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同步课时练
第六课
夜间飞行的秘密
夯实基础
一、看拼音,写词语。
léi
dá
wén
zi
jí
shǐ
líng
qiǎo
shéng
zi
cāng
ying
zhèng
míng
yán
jiū
mó
fǎng
xiǎn
shì
kē
xué
jiā
jià
shǐ
yuán
二、填入反义词
清楚——(
)
灵巧——(
)
敏锐——(
)
横七竖八——(
)
虚弱——(
)
三、词语练习。
1.横七竖八(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
)(
)
2.用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1)(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的避开。
(2)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3.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这两句组成(
)句。我也会写这样的句子:(
)
四、选择合适的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 不仅……还……
不是……而是…… 即使……也……
(1)蝙蝠(
)能在夜里飞行,(
)能捕捉飞蛾和蚊子。
(2)(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能灵巧地避开。
(3)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嘴和耳朵。
(4)(
)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中,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
五、写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
2.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
)
3.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
)
六、按要求改写句子。
(1)太阳在外边照着,把豆荚晒得暖洋洋的。(改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改为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这个小小的顶楼里住着一个穷苦的女人。(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它在风里摆动!(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蝙蝠:(
)发出→(
)遇到→障碍物→反射(
)
雷达:(
)发出→(
)遇到→障碍物→反射(
)
雷达天线就像蝙蝠的_______;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发出的________;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蝙蝠的__________。
八、小练笔。(选做题)
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发明都是受到动物的启发而产生的。请你选择喜欢的一种发明写写,并谈一谈这种发明和动物之间有什么相似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牛刀小试
九、阅读课文节选,完成练习。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两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实验。在一间屋子里横七竖八地拉了许多绳子,绳子上系着许多铃铛。他们把蝙蝠的眼睛蒙上,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飞了几个钟头,铃铛一个也没响,那么多的绳子,它一根也没碰着。
科学家又做了两次实验: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
三次实验的结果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眼睛,(
)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作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向前传播时,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
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被雷达接收到,显示在荧光屏上。从雷达的荧光屏上,驾驶员能够清楚地看到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飞机飞行就更安全了。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清晰(
)揭示(
)仿照(
)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3.读读第四自然段画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你认为句中的“反复”“终于”能去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发明也是受到了动物的启发?请举一个例子,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提灯笼的小飞虫
温暖的夏夜夏天的夜晚,经常可以看到一闪一闪的小飞虫,提着灯笼在漫游。它就是萤火虫。它不咬人,不蜇人,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萤火虫在地上产卵,刚刚孵出的小萤火虫藏在地下,或是躲在烂木头里。萤火虫有很多种,有一种萤火虫不会飞,还有一种萤火虫特别大,放几个在玻璃瓶里就很亮,可以用来照明。
科学家认为,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大多数夜间寻食的鸟儿都不喜欢吃发光的萤火虫,它们看到发光的飞虫就离开了。
多年来,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人类照明。
1.萤火虫的光有什么特点?它为什么要发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萤火虫给了科学家怎样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括这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答案】雷达
蚊子
即使
灵巧
绳子
苍蝇
证明
研究
模仿
显示
科学家
驾驶员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学生根据拼音写词语的能力。学生只有读准字音,才能得出相应的词语。在书写词语的时候,注意同音字、形似字、易错字的辨析,要准确书写,不要出现错别字。注意“绳”“研”“模”字的正确书写。
二、【答案】模糊
笨拙
迟钝
整整齐齐
强壮
【解析】本题考查对反义词的掌握,反义词即意思相反的词语。根据词语含义,然后找出反义词即可,可以运用加“不”的方法,比如“清楚”的反义词为“不清楚”,也就是“模糊”。清楚:指清晰;明白;有条理。灵巧:意思灵活巧妙,在手的使用或身体的其他活动方面显得灵活、熟练或机敏的意思。灵巧是形容词、从感彩上说是褒义词。敏锐:意思是反应灵敏,头脑灵活,目光尖锐。横七竖八:形容某东西摆放杂乱,毫无规律虚弱:(身体)不结实。
三、【答案】九死一生
七上八下
古往今来
即使
也
不是
而是
设问
他为什么今天没来上学?因为他生病了。
【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词语仿写。含有反义词的成语,比如包含生死、上下、古今等反义词,这样的词语还有:出将入相、舍本求末等等。2.本题主要考察关联词。(1)句子体现出假设关系,关联词“即使……,也……”表示假设关系。(2)句子表现出并列关系,关联词“不是……,而是……”表示并列关系。3.本题主要考察设问。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答案“他为什么今天没来上学?”为问题,“因为他生病了。”为答案。
四、【答案】不仅
还
即使
也
不是
而是
因为
所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关联词的使用的掌握。第一题“蝙蝠
(
)
能在夜里飞行,
(
)
能捕捉飞蛾和蚊子。”中“在夜里飞行”和“捕捉飞蛾和蚊子”属于递进关系,所以要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仅……还……。递进关系是指能够表示在意义上进一层关系的,且有一定逻辑的词语。
第二题“(
)
一根极细的电线,它
(
)
能灵巧地避开。”中表示它能避开一根极细的细线,细线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一种假设关系,所以用表假设关系的关联词:即使……也……。假设关系,重在表明所说的情况仅仅是假设。
第三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
(
)
眼睛,
(
)
嘴和耳朵。”表示蝙蝠在夜里飞行靠嘴和耳朵,这属于选择关系,所以用关联词:不是……而是……。
第四句“(
)
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中,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
(
)
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表示因果关系,所以用:因为……所以……。因果关系是一个事件和第二个事件之间的作用关系,其中后一事件被认为是前一事件的结果。
五、【答案】设问
比喻
反问
【解析】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反问、设问、夸张等。比喻句,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让读者更明白你要说的意思,把一个很平常的东西说得不一样一点,另类一点,就是把不是的东西比做是的。用另类而形象的句子来打一比方,这样的句子就是比喻句,一般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组成,又有明喻、暗喻、隐喻之分。
什么是比喻句?其实比喻句就是把本体比喻成喻体组成的。什么叫本体和喻体呢?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这样就叫比喻。所以,就把他们叫做了本体和喻体。有本体、喻体、喻词的句子叫比喻句。拟人句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让被描述的事物具有人的某些性格、情感,把它人格化了。拟人的手法运用是和作品中的人物遭遇相同的,绝不可以相悖。排比句的特点是结构相同、字数相似、语气相同的三个以上句子连接在一起,叫做排比。排比的作用是增强气势。反问句就是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反问句表面看来是疑问的形式,但实际上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反问的形式比一般的陈述句语气更加强烈,更能引起人们的深思与反思。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为了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突出某种事物的本质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某些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作艺术上的渲染,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夸张。
六、【答案】在外边照着的豆英,被太阳晒得暖洋洋的。
我们不能永远在这儿坐下去。
顶楼住着女人。
难道它没有在风中摆动吗?
