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同步课时练
第八课
冀中的地道战
夯实基础
一、用“√”增加点字选样正确的读音。
(1)民兵站在岔(chà
cà)道口吆(yāo
yǎo)喝起来。
(2)靠着着地道这钟坚强的堡(bǎo
bào)垒(něi
lèi),冀中平原上的人民坚持了敌后游击战争。
二、看拼音,写词语。
bǎo
lěi(
)
xiàn
kēng(
)
fáng
ài(
)
mí
huò(
)
xiū
zhù(
)
三、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坚强——(
)
牢靠——(
)
经常——(
)
发现——(
)
四、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再另选一组关联词写句子。
只要……就……
不但……还……
就算……也……
既……又……
(l)冀中平原上的人民(
)坚持了生产,(
)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2)(
)进了活道,敌人(
)过不了关口。
(3)(
)一个人拿一根木棒,(
)可以把“子口“守住,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4)冀中平原的人民(
)坚持了生产,(
)有力地打击了敌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句子,按要求完成练习。
1.说起地道战,简直是个奇迹。(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用加点词语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冀中人民创造的地道战在我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惊人的奇迹。(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品读句子。
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那里。
(1)上面的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
(2)你知道民兵发现敌情后是如何吆喝的吗?请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读这篇《冀中的地道战》文章,回忆地道的式样和特点。
1.地道的式样有_________种。
2.抓住关键词了解地道的特点,选一选。
A.隐蔽性强 B.功能齐全 C.较为舒适
(1)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
)
(2)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
)
(3)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
)
3.说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意思,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冀中人民利用地道,想出了许多妙法,粉碎了敌人的破坏。如:_________可以防备敌人的“火攻”;________可以粉碎敌人的“毒气攻”;________可以对付敌人的“水攻”。
(2)冀中的地道战是我国_______史上的一个奇迹。
牛刀小试
九、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地道的式样有一百多种。就拿任丘的来说吧,村里的地道挖在街道下面,跟别村相通的地道挖在庄稼地下面。地道有四尺多高,个儿高的人弯着腰可以通过;地道的顶离地面三四尺,不妨碍上面种庄稼。地道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大洞,洞顶用木料撑住,很牢靠。大洞四壁又挖了许多小洞,有的住人,有的拴牲口,有的搁东西,有的作厕所。一个大洞容得下一百来人,最大的能容二百多人。洞里经常准备着开水、干粮、被子、灯火,在里面住上个三五天不成问题。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气孔的口子都开在隐蔽的地方,敌人很难发现。人藏在洞里,既不气闷,又不嫌暗。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
……
敌人尝到了地道的厉害,想方设法来破坏,什么火攻啊,水攻啊,毒气攻啊,都用遍了。大家又想出了许多妙法来防备。洞口准备着土和沙,可以用来灭火。“孑口”上装着吊板,如果敌人放毒气,就把吊板放下来挡住,不让毒气往里透。对付水攻的法子更妙了,把地道跟枯井暗沟连接起来,敌人放水的时候,水从洞口进来,就流到枯井暗沟里去了。任敌人想出什么毒辣的法子也不怕,因为各个村子的地道是相通的,大不了转移到旁的村子去。
1.选文第一自然段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写了地道的构造。第二自然段写的是________。
2.选文第一自然段中“有的老太太把纺车也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敌人想方设法来破坏,大家想出许多妙法来防备,这叫(
)。
A.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B.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C.车到山前必有路
十、课外阅读。
卢沟桥烽火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我国东北三省,接着又(残 蚕)食华北,妄图把侵略的魔爪伸向全中国。至1937年上半年,北平的东、北、西三面都被日军和伪军控制,位于北平西南郊的卢沟桥便成了平津通往南方的咽喉要道。
1937年7月7日深夜,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驻守在卢沟桥的中国士兵发现了敌情,便大声喝问:“谁?口令!”一个日本军官气势汹汹地说,他们有一个士兵失踪了,要到宛平城内去“搜查”。这显然是蓄谋已久的挑衅行为。面对敌人的无理要求,守桥的中国士兵当(既 即)严词拒绝。日军恼羞成怒,首先向中国军队开起火来。中国守军立即开枪还击。但由于众寡悬殊,守桥部队伤亡较大,只得暂时退守大桥东头的宛平县城。
第二天凌晨,日军向宛平城发动进攻。早有防备的中国守军同仇敌忾,奋起还击,打得日军人仰马翻。当天晚上,大刀队员们手握大刀,腰佩手榴弹,又悄悄地向卢沟桥进发。到了桥头,大刀队员们齐声呐喊:“小鬼子,看刀!”日寇猝不及防,一个个人头滚落,尸横桥头。这时,我们的援军又从敌人背后杀来,两面夹击,打得日寇鬼哭狼嚎,抱头鼠窜。激战一直持续到9日凌晨,侵占桥头的日军全部被歼,卢沟桥又回到了中国军队的手中。
但是,日寇不死心,继续向平津一带调集兵力,不断对中国军队发起攻击。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
卢沟桥事变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就通电全国,大声疾呼:“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号召全国军民团结一致,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慕)。一场伟大的抗日战争全面展开了。
1.在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画“√”。
2.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感彩。
星光暗淡,万籁俱寂。一支全副武装的日本军队,偷偷地向卢沟桥摸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短文时,我们有许多提高阅读速度的办法。如:
(1)看到题目时,我会产生疑问:“___________?”带着这个问题读,我对短文的内容理解得更快了。
(2)阅读第3自然段时,“____________”这个四字词语我不懂,但是并不影响我理解短文,因此我就没有管它,继续往下读。
4.品析文中画线的句子,选择正确的选项。( )
A.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卢沟桥战略地位重要的特点。
B.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卢沟桥特别窄小的特点。
C.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卢沟桥十分窄小的特点。
