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二)7《大小多少》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识字(二)7《大小多少》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8 14:40: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7 大小多少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记、图文对照等多种方法,认识“多、少”等12个生字,认识反犬旁和鸟字边2个偏旁。会写“小、少”等5个字和竖折折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背诵课文。
3.初步了解“个、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学习并积累带量词的短语。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通过归类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了解量词“头、群、颗、堆”的意思。会写笔画竖折折钩。
教学难点
了解“只、个、头、群、堆、颗”等量词的正确使用。
教学策略
认写字词
(1)识字。
本课12个生字,可通过自主朗读、师生接读、生生对读等方式读熟并掌握字音,也可通过归类呈现事物图片及名称的方式,让学生先认识事物,读准事物名称,再进入课文学习。本课生字中,“黄、苹、杏”是后鼻音,“枣”是平舌音,“鸭子、杏子”中的“子”要读成轻声。
在字形上,“杏、桃、苹、猫、鸭”等字的偏旁与字义有关。可引导学生关注偏旁,建立形义之间的联系,相机认识鸟字边和反犬旁。“黄、猫、鸭、果”4个生字有极为相近的部件,学生很容易都看成“田”,要加以区别。也可把认字建立在感知图文、认识事物的基础上,把认字与学词紧密结合起来。
本课生字以独体字和形声字为主,在识记生字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采用多种方式,灵活识记。如,图文对照、偏旁归类、事物归类、反义词、结合语境等方法。
(2)写字。
本课要写的5个字都是独体字。其中4个独体字,都有写在竖中线上的支撑笔画竖或竖钩。“小”和“少”字形接近,可以适当比较。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这4个独体字的共同之处,领会支撑笔画对摆正汉字位置的作用。然后教师示范书写,学生练写。
本课要写的字,可以和熟字组成新的常用词语,如,“小手、小虫子、不少、水牛、果子、水果、小鸟、水鸟”,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写一写。
朗读指导
读准数量词中“一”的变调。教师可引导学生先回顾《秋天》一文中“一”的不同读音,再让学生尝试着自己读读“一”在数量词中的不同读音,然后出示按读音分类的数量词让学生读一读,在读中感受“一”的变调规律。
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儿歌,感受朗读的乐趣,体会语言的韵味。可采用同桌互读、小组赛读、拍手伴奏读、接读句子等方法,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帮助学生把握朗读的节奏。朗读时,每段尾音可以稍拉长或强调,节与节之间要有停顿。
阅读理解
了解量词的正确使用,突破本课学习难点。教学时,常用量词“只、个、头”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在运用中理解;“群”可让学生看图,通过鸭子和鸟的数量对比,知道很多事物聚在一起,才能叫“群”;“堆”可让学生看图中桌上的水果,说说哪边的是杏,哪边的是桃,理解“堆”的意思,再拓展说说生活中看见什么也是成堆放着的;“颗”,则可让学生观察一些圆形和粒状的实物,如,一颗黄豆、一颗珍珠、一颗葡萄,直观感受“颗”的意思和适用对象。
图文结合理解词句,发现文字与图画的对应关系。可以让学生观察图画,说说图画里有什么,哪个大,哪个小,哪个多,哪个少。也可以出示“大小”“多少”这两组反义词,让学生读一读,再出示图画,让学生说一说相对应的事物的大和小、多与少,让学生对事物的大小、多少有了直观的理解后,再读儿歌。后面两小节,也可以换一种方式,先读儿歌,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儿歌表达的事物,尝试加上动作说一说。如,让学生用手比画圆圆的苹果样,说“苹果大大的”,大拇指和食指靠拢,形成一颗枣子样,说“枣子小小的”,再配上动作,读一读儿歌“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也可以补充一个西瓜的图片,形成西瓜、苹果、枣子三者的对比,帮助学生形象化地初步感知大、小等比较是相对的。
积累运用
积累课后练习“读一读,记一记”中的量词短语,并练习运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准备糖果、瓜子等。
学生准备:自制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联系生活、图文结合等识字方法,认识“多、少”等12个生字,认识反犬旁和鸟字边2个偏旁,会写“牛、果”2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1.
