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 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2011·杭州模拟)1992年邓小平讲“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其背景是( )
A.“文革”刚刚结束,“左”倾思想仍然占统治地位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全面展开
C.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D.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题干中的时间“1992年”,要求回答背景。
答案: C
2.观察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图,其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是因为实行了( )
A.社会主义工业改造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解析: 由图中信息可知,发展最快的时期是1989~1997年。这一阶段我国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A项“工业改造”的实行是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B项是指建国初期,C项指改革开放以前的经济政策,均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D
3.“东方风来满眼春”,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邓小平到深圳、珠海视察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次讲话( )
①提出了真理标准问题 ②再次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使“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深入人心 ④深刻地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通过阅读材料可知这次讲话指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方谈话,而提出真理标准问题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故排除①。
答案: B
4.观察下图,在我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以后,国内生产总值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有( )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 ②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③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解析: 图片主要反映的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①②③④全符合题意。
答案: A
5.(2011·江苏学业水平测试)票证是某一历史时期经济发展的见证与缩影。图一的取消以及后来图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新时期( )
A.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B.分配方式由国家分配向按劳分配转变
C.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D.经济形态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粮票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继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十四大正式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股票是市场经济的产物。
答案: C
6.(2011·杭州期中)在《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一句歌词:“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其中“又是一个春天”到来的标志是( )
A.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B.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C.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解析: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说明出现“春天”的时间为1992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1978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在1993年;中共十五大的召开在1997年;只有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在1992年。
答案: B
7.(2011·济南高一检测)目前,中国市场不少洋品牌纷纷起上好听的中文名字,如可口可乐、标致、奔驰等。这一现象表明( )
A.中文已成为国际通用语言
B.洋品牌只有使用当地语言才能站稳市场
C.中文品牌的产品都是由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生产的
D.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和广泛
解析: 从外国名牌产品登陆中国分析,这一现象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加深和广泛。
答案: D
8.(2011·淄博期中)贴春联是中国的一项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社会的历史变迁相联系。以下春联中当今最流行的是( )
A.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B.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C.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
D.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解析: 当下,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发财致富成为国人的普遍追求,故D项最能反映当代国人的愿望。A项反映的是三大改造时期的情景,B项反映的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的情景,C项和当代中国实际不符。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
——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
材料二
材料三 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继续实施新型显示器、宽带通信与网络、生物医药等一批重大高技术产业化专项。充分发挥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
——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
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建国初期我国工业结构变化的特点。结合史实说明这一变化的必要性。
(2)分析材料二中图一到图二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在改革开放30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
(3)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现今工业化建设的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解析: 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轻重工业比例的变化,要联想到“一五”计划的方针;材料二反映了深圳的重大变迁,其原因与对外开放决策结合起来;材料三体现了经济发展的新思路,要联系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特点来分析。
答案: (1)特点:轻工业比重下降,重工业比重上升。
必要性: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改革开放后的快速发展带动人们思想的解放;“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加快了改革开放的步伐。
(3)新特点: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
原因:科技革命的要求;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改革开放创造的有利条件。3.1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提起常熟土布,那兰布、青布、兰白花布……曾经是风靡城乡的时尚服装流行色。1953年常熟各乡镇的土布庄先后关闭,苏州城里的常熟土布庄仅剩三户,后又于1956年归于苏州花纱布公司。这是由于实行( )
A.公私合营 B.土地改革
C.农业合作化运动 D.“一五”计划
解析: 材料显示的时间是1953~1956年,因此与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关。
答案: A
2.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到“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完成,表明我国( )
A.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
B.社会主义改造自始至终稳步推进
C.建立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
D.经济建设与民主政治建设相统一
解析: “三大改造”旨在变革生产关系,“一五”计划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目的,体现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中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指导方针,故A项符合题意;B、D两项与史实不符,C项仅与“三大改造”相关。
答案: A
3.1953年毛泽东批示“中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已经不是普通的资本主义经济,而是一种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对“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采取的改造方式是( )
A.强行没收,建立国营企业
B.建立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C.公私合营
D.发展公有制领导下的私营经济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特殊的资本主义经济”指的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主要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完成。强行没收是对官僚资本的措施,故A不符合题意。合作化道路是对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故B不符合题意。D本身明显有误。
答案: C
4.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因为( )
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的任务 ④提出“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②③
解析: 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三大改造任务即将完成,故②错误;“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1958年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的,故④错误。
答案: A
5.(2011·北京西城区检测)1956~1966年,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有( )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 ②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③以市场经济为保障 ④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经济,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一状况才得以改造,故③不正确,排除含③的选项即可。
答案: B
6.(2011·厦门市高一统考)下表主要反映了1960年的中国( )
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年代 农业 轻工业 重工业
1957年 43.3% 31.2% 25.5%
1960年 21.8% 26.1% 52.1%
A.建成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综合实力大幅上升
C.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工业品市场需求量大幅增长
解析: 从表格信息可以看出,1960年和1957年相比,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重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重工业比重过大(52.1%),这反映出1960年中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答案: C
7.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要求各地抓紧秋收已经完毕的时机,大规模地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代食品。中共中央发出该指示主要是为了( )
A.进一步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
B.进一步丰富人民物质生活
C.进一步调动集体生产的积极性
D.克服困难以渡过经济难关
解析: 1960年我国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困难,材料中中央政府的这些措施,是为了克服困难、共渡难关。
答案: D
8.(2011·年梅州模拟)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 )
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目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的口号可以判断它出现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这不能说明②④,故可排除。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1976年),我党曾犯了两次严重的“左”倾错误,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巨大的挫折与损失,带给人们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民日报》连续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小麦亩产12万公斤”、“皮棉亩产5000斤”和“一棵白菜500斤”等文章。
材料二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漫画
材料三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 534亿元 +317.3% 558.7亿元 +24.4%
1967年 24 104.5亿元 -10% 419.4亿元 -24%
1968年 2 015.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所示现象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对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危害。
(2)材料一、二涉及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试作简要评价。
(3)针对材料三所示问题,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4)我们应从上述材料中得到什么教训?
