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第五单元
10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
预
习
梳
理
与
积
累
研
习
讨
论
与
鉴
赏
练
习
思
考
与
运
用
预
习
梳
理
与
积
累
预习助读
【认识作者】
马克思(1818—1883),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与恩格斯共同起草)等。
【了解背景】
1856年4月14日,马克思作为流亡伦敦的外国革命人士代表参加《人民报》创刊四周年宴会,并发表了这篇演说。《人民报》是英国宪章派的周报,1852年5月由宪章运动的领袖之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厄·琼斯在伦敦创办。1852年10月至1856年1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曾为该报撰稿,并对该报的编辑工作给予帮助。《人民报》除了刊登马克思和恩格斯专为该报撰写的一些文章外,还转载了他们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在这个时期,该报始终捍卫工人阶级的利益和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后来,琼斯和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接近,使马克思和恩格斯停止了为《人民报》撰稿,1858年6月,《人民报》被转到了资产阶级实业家的手中。
【相关链接】
演讲词,演讲时所依照的文稿。演讲是就某个问题向特定对象发表己见的一种活动。撰写演讲稿首先要确立主题,并以此作为选择材料、谋篇布局以至推敲语言的客观依据;以保证演讲稿从内容到形式都能有的放矢。主题必须是演讲对象所关心的问题;演讲者要明确地表达主题,决不含糊其词。为了充分而有效地表达主题,演讲者还必须凭借与主题相关的各种例证来说理,以事例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深刻哲理来启迪、教育听众。
知识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2.解释下列词语
(1)卑劣:卑鄙恶劣。
(2)狡狯:狡诈。
(3)模模糊糊:不分明,不清楚。
(4)显而易见:(事情、道理)非常明显,很容易看清楚。
(5)痛哭流涕:尽情地大哭。
3.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
(1)微不足道 微乎其微
辨析:“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微不足道”所修饰的对象有时并非真的很微小,其大小更多地取决于描述人本身的看法;“微乎其微”一般搭配的是机会、可能性,意思为小到几乎没有了。
例句:①对于那些在一线抢救病人的医护人员来说,个人的安危简直微不足道。
②这一地区已经成为典型的二手房市场,这样的一则限购松绑令,对市场的影响微乎其微。
(2)不可思议 不可理喻
辨析:“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原来是佛教用语,含有神秘奥妙的意思)。“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
例句:①中国汽车制造商在品牌和产品方面取得了不可思议的进步。
②这个人拗得很,不管怎样劝说都不听,真是不可理喻。
(3)惊慌失措 猝不及防
辨析:“惊慌失措”,害怕慌张,举动失常,不知怎么办才好。“猝不及防”,事情突然发生,来不及防备。
例句:①这架航班起飞大约10分钟后,几只鸟卷入了飞机引擎。飞机的引擎起火并冒烟,乘客们惊慌失措。
②如果说昨天的降温来得太突然,让人猝不及防,那么从今天开始,你再敢裸露着脚踝出门,我只能佩服你是条“真汉子”了。
研
习
讨
论
与
鉴
赏
问题研讨
【任务一】
分析文章内容,理解作者观点
1.作为一篇演讲词,本文着重阐述了哪些观点?
参考答案:在这篇演讲词中,马克思简明扼要地阐述了唯物史观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指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蕴含着巨大的力量。而在资本主义时代,这种发展和进步却使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陷入贫穷困苦的境地,使整个社会显露出衰颓的征兆。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对抗是不可避免、毋庸争辩的事实,它必然引起无产阶级革命,这种革命意味着无产阶级在全世界的解放;无产阶级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肩负着彻底改造旧世界的历史使命。
2.文章首先从1848年革命谈起有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当时,1848年革命的壮烈场面、浩大声势还深深印在听众的心中,作者称这场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会对听众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冲击,从而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了听众。
3.第2段中列举蒸汽、电力等例子意在说明什么?
参考答案:自然地将话题转到工业和科学。说明在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就已经出现了由生产力的变革带来的经济变革,只是人们并未意识到这一点。
4.第4段中作者谈到工业和科学有“自己的反面”的目的是什么?
参考答案:为了说明生产力与社会关系之间存在毋庸置疑的对抗,因为这种对抗的存在,我们需要一种新生力量的出现。
【任务二】赏析文章精彩的语言
1.“所谓的1848年革命,只不过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事件,是欧洲社会干硬外壳上的一些细小的裂口和缝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1848年革命比喻为“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将“欧洲社会”原有的体制比喻为“干硬外壳”,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与当时欧洲社会相比,1848年革命是“微不足道”的。
2.怎样理解“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这句话的含意?
