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打包)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课时练(人民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4个打包)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课时练(人民版必修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05 09:45:53

文档简介

5.2 血与火的征服欲掠夺 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欧洲,但是到了近代,在北美洲、大洋洲,白种人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居民,造成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欧洲的殖民扩张 B.土著居民的减少
C.种族之间通婚 D.大量战争移民
解析: 白种人活动范围的扩大是伴随着西欧国家殖民扩张进行的,因此正确答案为A。
答案: A
2.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是因为(  )
A.荷兰是17世纪的世界殖民帝国
B.荷兰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之后,重新开辟新的航路,抢占殖民地
C.荷兰商业运输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
D.荷兰是欧洲最富庶的地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对荷兰的称谓,反映了荷兰海外贸易的繁荣。当时的荷兰商船多达10 000多艘,垄断了世界航运业。
答案: C
3.(2011·广州模拟)下图是荷兰五大城市人口在16到18世纪的变化曲线图。导致1700年后的半个多世纪里五大城市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荷兰(  )
A.开始进行工业革命 B.海外殖民地的增加
C.丧失了海上殖民霸权的地位 D.海外贸易快速发展
解析: 从图片信息看,17世纪荷兰主要城市人口激增,这是因为17世纪的荷兰是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号称“海上马车夫”。但1700年以后人口增长缓慢甚至逐步下降,这是因为经过三次英荷战争,荷兰丧失了海上殖民霸权的地位。
答案: C
4.1840年一位英国人说:“关于我们对印度贸易的整个问题是他们能否能用他们的土地物产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由此可以看出(  )
A.要把印度变为它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
B.要转移贸易对象
C.认为印度经济水平低,商品输出受影响
D.对印度贸易出现入超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解读信息能力。由“用它们的土地物产来偿付我们准备输出的工业品”可以知道英国准备将印度变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答案: A
5.“他们之间有遍布全球的冲突点——北大西洋的渔业、东方的商战、美洲的殖民地以及非洲和西印度群岛的奴隶贸易。这些争端直接促成1652年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下列哪两个国家(  )
A.葡萄牙与西班牙 B.英国与荷兰
C.英国与西班牙 D.英国与法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从材料中的“1652年至1674年的接连三次的战争”,得到最大的信息是三次英荷战争,故选择B。
答案: B
6.1651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航海条例》规定:“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者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它遭到海上运输业发达的荷兰的强烈反对,导致英荷战争爆发。由此说明这场冲突的实质为争夺(  )
A.商业霸权 B.殖民霸权
C.海上霸权 D.商品市场
解析: 本题考查西欧国家殖民扩张的知识内容。通过材料“一切输入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载运,或者由实际产地的船只运到英国”,便可得出英荷实质为争夺商业霸权。
答案: A
7.下列关于殖民霸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16世纪纪中叶西班牙在中、南美洲建立殖民帝国
B.17世纪初荷兰控制世界贸易
C.英荷殖民战争使荷兰丧失了海上霸主地位
D.18世纪法国是最大的殖民强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准确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18世纪英国最终打败了法国,成为海上霸主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
答案: D
8.“500年前,非洲人手里拿着象牙,欧洲人手里拿着《圣经》;500年后,欧洲人手里拿着象牙,非洲人手里拿着《圣经》。”这句话突出了近代以来世界殖民体系形成过程中的(  )
A.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融合 B.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冲突
C.经济的融合和文化的融合 D.经济的冲突和文化的冲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反映信息象牙最终转到欧洲人手中,可知为欧洲殖民者的掠夺,即经济的冲突;《圣经》转到非洲人手中则反映了殖民者在客观上把文化也带到了非洲,即文化的融合。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1492年10月12日,这一天,大西洋强劲的信风将哥伦布的船队送上了梦寐以求的新大陆,也就此吹开了隔绝各个大陆的无形屏障。从此,大国、强国的兴衰,将不再是封闭舞台上自我演绎的故事。相互的注视、融合和冲突,影响着所有剧情的走向。
材料一 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同时也积累着足以让自己强盛起来的竞争技巧和商业体制。
材料二 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这些消息,是一个即将全面来临的时代,对懵懂的人们发出的清晰信号。它意味着:在一个刚刚被重新发现的世界面前,谁能抢到先机,接受新的思想,谁更快地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谁就会更快地变得富有和强大。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大国崛起》(解说词)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材料中找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
(2)英国人究竟凭借什么敢于对抗已经在海洋上驰骋了近百年的西班牙?
