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罗斯福新政 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1933年3月4日,罗斯福在就职演说中说道:“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使我可以向紧急状态宣战,就像真正有外敌入侵时一样,把那种大权授于我。”这主要说明 ( )
A.罗斯福准备实行专制独裁
B.罗斯福崇尚计划经济
C.美国受危机打击特别沉重
D.罗斯福反危机的思路是加强政府的经济职能
解析: 本题解题突破口在于抓住材料中加强政府在应付危机上的作用。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是建立专制统治或实行计划经济,只是政府职能的转变。
答案: D
2.(2011·深圳市统考)《道德经》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诚信”有利于人格的塑造,也是现代经济正常运行的主要保障。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中,具有诚信机制作用的是( )
A.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
B.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
C.兴办公共工程,扩大经济需求
D.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解析: 整顿银行,建立联邦储蓄保险公司是为了恢复银行的信用,稳定金融秩序,是其他新政措施顺利实行的保证。
答案: B
3.(2011·广州市调研)1938年,罗斯福在谈到“新政”时说:“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这里的“严重缺点”主要是指( )
A.高度垄断 B.自由放任
C.忽视农业 D.通货膨胀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认识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继续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无法克服经济危机,罗斯福针对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弊端,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成功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所以选B。罗斯福新政没有采取措施改变高度垄断,故A错;忽视农业不符合史实,C错;通货膨胀不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原因,而是结果,故D也不对。
答案: B
4.右图反映了罗斯福新政中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的一项措施,这一措施是( )
A.整顿财政金融 B.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C.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D.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解析: 图片为田纳西水利工程,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出答案为B。
答案: B
5.“罗斯福新政之所以成为神话,与其说是因为它经济上的成功,不如说是政治上的成功。”这里突出强调的是罗斯福新政( )
A.在经济政策上存在许多漏洞
B.使美国避免了受法西斯国家的攻击
C.缓和了社会矛盾
D.强化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解析: 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就是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进一步发挥在经济管理中的主导作用,故D符合题意。
答案: D
6.美国罗斯福新政中,调节农业生产,要求农民减少农产品产量,政府以优惠贷款补贴农民的损失,其主要目的在于( )
A.政府操纵农产品市场,进行统一管理
B.稳定农产品价格,改善农业生产环境
C.政府乘机剥削农民,从中获利
D.减少农业投入,大力发展工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历史现象的能力。经济危机爆发后,产品大量积压,农产品价格极低,影响农业生产发展。新政的农业政策有利于提高农产品价格和农民购买力,从而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A、C、D三项结论均不符合史实。
答案: B
7.罗斯福在首次就职演说中说:“根据宪法赋予我的职责,我准备提出我们积重难返的国家在灾难深重的世界中必须采取的措施。……我将竭尽宪法赋予我的权力之所能,尽快将它付诸实施。”罗斯福首先付诸实施的措施是( )
A.兴办公共工程 B.整顿财政金融
C.改善公众生活状况 D.遏制美国法西斯势力
解析: 由于经济危机发端于金融业,所以整顿金融。
答案: B
8.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罗斯福新政( )
A.剥夺了美国公民的自由民主权利
B.确立民主党是美国唯一合法政党
C.采取政府干预经济手段调整政策
D.对资本主义企业进行社会化改造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中间,是占地宽广的富兰克林·罗斯福纪念园。在林林总总的纪念雕塑间,最富有历史意味的,可能就是一列在门口列队的人群铜塑。……许多到访的游人都喜欢站在铜像人群中,和昔日的“落魄白领”合影一张。如果说在过去几十年里,这种行为更多是出于一种新奇,那么,现在则似乎真有重复历史悲剧的可能了。
——《经济参考报》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时期,1933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并成立了以霍普金斯为首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到1934年底,有大约200万个家庭得到了救济。1935年紧急救济署结束时,共发放了30亿美元的救济金。在救济困难家庭的同时,还实行了“以工代赈”计划,成立了公共工程署(先后拨款40多亿美元)等机构,管理公共工程项目,以吸收更多的失业者参加劳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历史悲剧”指的是什么?这一“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为了应对“历史悲剧”,对“落魄白领”和普通家庭实施“救济”,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解析: 第(1)问应结合材料一判断1929~1933年经济危机,并指出经济危机的根源。第(2)问应围绕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特点作答。
答案: (1)“历史悲剧”: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措施:制定“救济法”;建立“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实行“以工代赈”计划;兴办公共工程。6.3 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战后美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在( )
