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这一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社会变化
解析: 材料的关键信息是“阴阳合历”,而阳历就是中华民国规定的公元纪年。
答案: C
2.(2011·三明模拟)“文革”时期,毛泽东的诗句“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反映了当时人们都喜爱穿的是( )
A.中山装 B.列宁装
C.军装 D.西装
解析: “文革”时期流行的装扮是剪短发、戴军帽、穿军装、手捧语录本。“不爱红装爱武装”反映了当时人们喜爱穿的是军装。
答案: C
3.“民国二十六年的一个黄昏,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面包和洋葱炒鸡蛋。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起丈夫购置的西装。”这段描述中可以体现“中西合璧”风格的是( )
①西装 ②穿衣镜
③面包 ④四合院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中西合璧”的意思是借鉴和吸收西方文化的合理成分,西装、面包都是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而形成的,②④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B
4.辛亥革命以后出现的节日是( )
解析: 民国政府成立后,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公历纪年,并增添了元旦等新节日。
答案: A
5.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仪式,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这一变化本质上体现了( )
A.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 B.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从称谓上的区别看出了地位的变化,民主观念的增强。
答案: A
6.(2011·广东珠海)千龙网曾披露《从大脚到多变:中国百年间女人美丽标准的变迁》的文章,介绍了中国女人美丽标准的变化轨迹。1900~1919年女人美丽标准出现的原因是( )
时间 标准
1900~1909年 会说洋话的大脚女人
1910~1919年 敢于婚姻自由的女人
①西方文化传入 ②资产阶级政治运动影响 ③新文化运动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 ④留学教育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和融合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解析: 注意表中的时间从1900年到1919年,“洋话”“大脚”“婚姻自由”。从题中材料可以推导出“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原因①②③④均表述正确。
答案: B
7.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西学进一步传入中国
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
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解析: 本题易错选B项,原因是没有把握题干的要求。题干问的不是变化的原因,而是根据材料概括发展趋势,因此B错误。由材料表达的意思——中国近代妇女由受压制、受歧视到走向社会、为男女平等而斗争,可以分析得出当时的中国受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社会越来越开放,所以C正确。
答案: C
8.(2011·淄博调研)上海20世纪70年代的“四大件”是手表、收音机、自行车和缝纫机,还要凭票购买,几百人甚至几千人中才能有一个人得到一张票。这反映了上海当时的实际情况是( )
A.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B.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
C.工业化已初具规模
D.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已经体现出来
解析: 凭票购买反映了物资的极端缺乏,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表现。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历史名人的一举一动往往透露出一个时代的信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蔡元培的三次婚姻
第一次婚姻:1889年,迎娶王昭(1900年病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第二次婚姻:1902年,迎娶黄仲玉(1920年病逝);他提出五个条件:不缠足,识字,男不得娶妾、姨太太,若夫先死妻可改嫁,意见不合可离婚;婚礼:开演说会代替闹洞房。
第三次婚姻:1923年,迎娶周峻;他再次提出条件:具备一定文化素质,年龄略大,熟谙英文,能成为研究助手;婚礼:蔡元培西装革履,周峻身披白色的婚纱。在婚礼的宴席上,蔡元培向大家讲述了他和周峻的恋爱经过。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男装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服饰西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概括指出近代中国婚俗的变迁过程。
解析: 本题考查对中国近代生活习俗变迁的原因和规律的掌握。在解题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特别是对原因和规律的归纳要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思考。
答案: (1)变化:由传统服装到西服,由西服到中山装。
原因: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主要原因)。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商品的涌入。③社会政治运动的影响。④生产方式的变化。⑤外来文化的冲击。
(2)过程:由旧式婚姻到自由婚姻,由繁琐愚昧到简约文明。4.2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2011·衡水期中)1880年刘铭传奏请修建铁路,刘锡鸿等众多官员纷纷反对,理由是修建铁路“不可行者八,无利者八,有害者九”。如每造铁路“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涝之灾易召”;火车飞行,“路稍不平,则或激轮而全车皆碎”;仿西洋造火车,借英、法等国金钱,无由归还,“诸强邻遂相凌逼,几至亡国。”清政府认为“铁路断不宜开”的观点不无道理,遂搁置修路倡议。材料中清政府搁置修路倡议的主要原因是( )
①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 ②资金和技术的缺乏 ③受封建传统迷信思想的影响 ④担心列强借修路控制中国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由“山川之神”看封建官僚受迷信思想影响,由“激轮……皆碎”看出技术缺乏;由“借英、法等国金钱”看出资金缺乏。“诸强……凌逼”看出清政府担心列强控制中国,由“众多官员纷纷反对”可知修铁路受到顽固势力的反对。
答案: A
2.