【解析】1题考查学生对把字句和被字句的掌握情况。“把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把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主动者,后面的“谁”为被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把字句=主动者+把+被动者+动作成分。“被字句”的基本格式是“谁被谁怎么样”。其中前者的“谁”为被动者,后面的“谁”为主动者,而“怎么样”为动作。用公式清晰地来表示,即:被字句=被动者+被+主动者+动作成分。2题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3题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4题考查学生对感叹句和反问句的掌握情况。感叹句变为反问句在开头加难道、怎么等词,句末加呢、吗的词,句中有否定词去掉,没有否定词就加上。(如:今天好高兴啊!改为难道今天不高兴吗?)
七、【答案】嘴
超声波
耳朵
天线
无线电波
荧光屏
嘴
超声波
耳朵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识记、理解及概括能力。联系课文中的相关句子,理解蝙蝠和雷达避开障碍物的方法来填空。“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叫做超声波,人的耳朵是好听不见的,蝙蝠的耳朵却能听见。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这一过程详细说明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理。而句子“雷达通过天线发出无线电波,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显示在荧光屏上。驾驶员从雷达的荧光屏上,能够看清楚前方有没有障碍物,所以飞机在夜里飞行也十分安全”,写出了雷达的工作原理。
八、【答案】今天咱们说说潜水艇和鱼的关系。潜水艇是受到鱼的启发而发明的。鱼,有鱼鳔可以上下起伏,潜水艇是按照鱼的结构来制造的。潜水艇下水后是封闭的,它里面有个“大柜子”,“大柜子”可以控制它上下起伏。
【解析】话题作文,写发明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可找出人类参照动物研发出来的物体,比如潜水艇和鱼、比如风筝和鸟…….写出他们之间的相似处,人类因何能仿照它们造出相应的物体。
九、1.【答案】清楚
揭开
模仿
【解析】本题考察对近义词的理解与辨析,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找近义词的方法有:①弄懂意思找近义词。②通过共有词素找近义词。③放入语境中找近义词。清晰:指看得清楚,很逼真。揭示:公布文告等。仿照:按照已有的方法或样式去做。
2.【答案】不是
而是
所以
【解析】本题考查关联词的运用。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第三自然段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第五自然段“飞机飞行更安全”一句和前面是因果关系。
3.【答案】不能去掉。因为“反复”是指一遍又一遍,多次重复,“终于”是指表示经过种种研究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这两个词语说明结论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经过反复研究得出来的,科学研究是相当严谨的。
【解析】本题考察对关键词的分析与理解,回答此类题的时候首先要先回答能不能去掉,其次说说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结合上下文说明有什么作用。反复:表示很多次。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这两个词语表现科学研究是相当严谨的,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答案】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以电鱼的发电器官为模型,设计出世界上最早的伏特电池。因为这种电池是根据电鱼的天然发电器设计的,所以把它叫作“人造电器官”。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生活常识和日常积累,在平常的学习、生活中药注意积累。例如:飞机的发明受到了蜻蜓的启发。答案不唯一。
十、1.【答案】萤火虫它的光是凉的,很柔和,不会烧手。发光是为了找同伴,同时也避免夜间寻食的鸟儿吃掉它。
【解析】结合全文内容来看,第一段中“它的光是凉的,并不会烧你的手”
就是萤火虫光的特点,第三段中“萤火虫发光是为了找到自己的伙伴,同时让夜间寻食的鸟儿知道它们是哪种昆虫”
就是萤火虫发光的理由。
2.【答案】科学家们试图发现萤火虫发光的秘密,用以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为人类照明。
【解析】文章最后一段原文即是答案:“他们希望能造出同样柔和的、不烧伤人的光来,为人类照明。”
3.【答案】这篇短文主要写了萤火虫发光的原因和给人们的启发。
【解析】结合全文内容来看,文章一开始在阐述萤火虫光的特点,其次介绍萤火虫发光的原因,最后讲述萤火虫发光给人类带来的启发,综上所述,简要概括即可。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