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下面四句诗中所说的诗人是谁??
一诗一文一烟斗,一个脊梁一声吼。?
一画一印一全集,一代英豪一红烛。
闻一多
红烛
闻一多
学习目标
1.
理解诗中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的用意,理解“红烛”意象。(难点)
2.
理解诗歌中传达的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难点)
3.掌握诗歌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重点)
闻一多(1899--
1946),原名闻家骅,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生于湖北浠水。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五四运动后开始发表新诗。曾留学美国。先后在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发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讲》,当日下午,即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杀害。
《最后的一次演讲》
早年参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体诗。
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在论文《诗的格律》中,他要求新诗具有“音乐美(音节),绘画美(辞藻),并且还有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三美"主张)
"三美"主张是针对当时的新诗形式过分散体化而提出来的。这一主张奠定了新格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新诗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新月派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新月派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文化弱点,也使新诗进入了自主创造的时期。
新月派:
现代新诗史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受泰戈尔《新月集》影响。该诗派大体上以1927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自1926年春始,以北京的《晨报副刊·诗镌》为阵地,主要成员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等。
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人创办新月书店,次年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派"的主要活动转移到上海,这是后期新月派。它以《新月》月刊和1930年创刊的《诗刊》季刊为主要阵地,新加入成员有陈梦家、方玮德、卞之琳等。
他们不满于"五四"以后"自由诗人"忽视诗艺的作风,提倡新格律诗,主张"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为了实现这一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作,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
创作缘由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1926年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极为失望。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其诗的深层根基。
诗集《红烛》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这首与诗集同名的诗篇,就是诗集《红烛》的序诗。
听朗诵
1、思考“红烛”意象在诗中的含义
意象是“红烛”,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的心。
红烛——“自焚”
与“流泪”
两个显著特征
表现了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要有献身祖国、敢于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红烛》
古典诗歌中“红烛”
近试上张水部
[唐]
朱庆余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咏物诗。
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3、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
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灰”与“泪”两层。
2、3、4节——“灰”
5、6、7、8——“泪”
1.
第1节
开头“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
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
情感:对于红烛的敬慕之情,赞叹红烛。
“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
诗人:作者本人
红:赤诚
“吐”字作用: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在诗人眼里,红烛是理想人格的化身。
分节研讨
2.
第2、3节,为何先说红烛为何烧成灰才放光芒,然后回答?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牺牲自己,无私奉献
然后才放光出来——
给别人带来光明
(设问,自问自答,表现了思考觉悟的过程)
3.第2、3节,先说红烛“一误再误”,后又写“不误不误”是不是矛盾?
两种截然相反的回答,表明了诗人的醒悟:只有牺牲自我,才能给别人带来光明——自己当无私奉献。
同时也更有力的表现了红烛精神的可贵。这正是与利已主义哲学完全对立的一种新的人生观。
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4.第4节
怎样理解“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世人的梦:众人深受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思想文化的毒害,如在梦中。→让世人觉醒
世人的血:没有血性,麻木不仁。→让世人热血沸腾
灵魂、监狱:世人被困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监狱。
→把世人从精神监狱中解放出来
诗人爱国的赤诚之心是与祖国人民的命运紧密相连。
5.红烛“伤心流泪”的原因是什么?其中有何深意?
原因: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深意:
意象——残风、烧得不稳
残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邪恶力量
烧得不稳:不能充分地牺牲自己,为世人带来更多光明。
6.
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哪怕因果关系不公平、不合理,但仍做不屈的奉献。
(2)诗人劝勉红烛的同时,也是在劝勉自己: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对红烛“红”的赞叹
对红烛“自焚”的困惑
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
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
对烛泪的思考
重申红烛精神
开导安慰红烛流泪
蜡炬成灰泪始干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赞叹
困惑
感伤
明白
困惑
明白、安慰
板书设计
全诗九节,每一节开头都是一声“红烛啊”,这是什么修辞?有什么作用?
这是反复呼告的修辞方法,局部复沓吟咏,形成诗节的排比,便于倾诉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成为诗人抒情的依托。
艺术手法
艺术特色
1.
借物抒情。诗人将红烛比拟为人,赋予红烛以人的思想感情,这样红烛的形象就为一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诗人抒情的依托。
2.
诗人对烛呼告,直接倾诉。面对红烛,或惊叹赞美,或扪心自问,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或劝慰有加,诗情热烈充沛。
3.情感递进。先后三次发问形成抒情的三个层次,层层推进。最后,深情表达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读来让人怦然心动。
4.情理结合。全诗扣住“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将红烛精神作为一种至高的奉献精神的象征来表现,饱含哲理,突出表现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祖国的联系,这样使抒情不流于虚浮。
红烛精神
献身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自我牺牲。
红烛伤心落泪,为创造光明而忍受被摧残的痛苦。
红烛以“莫问收获,但闻耕耘”为宗旨,唯愿为世人创造光明。
红烛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
1.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用“侵”字性质明确,红烛创造光明,残风却容不得这片光明,残风是一种邪恶的势力,它的行径完全是邪恶的行径。用“着急”更能表现出红烛一心为人世间创造光明,唯恐不能为人世间创造光明,以无私奉献为天职的灵魂。
七、词语赏析
2.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引号的作用)
“烧”字不加引号,就不能着重标明它的特殊含义。加上引号,引人注目,字义丰富而又突出。
3.哦!我知道了!(叹号如改逗号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用叹号:经过思考找到答案后的快感显得很强烈。改用逗号,语气不强,感彩淡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当学生们_____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之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开讲,却_____地掏出他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们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蔼然的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接受这gentleman风味的礼让。于是,闻先生自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_____的面容。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迂缓的腔调,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地,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
)。”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惮烦向注册课交涉把上午的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有时,讲到_____的时候,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B.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C.闻一多先生架着银边的眼镜,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D.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昂然地像一位道士样走进教室里来。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乱七八糟、有条不紊、讳莫如深、意兴阑珊
B.手忙脚乱、慢条斯理、讳莫如深、意兴盎然
C.手忙脚乱、有条不紊、神秘莫测、意兴阑珊
D.乱七八糟、慢条斯理、神秘莫测、意兴盎然
3.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与尔同销万古愁
B.烟波江上使人愁
C.举杯消愁愁更愁
D.西出阳关无故
答案:b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