解析: 第(1)问从材料一中提取信息进行归纳;第(2)问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地理等因素进行分析。
答案: (1)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赤裸裸的财富掠夺;荷兰通过商业贸易。
(2)先进政治制度,发达工商业,地理位置。5.4 走向整体的世界 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里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这里所说的“科学时代”期间的主要成就不包括(  )
A.电力工业          B.汽车工业
C.蒸汽机 D.化学工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科学“走到前面”可知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四个选项中只有C项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
答案: C
2.(2011·浙江温州一模)能源短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为此我们国家把每年的6月15日至21日定为全国节能宣传周,倡议节约能源。历史上使电成为新能源的关键性科学发现和发明是(  )
①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 ②内燃机的创制 ③莱特兄弟制成的飞机 ④西门子研制出发电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电成为新能源是因为研制出了发电机,而发电机的研制得益于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故①④正确。
答案: B
3.1931年10月18日凌晨,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程。下葬时,为纪念他的突出贡献,美国各地(  )
A.熄灭电灯一分钟 B.轮船鸣笛三分钟
C.教堂敲钟84下 D.齐奏《英雄交响曲》
解析: 电灯是爱迪生的发明,轮船是富尔顿发明的,《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作品。
答案: A
4.(2011·湛江模拟)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C.垄断组织形成并不断扩大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分析材料“组成……吞并”可知,生产更加趋向于集中,它反映的本质问题是垄断组织的形成并不断扩大。
答案: C
5.(2011·黄冈模拟)观察下图,分析1870年以后世界能源中石油消费的比重不断加大的主要原因是(  )
A.煤炭资源因掠夺性开采而逐渐枯竭
B.内燃机的创制和新交通工具的发明
C.石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惟一能源
D.核能、太阳能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分析“1870年以后”“石油消费比重不断加大”,再分析“石油消费”是由于内燃机的创制、汽车等交通工具的发明,成为了重要的能源。
答案: B
6.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为框架的整体世界基本形成,世界联系密不可分,这对世界发展的积极作用不包括(  )
A.世界动植物物种的广泛交流
B.引发了列强重新分割世界的激烈斗争
C.交通运输工具的革命性变革
D.东西方交流引起程度不同的文化碰撞
解析: 解题要求是“积极作用”,而B项属于消极作用,故答案为B。
答案: B
7.亚、非、拉等地区的非工业国家生产的粮食和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往工业化国家,工业化国家则输出工业品。这些现象主要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
A.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B.使世界各地经济联系更加密切
C.国际分工明显
D.使亚、非、拉地区更加贫穷落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材料中提到非工业国家、工业化国家的不同商品的流向,实际是反映国际分工的不同。
答案: C
8.
右图漫画的名字是“大资本家支配下的世界”。它所反映的历史现象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新航路开辟时期
B.工业革命时期
C.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D.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图片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题干中“大资本家”等信息可知,漫画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大资本家对世界的控制,故选C项。新航路的开辟使世界成为一个整体,但并未确立大资本家对世界的统治,工业革命使东西方的差距拉大,也未确立大资本家对世界的统治,排除A、B两项,D项时间不符。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识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1870~1910年世界远洋汽船和帆船吨位数(单位:百万吨)
材料二 186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变化情况表:(单位:10亿美元)
年份 1860 1870 1880 1890 1900 1913
金额 7.2 10.95 14.7 21.65 30.42 46.52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直接原因。
(2)依据材料二指出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并分析其主要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认为应当怎样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
解析: 第(1)问中的“现象”可依据材料一中“汽船和帆船吨位数”的变化情况进行概括,“直接原因”可从新式交通运输业的优势方面进行说明;第(2)问中的“发展趋势”应结合材料二中不同年代世界贸易总额的变化进行分析,“影响”需要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等角度进行归纳;第(3)问应运用一分为二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两个方面进行总结。
答案: (1)现象:新式远洋运输业持续发展,传统运输业渐趋衰落。直接原因:新式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使远程运输更为广泛、安全、便捷。
(2)趋势:世界贸易持续增长,并呈现出加速发展的势头。影响:加强了世界各地生产、流通与消费的联系,使国际分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3)认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扩大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密切相关,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但加深了资本主义世界与亚非拉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工业国之间的矛盾。5.3 “蒸汽”的力量 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2011·济宁模拟)19世纪欧洲男子的着装发生了很大变化,宫廷贵族那种装饰过于奢靡繁琐的服装被舍弃,便于工作和运动的舒适、简便的男装流行起来;出现以大众为销售对象的成衣,时装不再是上流社会的专利。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包括(  )