参考答案:机器可以减轻人类的劳动负担,但它掌握在少数人特别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少数私人手中时,结果就不同了,它反而成了剥削劳动者强有力的工具,人成了机器的附庸。机器越先进,人受奴役和剥削的程度就越严重。因为机器的所有者要把使用机器节省下来的成本占为己有而不是分配给劳动者。
3.赏析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参考答案:(1)“只要……就……”这一关联词语表示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是条件,后一分句是结果,而且具备这种条件便能有相应的结果。句中使用这一关联词语,表明只要无产阶级解放运动这片“汪洋大海”汹涌动荡起来,就能把“由坚硬岩石构成的大陆”——资产阶级撞得粉碎,表达了对无产阶级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的信心。
(2)“似乎”表示揣测,但用在这句话中,却又含有一种肯定的意味。句子指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4.“在那些使资产阶级、贵族和可怜的倒退预言家惊慌失措的现象当中,我们认出了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革命。”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运用了比喻和用典的修辞手法。把“革命”比喻为“老田鼠”“工兵”。“好人儿罗宾”出自莎士比亚喜剧《仲夏夜之梦》,是用典。这些鲜明的语言风趣幽默,将枯燥的理论阐述得形象生动。
课堂活动
文中作者认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这种观点是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的。那么放在今天它还有其正确性吗?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举例加以阐述。
提示马克思的这句话,实际上是说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可以举出自己熟知的事例加以阐述。
整合建构
【思路整合】
【审美鉴赏】
深邃的思想,生动的语言
马克思的这篇演讲词堪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虽然演讲的理论色彩很浓,思想非常深刻,但表达的形式却形象生动、脍炙人口。
演讲多处巧妙地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深邃的思想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述出来。开篇将轰轰烈烈的1848年革命比作“细小的裂口和缝隙”,将无产阶级运动喻为“一片汪洋大海”。马克思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莎士比亚戏剧中的典故,还将革命喻为“我们的勇敢的朋友好人儿罗宾,这个会迅速刨土的老田鼠、光荣的工兵”,既风趣幽默,又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文末,马克思谈到了“菲默法庭”,颇有历史庄严之感,而最后一句“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更是将演讲推向高潮,庄重有力,颇具感染力。整篇演讲不过千余字,但多处巧妙而贴切地运用了比喻和典故,将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理论表达得鲜活生动,极具鼓动性和感召力。
【素材挖掘】
练
习
思
考
与
运
用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A项,ɡān/ɡàn,ké/qiào,fènɡ/fénɡ;B项,lù,mó,jìn;C项,
zǎi/zài,tōnɡ/tònɡ,liànɡ/liánɡ;D项,wéi/wèi,yōnɡ/yònɡ,
dòu/dǒu。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裂口
粉碎
汪洋大海
吵吵嚷嚷
B.动荡
喧布
无底深渊
革命气氛
C.压抑
蒸气
四面八方
载诸史册
D.衰颓
征兆
神奇力量
毋庸争辨
答案:A
解析:B项,“喧布”应为“宣布”;C项,“蒸气”应为“蒸汽”;D项,“毋庸争辨”应为“毋庸争辩”。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第③句中可用“一清二楚”。“微乎其微”,形容非常少或非常小。第④句中应该用“微不足道”。“巧舌如簧”,舌头灵巧得就像乐器里的簧片一样,形容能说会道,善于狡辩,为贬义词,不符合第⑤句的语境。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回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清楚地看到,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我们党的坚强领导、正确的社会制度和科学的执政理念的原因。
B.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其感人的故事、朴素而丰富的情感、深厚的文化内涵,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
C.身处一个变革的时代,如何走稳步伐、认清方向、选准道路,对国际社会每一个成员来说都是考验。
D.马克思的文明观不仅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预测,而且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答案:B
解析:A项,句式杂糅,应删除“的原因”;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认清方向、选准道路、走稳步伐”;D项,不合逻辑,应将“不仅”“而且”后的内容互换。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买票进入海格特墓园,沿主干道往东走几分钟,马克思墓地就赫然呈现于眼前。 , , 。 ,
。 ,分别是马克思夫人燕妮、马克思本人、马克思外孙哈里·朗吉特、马克思家的用人海伦·德穆特和马克思的女儿艾琳娜·马克思。?
①其上镶嵌着白色大理石墓碑
②白色大理石墓碑镶嵌于基座正面中央位置
③青铜铸造的马克思头像放置于墓碑之上
④墓碑中间部分雕刻着合葬于此的五个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
⑤这个墓地有着比普通墓地高一大截的花岗岩基座
⑥他们按逝世的先后顺序由上到下排列
A.③①④②⑤⑥
B.⑤①⑥③②④
C.⑤①③②④⑥
D.③①⑤⑥②④
答案:C
解析:通读语段发现,⑥句与横线后的句子衔接最紧密,排除B、D两项;再找出其他几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①句中的“其”指的是基座,承接⑤句而来,可以排除A项。所以选择C项。
二、思考与探究
6.“历史本身就是审判官,而无产阶级就是执刑者。”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