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写作任务(如何论证)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必修下册第八单元 写作任务(如何论证)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8 14:2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统编版新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写作任务
——如何论证
【学习目标】
1.学习议论文如何论证,包括立论、运用论据、论证方式等;
2.学习议论文常见的结构;
3.培养青少年“责任与担当”的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题目展示】
有人认为,道德底线低的人有时比道德底线高的人占优势,你做不出来的,他做得出来,所以他们总能如鱼得水。但师长告诫我们:要坚持“高线”,守住“底线”;只有守住“底线”,才是守住了为人的根本。请以“底线”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津】首先,要准确把握话题的内涵。什么是“底线”?为什么要守住“底线”?(越过“底线”有什么危害?)“底线”这个话题有什么现实意义?怎样才能守住“底线”?万一不小心越过了“底线”,该怎么办?还可以弥补吗?如果可以,该怎样补救?底线,即最低界线。底线的内涵应该包括思想、道德、法律等方面。思想的底线,即健康、向上;道德的底线,即诚实、善良;法律的底线,即奉公、守法。底线就像一道坎,守住底线,就可以确保自己的言行在道德和法律的范围内进行。生存是生命的“底线”,诚信是处世的“底线”,忠诚是爱情的“底线”,尊严是人格的“底线”,而不分裂祖国,是国家对台湾当局的“底线”。反之,越出底线,思想就会蜕变,道德就会沦丧,甚至走上违法或犯罪的道路。准确地把握住话题的内涵,作文就不会跑题。
其次,要迅速打开写作的思路。写作思路畅通,文章才能如行云流水。“底线”不仅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而且还涵盖了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等各个领域。就做人处世的底线而言,应该是对社会坚持正义、是非分明、富有爱心;对工作兢兢业业、尽忠职守、保持操行。就从商的底线而言,应该是遵纪守法、诚信经营、童叟无欺;就从医的底线而言,应该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为人民的生命健康负责;就为官的底线而言,应该是廉洁奉公、淡泊名利,严格自律,不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向,不在常识问题上失态,不在金钱问题面前堕落。
【经典素材】
1.魏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因坚持清高的个性,不与贵族合作,而死于屠刀之下,耿直不屈的脖颈中喷涌的鲜血化作了一条华贵美丽的“豹尾”,鞭打在一个腐朽王朝的脊背上,在那黯淡的夜空中留下了震天动地的绝响。
2.李清照的《乌江》诗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一方砚台,二人忠心:宋代抗金英雄岳飞有一方砚,背刻着这样一句座右铭:“坚持守白,不磷不溜。”意思是要保持玉石一般坚硬、洁白的本质,决不让黑色所玷污。后来,这一方砚又转到另一位民族英雄文天祥手里,他在上面也刻了一座右铭:“砚虽非铁难磨穿,心虽非石如其坚,守之弗失道自全。”
4.叶挺的《囚歌》:1941年1月,新四军军长叶挺在“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敌人软硬兼施,企图制服他。但叶挺威武不屈,坚持斗争,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尊严。他在狱中还写下了大义凛然的《囚歌》: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哪能从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和热血中得到记生!
5.徐悲鸿拒绝给蒋介石画像:1935年,名声鼎盛的大画家徐悲鸿从巴黎刚回来,蒋介石就特意差张道藩来请徐悲鸿给他画一张半身像。张道藩尽管说了许多好话,可是都被徐悲鸿断然拒绝了。徐悲鸿说:“我是画家,对你们委员长丝毫没有兴趣。你还是另请高明吧!”张道藩非常吃惊地说:“对委员长你没有兴趣,你对什么有兴趣?”徐悲鸿冷冷地笑了笑说:“我对人民大众感兴趣。”张道藩说:“这么说肯定不愿给蒋委员长画像了?”徐悲鸿说:“是的,是这样。”张道藩急了:“徐先生,你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我奉劝你还是不要做这样愚蠢的事,免得后悔。”徐悲鸿看了张道藩一眼说:“我永远不后悔。”
6.贝多芬却只有一个:有一天,几个侵略维也纳的拿破仑军官,发现大名鼎鼎的音乐家贝多芬,就要求给他们演奏。贝多芬拒绝了,可是,李希若夫斯基公爵为了逢迎这些侵略者,竟强迫贝多芬演奏,贝多芬愤怒到极点,他一脚踢开大门,回到住处,立即把公爵送给他的胸像摔在地板上,然后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为公爵,只不过由于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为贝多芬,却完全靠我自己。公爵在过去有的是,现在有的是,将来有的是,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
7、最近,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师范大学对全体师生讲了这样的话:必须抵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
8、105岁的南京寿星钱道康,当被某保健品厂商邀请去做广告并承诺给予高额酬金时这样回答:“我不去。我从来没吃过保健品,不能说假话骗人。”
【佳作赏读】
《坚守底线,尽显人性本色》
①底线,是足球、篮球、羽毛球等运动场地两端的界线。在比赛中,运动员只有坚守底线才能展现其高超的球技;同样,人的一生只有坚守人性的底线,方可尽显其英雄的本色。
②坚守底线,坚守善良。
③人之初,性本善。拥有一颗善良、纯真的心,是我们做人的底线。
④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在千钧一发之际,二十九岁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学生们守住了生命之门,唱响了善良的乐章,感动了你我,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而还有一些人,竟抛弃了身后的学生,抛弃了善良,抛弃了做人的底线,选择了独善其身!我们可以说,他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苟且活了下来;但他们又是不幸的,因为没有善良的躯壳,失去底线的人生,与行尸走肉又有何区别呢?
