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盘古开天地 同步课时练(有答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 盘古开天地 同步课时练(有答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8 14:4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同步课时练
第十二课 盘古开天地
夯实基础
一、给下面汉字注音。
劈( ) 液( ) 茂( ) 隆( )
躯( ) 肢( ) 浊( ) 丈( )
二、读拼音,写词语。
祖zōng ( ) huǎn ( )慢 bēn ( )跑 xuè yè( )
力jié( ) 劳lèi ( ) mào ( )盛 zī( )润
三、生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
A.综亲 污浊 宗庙 浑浊 B.支撑 缓慢 延缓 撑杆跳
C.机肉 皮肤 肌体 夫色 D.献血 夜体 血液 输液
四、写出下列词语的近、反义词。
1.写近义词:
辽阔——( ) 精疲力竭——( )
滋润——( ) 创造——( )
2.写反义词:
黑乎乎——( ) 巍峨——( )
巨大——( ) 合拢——( )
五、在括号里填入合适的词语。
( )的变化 ( )的大地 ( )的江河
( )的世界 ( )的东西 ( )的花草树木
六、按要求写句子。
1.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真伟大。(改成感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传说中,盘古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改变词语顺序,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任何一切困难都吓不倒少先队员们。(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根据课文内容,下列文言文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选做题)
①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
②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③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
④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⑤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
A.⑤①③②④ B.④①⑤③② C.④③①②⑤ D.④②⑤①③
牛刀小试
八、课内阅读。
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盘古的身体也跟着长高。
这样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升得高极了,地变得厚极了。盘古这个巍峨的巨人就像一根柱子,撑在天和地之间,不让它们重新合拢。又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终于成形了,盘古也精疲力竭,累得倒下了。
1.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是怎样做的?用“____”在选文中画出来。他这样做的原因是________。
2.“精疲力竭”的意思是___________,从中可以感受到盘古撑在天地之间非常_________。
3.盘古独自在天地之间支撑了一万八千年。请你想象一下:在这个漫长的时间中,盘古会面对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盘古为了宇宙不再混沌一片,独自支撑天地,最终累得倒下了。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九、课外阅读。
鲧(ɡǔn)禹治水
传说,上古时期发生了很大的水灾,百姓们流离失所,生活十分悲惨。
当时的首领虞(yú)舜(shùn)命令鲧来治理洪水。鲧筑堤阻拦洪水,还筑城墙来围堵洪水,可是都失败了。后来,鲧听说天上有一种神土叫息壤,能够自己生长,而且永远也用不完,于是上天盗取了神奇的息壤。鲧在滔天的洪水中撒下息壤,用息壤筑起河堤。洪水上涨一尺,息壤也长高一尺。可是河堤越筑越高,却始终挡不住不断涨高的洪水。
天帝发现鲧盗走了息壤,勃然大怒,派火神杀死了鲧。
鲧死后,虞舜听说鲧的儿子禹贤明能干,便命令禹负责治水。禹接受治水任务后,毫不犹豫地告别了新婚的妻子,启程赴任。
禹到任后,就积极着手制订治水的方案。他认为,应该用疏导的方法,劈开大山,开挖大河,让洪水顺着河道流入大湖和大海,这样才能根治洪水。
于是,禹便带着成千上万的民工去开山挖河,治理洪水。他沿途测量地形地貌,查清哪里需要开山,哪里需要挖河。他不辞辛苦,日夜苦干,带着治水的人疏导了九条河道,劈开了九座大山,修治了九个大湖,筑起了无数堤坝。洪水终于被驯服了,顺着河道流入大湖、大海。艰苦卓绝的治水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百姓们终于又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日子。
1.虞舜是当时的__________,他先后命令鲧和禹治水。鲧是禹的__________。
2.鲧和禹分别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治水?结果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哪里能看出“息壤”十分神奇?用“____”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4.从画“  ”的句子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
A.禹非常想念亲人,想快点儿完成治水的任务,和家人团聚。
B.禹为了治水不辞辛苦,带领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
C.禹贪图功劳,让大家日夜苦干,去完成繁重的工作。
5.你还知道其他关于禹治水的传说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核心素养
十、把词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
精疲力竭 水流奔腾而不停止。
混沌 增添水分,使不干枯。
奔流不息 形容极度疲乏。
巍峨 天地未开辟以前宇宙模糊一团的状态
滋润 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
参考答案
一、【答案】pī yè mào lóng qū zhī zhuó zhàng
【解析】本题考查重点字的字音掌握情况。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完成时要细心,注意所注音节的声、韵母及音调。
