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诗歌四首》+诗歌鉴赏整体感知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代诗歌四首》+诗歌鉴赏整体感知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8 16:13: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七年级上册课文《古代诗歌四首》+诗歌鉴赏整体感知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2、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及个人经历,理解诗歌的主旨。3、品味其优美的语言。提高对古诗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
互动探索聪明的你一定可以用诗意的语言表述上面的画面,试试吧。《古代诗歌四首》【知识梳理】知识点1: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欣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郁郁葱葱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作者简介:曹操(155.2.24.-220.1.15),一名吉利,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写作背景: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字音字义:碣(
jié

澹澹(
dàn
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xiāo

)东:向东
临:登临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何:多么
澹澹:
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高。峙,挺立
萧瑟:秋风声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庆幸得很,好极了整体感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作者观海的

,表现出诗人的
。【参考答案】地点
目的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水何澹澹”总写了
的景象,“山岛竦峙”总写了
的景象,诗人认为在这样一个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一个
的伟人出现。【参考答案】大海
山岛
主宰沉浮“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特写了
之景,写出景物的

和诗人的
情怀。【参考答案】山岛
欣欣向荣、勃勃生机
乐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特写了
之景,突出大海的
和诗人的
抱负。【参考答案】海面
惊涛拍岸
席卷宇内,荡平宇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作者的
之景,突出大海

的景象,表现诗人
的胸襟和
的抱负。【参考答案】想象
吞吐日月,包孕万千
开阔
一统中国问题探究:①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水何澹澹”和“洪波涌起”都是写海水,它们有什么不同?、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水何澹澹”写风平浪静时;“洪波涌起”写大风大浪时。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非常质朴,以“观”字表明以下是所见之景。第二层(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都是眼前所见之景,属于写实。第三层(最后):借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这是虚景,属于虚写。③从“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是虚写,但是这种想象非常奇特,也让人联想到大海的波澜壮阔和有容乃大的胸怀。联系诗人本身,同样也表现出一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和博大的胸怀。海上波澜起伏,动荡的情景令人振奋,激发了诗人的信心和豪情,大海的博大,正象征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又象征了作为诗人的大军事家,渴望这次出征完成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巩固练习:一、常识填空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诗。2、《观沧海》的作者是
,字

末年
家、
家、
。他的诗以
见称。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三、按要求写出诗句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
四、探究提高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3、下面的诗句中,“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1、乐府四言
诗,抒情
。2、
曹操

孟德

东汉
政治
、军事、
诗人
。慷慨悲壮
。二、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三、1、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像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屈原
(?http:?/??/?baike.?/?view?/?1646.htm"
\t
"http:?/??/?baike.?/?_blank?)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
(?http:?/??/?baike.?/?view?/?22654.htm"
\t
"http:?/??/?baike.?/?_blank?)”之美誉,与杜甫
(?http:?/??/?baike.?/?view?/?2211.htm"
\t
"http:?/??/?baike.?/?_blank?)并称“李杜
(?http:?/??/?baike.?/?view?/?39773.htm"
\t
"http:?/??/?baike.?/?_blank?)”。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
(?http:?/??/?baike.?/?view?/?291484.htm"
\t
"http:?/??/?baike.?/?_blank?)》30卷。写作背景: 
这首《闻王昌龄
(?http:?/??/?so.gushiwen.org?/?author_437.aspx"
\t
"http:?/??/?so.gushiwen.org?/?_blank?)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大概作于公元753年(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当时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今湖南省黔阳县)尉,李白
(?http:?/??/?so.gushiwen.org?/?author_247.aspx"
\t
"http:?/??/?so.gushiwen.org?/?_blank?)在扬州听到好友被贬后写下了这首诗。整体感知: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随风飘到夜郎。细加分析,则两句之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说自己心中充满了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有将这种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说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见她;三是说,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与,别无它法。主旨: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诗歌赏析: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
。答:杨花落尽子规啼。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答: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1、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本诗最后两句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答:因思念之情往往是夜间最为浓郁,由月的阴晴圆缺,最易想到人的悲欢离合。
                               因为月照中天,千里可共,作者寄情于月,朋友见月如见作者。“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因何而愁?有愁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又是为什么?
答:因朋友王昌龄“左迁”(贬官)而愁。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遥”可证。巩固练习:常识填空。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
???,字????,号????????,是??????代著名诗人。2、王昌龄是????????代诗人。左迁的意思是???????。二、按要求写出诗句。1、写景兼点时令并含有飘零之感的诗句是:?????????????????。2、表明作者写这首诗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时:??????????????????。3、抒发诗人对友人深切同情和关怀的句子时:??????????????,???????????。?三、探究提高
1、这首诗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5、王昌龄被贬龙标是什么季节?为什么?????????????????????????????????????
6、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7、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2分)
参考答案:
1、?杨花,子规(2分,如果答“杨花纷纷,子规悲鸣”等只可得1分)
2、抒发了诗人对远行的友人的关心,思念和同情。(答到一点得1分,答到两点或两点以上可得2分)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B
C暮春??
从“杨花落尽子规啼”可以看出,“杨花落尽”是暮春的景象,“子规啼”是暮春的气象。??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答:示例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译文:旅途通向青山之外,船行在绿水之间。春潮与岸相平,江面更加宽阔,恰遇顺风,一桅白帆高悬。残夜尚未退尽,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还没逝去,江上已露出一丝春暖。思乡的书信怎样才能送到洛阳?只有寄希望于北归的大雁。作者简介: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写作背景:唐诗发展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如果说将这四个阶段比作一个人的四个时期,那么王湾就是一个介于少年和青年的高中生。王湾作为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尤其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每示能文,令为楷式”。由此,这两句诗中表现的那种壮阔高朗的境象便对盛唐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直到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表达出极度钦羡之情。字义理解:次:本意是住宿,这里是停泊。风正:风顺海日:江上的红日整体感知: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参考答案】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这两句诗表现诗人背井离乡,在外奔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知何日是归程。这才有“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心愿。既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博大胸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尾联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问题探究: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参考答案】“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巩固练习一、常识填空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
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
诗。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作者是
,是
代诗人。二、按要求写出诗句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三、探究提高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1、
五言律

