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课文全解(语文版八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5课《诗词五首》课件+课文全解(语文版八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6-05 15:26:09

文档简介

25.诗词五首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对面:当面。
漠漠:灰蒙蒙的。
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具鸡黍:准备好饭好菜。具,办,准备。
开轩:打开窗户。轩,有窗的廊子或小屋子,这里指窗户。
把酒:端着酒杯。
还来就菊花:再来欣赏菊花。还,再。就,靠近,还有不邀自来的意思。
塞下:边塞。这里指当时的西北边境。
千嶂:层层叠叠险峻的山峰。
长烟落日:形容边塞苍凉壮阔的景色。
燕然未勒归无计:意思是还没有登燕然山刻石纪功,还乡是无从谈起的。
萧萧:风雨声。
再少:再年轻。
休将白发唱黄鸡:不要因为自己满头白发而慨叹光阴易逝。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⑴杜甫(712~770),唐朝诗人。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祖藉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属河南)。杜审言之孙。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说饫死耒阳。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但有些作品也存在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⑵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阳人。是唐代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诗人王昌龄游襄阳,和他相聚甚欢,但此时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疮,据说就是因为「食鲜疾动」,终于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宦如张九龄等有往还,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咏物的狭窄境界,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得到时人的倾慕。李白称颂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礼赞他“清诗句句尽堪传”。可见他在当时即享有盛名。他死后不到十年,诗集便两经编定,并送上“秘府”保存。现有《孟浩然集》。
⑶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其父陆宰,是很有民族气节的官员和学者,朝廷南渡后,他便回到家乡箸书了。陆游自幼就受到爱国的家庭教育,立下了抗战复仇的壮志。29岁参加进士考试,名在前列,因触犯歼臣秦桧而被除名。孝宗时,被赐给进士出身,历任夔州通判,提举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等地方官,还参赞王炎、范成大幕符军事,后来做过朝议大夫,礼部郎中。65岁那年罢官,即回老家山阴闲居,死时年八十六。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虽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击,但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是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他勤于创作,一生写诗60年,保存下来就有9300多首。诗的题材极为广泛,内容丰富,其中表现抗金报国的作品,最能反映那个时代的精神。诗的风格豪放,气魄雄浑,近似李白,故有“小太白”之称。
⑷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现在江苏省苏州市)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较深。宋仁宗天圣(1023一1031年间任西溪盐官,建议在泰州修捍海堰。宝元三年(1040),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屡立战功。庆历三年(1043),西夏请和,范仲淹还朝,任参知政事。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恩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等项,又主张兴修水利。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1045)贬放邓州,以后还做过杭州、青州的太守。后在赴颖州任途中病死。死后谥文正。有《范文正公集》。
⑸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苏轼才情奔放,为宋代最杰出的作家,诗、词、文、书、画、文艺理论均有独到成就。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其词于风格、体制上皆有创变,清雄旷放之作尤新人耳目,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有《东坡乐府》。
2、关于背景
⑴《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现在甘肃天水),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但是,这种表面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的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⑵《过故人庄》
孟浩然四十岁游长安,应进士不第,失意而归,一生在隐居、漫游中度过。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被一位村居朋友请到家中作客后写的。
⑶《游山西村》
此诗写于孝宗乾道三年(1167),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通判,因为极力赞助张浚北伐,被投降派劾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罢归故里。诗人心中当然愤愤不平。对照诈伪的官场,于家乡纯朴的生活自然会产生无限的欣慰之情。此外,诗人虽貌似闲适,即未能忘情国事,秉国者者目光短浅,无深谋长策,然而诗人并未丧失信心,深信总有一天否极泰来。这种心境和所游之境恰相吻合,于是两相交涉,产生了传诵千古的“山重”“柳暗”一联。