⑤坚守底线,坚守诚信。
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以诚信为本,诚信待人,诚信做事,应该是我们人性的底线。
⑦尾生与女子有约,女子三日不至,遇大水,尾生抱柱而死。尾生为的是什么?还不是一个诚信。诚信是做人的底线,既然许下了诺言,既然做好了约定,即使失去了生命也要去践约。翻开中华文明史,为了要守住诚信这条底线而用生命去践约的例子又何止尾生一个。正因为有了一诺千金的豪情,才有了易水悲壮之歌,诚信,中国侠客永恒的旋律;正因为有了海誓山盟的执着,才有了化蝶共舞之美,诚信,中国情人缠绵的绝唱;正因为有了为天地立命,为百姓谋福的诺言,才弹奏了一曲清官之歌,诚信,中国文人不朽的篇章。而假设一个人失去了诚信呢?那么,最后终将会和放羊的小孩一样,羊成了恶狼的腹中物,徒留自己一个人哭泣,无人问津!
⑧坚守底线,坚守忠贞。
⑨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诸葛亮的话告诉我们,忠诚坚贞应该是我们做人处世的底线。
⑩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夫子一声长叹,纵身投入汨罗江,以死明志,以身殉国。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从小背上刻下精忠报国的理想,调兵遣将,势如破竹,不受利诱,屡遭诬陷,屈死于风波亭上。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朱自清一身傲骨,虽忍受饥饿的煎熬,却维护了整个中华民族的尊严。屈原、岳飞、朱自清等人因为忠贞祖国,早已流芳百世,载入史册。而像秦桧这样折节叛国的无耻小人和像刘阿斗那样胸无大志,屈膝投降的懦弱之辈呢?他们也早已遭世人唾骂,遗臭万年!善良,感动你我;诚信,奏响壮歌;忠贞,书写尊严。
?坚守底线,尽显人性本色。
亮点评析:
第①段以运动员坚守底线引出本文的中心话题,指出“只有坚守人性的底线,方可尽显其英雄的本色”,回扣题目。
第④段先举出张米亚老师坚守底线赢得赞誉的事例,从正面论证观点,再从反面批评那些“失去底线的人生”,正反对比,观点更加鲜明。
第⑦段运用“正因为有了……正因为有了……正因为有了……”排比句式,列举了易水悲歌、化蝶共舞和为天地立命的事例,气势恢宏,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第⑧段与第②⑤段一气贯穿下来,这三个小分论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不同侧面阐释了中心观点。
第⑩段先以屈原、岳飞、朱自清为例,从正面指出他们因“坚守忠贞”,得以流芳百世;再从反面举出秦桧、刘阿斗的例子,强调他们因“折节叛国”“屈膝投降”而遗臭万年。对比鲜明,论证严谨。
【总评】 这篇文章从运动场上的底线入题,引出人性的底线,提出中心论点,自然、简洁而优美。接着从三个方面——坚守底线,坚守善良;坚守底线,坚守诚信;坚守底线,坚守忠贞——进行阐释,论证时或正反对比,或排比举例,或旁征博引,说理深刻透辟。文章取例角度多样,厚古但不薄今,重名人但不轻视凡人,文人、侠客、武将纷纷登场,材料翔实,内容充实。结尾正向归纳,呼应开篇,收束全文,干净利落,语言简洁有力。
【技法指导】
(一)如何论证
一、如何确立论点
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论点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一篇文章的成败。那么,如何确立一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呢?
