孔明灯飘浮上天空原理是什么?
提示:孔明灯点亮时,火焰燃烧产生的热量使灯笼内空气密度减小,因此能飘浮上天空。
(2)飞上天的孔明灯是如何落到地面友军手中的?
提示:飞上天空的孔明灯随风飘散,当燃料燃尽后便会落到地面,被友军发现。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空气始终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
②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的形式。
(√)
③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④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风向会与等压线斜交。
(×)
下图为近地面风及其受到的作用力示意图。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意义: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风向
③地转偏向力
④摩擦力
(2)判断该地所处半球,并说明判断依据。
提示: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
能力一 等压面的判读
1.等压面图中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判读:
判断同一海拔处的A、B两点的气压高低,可以用辅助作图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分别找到与A、B位于同一垂直方向上的等压面上的两点A'、B';
(2)由于A和A'(B和B')位于同一垂直方向上,遵循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的规律,因此对比两点气压:A
B');
(3)由于A'、B'位于同一等压面上,因此气压相等;
(4)最后对四个点的气压综合比较:A2.从热力环流影响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总结气压规律:
(1)气压与气温、海拔的关系:
(2)等压面图中气压的特点:
①等压面“上凸”为高压,等压面“下凹”为低压。
②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
③高空气压状况与近地面相反。
(2021·扬州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北方地区一幢节能型房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目的是
( )
A.雨季及时排水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减弱噪音干扰
D.降低光污染危害
(2)冬季的白天,房间甲和乙之间的空气流动方向是
( )
A.冷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甲
B.暖气流从通风口1进入乙
C.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乙
D.暖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B,(2)选B。第(1)题,我国北方地区纬度较高、太阳辐射较弱,绝热窗户设计成倾斜的主要是为了充分增加接受太阳辐射的面积、增强甲室的温室效应、充分利用太阳能。第(2)题,冬季的白天,房间甲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房间乙温度低,为下沉气流,因此空气流动方向是暖空气从通风口1进入乙,冷气流从通风口2进入甲。
【补偿训练】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完成(1)、(2)题。
(1)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C.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作物光合作用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2)大棚打开门时,正确的空气流动情况应该是下图中的
( )
【解析】(1)选C,(2)选A。第(1)题,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可以穿越薄膜,而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出不去,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光照强度是跟太阳辐射强度有关,大棚无法提高光照强度;大棚阻挡了大气及水汽与外界的交换,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大棚阻挡了大气及水汽与外界的交换,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第(2)题,由于大棚内温度比外界高,一旦大棚的门打开,里面的热空气从上面流出,外面的冷空气从下面流进,形成如选项A的空气流动模式。
能力二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各种风向符号的判读:
【特别提醒】风向玫瑰图的判读:图中风向是指风从外面吹向地区中心的方向,线段长短代表风频大小。
2.风向与风力的判断:
(1)风向的判断与绘制。
按照以上方法可绘出风向,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①近地面风。
②高空风。
(2)风力的判读:风力的大小取决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因此,等压线密集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反之则小,如下图,风力:A>B>C>D。
【知识拓展】校园气象站中的风向和风速测量
上图中的风向仪和风速仪既可以直观的观测到风向和风速,也能通过传感器连接导线将风向和风速的数据传输出来,通过电脑或大屏幕展示。
南美洲南端的火地岛常年受西北风影响,使岛上很多树木的树冠朝一侧严重倾斜,当地人称作“醉汉树”。
(1)在火地岛迷路时能否用“醉汉树”判断方向,如何判断?(人地协调观: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示:能。由于当地常年受西北风影响,树冠朝向东南方向。
(2)推测火地岛上等压线的走向,高压位于哪一侧?(综合思维:地理要素的综合)
提示:东西走向,高压位于北侧。
(2021·双鸭山高一检测)下图示意某时世界局部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丙、丁四地风力最大的
(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示时刻,丁观测站风向最可能为
( )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解析】(1)选A,(2)选B。第(1)题,由图可知,甲靠近低气压中心,且等压线最密集,说明该地气压差最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因此风力最大;乙、丙、丁三地相对等压线稀疏,说明三地气压差小,水平气压梯度力也小,风力也小。第(2)题,丁地水平气压梯度力应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应指向西方,由于地处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偏,受摩擦力影响与等压线斜交,形成东南风。
【补偿训练】
下图为2020年12月某日两时刻我国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受某种常见天气系统的影响,该区域局部有降水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当日14时,下列地点中气压最低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当日2时至14时,下列地点中风向变化最小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C,(2)选D。第(1)题,依据“风由高压区吹向低压区”的原理,当日14时,选项地点中气压由高到低,依次是①②④③,气压最低的是③。第(2)题,根据图示等压线的分布,当日2时至14时,选项地点中风向变化最小的是④,一直是东风;①由西北风转为东北风;②地可能由偏南风转为偏北风;③地可能由东北风转为西北风。
(水平1、2)读“华北平原某小区域等压面(单位:百帕)图”,完成1、2题。
1.图中四点气压高低排序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丁
B.乙、丙、甲、丁
C.乙、甲、丙、丁
D.甲、乙、丁、丙
2.若图示内容反映热力环流影响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若在白天,甲为湖泊,乙为陆地
B.若在夜晚,甲为陆地,乙为湖泊
