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3《口耳目》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识字3《口耳目》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8 14:1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 口耳目
教学目标
1.看图对照,认识“口、耳”等7个生字。
2.会写“口、目”等4个字和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
3.正确朗读课文。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等行为规范。
教学重点
借助图画,识记生字。会写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联系生活了解坐、立、行等行为规范。
教学难点
理解“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1)识字。
要认读的7个生字中,“足、坐”是平舌音,“手、站”是翘舌音。教师要让学生用上生字进行日常表达,在语境中正音,激发学生认读的兴趣。
①看图说话正音。引导学生看图,说说图画的意思。可以说说图中人物在干什么,如,“两个小女孩站在花丛边欣赏美丽的花。一个小女孩用手指着一朵花说:‘这朵花也要开放了!’小男孩小跑过来挥着手和她们打招呼。”随机出示生字“口、耳、目、手、足”,再引导学生用上生字说一句话。
②组词正音。如“手”是翘舌音,要重点正音。教师可以让学生举起手,边指手的各部位边说词语,如“手心、手掌、手背、手指、手腕”。教师还可以边做搓手的动作边说词语,启发学生做做说说,如“招手、挥手、拍手、摇手、举手”。让学生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中认读正音。
充分利用身体部位和生活经验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①图文结合,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教师可以出示“手、足、口、耳、目”的图片,让学生将实物图片与汉字联系起来,发现汉字字形和各身体部位的关系,进一步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②借助语境识记。“坐、站”两个字结构相对复杂,可以请学生圈出生字,借助课文插图、动作演示和语境初步理解“站如松,坐如钟”,识记“站、坐”2个生字。
③组词识记。可用熟字组成新词,引导学生认读,如“人口、手上、坐下”。
(2)写字。
这是学生第二次练习写字,教学时仍然要重视写字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在动笔前先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写得不端正,就在后面写字时改进,养成少用橡皮擦的习惯。
结合“口、手”的书写,认识横折、撇、弯钩3个笔画。教师可运用折铁丝的方法来教新笔画横折、弯钩。将形状类似横折、弯钩的铁丝伸直成一直线,再弯曲成横折、弯钩,让学生形象感知这两个笔画,应一笔写成。
朗读指导
课文以两句大家耳熟能详的俗语,分别指向人的站、坐、行、卧,告诉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朗读指导时主要突出两点:读准字音,在朗读中体会句子的含义。
正确朗读俗语。“站”和“松”处于同一句,前者是翘舌音,后者是平舌音;“坐”和“钟”处于同一句,前者是平舌音,后者是翘舌音。这两处连起来读时学生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还没有学拼音,因此教师应多示范,多带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模仿,并注意连读和停顿。
读出节奏,体会含义。两句俗语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师可以通过带读,重点突出“松、钟、风、弓”,在读中让学生感受站、坐、行、卧应有的精气神。
阅读理解
在语境中理解课文。可以让学生看图读句子,借助课文插图,想想说说“站如松”“坐如钟”的意思,同时理解“如”就是“像”的意思。还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感受,如,让学生观察松树树干的笔直挺拔、挺立不动的样子,再回忆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人“站如松”,如,“解放军叔叔站岗,双手握着枪昂首挺胸”,也可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参加升旗仪式时曾经一动不动地望着国旗的样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选择仿说“坐、行、卧”。
积累运用
背诵“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并在表达中运用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图片,生字卡片。
学生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看图对照人体器官,认识“口、耳、目、手、足”5个生字。
2.会写“口、目”2个字和笔画横折。
3.联系生活实际,结合图片,进一步理解“口、耳、目、手、足”的作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猜谜游戏,导入新课
1.出示“口、耳、目”的谜语,让学生猜一猜谜底分别指身体的哪个部位。
 (1)红门楼,白院墙,里面坐个胖儿郎。(口)
(2)圆圆脑袋一座山,兄弟两人住两边。各种声音能听见,从小到老不见面。(耳)
(3)上有毛,下有毛,中间有颗黑葡萄。(目)
预设:如学生说到嘴巴、眼睛,可引导:嘴巴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口”;眼睛也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目”。
2.小结:我们说的眼睛、耳朵、嘴巴,都是我们身上的器官。它们的作用可大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它们有关的汉字。
3.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设置猜谜游戏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助力。
板块二 借助插图,认识生字
活动1图文对照,认识生字
1.引导:(
教材插图)校园里的花都开了,有红的、黄的,美丽极了。(出示生字:足)小美和小丽站在花前看花,(出示生字:手)小美伸出手指,(出示生字:口)嘴里开心地数着:“一朵,两朵,三朵……”这时,(出示生字:耳)小东听到了,也跑了过来。(出示生字:目)他的眼睛盯着每一朵花,高兴地说:“我们学校的花太美了!”