1.根据题目来确定中心论点
(1)化大为小,挖掘深层含义。现在的材料作文、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其外延都很广。写作时要懂得化大为小,选择其中一个部分、一个点来切入,而不是泛泛而谈。有的题目表面看似简单易懂,但往往含有深刻的哲理,作文不能只停留在文字表面,必须要挖掘其深意,这样的论点才会有厚重感。
(2)抓住题眼,把握立意重心。一般来说,偏正结构的命题,重心在修饰语而不是中心语,因为修饰语最能体现题目对作文的限制;主谓短语的重心在主语,因为谓语所涉及的动作、问题都由主语限制。
(3)分析关系,提出论点。有些作文的题目,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对于这类作文题目,首先要认真审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然后,在确立中心论点时,顾及两种或多种,不可偏废其中一种,思维也不能片面或者走极端。这样的题目,需要我们具备较为成熟的辩证思维能力,否则难以做到立意公允,思维缜密。
2.根据材料来确定中心论点
(1)吃透材料抓核心。细致、全面地了解材料,要一字一句地读,做到心中有底。审题时应从材料整体出发,领会材料主旨,并据此立意。注意材料的整体内涵,切勿肢解割裂,根据只言片语立意而导致偏题甚至离题。但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作文题目所供材料往往内涵比较丰富,而且,对材料的处理,既可以统观材料整体,依据主旨立意,也可以在统筹全局的前提下,选取最关键或最出彩的部分,提炼观点。
(2)善于抓住关键词。关键词语往往是“文眼”,可以把它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抓住这些词句往往能事半功倍。而关键词的位置不确定,有的在材料的领起性语句中,有的在总结性语句中,有的在人物对话中。最终能否准确地找出来,这就要看我们是否具备一定的领悟与感受能力了。
(3)善于分析原因。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凡事必有因,有因也会有果。审题时如果能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原因,往往能找到最佳的立意,确立合适的中心论点。
(4)辩证构思不偏废。有不少文题表现的是事物之间的矛盾关系。本来,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而且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辩证地看待与分析这些关系,在确立中心论点时,更能体现考生思想的成熟与深刻。
二、如何运用论据
1.论据要有针对性
论据的针对性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论据和论点之间应该有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必须根据证明论点的需要选择有力的论据。二是选用论据要看对象,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选用他们所熟悉、所了解的事例作论据,做到有的放矢。
2.选择论据要确凿
确凿其实就是真实,即要求所选取的论据要真实可信,而不能有半分虚假。这是论据的最基本要求。这就要选取生活中发生、存在的实实在在的事件、现象或确凿可信的理论依据。
3.选择论据要典型
所谓典型,即要求所选的论据具有代表性,而不是单纯的个别事例。典型材料是既有共性又有鲜明个性的事例或理论,能够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有力地表现主题。
4.选择论据要充分
论据要充分,简单地说,就是论据要能证明论点的各个方面,使论点从各个角度推敲都能成立。事物的呈现方式是多方面的,事理的阐述也有很多的角度。论据充分的前提是对所要确立的论点要有全面的思考。
5.选择论据要精练
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准确、严密、生动,也需要简洁明快。此外,一要注意事例的叙述要详略得当,二要有适当的分析。
6.选择论据要新颖
所谓新颖,就是新鲜别致,即要求所选材料应尽量新鲜或角度独特,能够使读者耳目一新,获得全新的体验与感受,而不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
三、如何进行论证
议论文可分为立论、驳论、立驳相结合三种方式。立论重在证明自己的观点,它采用的论证方式通常有例证法、引证法、对比法、类比法、比喻法、因果分析等方法。驳论重在反驳对方论点,它的论证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过程的荒谬等方法。立驳结合的议论文,可先破后立,也可先立后破,在批驳对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然后再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其论证方法可综合立论和驳论的论证方法来使用。
1.例证法
列出观点后举出具体实例证明观点的论证方法,例证法在议论文中用得最多最广。它也是卓有成效的一种推理方法。因为任何观点都不能孤立存在,而事实胜于雄辩,最具说服力,所以例证法是一般议论文都要用到的。
2.因果法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的论证方法。也称为因果分析。事物都有自己的原因和结果,从结果来找原因,或从原因推导结果,就是找出事物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和规律,这就起到了证明论点的合理性和正确性的作用。