解析: 第(1)问阅读材料,分析出“左”倾错误是造成大跃进和国民经济下滑的原因,结合所学归纳出危害;第(2)问观察图片,分析“大跃进”运动及评价;第(3)问根据时间为“文革”时期,联系周恩来、邓小平的调整措施进行回答;第(4)问综合信息得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结论。
答案: (1)根源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政治路线、经济路线的“左”倾错误;“文革”时期的极“左”错误。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和1959~1961年三年严重经济困难;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严重破坏。
(2)“大跃进”运动。评价: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周恩来的调整,邓小平的全面整顿。
(4)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是社会主义建设不断胜利的保证。3.2 伟大的历史转折性胜利 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20世纪的中国百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民经历了“醒过来——站起来——富起来”的三个过程。引导中国人民“富起来”的政策指导方针是( )
A.一化三改造 B.改革开放
C.市场经济 D.国企改革
解析: “醒过来”是指辛亥革命,“站起来”是指新中国成立,“富起来”应是指改革开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增强。
答案: B
2.1978年安徽遇到特大旱灾,省委书记万里说:“我们不能眼看着农村大片土地撂荒……与其抛荒倒不如让农民个人耕种,充分发挥各自潜力,尽量多种‘保命麦’,渡过灾荒。”于是省委决定“借地渡荒”,即借给每一个农民三分地用于种麦,对超产部分不计征购,归自己所有,利用荒山湖滩种植的粮油作物谁种谁收。安徽省委的做法( )
A.公开违背了社会主义原则 B.实际上否定了人民公社体制
C.完全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D.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解析: 本题解题关键是要抓住题目中的时间限制“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农村进行了四次体制的调整,即1950年的土地改革、1956年的农业合作社、1958年的人民公社体制和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四次调整都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A表述错误;C项的表述太绝对,不正确;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没有正式开始,D错误。
答案: B
3.下图是《人民日报》刊发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这次会议标志着(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得中国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向了经济建设,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 C
4.国外媒体评价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新中国的第三次土改”,主要是因为它( )
A.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B.实现了土地私有向集体所有的转变
C.使农民获得了生产与分配的自主权
D.使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
解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在保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因此B、D两项的说法不正确,A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答案: C
5.过去是一个边陲小镇,“一条街,一栋楼,一个警察看两头;一个公园一只猴,不用几分钟,这头到那头。”是它落后的写照,但改革开放的春风让它“一夜崛起”,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它应该是( )
A.深圳 B.上海浦东
C.珠海 D.汕头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对外开放,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发展迅速,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答案: A
6.(2011·长沙高一检测)1979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中央没有钱,要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其中的“血路”是指( )
A.率先建立经济特区 B.率先实行改革开放
C.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 D.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血路”是指率先建立经济特区。对内改革率先在安徽实行,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确立的。
答案: A
7.从1988年起,中国政府先后在一些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的区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这些经济技术开发区( )
A.具有人才、技术、知识密集等特点
B.在发展外向型经济方面,成为全国排头兵
C.仅分布于沿海开放城市
D.是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最富裕、最发达的地区
解析: B项指经济特区,排除;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内地也有分布,排除C;D项指沿海经济开发区,排除。
答案: A
8.30多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此体系的形成标志着( )
A.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C.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达到一个新阶段
D.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对外开放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部分,涉及到的主要是对外开放,与改革关系不大,排除A、B、C。题干形成的开放体系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历史上的社会转型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往往会出现重大的发展与变革,这正是我们认识和把握历史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有人提出“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
材料二 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材料三 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所有制结构图(改编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观点产生的最主要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预示着中国即将实行什么经济体制?
(3)材料三表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什么现象的变化?它表明所有制转变的方向是什么?
解析: 本题以图片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1978年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以及对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有关基础知识的理解。解答本题先要分析材料一的主题信息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与工作重点的转移,材料二的主题是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材料三的主题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审清题意,依据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即可。
答案: (1)1978年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家庭承包责任制。
(3)变化:国有经济、集体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城市个体及其他经济占有较大比重。转变方向: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