2.提问:上面这5个字,你认识哪一个?请你自由读一读。
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教师正音。强调“足”是平舌音,“手”是翘舌音。
3.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口、耳、目、手、足”各自的作用。教师随机出示图片。
预设:口:吃饭、说话、唱歌、喝水、口技表演……
耳:听课、听歌、听广播、听故事……
目:看书、看表演、看电视……
手:写字、打球、打扫……
足:踢球、走路、跑步……
活动2义形结合,理解字义
1.
眼睛的图片及“目”字的甲骨文,提问:仔细观察“目”字和图中画的眼睛,你有什么发现?
2.讲解:古代人写“目”就画一只眼睛,后来字形逐渐演变,就变成现在的“目”字。
3.依次出示“口、耳、手、足”的图片和它们的甲骨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上的身体器官的形状和字形,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认识生字,理解字义。
4.巩固训练:连一连,让它们手拉手。(
)
设计意图 由课文情境图入手,让学生说一说图画中的内容,既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又能培养其口头表达能力。巩固生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此环节的设计既帮助学生理解了字义,又让学生在边读边演中和生字又一次见面,同时也放松了心情,可谓一举多得。
板块三 联系生活,拓展运用
活动1形义结合,巩固汉字“口、耳、手”
1.出示教具“魔术盒”。教师从中变出与“口”有关的物品,如口罩、口红、口哨等,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
2.出示耳朵的图片,引导学生找一找并说一说“耳”的不同部位,如耳朵、耳垂……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说与“耳”有关的物品,如耳环、耳机……
3.出示手的图片,点拨:请小朋友们四人一组合作,用上刚才给“耳”找朋友的方法,先四人一起认识“手”的各个部位,再找一找并说一说与“手”有关的物品。
4.相机出示词语。
 手心 手背 手掌 手指 手腕 手臂 手套 手链 手表 手帕 手机
活动2看图理解,巩固汉字“目、足”
1.引导:“目”字单独使用比较少,我们边看图片,边给它找找朋友。
(1)
目录的图片,点拨:目录就像一本书的眼睛,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整本书的大概内容。
(2)
比目鱼的图片,点拨:比目鱼的两只眼睛长在身体的同一侧,看起来十分特别。
(3)提问:你还能帮“目”字找找其他朋友吗?
2.提问:你知道哪些和“足”有关的词语?
(1)出示足球的图片,指名学生当小老师领读,全班跟读。提问:你知道它为什么叫“足球”吗?
(2)出示远足的图片,讲解:像我们秋游时,步行到比较远的地方去游玩,就叫远足。相机出示词语“远足”。
(3)引导学生同桌间讨论,思考生活中还在哪里见过“足”字。
3.游戏复现,配对认读生字。
(1)学生拿出“儿童卡通图”,教师说一个生字,学生立刻找到相应的生字卡片,贴在图片对应的身体部位上。
(2)同桌检查,再次认读生字。
设计意图 识字教学应关注学生识记方法的多样性与趣味性,借助变魔术识字、看图识字等方法,把识字教学与游戏、现实生活相结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
板块四 对比观察,书写生字
活动1
学习新笔画——横折
1.复习田字格横中线、竖中线、左上格、左下格、右上格、右下格的名称。
2.