3.引证法
引用经典作家的言论、科学原理、尽人皆知的常理等作为论据来直接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引用的东西,用来作为讲道理的依据。由于引用的是大家公认的思考结晶,因此有较强的说服力。
4.对比法
这是一种常用的、有说服力的论证方法。把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从而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也称比较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强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会更加稳固。
(二)考场作文如何设计好论证结构
一篇议论文从整体结构上来说有这样几种:“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引—议—联—结”“叙—析—评”等。我们所说的论证结构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通常指“本论”)的结构形式,是指议论文在运用相关的论据材料分析或论证论点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段落内部或段与段之间的结构形式。
常见的论证结构有四种:并列式论证结构、层进式论证结构、对比式论证结构、总分式论证结构。要让论证结构出彩,就需要精心设计,扬长避短。根据不同的结构类型,可以在以下四个角度下功夫。
一、并列式:扬铺陈之美
在论证思路中,将中心论点分解为几个并列的分论点,分别进行阐述,这就是并列式。并列式结构是议论文写作中经常采用的。并列式的优点在于具有铺陈之美,颇似《诗经》中的重章叠唱,其缺点在于论证层次性有所不足。其特点是:各分论点平行列举,依次阐述,互相之间没有交叉,不可重复。在一些比较庄重、严肃的评论文章中,经常运用并列式来强调观点。
如毛泽东的《反对党八股》中列出的党八股的八条罪状:
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第二条罪状是:装腔作势,借以吓人。
第三条罪状是:无的放矢,不看对象。
第四条罪状是:语言无味,像个瘪三。
第五条罪状是:甲乙丙丁,开中药铺。
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
第七条罪状是:流毒全党,妨害革命。
第八条罪状是:传播出去,祸国殃民。
这八条罪状本身之间是并列的,但彼此并不交叉,而是从党八股文章的内容、形式、根源、危害等角度进行分析。从中就可以看出运用并列式结构需要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分论点彼此之间没有交叉,不能重复;二是分论点的表述需要精心雕琢,力求精彩;三是并列并不意味着在一个层面上滑行,而是要选择不同的角度。(什么是在一个层面上滑行?举例来说,分论点为“坚持不懈可以铸就辉煌”“坚持不懈可以获取成功”“坚持不懈可以成就人生”,这三个分论点都是从成功学的角度来说的,意思差不多;还有如“科学家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艺术家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运动员需要坚持不懈才能成功”,三个分论点也是从成功学角度立论,只是主体或对象发生了变化,对“坚持不懈”的实质、原因并没有深入的分析。这样的分论点就属于在一个层面上滑行。)
高考作文中也常有用得好的范例,如2020年高考全国I卷的优秀作文《剑鞘之清辉》中以“剑鞘”作比,拟了这样三个分论点:
锻造剑鞘,须不没剑刃之材,使稀世名剑不负荣光。
修缮剑鞘,须契合剑刃之芒,使锋利稀铁不易挫伤。
抽去剑鞘,须静待人事时机,使剑鞘分离游刃有余。
如何对待人才,运用三则比喻从三个角度提出了分论点,“锻造”“修缮”“抽去”是与剑鞘有关的三个不同角度,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设喻人才遇到的三种不同情形,既围绕中心又各有千秋。这种结合比喻论证来设计并列式结构的方法十分巧妙,我们可以多多借鉴。在生活中我们要有意识地积累一些相关联的喻体,如:“小溪”“河流”“江海”;“月牙”“缺月”“满月”;“栋梁”“桥梁”“连梁”;“挖掘机”“推土机”“压路机”;“引路人”“带头人”“有心人”;等等。
二、层进式:扬逻辑之美
层进式就是后面的论证是在前面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的,前后之间是逐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关系。层进式结构中各个层次、段落之间的前后顺序有内在的紧密联系,不能随意变动。这种布局的好处是能反映出作者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层进式结构要想出彩,要先确定“层”,再写好“进”。
考虑到考场作文的特点,一般需要有三至四个层级,确定“层”时应由低到高、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实到虚、由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等等。我们在分析某一问题时,应该遵循这样的思路,先分析表面原因(涉及问题的各方),再分析背后的利益(心理)原因,然后就社会、文化等角度再分析问题根源。