抒情
2、王湾


二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三、1、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2、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4、(1)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2)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作者简介:马致远生于1250年,约卒于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以字行于世,名不祥。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生写了120多首散曲,其中《秋思》堪称“叹世”之作中的代表。被人称为“元曲四大家”之一,更被时人美誉为“曲状元”。作品简介: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天净沙?秋思》属于散曲中的小令。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整体感知:这首元曲中一共写到了








这些景物,其中


反映了游子在外
的惨状,并且为下文写
做铺垫。【参考答案】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古道
西风
瘦马
漂泊
游子之悲
抒情,写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

。【参考答案】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孤寂愁苦,羁旅之思
3.从题目可以得到什么信息?
【参考答案】顾名思义。“秋”点明了写作的时间是在秋天;“秋思”可拆开来组词,秋天的思念,秋天的思绪。从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首散曲所表达的大概就是思念的愁绪。4.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参考答案】这是一首羁旅诗,表现思乡之情。
问题探究:①从环境与人物的关系之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②试分析本文的艺术特点。
【参考答案】①从字面上看,全曲28个字,前三行都是写景人物并不出场,但是每一个景物却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是作者所见到的景物;古道,是他旅途经过的地方;西风,正吹在他的身上;瘦马,是他旅途唯一的伙伴。这些景物,虽然没有提及思乡之情,却紧紧扣住了忧愁。大家可以想象一下:秋日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树上,倦鸟归巢,小桥流水旁边的人家,炊烟袅袅,或许正在准备晚餐,这几句话,大家可以想象出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而远处荒凉的古道上,一个异乡人拖着一匹瘦马,顶着西风,孤独地前进,看着日落西山,想到自己却不知在哪里投宿,漫漫长夜不知如何熬过,或许他有家,但是有家难归,更加令人心碎断肠,只能长叹一声:“断肠人在天涯!”无形间,清雅安适的田园人家就和浪迹天涯的游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至于特定的氛围中,就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②语言极其精练:前三句只用名词,不用动词;18个字,9幅画面,意蕴丰富;还有“断肠人”。运用烘托手法:通过对11种意象进行白描,增强感染力,突出羁旅之思。巩固练习:一、常识填空1、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
。“天净沙”是
,“秋思”是
。2、《天净沙
秋思》作者
,是
代著名
作家二、按要求写出诗句《天净沙
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三、探究提高1、《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2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1、从诗歌的体裁看,《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
散曲
。“天净沙”是
曲牌名
,“秋思”是
题目
。2、《天净沙
秋思》作者
马致远
,是

