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青蛙写诗
教学目标
1.认识“写、诗”等11个生字和秃宝盖、四点底2个偏旁。会写“下、个”等4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生动有趣。
3.借助具体事物认识逗号和句号。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借助具体事物认识逗号和句号。读好儿化音。
教学难点
体会表达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1)识字。
本课中一些生字声母的发音容易与其他声母混淆。如,“点、当”的声母d容易与t混淆,“过、给”的声母ɡ容易与k混淆。可以把几个容易混淆的声母放在一起,通过比较朗读帮助学生区分。
本课要求认识的两个偏旁,秃宝盖容易与第5课学习的宝盖混淆。可以把两个偏旁放在一起,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秃宝盖之所以“秃”,正是因为它少了一点。四点底一般表示火的意思,“点”的字形就像在火的上面放了一口锅,有人拿着勺子在搅拌。
可以运用建立形象的方法帮助学生识记字形。如,可以出示一串糖葫芦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建立“串”的形象,从而识记字形,并启发学生说说看到这个“串”字,还会想到什么,可能会想到一串鞭炮、一串项链、一串灯笼、一串葡萄……让学生从图片和生活实际中了解“串”的字形和字义。
对字义的识记,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如,学生在学习中经常写字,回忆一下写字的过程,就可以理解“写”的意思。本课是一首儿童诗,让学生读一读课文,就能体会“诗”的意思。
对生字加强巩固,除了充分利用课后第三题列出的词语外,还可以再组一些词让学生读一读。如,“写诗、诗句、只要、人们、我们”。
(2)写字。
本课要写的4个字都有竖这个笔画,提醒学生竖要写得直。“下、个、雨”都是从上往下书写的,“下、个”上宽下窄,“雨”上窄下宽。
巩固写字环节,可以用这4个字组成词语,让学生抄一抄。如,“下来、下山、坐下、个子、下雨、雨天、人们、我们”。
朗读指导
指导学生朗读第1小节时,可以结合课文插图,说说小青蛙是什么表情,它的心情怎样,让学生想着小青蛙的样子读第1小节,结合“我要写诗啦”这句话,启发学生体会小青蛙兴奋的心情,读出高兴的语气。
课文第2、3、4小节,语言形式大致相同,朗读指导和内容理解可以结合起来,通过讲、扶、放的方法,把句子读通、读顺,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分角色朗读。
课文最后一小节是青蛙写的诗,因为这首诗传达的意思可以有多样化的解读,所以可以让学生自己处理轻重、快慢,放手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互相评一评谁读得更好听。
理解运用
学习第1小节,教师可以播放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的声音,帮助学生理解“淅沥沥”“沙啦啦”的意思,这一小节的学习可以采取以读促讲、读中感悟的方式。
学习第2、3、4小节时,可以让学生说说青蛙写诗的时候谁来帮忙了,它们想怎样帮忙。可以出示“我要给你当个小逗号”“我能当个小句号”“我们可以当省略号”3句话,让学生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接下来,可以让学生根据小蝌蚪、水泡泡和一串水珠的特点,到青蛙写的诗中去找一找它们,看看它们有没有帮上忙。借此引导学生认识逗号、句号和省略号的样子。
学习第5小节,可以引导学生去自主发现青蛙的诗的特点:只有一个“呱”字。这个字是拟声词,“呱呱,呱呱”是小青蛙的语言,小青蛙透过这样的语言会传达什么呢?要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并通过个性化的朗读,把自己想到的读出来。
积累运用
积累由生字拓展的新词,如,“写诗、诗句、只要、人们、我们”;积累文中的拟声词“淅沥沥、沙啦啦”等,丰富词汇,便于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制作有关文中景物和生字的课件。
2.制作水珠、蝌蚪、青蛙等头饰。
学生准备:生字、生词卡片,收集并认识各种常用的标点符号。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写、诗、点、要、过、给、当、串、们、以、成”11个生字和秃宝盖、四点底2个偏旁,会写“下、们”2个字。
2.认识逗号和句号,读好句子中逗号和句号的停顿。
3.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激趣引入,初读课文
活动1课件导入,解题识字
1.激趣:(教师边讲故事,边播放课件)孩子们快看,这里有一个美丽的荷花池,荷花池里都有什么?(荷叶、荷花、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呀!下雨了!这时,从池塘里跳出一只青蛙,听说它还会写诗呢!