层进式结构出彩的关键在于“进”,因为“进”才能充分体现一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是语文素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一個重要体现,所以只要“进”得好,必然分数高。“进”既要循序渐进,又要高歌猛进。循序渐进意味着要有足够多的台阶,要符合读者的阅读能力;高歌猛进意味着层与层之间要有足够大的跨越,不能让人感觉是并列陈述。
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有这样三个分论点: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联想有善用联想和误用联想。
首先,指明咬文嚼字的实质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然后进一步指出原因,为什么说咬文嚼字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呢?因为更动了文字本身就是为了内容和形式,内容和形式是随着思想情感改变而改变的;接着指出如何进行咬文嚼字,那就需要联想,在接下来的文字中,朱光潜还进而从善用联想和误用联想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这三个分论点之间就是一个层进式关系,第二个分论点是建立在第一个分论点基础上的,第三个又是在第二个基础上的更进一层。
当然,在考场上要迅速形成如此严密的逻辑比较困难,但我们至少可以在形式上构成层进关系,如2020年高考全国卷,甘肃一考生写的《青年携手,共创未来》中,就列了这样三个分论点:
青年携手,共创未来的基础是大爱。
青年携手,共创未来的实现是合作共赢。
青年携手,共创未来的愿景是世界辉煌。
作者就“青年携手,共创未来”,从“基础”到“实现”,再到“愿景”,层次非常清晰,“进”得有理,让人叹服。“基础”是根基,是最起码的要求,所以是第一个分论点;“实现”是从理论走向实践,将构想变为现实,这是建立在“基础”之上的;“愿景”是畅想未来,是目标,是还没有实现的,当然是第三个分论点。
就大多数同学来说,喜欢从“个人”“集体”“国家”或者“自然”“社会”“心灵”等角度去拟分论点,这也是很好的“进”。不过建议同学们不要固定模式,而应当根据作文话题,合理地安排“进”,只要像甘肃的这名考生一样拉开分论点之间的距离即可。
三、对比式:扬对立之美
对比式是在阐述和论证论点的过程中,在主体部分选用论据时进行对照比较,它是将论证内容构成正反对比或相关比较的关系。具体的安排是把两种事物或意思加以正反对比,或者用一种事物或意思与另一种事物或意思作比较。它的好处是布局上对比鲜明,主次明确,论点突出。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比的人或事物的确立和对比点的寻找都必须合理,不能看似对立,其实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就像驴唇不对马嘴,例如将科学家的执着精神和学生的学习不认真进行对比是没有意义的。一般来说,运用对比式能够更好地体现考生的对比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而这样的思维能力在作文评分标准中就属于“发展等级”。
网文《强者互帮,弱者互撕》中对比式论证结构就用得非常好,从题目就可以看得出来,“强者”和“弱者”对比,“互帮”和“互撕”对比。来看其中的一段文字:
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关联,利他的本质,正是互利。很多时候,为别人搭桥,其实也是在为自己铺路。
2019年的电影春节档,佳片云集,竞争激烈。同日上映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飞驰人生》,却“相处”得颇为融洽。
郭帆、宁浩、韩寒三个导演,在微信上互相鼓励,甚至在朋友圈为彼此的影片宣传。《流浪地球》拍摄过半时,因为投资方临时撤资,一度面临资金链断裂的窘境。宁浩得知后,二话没说,就把自己的拍摄场地、服装借给了郭帆团队。看到同行们如此互帮互助、惺惺相惜,导演饶晓志发文感慨:“春节档是竞争也是共赢,电影人的团结就是春天的来临。”
就像古人常说的:“利者,义之和也。”云映日而成霞,泉挂岩而成瀑。真正的强者,懂得相互扶持,彼此成就,相映生辉。弱者互撕,寸步难行。
看过一个“螃蟹效应”,颇有意思。如果你把一只螃蟹放进竹篓里,它很快就能爬出来。但在篓子里放进两只以上的螃蟹,就一只也出不来。
因为下面的螃蟹,会拼命拉扯上面的螃蟹,如此循环往复,最后谁也爬不出竹篓。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上等人帮人,中等人挤人,下等人踩人。”生活中,太多人為心魔所困,硬生生活成了竹篓中的螃蟹。
文章先是以“人与人之间,总是相互关联,利他的本质,正是互利。很多时候,为别人搭桥,其实也是在为自己铺路”为分论点,并举《流浪地球》等论据,然后和“螃蟹效应”作对比,“因为下面的螃蟹,会拼命拉扯上面的螃蟹,如此循环往复,最后谁也爬不出竹篓”,从而说明合作共赢的重要。
2019年高考江苏卷优秀作文《锣在市井琴在山》与上文则有异曲同工之妙,“锣”与“琴”两种不同风格的乐器(一个世俗,一个高雅)应当身处两个不同的地方“市井”和“山”,作者将这两者进行对比,从而说明“物各有性”。
是的,古琴的清新寡淡与锣鼓的浓油赤酱,各自代表着一雅一俗两个极端。它们在这片天空下对立却融洽地共存下来,在无数个像这样的傍晚和像这样的小街里,慰藉人们的心或胃。雅俗之间,虽然意趣迥然相异,但个中精彩,都为这个雅俗共赏的世界增添了一个动人的维度。
想起罗素的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如此看来,雅与俗看着水火不容你死我活,本质上不过是人间百态中的两态、人间百味里的两味,都是一片不容错失的风景。想也是,倘若世上全是性格孤傲狷介骨头硬到硌牙的名士,或全是市侩俗恶面目可憎的俗人,人间这席菜该有多索然无味也!