“口”,引导学生观察生字“口”中有一个新笔画——横折。
3.动画演示横折写法。提示:横折一笔写成。
活动2指导书写生字“口、目”
1.动画演示,学生观察。提示:“口”字上大下小,写在田字格中间;“目”字上下同宽,中间的两横与上下横之间间距匀称,中间两横收笔都不碰到竖。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
设计意图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继而书写,使学生眼、口、手、心并用,可以提高写字的效率。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看图对照,认识“站、坐”2个生字。
2.会写“耳、手”2个字和撇、弯钩2个笔画。
3.正确、流利地朗读儿歌。
4.知道坐立的基本姿势,在活动中感受、体验,了解坐、立、行的规范姿势。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借助插图,形象识字
活动1播放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不动不摇坐如钟,走路一阵风。”引导学生仔细听,并说一说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导入:下面我们来学习两句俗语: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卧如弓。
活动2结合插图,学习生字
1.
课文及插图,教师范读俗语,然后提问:图中哪位京剧演员的姿势是站?哪位的姿势是坐?
2.圈出生字“站”,提问:仔细观察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提示:京剧演员双脚踏地,两腿直立,占据了一块空间,这就是“站”。
3.圈出生字“坐”,提示:中国古人对坐姿很讲究,比如古代有一种极重礼仪的坐姿叫“安坐”,即以膝居地,小腿平放在地上,臀部贴紧脚后跟。
4.指导学生记忆“站、坐”字形。(
)
5.教师小结,引出下文中国是礼仪之邦,“姿势”是一门大学问,每一个动作都颇有讲究,今天我们就跟着儿歌一起来学习。
设计意图 利用歌曲引导学生仔细倾听,继而说出发现,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板块二 诵读儿歌,理解运用
活动1带读俗语,读准字音
1.重点正音:“松、坐”,读时舌头要放平;“钟”,读时舌头要翘起来。
2.同桌互读,相互正音;男女生赛读;师生合作读。
活动2理解儿歌,积累运用
1.出示课文站姿图和松树的图片,提问:仔细观察两张图片,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理解:“如”就是好像的意思。
(1)讲解:京剧演员就像松树一样笔直地站立着,给人的感觉是那么精神。我们也要和他们一样,站要有站相。
(2)联系生活,回忆生活中哪些人做到了“站如松”。根据反馈,相机出示相关图片,如站岗的哨兵、升旗仪式上的同学、十字路口的交警……
2.出示课文坐姿图和钟图,提问:你知道这个京剧扮相代表谁吗?引导:黑脸包公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位铁面无私的判官。
(1)提问:你们看,包公坐着断案时是什么姿势呢?
(2)点拨:身子正、腰板直、腿放平的包公看上去一身正气,是不是给大家一种庄重正直的感觉呀?所以我们要学学他的坐姿,坐着就像钟一样端正。
3.引导学生四人一组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你们觉得正确的走姿和睡姿又该是什么样的?
(1)
各种走姿、睡姿照片,引导学生判断姿势的正误。
(2)小结:走路时脚步应该像风一样轻快且有力;卧床睡觉时应该像弓一样弯曲。
4.教师小结,德育渗透。中国作为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便有了站姿、坐姿、走姿、睡姿的具体要求,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时常督促自己,做一个懂礼仪的小学生!
设计意图 对于一年级新生来说,除了培养其学习兴趣外,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同样重要。此环节让学生在诵读儿歌、理解字义的同时,进行了“站、坐、行”的姿势训练。
板块三 观察汉字,规范书写
活动1指导书写“耳”
1.动画演示范写,学生观察。教师提示:“耳”的四横的长短各不相同,第一横平且稳,中间两横右侧不接竖,最后一横向上斜。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
活动2指导书写新笔画——撇、弯钩
1.学习新笔画撇,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横与撇的不同。
点拨:撇的起笔由按到提,笔画从右到左,由重到轻,从粗到细。
2.学习新笔画弯钩。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弯钩起笔轻,比写竖的时候略微弯一些,最后加一个小小的钩。
活动3指导书写“手”
1.教师范写,学生观察。提示:“手”的第一撇较平缓,第一横短,第二横长且在横中线,弯钩写在竖中线上。
2.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提醒写字姿势。
设计意图 统编教材注重学生书写习惯的养成,重视学生正确书写汉字的笔顺,此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书写时笔顺正确,同时让学生在看、比、描、写中提升书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