①资产阶级革命打败了封建贵族 ②机器生产降低了服装的生产成本 ③工业革命导致了社会的贫困化 ④工业化造成服装的大批量生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增加了社会财富的总量,因此,③的叙述是不正确的。
答案: C
2.以生产方式来划分,人类文明经历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阶段。其中空格处应是(  )
→→→→……
A.铁器文明 B.工业文明
C.电气文明 D.蒸汽文明
解析: 本题以文明史观和近代史观考查人类文明的进程,空格处应为工业文明。
答案: B
3.“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工厂不必建在水流湍急的地方。”这充分说明瓦特蒸汽机解决了工业发展中的(  )
A.动力问题 B.资金问题
C.市场问题 D.劳动力问题
解析: 蒸汽机问世之前,工厂的设置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如水力、风力等。瓦特改良蒸汽机后,使得工厂的设置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从而解决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动力的需求。
答案: A
4.第一次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影响不包括(  )
A.西方殖民扩张加速 B.工业无产阶级产生
C.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D.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A、B、C三项都是工业革命的影响,D项是英国发生工业革命的条件之一。
答案: D
5.
卓别林大师的《摩登时代》生动刻画了工厂制度下机器生产对人的控制导致人类行为的失常、错乱。关于工厂的叙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产生于手工工场时期
B.工业革命后出现
C.工厂制度是工业化时代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厂制度的建立适应了机器大生产的要求
解析: 工厂是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不是产生于手工工场时期。
答案: A
6.(2011·南京市二模)英国工业革命中普遍出现了一种“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这一模式最早体现在(  )
A.毛纺织业的发展中 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中
C.棉纺织业的发展中 D.蒸汽机的发明中
解析: 本题解题突破口是对“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的理解,其含义指实际生产、生活需要推动技术进一步发展,而需要常在发明前。在棉纺织业中,由于飞梭的发明,加快了织布的速度,进而引起该行业技术发明连锁反应,体现了“由需要导致发明的模式”。
答案: C
7.“工业革命不能仅仅归因于一小群发明者的天才。天才无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这里的“种种有利力量”应该包括(  )
①代议制立宪政体的确立 ②圈地运动的开展 ③机器工厂的出现 ④海外市场的扩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由“18世纪后期起作用的种种有利力量的结合”可知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前提和条件。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是其政治前提,①正确;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劳动力条件,②正确;机器工厂的出现是工业革命的结果,③错误;殖民霸权的建立扩大了市场是工业革命的直接原因,④正确。
答案: A
8.1831年,有一欧洲人描述道:“两世纪以前,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人穿袜子;一世纪以前,五百个人当中没有一人穿袜子;现在,一千个人当中没有一人不穿袜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工业革命的开展 B.欧洲资本主义经济落后
C.化学工业的兴起 D.欧洲人生活观念的改变
解析: 材料体现了社会文明的进步,结合时间提示为1831年,可知与工业革命的作用有关。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9.(2011·安徽师大附中期中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10年5月1日~10月31日,为期184天的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行。从19世纪中叶诞生以来,世博会已经走过了150多年。
材料一 1837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登上英国王位,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并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感到骄傲和自豪。维多利亚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博览会,通过展示各种新奇产品来祝贺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并炫耀她统治下的国度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1851年5月1日上午9点,伦敦世博会成功举办。
(1)根据材料一,运用史实说明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
材料二 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近现代工业化服务。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如果没有世博会,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如果没有世博会,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如果没有世博会,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2)根据材料二,阐述世博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材料三 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注:全称为“庆祝巴拿马运河开航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是令中国人难忘的一次盛会,中国共获取1 211枚奖牌。华夏民族醇香的酒文化在这届博览会上出类拔萃,茅台和金奖白兰地从此声名远扬……中国的手工艺瑰宝也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博览会上取得不菲成绩。但几乎没有一件获奖产品属于现代工业成果。(注:此外,中国展品还有丝绸、瓷器、茶叶。本次博览会后,中国出口大幅度增加。)
——上述三则材料均选自《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在美国旧金山巴拿马世博会上参展商品的特点。为什么呈现出这样的特点?