情境图(带有黄牛、猫、鸭子、鸟、苹果、枣、杏子、桃的农家小院图片),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从远到近的顺序观察图片,并说一说在农家小院看到了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教师相机将词语写在图片相应位置。
3.学生大声读出词语,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4.随文识字。
(1)学生读课题《大小多少》,及时正音:“少”是翘舌音,读三声shǎo。
(2)引导:请你到题目中找一找意思相反的词语。
(3)出示生字卡片“多”,引导:“多”字真有趣,是一对双胞胎兄弟组合成的,谁来给它组词?(许多、多少、多余、多么……)
(4)出示生字卡片“少”,引导:“多”的反义词就是“少”,这个字和“小”字长得真像,但是又有不同之处。请你们仔细观察,找一找这两个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认读词语,初识汉字,激起识字学词的兴趣,为新知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
板块二 图文对照,整体感知
活动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
活动2图文对照,了解内容
1.出示第一幅插图,引问:你看到了什么?能用上“大”和“小”来说吗?
(1)学生交流明确:我看到一头大黄牛和一只小猫;黄牛大,猫很小。
(2)教师在插图下面出示: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学生将图与课文对应朗读。
(3)小结:原来图片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课文内容。我们接着看图了解课文内容。
2.
课文插图和对应句段,引导学生用刚才的方法,把图和文对照起来,先看看哪幅图该连哪句话,再连线。
(1)学生自主看图连线,把插图与对应的课文内容连起来。
(2)师生对照,教师大屏幕出示正确答案。
3.小结:看,我们把图片和文字连在一起,就准确地把握住了课文内容。原来图片还可以帮我们了解课文内容。
设计意图 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引导学生将插图与课文内容相互对照,图文结合,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降低学习难度。完成学习后,教师充分肯定学生出色的表现,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板块三 图文结合,学习生字
活动1图文结合,巧识汉字
1.出示第一幅插图,指名读第一小节,教师相机出示“黄、牛”字卡。
(1)指导识记“黄”:扩词记忆。(黄色、金黄、黄澄澄……)
(2)字理识记“牛”:
  “牛”,象形字,中间的竖表示牛面,上弯表示牛角,下弯表示牛耳。它和我们生活中的“牛”长得很像。
2.语境识记“只”。
猫、鸡、鸟、鸭子的图片。学生补充词语“一(  )猫,一(  )鸡,一(  )鸟,一(  )鸭子”。
3.字族识记“猫”,相机认识新偏旁“犭”——反犬旁。
(1)
带有“犭”的字:狗、狼、狐。引导学生读一读,看看有什么发现。
(2)小结:带反犬旁的字一般和动物有关。
4.分组朗读第一小节,送字回文,读准字宝宝的音。
活动2图文结合,随文识字
1.出示教材第二幅插图,女生读第二小节,教师相机出示“边、鸭”。
(1)实物操作识记“边”:摸摸你桌子的四边;把手边的书拿起来,再轻轻放下。
(2)学习生字“鸭”,相机认识偏旁“鸟”——鸟字边。
(3)出示“鸦、鹊、鹃”,引导学生发现带鸟字边的字一般和鸟有关。
2.男生朗读第二小节,送字回文,读准字音。
活动3图文结合,归类识字
1.
第三、四幅插图,提问:你看到了哪些水果?
(1)相机出示“苹、果、杏、桃”几个字,指一名学生领读。
(2)出示“果”的字理图:看,这是什么字?我们把像实物之形的汉字叫“象形字”。
(3)对比发现“杏、桃”两个字的特点:都带有“木”,与树木有关系,这两种水果都长在树上。“杏”和“桃”都是形声字,我们找一找它们的形旁和声旁。
2.学生合作朗读第三、四小节,读准字音。
小结:我们一边看图,一边读课文,一边识记汉字,多么快乐啊!今后我们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学习其他课文。
活动4集中认读,巩固识字
1.摘苹果识字游戏,指名认读。(
)
2.连一连。(
)
3.给生字组词。(
)
设计意图 识字课教学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教学原则,同时借助插图,运用多种方法识记汉字,再送字回文,识字效率事半功倍。
板块四 范写生字,指导书写
1.
生字“牛、果”,请学生先看田字格上方的生字笔顺,自己书空,再集体书空。提醒学生注意“果”字第五笔的笔顺。
2.教师范写“牛、果”。一边写“果”字,一边提示学生:中间的竖特别长,要穿插到上面的“曰”中间。
3.学生观察田字格,练习书写。
4.书写评价,再次练写。
设计意图 教学时,教师重视范写,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明确每笔的起始位置,又为今后规范书写奠定了基础。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小、少、鸟”3个字和竖折折钩1个笔画。
2.通过儿歌与插图进一步了解“大小”“多少”的对比关系。
3.学习“头、只”等量词的正确使用。
4.背诵课文,积累带量词的短语。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游戏巩固,复习字词
1.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
2.认读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3.指名读课文,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 通过游戏环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认读生字卡片,帮助学生更扎实地识记生字。
板块二 多种形式朗读,积累词语
活动1读数词“一”,了解变调
1.