⑷《渔家傲》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52岁的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以后负责抵抗西夏达四年之久,西夏不敢来犯,说他“胸中有数万甲兵”,当时民歌也把他描绘成“西贼闻之惊破胆”的英雄。他的《渔家傲》这首词即作于这个时期。
⑸《浣溪沙》
这首令写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正值苏轼谪居黄州,处于逆境之时。尽管如此,当欢快的兰溪从脚下淌过,兰草丛生的嫩芽撩拨着生命的琴弦,置身在松林间洁净的沙路上,呼吸着雨后的清新空气,聆听着乡间树林里传来的杜鹃美妙的啼鸣时,他从这大自然的音响,新生和不息的运行中获得永生的启迪,一种多么美好的生命之歌涌上心头,落于笔端。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在这首诗里通过描写他本身的凄惨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借以暴露当时的社会破败和人民大众的苦难。
《过故人庄》
描绘了农村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恬淡闲适的农家生活,表达了同故人的真挚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游山西村》
诗人运用凝练的笔触,围绕一个“游”字铺开,层次分明地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的江南农村风光图,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的喜爱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渔家傲》
这首词表现了范仲淹决心守边御敌的英雄气概,同时也反映了守边将士的思乡忧国之情。
《浣溪沙》
这首诗描绘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美景,抒发自己虽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精神的乐观态度。
二、文章脉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叙事:秋风卷茅屋
叙事:群童盗茅草
描写:秋雨袭茅屋
抒情:广厦庇寒士
虽身处漏雨茅屋,仍不忘忧国忧民。
《过故人庄》
首联:写“过故人庄”的缘由。
颔联:写“至田家”途中所见。
颈联:写在田家饮酒时的见闻言谈。
尾联:写重阳赏菊的约定。
《游山西村》
待客热情:丰年留客足鸡豚
风光秀丽: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自得其乐:箫鼓追随春社近
民风淳朴:衣冠简朴古风存
深深吸引诗人:拄杖无时夜叩门
《渔家傲》
上阕写景:寒外荒凉萧瑟。
下阕抒情:矛盾心理:思乡情切、燕然未勒。
《浣溪沙》
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
下阕:抒怀,表现了青春记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写作方法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层次清晰;用语精当生动;立意高远;描写、叙述、抒情有机结合;语言朴实。
《过故人庄》
这首诗通过对恬静、优美的田园风景的描绘,体现了诗人融身于世外的特殊感受和认识,充分表达了朋友之间的纯真友谊和诗人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全诗情节完整,语气自然、清新。笔意运用自如,平淡而有情致。其中“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两句可谓是全诗的灵魂,是思想情感与艺术形象交融的顶峰。它不但写出了层次分明的近景和远景,而且还写出了围绕在村落的绿树与斜依在绿树外的青山,相映成趣所表现出的谐和而单纯的美,最后两句,言尽而情未结,诗人的情趣,自可从句外领悟出来。
《游山西村》
全诗结构严谨,主线突出,全诗无一“游”字,但处处切“游”字,游兴十足,游意不尽。在描写一路经行的客观景物中,突出主观感受,使叙述曲折,诗的意境不断变换,善状难写之景,色彩明丽,有脍炙人口的名句。
《渔家傲》
这首词在艺术上值得称道的,一是它立意高远,二是以悲凉苍莽的意境体现出崇高的壮美感,开宋代豪放词的先河,三是视与听结合,“一”与“万”对照,“情”与“志”的冲突,自然感触辅以着意渲染,赋情深而刻画细。
《浣溪沙》
格调高雅,体现了作者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四、名句赏析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安得①广厦②千万间
大庇③天下寒士④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赏析:①安得:怎么能得到。是欲得而不能的一种想象。②广厦:大房子。③庇:庇覆,指遮风蔽雨。④寒士:本指贫穷的读书人,这里泛指贫寒的人们。
这两句推己及人地想到百姓的困苦,提出了使贫寒的人们“俱欢颜”的理想——怎么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让普天下贫寒的人们都高高兴兴、欢天喜地住在里面,风雨不动,安稳如山。诗句情感愉快、境界阔大、声音宏亮、铿锵有力,从诗人自己痛苦生活的体验中,迸发出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
《过故人庄》
绿树村边合①,青山郭②外斜③。
赏析:①合:会集、聚合。此处意为环绕而连成一片。②郭:本指外城,这里指村庄周围。③斜:横卧。
这两句描写故人庄上如画的景色——村庄隐在浓密绿荫的树林中,从村中看,四周树木环绕,村外横卧着一片青翠的山岭。一个“合”字写出了林木环绕的形势,小小村庄掩映在绿树丛中,别有天地。“斜”字,表现出远山的神态,村庄有青山相伴,不觉孤独。“合”、“斜”二字,把村庄与树林、远山的关系描绘得充满情趣。诗味恬淡,画意鲜明。