2.导入:青蛙到底写了一首什么样的诗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青蛙写诗》。
3.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学习“写、诗”这两个字。通过联想法识记生字并组词,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经验理解意思。同时强调:“诗”读shī,是整体认读音节,是翘舌音,引导学生反复认读。
4.认识新偏旁——秃宝盖。
(1)齐读:秃宝盖。书空笔顺。
(2)引导学生发现秃宝盖和我们之前学的宝盖比较像。
(3)
两个偏旁(宀、冖),比较理解“秃”的意思。
(4)列举偏旁是秃宝盖的字。
活动2初读课文,定位识字
1.教师提出自读要求: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读儿歌,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把本课要求认读的生字圈画出来。
2.学生按要求自由拼读儿歌,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轮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重点听自己圈画的生字词的读音。
4.出示带生字的词语,指名读,齐读。
雨点 不要 过来 给东西 当成 一串 人们 可以 写成
5.
生字正音:“诗、串、成”读翘舌音。
设计意图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此环节本着这一原则,让学生先自读课文,自学生字,然后与同桌、小组成员合作学习,最后班内汇报学习成果,意在让学生体会到自学和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学习能力。
板块二 深入读文,随文识字
活动1学习第1小节,认识“点、要”
1.指名朗读第1小节,注意感叹句的读法,要读出青蛙兴奋的心情、高兴的语气。
2.识记生字“点”,认识新偏旁“灬”。“灬”有时表示尾巴,如在“燕”字中就表示尾巴(出示“燕”的字理图);有时表示火,如“点”的字形就像在火的上面放了一口锅,有人拿着勺子在搅拌(出示“点”的字理图)。在“热”“蒸”等字中也表示火。
3.字谜识记“要”。(“西”下有美“女”。)
4.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写”“诗”“点”“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灵活巩固认读。
活动2学习第2~4小节,认识“过、给、当、串、们、以”
1.引导学生读第2~4小节,思考:青蛙要写诗时,都有谁来帮忙了?
(1)学生自由读文,圈画出都有谁来帮忙了。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并贴图。
2.指名朗读第2小节。识记这一小节中的3个生字。
过: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辶+寸=过。组词:过去、过来、过年。
给: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纟+合=给。组词:送给、交给。
当: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当。“当”是一个多音字。
3.
“串”字的字理演变过程。再出示一串水珠,用形象记忆法识记“串”。
4.学习“们”字,强调读音是轻声。用数笔画的方法记住“以”字。
活动3认识标点符号
1.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它们的形状,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说说谁像什么,潜移默化地学习比喻句。)
2.认识标点符号,用“……像……”的句式说说这些标点符号。(小蝌蚪像逗号;水泡泡像句号;一串水珠像省略号。)
3.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标点符号?(?、!)(课件播放《标点符号歌》。)
活动4学习第5小节,认识“成”字
1.过渡:有这么多好朋友帮助小青蛙,小青蛙终于把诗写成了。出示生字“成”,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能记住,组词:成功、成长。
2.指名读第5小节。引导学生思考:听了青蛙写的诗,你们发现了什么?
(青蛙写的诗只有一个字——“呱”,这其实是它的叫声。)
3.指导学生有节奏地朗读“青蛙的诗”。
活动5做“小蝌蚪回家”的游戏,巩固识字效果
1.
带有生字的小蝌蚪。学生认读生字,读正确了,小蝌蚪就可以回家了。
2.回文朗读,读文与识字相结合。
3.先自由练读,再齐读。
设计意图 本文生字较多,用随文识字的形式可降低学生认字的难度。教学中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丰富学生识字、记字的经验。
板块三 指导写字,延伸拓展
活动1教师指导书写,学生观察并练习
课件播放“们、下”的书写动画。
1.指导书写“们”字。
(1)引导学生观察“们”的间架结构和它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2)汇报交流,强调“们”是左右结构的字,左窄右宽。
(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2.学写生字“下”。
(1)引导学生观察“下”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汇报交流,书写。
(3)学生练习书写。
3.引导欣赏:你认为哪个字写得好,就对它笑一笑,并向同桌夸夸你写的字。
4.师生共议,展示优秀作业,发“笑脸”奖。
活动2阅读思考
1.再读思考:通过阅读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学生不懂的内容,如果是简单的,可以当堂解决,其他的内容可引入下一课时教学。)
2.在文中找一找自己认识的标点符号。
设计意图 低年级的写字指导至关重要。本环节在写字指导的过程中有所侧重,突破书写难点。鼓励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总结的能力和问题意识。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个、雨”2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读好儿化音。
3.体会小青蛙写诗的心情。通过角色体验等方法,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以及诗歌的生动有趣。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情境复习,梳理内容
活动1结合图画,借助拼音认读词语
xiě
shī
yǔ
diǎnr
bú
yào
ɡuò
lái
ɡěi
nǐ
dānɡ
xīn
yí
chuàn
shuǐ
zhū
写
诗
雨
点儿 不
要 过
来 给
你
当
心 一
串
水
珠
wǒ
men
kě
yǐ
chénɡ
le
我
们 可
以 成
了
1.自读、小组内读、全班汇报读。
2.去掉拼音,利用卡片开火车读生字词。
活动2梳理内容,完成学习卡
1.