解析: 第(1)问要从工业革命影响,英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及国际地位等角度回答“实力与风采”;第(2)问要从材料二中世博会上展示的科技产品的属性看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第(3)问,由参展商品的类型、技术水平看“特点”。从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水平来分析“原因”。
答案: (1)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扩大了英国在世界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议会改革,具有英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蒸汽机在火车和轮船上的使用,使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2)积极影响:促进科技发明的传播与普及;丰富人们的社会娱乐生活;促进人类的交流与信息传播。(答对两点即可)
(3)特点:以中国传统的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为主,品质优良,但缺少现代工业产品。 原因:中国近代工业水平的严重落后。5.1 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 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地理大发现前,欧洲人对东方人颇感神秘:如说恒河源头的印度人吃蛇,而且能活到400岁;……甚至认为印度洋的土地上是一个由人和动物两类怪物组成的世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
①生产力水平的局限 ②自然条件的限制 ③缺乏沟通的技术 ④缺乏横向交流的驱动力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解析能力。材料所反映的现象是由于各文明间接触和交流有限所致。①②③④都是导致文明隔绝的原因,故选D项。
答案: D
2.下列植物属于美洲印第安人培植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 依据教材知识,①②③均属于美洲所产。
答案: A
3.16世纪著名的葡萄牙诗人路易斯·德·卡蒙斯是这样深情地描绘他的祖国的:“大陆,在这里是尽头;大海,在这里才开头。”令诗人对他的祖国引以为豪的是(  )
A.地处海路交通要冲 B.垄断欧亚之间的贸易
C.率先探索新航路 D.占据欧洲商业中心地位
解析: 根据材料分析,令诗人对祖国引以为豪的是率先探索新航路。
答案: C
4.(2011·武汉高一检测)有一本名为《归来没有统帅》的传记记述了欧洲航海家的事迹,这名“统帅”的航海活动也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他是(  )
A.迪亚士 B.麦哲伦
C.达·伽马 D.哥伦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调动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证实了地圆学说的正确性”可知是麦哲伦船队的远洋航行。
答案: B
5.16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位家庭主妇抱怨说:“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就五个银币,现在十个银币还不够。”这说明西班牙出现了(  )
A.商业危机 B.商业革命
C.价格革命 D.经济危机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西欧封建主因收取定额的货币地租,购买能力大不如前,财力和社会地位进一步下降。
答案: C
6.1992年是哥伦布航行到美洲500周年,许多国家纷纷举行纪念活动。美洲印第安人的后裔也用一种另类的态度表达了他们的感情。以下几条标语最能表达他们感情的是(  )
A.“你们庆祝的是我们的苦难”
B.“感谢哥伦布将光明带给我们”
C.“新大陆的伟大发现者”
D.“美洲近代化的开创者”
解析: 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给美洲印第安人带来了灾难,A符合题意;B明显错误;C是欧洲殖民者的观点;D是在近代化史观下的理性分析。
答案: A
7.新航路开辟后引起所谓“商业革命”的表现是(  )
①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扩大 ②欧洲的商路及贸易中心转移 ③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 ④工业资产阶级获取了暴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商业革命”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和欧洲范围内商品经济的发展,④工业资产阶级获取暴利表述不正确,应排除含有④的B、C、D三项。
答案: A
8.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这一“转折”主要是指(  )
A.使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转移
B.世界各民族的历史开始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C.人类社会开始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
D.欧洲经济的发展逐渐超过亚洲成为历史发展的重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新航路开辟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各地文明开始会合交融,日益连成一个整体。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 《马可·波罗游记》描写日本时说:“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拢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
材料三
材料四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有哪些?
(3)“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是怎样开辟的?依据材料四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所产生的影响。
解析: 本题围绕新航路开辟选取材料,解答时应注意分析15、16世纪欧洲人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答案: (1)①为了获取亚洲的黄金,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②《马可·波罗游记》吸引着西欧商人到亚洲经商进行香料贸易。
(2)①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②葡萄牙和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3)美洲: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开辟了通往美洲的新航路。东印度:1497~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开辟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
影响:新航路开辟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