《游山西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一联脍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妙处,不仅在善于描写难状之景以及对仗的工巧,而是在于“等闲语言变瑰奇”,出语自然天成,又富于哲理,耐人咀嚼。把这种自然景象摄入诗篇里,在唐代诗人的笔下早就描绘过,如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安知清流转,忽与前山通。”到了宋代诗人手里,也有所描摹,如王安石《江上》:“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时代接近于陆游的诗人还有强彦文,他的诗歌有唐人的风致,曾写过“远山初见疑无路,曲径徐行渐有村”的诗句。但在意境的开拓上,可以这样说,这些诗句要远逊于陆游。这联上句通过一个“疑”字,把徐行山村而周围山峦重迭、流水萦绕的迷路的感觉,刻画得形神毕现;下句承上,把移步换形所见之繁花似锦的春日美景,描绘得宛然在目。这样使感觉的形象与视觉的形象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优美动人而又奇妙的画面。《唐宋诗醇》评这二句说:“有如弹丸脱手,不独善写难状之景。”这个评价是有见地的。这一联不仅写得极其自然,而且用语浅近,含意丰富;仿佛信手拈来,然而出人意表。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赢得人们的普遍喜爱,如今已成为广泛流传的成语。当人们吟诵这两句诗时,不单是欣赏这难以言状的美妙的山村自然风光,而是从中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理思想的启示——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重重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那么,前方将是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
《渔家傲》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这首词,写在他率师西北边陲,平定西夏叛乱的时候。这是二首评价上有争论的作品,欧阳修尝呼为穷塞主之词,揣度大意是说,作为主帅不抒发雄豪慷慨之情,却去写塞外凄凉穷愁的景象与思归之心,是不好的。瞿佑在《归田诗话》中一方面用自己的生活经历证明这首词确实状写了塞外景色,一方面又说:“以总帅出此语,宜乎士气不振而无成功。”这都是从政治教育角度着眼的评价。另一些评家却称道其,写得“沉雄”,“有排荡之势”,“至今读之犹凛凛有生气”。夏承焘先生则盛赞这首词“情感浑厚,气概阔大”。
任何一首诗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燕然未勒归无计”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山,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如此耿耿丹心,怎能视而不见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风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蜂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为何思归,是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吗 不是。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何况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怎不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阂一开头就是“蚀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为什么心情重浊 因为思归又不能归。靖乱之,功未成,又何颜以上觐朝廷,下见百姓 “归无计”,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哩。“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爱国的复杂感情。
《浣溪沙》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首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门前溪水尚能西流,人生如何不能“再少”?那又为什么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作者当时被贬黄州,身处逆境,仍能如此达观,积极进取,这种精神非常令人敬佩。苏轼老有所为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给了后人许多启迪。
【类文品读】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骑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作者是宋代 派词人,与     、     合称“三苏”。
2、词前有一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3、词的上阙写       ,下阙写       ,全词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4、词中直接“问天”的句子是          ,直接“问月”的句子是           。将自然变化与世事迁移联系起来抒发对人生的感慨的句子是                     。
5、表现作者健康乐观的情绪和美好祝愿的句子是                 ,它的含义是               。词中这句话是作者对       说的,后被人们广泛应用,表达了                   。
6、你还知道哪些和“月”有关的古诗词?写出一两句,说说“月亮”、“月光”在古诗词里常蕴含什么意义。
(参考答案:1、豪放;苏辙;苏洵 2、交代写作的缘由。 3、问天;问月;通过想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探索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4、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5、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两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子由;对远方亲人的良好祝愿。 6、略)(共65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题解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 被
歌:诗的体例
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
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 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时代背景:
1.结合注解,疏通诗意,
画出疑难之处。
2.并理清诗歌层次。
抓情节 入情境
试抓关键词
拟写各段小标题