学习卡,按要求完成。
活动内容
细读课文,想一想:都有谁来帮助青蛙写诗?它们分别帮了什么忙?
谁来帮助青蛙?
它们帮了什么忙?
1
2
3
2.师生共同梳理学习卡的内容,并运用星级评价制交流评价。
设计意图 认读字词,意在夯实语文基础知识,为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填写学习卡意在梳理课文内容。此环节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夯实,注重与上节课知识的联系。
板块二 创设情境,研读课文
活动1学习第1小节——感受雨天的美
1.(
带插图的动画)创设情境:快听,嘀嗒,嘀嗒……什么声音?(下雨了。)是啊!文中哪句话也写到下雨了?(指生读句子: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你感受到了什么?(雨下得很小。)从哪儿感受到的?
2.引导学生理解拟声词:淅沥沥、沙啦啦。用ABB式拟声叠词写句子。
淅沥沥、沙啦啦。
(1)描写声音的词语。
(2)形式为ABB。
(3)这类词有:轰隆隆、丁零零。
(4)练一练。
的雷声让人胆战心惊。
,上课铃声响了。
3.启发想象:
(1)雨点儿一滴一滴落到了水里,落到了荷叶上,落到了……快把你看到的告诉大家。
预设:
生1:雨点儿落到绿绿的荷叶上,滚来滚去的。
生2:雨点儿落到水里,小河的水波一圈一圈的,可美啦!
生3:水里的小蝌蚪们都来啦,它们都把小脑袋露出来了。
(2)如果你是青蛙,雨点儿落到了你的身上,你会是什么感觉?
预设:我会感觉凉凉的、痒痒的,很好玩!
(3)如果你是青蛙,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你会怎么样呢?
预设:高兴极了,觉得景色太美了!
4.导读:快把你的感受读出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下雨了,雨点儿淅沥沥,沙啦啦。
5.引读:所以青蛙高兴地说——(生齐读)我要写诗啦!
活动2学习第2~4小节——感悟童趣
1.自由读这3个小节,思考:小蝌蚪、水泡泡、一串水珠都帮了什么忙?
(1)随着学生回答,板书:小蝌蚪()——逗号;水泡泡()——句号;一串水珠()——省略号。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它们能当逗号、句号、省略号呢?
①
小蝌蚪的图片,你们发现了什么?(小蝌蚪真像逗号。)
②
水泡泡的图片,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水泡泡圆圆的,很像句号。)
③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是“一串水珠”而不是一个水珠。(因为省略号是六个点。)相机认识省略号。
④指导学生朗读:多有趣呀!快出声读一读第2、3、4小节。(学生练读后指名读。)
⑤指名读、齐读。
2.小组内分角色有感情地读一读。
3.指导分角色朗读课文。
活动3拓展延伸,训练语言
1.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想想大自然中还有什么事物可以当逗号、句号和省略号。
2.通过班级讨论得出:圆圆的( ),可以当个小句号;一串( ),可以当个省略号;( )带个小尾巴,可以当个小逗号。
活动4美读文尾,启迪灵性
1.交流:鼓励学生大声地读一读第5小节,看看自己能发现什么。
2.引读:青蛙写的诗只有一个字——呱,它是拟声词。多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3.导学:“呱呱,呱呱”是青蛙的语言,你能不能做个小翻译,给大家解释一下青蛙的诗里写的是什么内容?
4.学生自由猜测青蛙“呱呱”的内容,并根据内容读出相应的语气。
5.教师指导朗读全篇:雨天的景色多美呀!青蛙的朋友们多团结呀!所以青蛙才能写出这样美的诗。让我们带着喜悦的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 把识字与理解课文结合起来,同时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加上适度的拓展与想象,着力增强学生的语感,还能丰富学生的语言,启迪孩子的灵性。坚持在语文课上长期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板块三 指导书写,总结全文
活动1指导书写“雨”字
课件播放“雨”的书写动漫。
1.指导学生观察,交流发现书写时要注意:第四画的竖写在竖中线上,要为中间的四个点留出足够的空间;四个点的方向要一致。
2.引导观察“雨”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根据学生汇报,教师范写指导。
3.用投影仪把写得好的字展示给大家看。
活动2自主书写“个”字,班内评价
1.观察“个”字,自己尝试写一写。
2.班内展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评价。(重在发现优点)
活动3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师生谈收获,总结全文。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自主观察生字的结构特点,让学生体会发现的快乐,同时也使写字教学不仅仅停留在指导的层面上,让学生积极参与。有重点地指导书写和课件演示,让观察与仿写相结合,使生字教学扎实有效且富有趣味。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