A.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初 B.20世纪50年代初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的理解能力,由课本中所说的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间段,可得出答案。
答案: A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得到大规模地运用,但其调节作用也是有限的。表明凯恩斯主义失灵的事件是( )
A.约翰逊总统实施“伟大社会”纲领
B.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的“滞胀”
C.里根政府削减政府开支并紧缩货币
D.克林顿倡导“宏观调控”、“微观自主”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尼克松、福特、卡特政府交替使用紧缩财政政策和赤字财政政策,都只能见效一时,凯恩斯主义失灵。
答案: B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美发达国家经济措施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
A.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B.确保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C.促进科学技术向生产的转化
D.加大基础设施与军事工业的投入
解析: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大力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
答案: A
4.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盛行的“混合经济”是指( )
A.工业、农业和商业共同发展的经济
B.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共同发展的经济
C.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
D.重工业、轻工业按比例协调发展的经济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混合经济”的含义是政府干预与市场相结合、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经济。
答案: C
5.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把大规模赤字财政作为经常性政策实现对国民经济的调节,实行“赤字财政”以扩大开支调节经济。这一主张的实质是( )
A.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
C.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行法西斯主义的经济
解析: 肯尼迪和约翰逊政府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府,执政于二战后,排除C、D两项。B项在罗斯福新政时已被废止,排除。
答案: A
6.某学者为了研究一项课题,重点阅读了以下两本经济学著作。你认为他研究的课题最有可能是( )
A.政府干预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
B.市场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C.殖民地经济从属于资本主义经济
D.殖民掠夺促进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解析: 根据图片上的信息可以得出这两本经济学著作的作者分别是亚当·斯密和凯恩斯,前者主张自由贸易和自由经营,后者强调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A只符合凯恩斯的经济主张,C、D与两者的经济理论无必然联系,只有B符合题意。
答案: B
7.1979年5月,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保守党采取货币主义政策,在英国进行经济改革。其主要措施是( )
①国有企业私有化 ②削减社会福利以减少财政赤字 ③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 ④用财政和货币政策来调整经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解析: 本题为组合选择题,③加强对经济的管理和控制不是英国进行经济改革的措施,排除含③的A、B、D三项。
答案: C
8.日本学者林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中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特点,不是每个企业经济活动的简单累加,而是政府亲自定调,采取一切手段来协调经济高积累。”这一材料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 )
A.混合市场经济 B.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
C.“统制经济体制” D.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
解析: 由题干材料中“政府亲自定调”“协调经济高积累”等关键信息,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A、D两项分别是二战后英国、法国曾经实行的经济发展模式,C项是日本二战后初期实行的基本模式,与题干材料中“协调经济高积累”等信息不符。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0年美国与其他发达国家经济指标占同期世界总量的比率
材料二 里根总统向国会两院联席会议发表国情讲话,并提出了他的长达300页的“经济复兴计划”。这个庞大而复杂的计划,概括地说,就是“三砍一稳”,即大砍联邦预算开支,大砍个人与企业的税率,大砍政府下达给企业的各种规章条例,以及要求制定一项稳定的货币政策。
——王斯德、钱洪主编《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出现的繁荣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在二战后进一步的发展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2)材料二中里根总统的“经济复兴计划”所反映的经济思想与战后初期经济思想是否一致?为什么?
解析: 第(1)问应结合二战美国国家干预经济政策综合分析。第(2)问应结合里根“经济复兴计划”作答。
答案: (1)主要原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
主要表现:政府运用财政和金融手段刺激生产和消费,干预资本主义的再生产;政府补贴出口产品,维持高出口水平;政府大力投资科研和教育,推行福利政策。
(2)不一致。原因:二战结束后主要是运用凯恩斯主义,即国家干预经济;而里根总统主要是运用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理论。6.1 “自由放任”的美国 每课一练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活页形式分册装订!)