听读课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请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各节大意,再说说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关系。 最后一节诗人集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秋风破屋
群童盗茅
破屋漏雨
期盼广厦
写景记事
直抒胸臆
忧国忧民的情怀
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期盼广厦
心怀天下
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 ,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前苏联〕别林斯基
——孟浩然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孟浩然(689-740)襄阳人。早年隐居家乡附近的鹿门山,40岁到长安应进士,不第。由于仕途不得志,一生多以隐居和漫游消磨岁月,他的诗就反映这两种生活。他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以五言著称,多写山水景物和隐居生活。意境清远,诗风恬淡。
这首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所作。他被一位村居的朋友邀请到家里做客,因而写了这首诗。诗中描写了山村风光和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像一幅田园风景画。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具:备;置办。
鸡黍:泛指饭菜。
至:到。
此诗句意思:
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到他家作客。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聚。
郭:城。
斜:这里是立的意思。
此诗句意思是:
村外有绿树环绕,远处有青山。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轩:檐廊。
面场圃:对着打谷场和菜园。
话:说,闲谈的意思。
此诗句意思是:
打开窗户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园。端着酒杯边喝酒边谈论庄稼的长势。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待到:等到。
就菊花:来欣赏菊花。另一说法是来喝 菊花酒。古代习俗,重阳赏菊花 并饮菊花酒。
就:靠近。
此诗句意思是:
等到重阳节时,就再来这里边欣赏菊花边饮菊花酒。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至庄
“绿树村边合”,近景。“合”,写出村边绿树环绕,自成一个幽静的天地。
“青山郭外斜”,远景。“斜”,写出城外青翠的山峦遥遥耸立,构成一种旷远的境界。
远景映衬近景,描写出故人村庄环境的旷远幽静。诗人来到这样环境的村庄,自然心情十分愉快,心旷神怡。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饮酒
“开轩面场圃”,打开窗子,场院、菜园都映入眼里,泥土的气息,禾苗、蔬菜的清香也随之飘入了屋里面。
“把酒话桑麻”,端着酒杯,边饮边谈论庄稼的长势收成,真是其乐融融。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告别
“还来就菊花”,在重阳节到来的时候再来观赏菊花,饮菊花酒。朋友相待的热情,诗人作客的愉快,彼此友情的深挚,都深含在“还来”二字中了。
自定会期,感情深厚
小结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被表现得这样富有诗意。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这种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所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它是在平淡中蕴藏着深厚的情味。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文学史上作品最多的诗人之一,尤其是在蜀时所写的那些悲壮激昂的爱国诗篇,影响极大。后来,他把自己的全部诗歌和文集题名为《剑南诗稿》和《渭南文集》。 “六十年间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作品最多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最突出的主题是表现‘恢复神州”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些充满爱国激情的诗里,他以激越悲壮的声音, 唱出了广大人民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抒发了自己“一生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和“报国欲死无战场”的悲愤。热烈地期待着有朝一日能据鞍杀敌,为国捐躯。除了大量的爱国诗篇,陆游还有很多写景和抒发生活情感的优秀作品。
背景简介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这首诗作于次年春。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淳朴的习俗和美丽的自然风光,表现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真挚的情感。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南宋 · 陆游
你莫因农家的腊酒浑浊而笑话他们,他们是用丰足的菜肴款待你,没有把你当成外人。山岭重叠,溪水迂曲,远望好像前面已经没有路了,走到近前才知道在垂柳掩映山花烂漫的地方又出现了一个山村。萧鼓追随是因为春社日将临,人们穿戴简洁朴素,古朴的风尚犹存。从今以后,我要随时乘着月光闲逛,拄着手杖豪兴满怀的叩击农家朋友的柴门。
诗意


“莫笑”——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
“足”——表达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
渲染出丰收之年农村一片宁静、欢悦的气象。这两句是说农家酒味虽薄,而待客情意却十分深厚。


名句、佳句又富有哲理呦
(描绘了山水复杂迂曲的美丽风光,表现了游者的惊喜和豪兴。这两句写的是眼前景,述的是真实感受。)
写景中寓含哲理——
后来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忽又绝处逢生的情境。它给人以坚持不懈的启示,引导人们从一个狭小的圈子奔向一个开阔、明朗、优美的崭新天地 。
颈联
写出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
尾联
诗人对农村的喜爱之情和对
农家的赞美之意.