C.若在白天,甲为山坡,乙为山谷
D.若在夜晚,甲为山坡,乙为山谷
【解析】1选C,2选C。第1题,图中甲、乙两地气压高于1010百帕,丙、丁两地气压低于990百帕,因此甲乙两地气压高于丙丁两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等压面凸起的地方,表示在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高,等压面凹陷,表示同一高度上,气压比四周(两侧)低;图中显示,丙地等压面凸起,丁地等压面凹陷,因此丙地气压高于丁地;乙地等压面凸起,甲地等压面凹陷,因此乙地气压高于甲地;综合起来,图中四点气压从高至低排序正确的是乙、甲、丙、丁。第2题,根据前一题判断可知,近地面甲地为低气压,乙地为高气压。若图示内容反映热力环流影响的结果,则甲地的低气压应是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乙地的高气压应是冷却气流下沉形成,即甲地气温高、乙地气温低。若在白天,湖泊与陆地之间,湖泊升温慢,气温较低,陆地升温快,气温较高,因此甲为陆地,乙为湖泊;若在夜晚,湖泊与陆地之间,湖泊降温慢,气温较高,陆地降温快,气温较低,因此甲为湖泊,乙为陆地;若在白天,山坡与山谷之间,山坡获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较高,山谷获得的太阳辐射少,气温较低,因此甲为山坡,乙为山谷;若在夜晚,山坡与山谷之间,山坡散热通畅,气温较低,山谷散热不畅,气温较高,因此甲为山谷,乙为山坡。
(水平1、2)下图为某(南、北)半球气压分布以及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三条等压线气压值大小关系是
(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丙
D.甲>丙>乙
4.该图所在半球以及判断理由,正确的是
( )
A.北半球 有地转偏向力
B.南半球 风向左偏转
C.北半球 风向右偏转
D.南半球 有摩擦力
【解析】3选C,4选C。第3题,图中,垂直于等压线的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图中等压线的气压值大小关系为甲>乙>丙。第4题,读图分析可知,该风向相对于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说明所在半球为北半球。
【方法技巧】高、低气压方位的判断(图示为北半球)
(1)近地面: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位于右后方,低压位于左前方;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位于左后方,低压位于右前方。
(2)高空: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位于右侧,低压位于左侧;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位于左侧,低压位于右侧。
5.(水平2)下表为福建省莆田市后温测风塔测得的某年海陆风出现天数统计。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全年
天数
3
2
3
6
2
8
6
6
2
4
1
3
46
(1)海陆风是海陆间 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
(2)一年中海陆风出现的天数,因季节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据表判断,莆田市在 (季节)海陆风出现的天数最多。?
(3)在下图中线条上添加箭头,正确表示图示时段出现的海陆之间的热力环流。
(4)简述海风对莆田城区环境的影响。
【解析】第(1)题,海陆风是热力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因此海陆间的温度(热力性质)差异导致了海陆风的形成。第(2)题,由表可知,莆田市夏季海陆风天数最多。第(3)题,图中太阳悬挂在天空中,表示白天,陆地气温高于海洋,陆地空气上升,海洋空气下沉,近地面风从海洋吹向陆地,高空风从陆地吹向海洋。第(4)题,陆风可以将沿海城市废热和污染物带走,从而减轻“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海风可以将海洋上的湿润气流带入沿海城市,增加城市的空气湿度。
答案:(1)温度(热力性质)
(2)夏季
(3)如图所示。
(4)缓解城区“热岛效应”(调节温度变化);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PAGE
-
12
-第二单元
1.宏观思路:本单元是从地球外部圈层的角度,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分析各圈层的主要特征、运动规律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着重分析各圈层的特点及与人类的关系。
2.复习策略:
图表运用
运用图表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大气的运动,并解释相关现象
归纳总结
结合等值线图、景观图、示意图等图表资料,归纳海水温度、盐度、密度的分布规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结合图表资料,归纳海水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案例探究
结合水循环的环节,通过具体案例,探究人类对水循环及水循环对人类的影响
实地考察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等,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了解野外考察的一般步骤,学会考察技能,深入认识四大圈层及其相互关系
逆温的形成及影响
1.概念:
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分布的一般情况是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大约每升高100m,气温降低0.6℃。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中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
2.逆温的类型及成因:
类型
成因
特点
辐射逆温
地面辐射冷却,在晴朗无云或少云的夜晚,地面辐射冷却快,离地面越近,降温越快
大陆上常年均可出现,尤以冬季最强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水面上,而发生的冷接触作用
愈近地表,降温愈快
锋面逆温
冷暖气团温度差异显著,暖气团位于锋面上部,冷气团位于锋面下部
出现于锋面附近
地形逆温
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向低谷和盆地流动,暖空气被迫抬升
出现于山谷或盆地
3.逆温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逆温的出现阻碍了空气对流,因此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
②逆温出现在高空,有利于飞机的飞行。
③和其他天气现象一样,逆温可当成一种气候资源加以利用。例如,在我国新疆伊犁河谷,逆温出现在10月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有效地提高了冬季坡地的温度,可以使多年生果树越冬免受冻害等。
(2)不利影响。
①逆温时大气结构比较稳定,容易加重大气污染。
②对天气的影响:容易产生大雾等不利天气。
③对交通的影响:能见度降低,地面湿滑。
逆温是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辐射逆温是由于地面强烈辐射冷却而形成的逆温。下图是某地某日(晴天)不同时刻近地面气温随高度变化图,读图回答(1)、(2)题。
(1)按照辐射逆温的生消过程排序是
( )
A.②①④③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③④①②
(2)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选B,(2)选C。第(1)题,读图可知:②发生的逆温比④高度要小,①的逆温出现在高空,近地面开始出现正常温度变化,③是正常温度变化。所以逆温的生消过程依次排序是②④①③。第(2)题,出现逆温现象,空气对流运动减弱,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从图中的四种气温分布图来看,①、②、④均出现了逆温,只有③图中的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气温是降低的,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故③最有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
PAGE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