二、【答案】宗 缓 奔 血液 竭 累 茂 滋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字词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字词,然后写出正确的汉字,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缓、液、竭、累、茂、滋”容易写错。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三、【答案】B
【解析】A.宗亲  C.肌肉 机体 肤色  D.液体 
四、【答案】广阔 筋疲力尽 滋养 创建 白茫茫 矮小 微小 分开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和反义词。平时注意积累,扩大词汇量,写近义词可以从给出的词语中,用词素(例如一个字)重组一个词语,与给出词语意思相近的。或者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一个能够表达同样意思的词语。例如:辽阔的“阔”可以联想到“广阔”“宽阔”,“滋润”可以联想到“滋养”“润泽”。“精疲力竭”指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相近的意思还有“疲惫不堪”。反义词就是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反义词一定是反映同一意义范围里的词。寻找反义词:可以从词语的每个字出发,寻找相反或相对的字再组成词;可以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对其加以否定,再找能表示否定后的意思的词;可以从具体语境中,找反义词 。在理解的基础上积累反义词,可以更快地完成题目。例如:黑乎乎的“黑”可以想到“白”,ABB形式的可以想到“白茫茫”。“巍峨”形容山或建筑物的高大雄伟,那反过来可以想到“低矮”“矮小”。
五、【答案】巨大 辽阔 奔流不息 美丽 轻而清 茂盛
【解析】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运用情况。题目要求写的都是偏正短语,“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限制“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结构形式一般为:形容词(代词) +的+名词。
六、【答案】人类的老祖宗盘古可真伟大啊! 汗水变成了雨露。 传说中,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是盘古呼出的气息变成的。 任何困难都吓不倒少先队员们。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陈述句改为感叹句的方法。方法是:①在句中加入真是,好,真,多么,太等字②在句尾加啊,呀等表感叹的字; ③在最后加上感叹号。2.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3.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概念与结构的掌握情况。首先理清楚句子的主谓宾,然后倒换主语和宾语即可。可以把句子改写为“传说中,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是盘古呼出的气息变成的”。4.此病句为重复累赘,“任何”、“一切”删除任一一个即可。
七、【答案】B
【解析】《盘古开天辟地》原文:天地浑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八、1.【答案】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 怕天和地还会合在一起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阅读能力。第一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这是盘古的做法,这样做的原因在开头,即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
2.【答案】精神非常疲劳,毫无力气 辛苦
【解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毫无力气。这个词可以体现出盘古非常辛苦。
3.【答案】夏天,盘古遭受着风吹雨淋,却不能找地方去躲避风雨。冬天,天上落下鹅毛大雪,盘古冷得浑身发抖,却无处取暖。盘古又累又困,但不能躺下好好地休息和睡觉。
【解析】本题考查联想能力。注意说出的内容必须是困难,要合理想象,结合日常生活来说。
4.【答案】无私奉献、甘愿牺牲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盘古怕天地合在一起,就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当中,随着它们的变化而变化。可以看出他无私奉献、甘愿牺牲。
九、1.【答案】首领 父亲
【解析】本题是信息提取题,答案可以直接在文章中找到。从“当时的首领虞舜命令鲧来治理洪水”这句话可以知道,虞舜是首领。“虞舜听说鲧的儿子禹贤明能干”,说明鲧是禹的父亲。
2.【答案】鲧采用拦堵的方法治水,结果失败了。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结果成功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鲧用息壤筑起河堤。洪水上涨一尺,息壤也长高一尺,最终失败了。禹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结果成功了。
3.【答案】鲧听说天上有一种神土叫息壤,能够自己生长,而且永远也用不完。 洪水上涨一尺,息壤也长高一尺。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分析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先到文章中找关键词“神奇”,然后联系上下文可以找到神奇之处:鲧听说天上有一种神土叫息壤,能够自己生长,而且永远也用不完。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不辞辛苦,日夜苦干”这两个词语,可以体现禹为了治水不辞辛苦,带领大家做了大量的工作。
5.【答案】禹三过家门而不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日常的积累。做到表达清楚,不写错别字即可。
十、【答案】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理解。学习课文时,注意积累不理解或者意思理解不清楚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更容易把握词语的意思。还可以联系词语里的词素(例如:字),观察字形,例如偏旁,加深对字义、词义的理解。如此,就不难把握词语的意思了。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