读一读试比较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与“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
比较
相同:内容上都是描写作者做客农家的情形。
不同:
前一首表达了老朋友之间诚挚的友谊。
后一首表达了对农家好客习俗和古朴的农村生活的热爱。
本课要点
作者——陆游(朝代、字、号)
体裁——七言律诗
内容——写农民的好客和古朴的风俗
(意趣浓郁的风情画)
诗中的名句——(写景,富有哲理)
(1)写乡民好客习俗的句子是___________
(2)写山西村淳朴的风土人情的诗句是_____
(3)表现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对农家生活恋恋不舍的句子是__________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拓展
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荒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范仲淹
作者简介:
《渔家傲》选自《范文正公集》。宋仁寮康定、庆历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守边四年(公元1040—1043年),这首诗就写在这期间。作者原有《渔家傲》数首,叙述边防将士的劳苦,都以“塞下秋来”为起句,今仅存一首。
《渔家傲》是词牌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
西北边地的秋天,风景和内地
大不相同,这里的大雁到了秋
季即向南展翅飞去,毫不留恋
寒冷荒凉的边塞,傍晚时分,
四面带有边地特色的声音随着
军中的号角声都响了起来。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处在重重山岭环抱之中的延州孤城,
也随着升腾起很高的烽烟和沉沉下
落的夕阳紧紧在关闭了城门。
上阙:从不同的方面写边塞
秋季的荒凉景象。
1.“ ”一句是
全词的总纲,总领全篇,以“ ”
二字引出下文,接着从三方面来描
写塞下秋景: 写气
候; 写战争的形势;
写当时的
地形。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阙的景象。
塞下秋来风景异
风景
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大雁南飞;边声四起;落日孤城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
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一杯浊酒,销不了对万里之遥
的家乡的思念,还没有进军到
燕然山刻石记功,还乡之计无
从谈起,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
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更触发人的浓重乡思而夜不能寐,直使得将军为之白发,征夫为之落泪。
下阙:抒发久戍边地、思念乡土
的情怀。
1.“浊酒一杯家万里”,“浊酒”可
见 ,此时饮酒,战士们是
在 ,表现了戍边将士
的心情。
2.“燕然未勒归无计”用了
的典故,其作用是 。
3.“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是作者从幽怨的羌笛中想象的情景,是 写,从“将军白发”可见 由“征夫泪”可见 。
生活艰苦
借酒消愁
思乡心切的惆怅
汉代窦献
透出归家无期的悲伤,
为国戍边的责任感。

战争持久
将士背井离乡远征边塞的痛苦
从《渔家傲》中的“长烟落日”
“羌管悠悠”你能联想到哪些相
似的景物描写的诗句?请摘录
下来。
苏 轼
词牌名
1.词的句式长短不一,又称长短句。
2.因词在产生时是为了吟唱的,并配有音乐,它又被称为“曲词”或“曲子词”。
如《浣溪沙》便是唐代的教坊曲名,因西施在若耶溪浣(huà n,洗的意思.)纱得名,又名“浣溪纱”。
词:诗歌的一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朝诗人。他的诗词均感情豪迈奔放,胸襟开朗洒脱。
作者被贬官黄州,游蕲水清泉寺所作。当时年岁渐高(47岁),白发渐生,身体欠佳。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能吟咏出“休将白发唱黄鸡”的激昂之辞,袒露出奋发向上。旷达乐观的胸襟就更难能可贵了。
山下兰芽短浸溪,
山下小溪静静地流淌着,浸泡在溪水中的兰草钻出嫩嫩的短芽
松间沙路净无泥,
青翠的松林中一条清幽的小路洁净异常
潇潇暮雨子规啼。
暮色迷茫,细雨纷飞,远处传来布谷鸟“赶快播谷”的叫声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谁说人生不会再有青春年少的时期呢?门前的流水尚且能够不停地向西流淌
休将白发唱黄鸡。
不必因为年纪大而悲叹
唐代诗人白居易《醉歌》中有“听唱黄鸡与白日”句,意思是说,黄鸡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徒发自伤衰老之叹。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上阙(上片)写景:大自然勃勃生机
山下兰芽短浸溪, (溪水透明 兰草蓬勃)
松间沙路净无泥。 (松林青翠 小路纯净)
萧萧暮雨子规啼。 (细雨绵绵 鸟鸣催播)
分析1: 浣溪沙
下阙(下片)抒怀:奋发向上旷达乐观
谁道人生无再少?(反问,否定传统观念)
门前流水尚能西!(佐证,启迪诗人灵感)
休将白发唱黄鸡。(抒怀,疾呼振作奋发)
分析2: 浣溪沙
主题:
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