一、选择题
1.20世纪20年代美国国民收入的l/3被占人口5%的最富有者所攫取,有60%的家庭收入仅够维持生活,还有2l%的家庭生活在贫困之中,社会购买力不断降低。这种情况是由( )
A.美国政府的政策导致的
B.自由资本主义本身导致的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导致的
D.垄断资本主义本身造成的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贫富之间的差距悬殊,造成的根本原因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的基本矛盾决定的,因此正确答案为C。
答案: C
2.1926年美国出售的汽车中大约有七成是美国人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当时美国市民中流行的话语是“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这种消费现象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
A.市场更加繁荣 B.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C.银行信贷发达 D.汽车制造业得到发展
解析: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市场的虚假繁荣,题目要求学生回答的是主要影响。这种市场的虚假繁荣带来的主要影响是打乱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答案: B
3.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解析: 1929~1933年,随着经济危机的到来,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人数剧增。一方面商品大量积压,另一方面,大批普通民众流落街头,生活艰难,A项错误,B项正确;经济危机发生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C、D两项错误。
答案: B
4.在危机面前,美国胡佛政府采取了一些反危机的措施,但对缓解危机无济于事,甚至起到相反作用,这是因为( )
A.胡佛的措施未改变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的本质
B.罗斯福率领的反对党进行抵制
C.美国人民受危机打击严重,已完全失去信心
D.美国人民不适应胡佛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解析: 胡佛固守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这不但没有克服危机,反而使危机更加严重。
答案: A
5.(2011·徐州模拟)“我们要感谢你,赫伯特·胡佛,今天我们住在简陋的小屋里,今天我们行乞求食,今天我要偷取煤炭来取暖,谁会知道我会偷?”这首流行的歌谣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人民 ( )
①因经济危机生活贫困 ②对胡佛政府的信任度降低 ③渴望幸福美好的生活 ④对资本主义制度深恶痛绝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 材料以讥讽的口气反映了经济大危机下美国人民生活贫困潦倒,并强烈不满胡佛政府的经济政策,④与这一时期的史实不符。③在材料中没体现。
答案: A
6.(2011·长沙高一检测)面对严重危机,美国总统胡佛认为,“只要大公司大企业得到繁荣,千百万失业劳动群众最终也会得到好处”,固守传统的经济政策不放,结果,危机不断恶化,社会矛盾更加尖锐。胡佛所固守的经济政策是 ( )
A.“自由放任”政策 B.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政策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迁移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继续坚持自由放任政策,导致经济危机进一步加剧。
答案: A
7.1933年3月,罗斯福在就职演说时说:“叹交换手段难逃长河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材料从侧面反映了( )
A.经济危机来势汹涌
B.经济危机范围广、破坏性强
C.危机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D.危机持续时间特别长
解析: 注意解读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如“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败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可以看出破坏严重,范围广。
答案: B
8.1930年,美国通过法案提高进口关税。这一行动引起连锁反应,各国纷纷调高关税。这反映了经济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 )
A.一致提高关税,共渡难关 B.设置关税壁垒,转嫁危机
C.整顿金融体系,扩大内需 D.实行国家干预,限制出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提高关税,是为保护本国经济利益,转嫁危机,导致危机进一步加剧。 因此,可排除A,肯定B,提高关税是为限制进口,故D项错误。C项与题干无关。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反映经济危机的一组图片
材料二 ……叹交易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
——罗斯福1933年就职演说
材料三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演说
(1)透过材料一,你能获得哪些大危机爆发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30年代大危机的特点。
(3)材料三中,罗斯福说“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是指什么?
解析: 第(1)问应注意解读四幅图片,说明所反映的问题。第(2)问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归纳经济危机的特点。第(3)问要注意理解材料三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方面分析。
答案: (1)1929~1933年美国爆发经济危机;危机首先从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爆发;危机导致人们大量失业;工农业生产遭受严重破坏;社会矛盾激化。
(2)来势凶猛;破坏性大;时间长。
(3)生产盲目性、无政府性,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