(2011·安徽皖南八校)右图是位于上海金融中心28楼展示中心内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宣传专区。如果100年前,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人了解世博会不可能采用的方式是( )
A.充分利用各轮船公司的客轮
B.增加各地飞往上海的民航班次
C.通过政府增发的报刊杂志
D.通过上海装置的无线电台
解析: 中国首条民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是1920年才开通的,100年前的1910年前后中国人通过民航了解世博会是不可能的;B项符合要求。中国最早的轮船公司创办于19世纪70年代的上海,上海装置无线电台是在20世纪初,报刊杂志是较早出现的大众化的传媒工具,中国第一份政府报纸是1901年8月由袁世凯在天津创办的《北洋官报》,A、C、D三项都是可能采用的方式。
答案: B
3.1898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了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跪且坐,还坐在慈禧的前面。这说明( )
A.慈禧生活俭朴
B.中国不需要汽车
C.中国汽车依赖进口
D.中国的近代化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慈禧坚持封建等级观念,对近代化交通工具持反对态度,反映了中国的近代化受到封建制度的阻碍。
答案: D
4.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轮船公司打工,后来他到与之相邻的中国第一家从事江海运输业轮船公司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 )
A.广州 B.天津
C.上海 D.福州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中国第一家轮船公司是在上海成立的轮船招商局。
答案: C
5.1908年4月3日《申报》这样报道:“沪宁铁路告竣……举行开车典礼仪式,中西官绅到者甚多,颇极一时之感。”史料说明了( )
A.国民政府建立后,南京和上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B.中国交通工具近代化的开始
C.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交通运输走向近代化
D.民国时期铁路建设有了较大进展
解析: 本题为材料选择题,从“沪宁铁路告竣……举行开车典礼仪式”分析,史料说明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交通运输走向近代化。
答案: C
6.(2011·中山模拟)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解析: 注意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从诗歌内容看,作者一再提到“轮”、“车舟”等交通工具,再结合题干关键词“近代”可知,此诗中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生活的史实,故本题选B。
答案: B
7.(2011·山东淄博一模)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叶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是车轮还是光阴”可供选择的是汽车和火车,但依据材料信息“匆匆匆!催催催!”可以判断这是对火车的描述。
答案: C
8.交通工具的变化和通讯事业的发展对社会发展、人们生活的深远影响是( )
①推动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信息的传播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 ④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④中的“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不准确。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应从快捷、多载等多方面分析。第(2)问中积极影响应从促进经济发展、思想转变、生活方式转变等方面分析。
答案: (1)交通运输更为便捷;牵引动力发生变化;更有利于国计民生或速度更快;运力更大;费用更低廉等。(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2)积极影响:进一步打破了封闭式的自然经济的束缚;加强了各地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与交流;促进了先进观念、知识技术等传播;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推动中国近现代进程。(任答其中三点即可)4.3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 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民国时期,报头含“民”字的报纸在新闻界中有“竖三民”“横三民”之称。“竖三民”是说“一脉相承”,指《民呼》《民吁》《民立》三报;“横三民”是说“齐头并起”,指《民权》《国民新闻》《中华民报》三报。当时报头含“民”字的报纸成为主流的主要原因是( )
A.深受三民主义的影响
B.为了发动民众的力量进行民主革命
C.为了推动报刊业的快速发展
D.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国时期报刊业的发展。注意材料“民国初期”这一时间,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所以民国建立后的报纸报头大多含“民”字。其他三项说法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 A