代著名
戏曲
作家二、《天净沙
秋思》点明主旨的诗句是:断肠人在天涯。三、探究提高1、《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说明:“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2、作者描绘苍凉萧瑟的秋景有什么用意?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达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惆怅之情。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通过秋景的描写,表现羁旅游子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知识点2:诗歌整体感知【知识讲解】诗歌鉴赏——五根拐杖


周密




依筇①

,冷燐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
竹窗
斜漏补衣灯。
[注]
①筇:此指代竹杖。本诗蕴含了什么情感?
李清照(前期的风格及特点:以清新,秀丽、婉转的格调抒写真挚情;后期凄怆深沉,苍凉悲楚,
俊爽开朗,超脱豪迈)
苏轼(被贬依然旷达、豪迈)
辛弃疾(抗金杀敌、收复失地)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辛弃疾
绕床饥鼠,
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
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
眼前万里江山。结合全词思考,这首词下阙的最后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关河令
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注】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什么样的心情?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章法——鉴赏的捷径,主题的依托。
起——开端部分,通常扣题
承——承接前文,加以申述
转——转折部分,扩展诗境
合——收束全篇,卒章显志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

南度,
北风
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用典
以景结情
借景抒情意象——鉴赏的阶梯,主题的载体。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
日江山







。泥


燕子,沙


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分析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小贴士:【巩固练习】例一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9.诗题“野步”意为郊野漫步。“
”与“
”两字说明诗人已经被美景深深吸引。(2分)10.从前两句中选择一个能体现春的气息的字眼,并加以分析。(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9.(2分)羡

10.(2分)示例:“翠”字描绘出麦色,充满了浓郁的春天的气息。“噪”写出蛙声一片让人感受到万物复苏的活力。“肥”写出了水草的肥美,充满了生命的活力。“斜”写出了春风徐来,麦浪波动的美好景象。例二题木兰庙杜牧
(?http:?/??/?baike.?/?view?/?2518.htm?)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①。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②上祝明妃③。【注】①与画眉,指与女伴一起梳妆打扮。②拂云堆,古地名,堆上有明妃祠。③明妃,指舍身报国、出塞和亲的王昭君。8.下列对诗歌前两句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作”字传神,既显示了木兰的特殊身份,又表现出她“弯弓征战”的非凡本领。B.“画眉”借取《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的意境,反映了木兰女儿身的特质。C.梦里,木兰和女伴们一起对镜梳妆,表明她想恢复女儿身,不愿继续“替爷征”。D.诗人运用现实与梦境结合的手法,使木兰的形象更为丰满,更为真切,运笔巧妙。
9.诗歌后两句表达了木兰怎样的情感?(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2分)C
9.(2分)(1)思乡之情。(1分)(2)对王昭君舍身报国的敬慕之情。(1分)【课外诗歌鉴赏】上元夜①
[唐]崔液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8.诗中“
”一词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希望尽兴游玩的心理。(1分)9.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8.(1分)且莫催
9.(2分)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渔家傲
咏梅宋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①腻②。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沉绿蚁③,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注释:①琼枝:像美玉制成的枝条。②腻:光洁细腻。③绿蚁:代指酒。5.
发挥想象,用诗意的语言描绘“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的景象。(2分)
6.
“此花不与群花比”
的“比”字有何妙处?(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5.(2分)一片白雪覆盖大地,一树报春的红梅点缀其间,梅枝犹如天工雕出的琼枝,那么光洁细腻。(答出一句给1分,意对即可)(若是翻译亦可,但必须要写出“琼枝”和“腻”的注释,引导学生关注注释)
6.
(2分)用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梅花傲霜斗雪,不与群花争艳(孤芳自赏)的姿态;抒发了词人对梅花的情有独钟。(一点1分,意对即可。只答出修辞手法不得分。)(1.梅花特质的点写“遗世独立”“卓尔不群”“俏也不争春”等均可;2,情感部分写作者对梅花的喜爱、赞美之情也可,若结合诗句写“表现造物主对梅花的偏爱”等也可。)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题目。(4分)春思二首(其一)(唐)贾至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1、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两个字是

。(2分)2、开头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2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9.(4分)(1)(2分)愁
恨(2)(2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写法1分,内容1分。意同即可)【同步练习】一、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东临碣石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秋风萧瑟
【参考答案】
jié
dàn
sǒng
zhì