带“一”的数量短语,引导学生自由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发现。
2.教师引导学生先回顾《秋天》一文中“一”的不同读音(一片片、一会儿、一群),再尝试着自己读一读本课中“一”在数量词中的不同读音。
3.教师总结“一”的变调规律。
(1)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yì,如:一只、一年、一种。
(2)在去声()前读yí,如:一个、一片。
活动2反复练习,积累量词
1.出示第一幅图和文字。
(1)同桌互相读读第一句,找找这句话中提到了哪些量词。(个、头、只)
(2)引导学生理解,“头”作为量词时多形容家畜。如:一头猪、一头驴等。
(3)鼓励学生用“只”说出几个类似文中这样的数量短语。
2.出示第三幅插图和文字。
(1)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文中的量词。(个、颗)
(2)区分量词“棵”和“颗”。
珍珠、枣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两样东西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3)小结:小而圆的东西就可以用“颗”来表示。
(4)
短语“一(   )树”,鼓励学生试填。
(5)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虽然“棵”也是量词,但是“颗”“棵”两个字不一样,表示的物体也不一样,“棵”一般用于植物类或条形物体。
3.指名读第二、四小节。(
两组图片:一组是一群鸭子和一只鸟,一组是一堆杏子和一个桃。)
4.观察数量,对比理解“一群”和“一只”、“一堆”和“一个”,分别用不同的量词说话。
5.在括号里填上量词。
 一(   )牛 一(   )猫 一(   )鸭子
一(   )枣 一(   )桃 一(   )杏子
活动3看图朗读,背诵课文
1.多种形式朗读:自由读、师生对读、同桌拍手读、男女生比赛读、加上动作表演读。
2.师生合作背诵。如:老师背“一个大,一个小”,学生接背“一头黄牛一只猫”……
3.同桌合作背诵。
设计意图 教学时,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经验在读中体会“一”的变调规律;通过直观观察理解量词的含义及用法,意在积累语言,准确表达。
板块三 范写生字,指导书写
1.少:
(1)复习笔画“”,教师写,学生书空。
撇:露锋起笔,稍停后即向左下出撇,略有弧度,中间部位不宜细,收笔渐提,慢出。(建议边讲解,边配合范写,会事半功倍。)
(2)课件演示书写,学生观察每一笔的位置。
(3)学生描红,练写一个。
2.小:
(1)复习笔画竖钩和点。
①竖钩:a.中锋下行。b.提笔。c.自右向左圆转。d.顿笔。e.逐渐提笔向左上平出锋。
②点:向右下行笔,由轻到重,到结尾微微顿笔,逆向收笔。
(2)教师动漫演示“小”的书写。
(3)学生仿写,教师巡视指导。
3.鸟:
(1)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
(2)教师范写。
第一笔撇从竖中线起笔,就像长在小鸟头上的羽毛,可以写立一点。第二笔横折钩从撇尖起笔,钩要短。第三笔就像小鸟的眼睛,要和钩错开。竖折折钩要封住口,写宽。横左部要写出来。
(3)学生练习书写,写字展示,及时点评。
设计意图 教师在范写前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汉字的笔画及位置,说说书写时的要点,再通过展示评价环节培养学生的汉字审美情趣。
板块四 拓展练习,课外延伸
活动1出示《量词歌》,多种形式朗读
1.指名朗读《量词歌》,说说发现了哪些数量词。
2.同桌合作朗读,互相评价。
3.学生自主找伙伴展示朗读。
活动2实物演示,积累语言
1.教师在讲桌上摆放物品,左边一堆瓜子,右边一颗糖。引导学生仿照课文的句子形式练习说话。(左边多,右边少,一堆瓜子一颗糖。)
2.学生在课桌上自由摆放物品,仿照课文的句子形式练习说话。
3.回家和爸爸妈妈玩“摆一摆,说一说”的游戏。任意摆放物品,并仿照课文的句子形式练习说话。
设计意图 此环节联系生活实践学习小韵文,在体验活动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最终实现发展语言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