2.(2011·山东省潍坊市统考)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
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
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
解析: 解答本题有两个提示,一是这些期刊的名字,如曙光、进步青年、救国、自由等,这体现了五四运动时期刊物的爱国精神;第二个提示是“精神的主旋律”,由此判断为爱国主义。
答案: A
3.1903年,山东第一份报刊《济南汇报》创刊,读书看报逐渐成为人们的生活习惯。报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主要有( )
①开阔视野 ②关注国事
③减少文盲 ④传播新知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报刊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③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读书看报的前提就是识字,而不能说读书看报可以减少文盲,应排除③。
答案: C
4.(2011·福建古田)创刊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以上可看出其创办的目的是( )
A.娱乐大众 B.报道国内外大事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
解析: 由材料中的上海地方“买卖常有阻滞”,而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即可看出。
答案: D
5.
2011年3月5日上午9时,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温家宝代表国务院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人们第一时间获知这一图文消息的途径主要是( )
①报刊杂志 ②电影
③电视 ④互联网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所以不能选电影和报刊杂志。
答案: B
6.目前,许多年轻人热衷于通过互联网相互发送E mail,这体现了互联网的( )
A.政治功能 B.信息传递功能
C.经济功能 D.娱乐功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以上功能互联网能够同时兼备。题干中发送E mail即利用电子信箱发送邮件,体现了互联网的信息传递功能。
答案: B
7.1897年9月5日上海《游戏报》第74号刊登一篇文章,作者记载自己观看某艺术形式的感受:“如影戏者,数万里在咫尺,不必求缩地之方,千百状而纷呈,何殊乎铸鼎之象,乍隐乍现,人生真梦幻泡影耳,皆可作如是观。”这一艺术形式是( )
A.皮影 B.电影
C.戏剧 D.杂技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文字叙述,可以看出这是对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感受。
答案: B
8.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观念。下图反映这一媒体特性与影响,你认为( )
A.网络作为信息载体能无限拓展青少年知识
B.使人们了解无限宽阔的世界发展和未来变化
C.给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精神带来危害,弊大于利
D.可以上网获取知识,但要警惕网上的不良信息
解析: 应该辩证地看待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便利,一方面要利用,同时也要注意鉴别一些不良影响。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9.(2011·山东淄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展示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情况,某班同学组织了一次图片展览活动。以下是活动中展出的部分图片。
材料二 中国大众传媒发展情况表(1985~2000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1999年 2000年
报纸总印数(亿份) 246.8 211.3 263.3 318.4 329.3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280.799 647 762 2 332 164 2 931 682 3 381 466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小时) 38 056 91 572 383 513 526 483 585 007
互联网用户(户) - - 7 213 3 014 518 9 021 717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写出上述图片反映的传媒形式的名称,并为本次展览拟定一个标题。
(2)根据材料二分析,表中四种传媒发展速度,哪种最快?说明了什么问题?
(3)为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大众传媒的变迁情况,你会通过哪些方式获取相关资料?
解析: 本题以近代以来中国大众传媒的发展变迁展开命题。第(1)问依据图片考查基本的传媒形式并拟定标题,属基础知识的考查;第(2)问主要从表格中提取信息,注意数字的对比分析;第(3)问是对史料研究方法的考查。
答案: (1)图一报刊、图二电影、图三电视、图四互联网。
标题:近代中国大众传媒的变迁(精神的来源——大众传媒的变迁)等。
(2)互联网发展的速度最快。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讯事业的快速发展。
(3)到图书馆查询、互联网查询、书面问卷调查、民间访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