由是,既然雅者俗者不必你死我活,选择雅或俗便不是一种道德高低的烙印,而是一时一地,顺乎情景的选择——在山则抚琴动操,游心太玄;在市则锣鼓交作,烟火暖情。由俗而雅不是飞跃,由雅即俗也不算变节。你且看文风浩荡一代儒将范文正公,不也在烟花柳巷留下了几多风流韵事;再看那一手墨竹“冗繁削尽留清瘦”的郑板桥,潇潇而立好一把君子风骨,亦作“恨不得狗生八足耳”的孟浪之言……重要的,从来只是雅得精致,俗得出彩。
在这几段文字中,作者一直在将琴与锣、雅与俗对立着写,对立并不意味着你死我活,对立只是为了更好地彰显各自的特点,正如作者最后说的“雅得精致,俗得出彩”。其实,如果作文话题本身具有一定的思辨性或者材料中有明显的对比反差,那么采用对比式结构就很容易出彩。2019年高考江苏卷作文材料中“物各有性”就明显考虑对比反差,除了琴与锣,我们还可以想起水(冰)与火、山与水、春兰与秋菊等。
四、总分式:扬纲目之美
总分式就是在论证的段落、层次结构中引入总说和分说关系的论证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能使论证内容纲目清晰,层次井然。总分式一般有“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形式,其“分”的部分又可以采用并列式、层进式或对比式。
所以,“总分式”要想出彩,关键在于:“总”要能统领“分”;“分”要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论证中心论点,同时与“总”在中心主旨上保持一致性。就好比三根柱子支撑起的建筑,如果上面的建筑不够稳重,三根柱子就失去了它的意义;如果三根柱子中有一根不够结实或长度不合要求,建筑也容易倒塌。
如苏洵的《六国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六国从是否赂秦的角度来说,就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赂秦的,一种是不赂秦的;六国从最终的结局来说又都是一样的,即赂秦也灭亡,不赂秦也灭亡。所以作者的两个分论点分别是“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这样,两个分论点就比较周全了,文章也显得纲举目张,思路清晰,论证有力。
2020年高考全国卷的优秀作文《双眼自将秋水洗》也是运用了总分结构,文章先指出:
人的一生面临着许多诱惑,它们如同潘多拉的魔盒,如同裹着砒霜的蜜糖,会蒙蔽我们的双眼,麻痹我们的神经。只有擦亮眼睛,找到观照自我、看清世界的镜子,才能为自己画好像。
然后分别从“一曰守住心灵契约”“二曰窥探社会,折射自我”“三曰终日乾乾,与时代偕行”三个角度展开。中心论点和分论点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分论点在支撑中心论点这一要求上还是或多或少存在问题的。三个分论点中最符合中心论点“双眼自将秋水洗”(“擦亮眼睛,找到观照自我、看清世界的镜子”)的应该是第二个分论点“窥探社会,折射自我”,而另外两个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就不很明确。其实只要稍微修改一下就可以了:“擦亮眼睛,看清自己的内心”“擦亮眼睛,看清身边的社会”“擦亮眼睛,看清生活的时代”。所以说,运用总分式结构时,一定要注意总与分之间的密切关系。
“本论”是一篇议论文的核心内容,为了使议论更加清晰、全面、深入,就要选择恰当的论证结构。一般来说,如果话题涉及几个方面,可以考虑并列式;如果话题中的核心概念可以由浅入深地分析出几层意思,可以考虑层进式;如果中心论点明显有概念上的反差或认识上的误区,可以考虑对比式;如果中心论点需要拆解成两三个方面,可以考虑总分式。一句话,没有最好的论证结构,只有最适合的论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