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节 物质的溶解性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蔗糖、酒精在水中的溶解,汽水冒泡等为例,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于水。
2、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为例,确认物质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以蔗糖和食盐在水中的溶解为例,确认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圆珠笔油在水中和酒精中所呈现的现象为例,确认同种物质在不同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并不相同。
4、以蔗糖在不同温度的水中溶解为例,说明物质在不同温度中溶解能力并不相同;以汽水为例,说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溶解的能力越弱。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再一次让学生明白观察、实验和思考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探究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以及对实验条件的控制。
教学重点:物质的溶解性;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教学难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二、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了一瓶“鸡尾酒”(一个矿泉水瓶中:最下层放无色清水,中间一层放淡黄色色拉油,最上层放红色酒精)。用力振荡后静置片刻(不让学生看见),学生猜测结果(几乎全体学生都说和原来一样分三层)。再将“鸡尾酒”拿出来,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三层液体变为两层。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要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溶解性》。---蔗糖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固体物质,我们就以蔗糖为例来研究物质的溶解性。
新课:
物质的溶解性
演示实验1:我们先来看一下把一小药匙的蔗糖放入水中,会怎么样?
a.取一小药匙的蔗糖加入约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里,为了让蔗糖溶解快一些,我们可以怎么做呢?---玻璃棒搅拌(搅拌的注意事项,搅拌的作用)。(如何知道它的存在。味觉)
b.碘(紫黑色)溶解在酒精中(液体变成棕黄色)。(如何知道它的存在。视觉)
比较:碘和蔗糖分散在液体中的特征 。
结论:把像蔗糖这样物质分散到液体(水)中的现象称为溶解。(物质均一、稳定的分散在液体中)
蔗糖和碘是固体,蔗糖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如果我们用其他的固体做实验,也能得到类似的结果,也就是,固体能溶解在某些液体中。
那么有没有一些液体和气体也能溶解在某些液体中呢?你能不能举些例子?
师生共同小结: 1. 固体、液体、气体都能溶解在液体中
演示实验:(师边讲边做)在这杯水中,我刚刚放了一勺蔗糖,发现这些蔗糖---全部溶解完了;再放入两勺蔗糖,搅拌后发现蔗糖又全部溶解完了。蔗糖在水里的溶解能力是无限的吗?
继续往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不断加入蔗糖,并进行搅拌,不断溶解,不断加入蔗糖,看蔗糖是否能完全溶解?怎么知道蔗糖不能再溶解了?
师:在这个条件下,我们看到,蔗糖已经不能再溶解了,它最多只能溶解这么点。所以,蔗糖在这杯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用其他的固体做实验,也能得到类似的结果。
结论: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一定条件下,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什么情况下,物质的溶解能力会发生变化呢?也就是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呢?
(老师这里有一些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
1、细心的小明发现,妈妈烧菜时,既放了盐也放了油,结果油浮在汤上面而盐消失了。
2、衣服上沾了圆珠笔油,用大量清水不干净,用汽油容易洗干净。
看看你们小组能不能通过这些现象得到一些启发,猜测出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可能因素呢?现在前后四人为一小组来商量一下。)
生:1、可能与温度有关;2、可能与被溶解的物质有关3、可能与用于溶解的物质有关……;
教师:怎样用实验证实你的猜想?我们把第一个猜想给第一组的同学解决,第二个猜想给第二组,以此类推,制定出你们验证猜想的方案。每小组交流方案后,动手实验,实验能得到什么结论。
第一组:将蔗糖没有完全溶解的烧杯放在酒精灯上加热(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火柴,蔗糖,烧杯,水)(你们观察到什么?你们小组能得到什么结论?)
---蔗糖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结论:(一般)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
师:所有的物质的溶解能力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强吗?
把汽水倒入烧杯中,加热,观察其现象。(汽水,烧杯,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火柴)(你们观察到什么?你们小组能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总结得出结论:液体的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
你还能说出哪些物质随温度的升高而溶解能力减弱?(如氢氧化钙)
可见,物质的溶解能力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如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句话有没有前提条件?。结论中“一定条件”你是如何理解的?(学生讨论后回答)
第二组: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2只烧杯中都装有20毫升的水,分别放入10克的蔗糖和食盐,并进行搅拌。(你们观察到什么?你们小组能得到什么结论?)
(10克的蔗糖和食盐,2只烧杯,水,玻璃棒2根)
实验表明:相同条件下,不同的物质溶解能力不同。
第三组: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2只烧杯中分别装有20毫升的水和酒精,分别滴入一滴圆珠笔油,并进行搅拌。(提示酒精易燃,要避免明火。)(你们观察到什么?你们小组能得到什么结论?)
实验表明:圆珠笔油不能在水中溶解,但能在另一些物质中溶解。说明不同的液体对物质的溶解能力不同。
科学上,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溶解能力的大小,通常用溶解性来表示。
通过以上学习,你能否解释引入实验现象:三层液体变为两层?
(红色酒精容易溶解在水中。红色酒精不易溶解在色拉油中。色拉油不易溶解在水中。)
讨论1:为什么用洗洁精能很容易除去餐具上的油污?
讨论2:一些工厂向河里排放热水,造成河里的鱼缺氧死亡。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作业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