5.短文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素养提升
十一、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冀中人民创造了新的斗争方式——地道战。(
)
2.地道里面没有光线,很昏暗。(
)
3.地道的出口开在隐蔽的地方,外面堆满荆棘。(
)
4.人在地道里不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
)
参考答案
一、【答案】岔(chà)
吆
(yāo)
堡(bǎo)
垒(lěi)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字音有关知识。关于字音,我们需要多做积累,尤其注意相似的音之间的区别。岔(chà)
吆
(yāo)堡(bǎo)
垒(lěi)。
二、【答案】堡垒
陷坑
妨碍
迷惑
修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拼写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读一读拼音,知道要写什么词语,然后写出正确的词语,写完后读一读,看看是否正确。注意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书写时要注意“堡垒、陷坑、妨碍、迷惑”容易写错的词语。书写时要注意这些字的笔画、结构。要做到规范、正确和美观。
三、【答案】坚定
牢固
常常
发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坚强:坚固,不可摧毁,不动摇;果断不犹豫。
使坚强
。有形容词,动词等词性。
牢靠:指牢固;结实。
经常:属性词,平常;副词,常常,时常。
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或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觉。
四、【答案】不但
还
就算
也
只要
就
既
又
她长得不但不漂亮,还没什么气质,甚至连说话的声音都不好听。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关联词及造句。(1)此句前后为递进关系,所以用“不但……还”。(2)此句前后为假设关系,所以用“就算……也”。(3)此句前后为条件关系,所以用“只要……就”。(4)此句前后为并列关系,所以用“既……又”。对于造句,同学们平时要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多听,多读,多写。我们要用恰当的语言,将自己想象到的语句表达出来,要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题目要求。
五、【答案】说起地道战,没有人不说是个奇迹。
妹妹总是很乖地一个人玩,从不妨碍我写作业。
地道战留下了奇迹。
【解析】1题陈述句改双重否定句:加上“不得不”、“不会不”、“不能不”、“无()不”、“没()不”的其中一个。2题考查运用词语的能力,学生要在明确词语意思的前提下,会用词语造句,语言表达要准确,简洁,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3题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六、【答案】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
【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修辞手法。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2)本题主要考察对课文《冀中地道战》的识记。相关文段: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七、【答案】一百多
C
B
A
一个人把住关口,上万人都打不进来,形容“孑口”的狭窄。我从中体会到了地道易守难攻,人们躲在地道里会比较安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课内阅读积累的能力,学生要熟练的掌握和识记课内的一些内容。通过梳理课文条理,知道课文描写了哪几个场景、画面。然后通过阅读理解课文,联系生活,抓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在脑海里形成想象的画面,去深刻地体会到文中描绘的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例如第一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总结和概括,学生要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题主要是信息匹配,根据特点进行选择。第三题主要是理解关键句子的含义,这里就要看下句子出现的段落,结合具体的语境去理解,然后联系实际生活说下自己的感受即可。
八、【答案】(1)洞口准备土和沙;“孑口”上装吊板;把地道和枯井暗沟连接起来;
(2)抗日战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或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九、1.【答案】位置
高度
大洞
小洞
气孔
地道是怎样防水、防火、防毒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仔细读选文的这两个自然段可以知道,第一自然段写的是地道的构造,主要举了任丘地道的例子;第二自然段讲的地道的怎样防水、防火、防毒的。
2.【答案】通过这个例子充分说明地道构造合理,很安全,不气闷,不嫌暗。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句子。作者写老太太把纺车搬进来,还嗡嗡嗡地纺线,更能体现地道里不气闷、不暗、安全的特点。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能力。根据语境来找对应的语句。题干中“敌人想方设法来破坏,大家想出许多妙法来防备”很明显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十、1.【答案】蚕 即 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2.【答案】“偷偷”揭示了日军的险恶用心及卑鄙的行径,带有鄙视唾弃的感彩。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感彩。词语的感彩有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偷偷”在文章中形容日本军队偷偷摸摸的行径,是贬义词。
3.【答案】卢沟桥发生了什么事
同仇敌忾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结合文章内容来填写就可以了。围绕标题我们可以提出“是谁”,“怎么样”等问题。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文章把卢沟桥比喻成咽喉要道,对于我们来说,咽喉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体现了卢沟桥战略地位重要的特点。
5.【答案】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什么。通过写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事情,表现了我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日本侵略者的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
十一、1.【答案】√
【解析】正确。
2.【答案】×
【解析】错误。结合文章内容“洞里有通到地面的气孔,从气孔里还能漏下光线来。”可知。
3.【答案】√
【解析】正确。
4.【答案】×
【解析】错误。结合文章内容“人在地道里怎么能了解地面上的情况呢?民兵的指挥部派出一些人分布在各处,发现了敌情就吆喝起来,一个接一个,一直传到指挥部里。老百姓管这种吆喝叫“无线电”。地道里面可就用“有线电”了,一根铁丝牵住一个小铜铃,这儿一拉,那儿就响,拉几下表示什么意思是早就约好了的。为了打击敌人,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人民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可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