填空1.这五首诗歌中,属于“律诗”的是
属于“曲”的是
【参考答案】《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天净沙》2.《观沧海》中最能表现作者开阔胸襟的诗句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次北固山下》表达客居他乡的羁旅之思的句子是
【参考答案】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4.《次北固山下》的两组对偶句分别是
【参考答案】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5.《天净沙 秋思》的9个画面是
【参考答案】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6.《天净沙 秋思》的主题句是
【参考答案】断肠人在天涯三、真题回顾1.阅读《观沧海》回答问题(1)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
。(2分)(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分)【参考答案】(1)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2.阅读《次北固山下》回答问题(1)《次北固山下》颔联“潮平两岸阔”有的版本写“潮平两岸失”,你觉得哪个好?
【参考答案】①
“阔”字更好(看法),因为它直接描写(技巧)了春潮涨涌,江水浩渺,水面开阔(词意),较之“失”气势恢弘阔大,且声调更响亮(效果)。
②“失”字更好(看法),因为它夸张地描摹(技巧)了春潮高涨而岸水平齐,江岸似乎消失(词意),较之“阔”主观视觉更为强烈(效果)(2)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分)
【参考答案】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
【参考答案】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
【参考答案】“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3.阅读《天净沙
秋思》回答问题(1)最后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
【参考答案】直抒胸臆,点明主旨,道出天涯游子之悲。(2)在这首小令中,作者借助于????????
?
等具有明显深秋色彩的事物,渲染了一种????????
的气氛,表达了天涯沦落人?????????
的心情。(3分)【参考答案】古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悲凉;凄苦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题目。(5分)山房春事(其二)【唐】岑参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注】梁园,西汉梁孝王刘武所建,方圆三百多里。梁孝王曾在园中设宴,一代才人枚乘、司马相如等都应召而至。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简要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日暮时分,群鸦乱叫,叫声嘈杂,极目远望,只有两三户人家。写出了梁园萧条破败的景象。(2)运用拟人和反衬,写出庭树不知人去尽,依然繁花盛开,用乐景反衬哀情,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诗人凭吊古人的伤痛之情。送张四王昌龄枫林已愁暮,楚水复堪悲。别后冷山月,清猿无断时。阅读上面的一首诗,回答问题。(4分)
(1)首句中哪个词语点明了季节?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本句所呈现的画面。(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四两句用了何种表现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作用。(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暮。
画面:枫林尽染红了,太阳快要西坠,此时送张四,我满怀愁思!(2)示例一: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冷山与冷月——“冷”字正点出了寂寞与孤独的处境;凄清的猿声——就连猿也为之凄凄哀啼。在别离时刻,安上这些景致,营造这种基调,那是悲上加悲,使得离人的伤心无以复加。因此,这里是缘情生景,因景生情,情景互融。示例二:通过对别后情景的想像(“冷山月,清猿无断时”)表现了别离时刻的悲伤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一审标题
二看作者
三查注解
四析章法
五寻意象
拐杖一
——审标题
事件
时间
思乡:这首诗通过“夜归”二字可以看出,作者在深夜以客的身份匆忙往家归,深夜归家,不顾行路的艰
辛,可以看出作者怀乡思归的急切之情以及家人对游子的关切和思念之情。
拐杖二——看作者
抗金杀敌,收复失地
交代晚年处境
作者一生为了国事奔波南北,回来后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并且晚年处境艰辛,居住在萧瑟破败的庙宇中,尽管如此,但作者半夜醒来,关心的仍不是自己的处境,突现在眼前的却是祖国的“万里江山”。全文表现了作者在失意中仍不忘抗金,报效祖国恢复中原故土的情怀。
拐杖三——查注解
孤寂
思乡
这首诗是作者结束流离生活后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展现在他眼前的是美丽的初春景色,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这首诗是作者结束流离生活后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展现在他眼前的是美丽的初春景色:春日的阳光,美丽的河山,温暖的春风,馨香的花草,泥土融化,燕子纷飞,沙土温暖,鸳鸯在沙洲上静静得睡着。这是一派明净绚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拐杖四——析章法




拐杖五——寻意象
鉴赏诗歌的情感要从多角度(标题、作者、注释、章法、意象等)入手,每一个角度要相互关联,不能孤立对待。
情感答案的总结要注重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