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范进中举
【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
一、字音及词义:
醺x n:酒醉。
攥zu n:握。
狗血喷头: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x ng人事:指失去了知觉,陷入昏迷状态。也指不懂得人情事理。
作揖: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
倒运:倒霉。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地上爬着的癞蛤蟆,想吃天上飞翔的天鹅。比喻痴心妄想。
现世宝:丢脸的家伙。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形容十分恭顺。
摸门不着:摸不着门路,意思是不知从何说起。
兀w 自:仍旧,还是。
桑梓z :家乡。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
二、相关背景:
1、关于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家自其曾祖起一直科第不绝,官也做得相当发达,有过五十年“家门鼎盛”(吴敬梓《移家赋》)的时期,但到了他父亲时已经衰败。他少年时代生活还颇优裕,随父亲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种教育并不局限于八股文训练,还涉及到经史、诗赋。二十岁时考上了秀才,这也是他一生所取得的最高功名。三年后父亲亡故,他的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他继承了一笔丰厚的遗产,族人欺他这一房势单力孤,蓄意加以侵夺,这使他看到人情世态的凉薄,并由此产生了对家族的厌恶和反抗的情绪,祖传遗产也在短短几年内随着这种情绪的增长而加速散尽:他一面往来于家乡与南京,涉足花柳风月之地,肆意挥霍;一面随意散发钱财给向他求助的人。而且他几次乡试都没有考中,也遭到族人和亲友的歧视,感到在家乡很难居住下去,便在三十三岁时把家搬到了他所喜爱的有着名山胜水的南京。
到南京以后,家境虽已很困窘,但他仍过着豪放倜傥的生活,他对仕途也失去了兴趣。虽然他性格豪爽,但内心的辛酸还是难免的。吴敬梓是旧时代一种很特别的人物。
但生活的理想究竟在哪里,这对吴敬梓仍然是艰难的课题。他看到“衣冠人物”的堕落,想到的是原始儒学以人格修养为先的原则,觉得讲求礼乐仁政和君子式的“文行出处”,才是挽救士风的途径。他晚年曾用心于经学,认为这是“人生立命处”(《文木先生传》),并曾著《诗说》(已佚)。他的这种努力,与时代风气是一致的。清代重实证的经学,在一部分学者那里具有同教条化、官方化的程朱理学相对抗,通过对儒家经典的重新阐释来改造社会文化的用意,正如皮锡瑞论清代“经学复盛”的原因,谓“一时才俊之士,痛矫时文(指八股)之陋,薄今爱古,弃虚崇实”(《经学历史》)。
当然,这种以古老经典为依据的思想学说所能达到的实际效果是极有限的,它对于吴敬梓也只是一种晚年生活的寄托而已吧。
《儒林外史》约作于吴敬梓四十岁至五十岁时,这正是他经历了家境的剧变而深悉世事人情的时期。此书现在所见的最早刻本(卧闲草堂本)为五十六回,而程晋芳在《文木先生传》中记为“五十卷”(即五十回),他是吴敬梓长期交往的好友,所言当为可信。五十六回中,末回为后人所添加,这已为学界所公认。而我们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内容也是后人窜入的,这主要是两大块:一是三十八回至四十回前面一大半,即萧云仙在青枫城的故事;一是四十一回结尾至四十四回前面一小半,即以汤镇台野羊塘大战为核心的故事。这两部分偏离全书的主题和结构,思想倾向与全书不合拍,艺术性也很差。
此外,吴敬梓还著有诗文集《文木山房集》。
2、关于《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原本仅55回。根据程晋芳《怀人诗》,可以证明在吴敬梓49岁的时候已经脱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后十多年才由金兆燕给他刻了出来。这个刻本,今已失传。现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乃后人伪作。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中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可是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那就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样的思想内容,在当时无疑是有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加上它那准确、生动、洗练的白话语言,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塑造,优美细腻的景物描写,出色的讽刺手法,艺术上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整体感悟】
一、谋篇立意
课文通过对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对比,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的罪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12段,以科举为线索,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范进中举前的可怜遭遇。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喜极发疯的丑态及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
三、写作方法
⑴作者善于使用符合人物身份的语言,生动而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胡屠户是做杀猪卖肉生意的,所以,他的话始终离不开猪油、猪肉。
⑵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作者善于抓住特定环境中的某个细节,发掘其典型意义,生动地刻画人物性格,表现小说的主题。如胡屠户跟在范进后边低着头扯衣服皱的细节,活灵活现地画出了一幅溜须拍马的奴才相。
⑶鲜明的对比与夸张,使小说具有极强的讽刺效果。
如范进中举前后生活境况的对比;胡屠户对他态度的对比等等。范进中举之后发疯,就是通过合理夸张而设置的情节。
⑷本文语言通俗、洗炼,富有表现力。
四、重难点导析
⑴对文章第五段的诠释
这一段人物描写,主要用了两种技法,一种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一种是侧面烘托。
范进发疯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一个“噫”,写出惊喜过望的心情。与狂喜的心情合拍,语句短小,语气强烈。第三层的细节设计得很妙,让他踹在塘里,既不牵强,又足以漫画式的加以“丑化”“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包含了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
后半段集中的侧面描写依次写众人、老太太、娘子胡氏,众邻居的对话,众人与家人心情不同。众人比较理智冷静,能判断事实,帮想办法;家人则是担忧恐惧。作者对各色人等的性格把握得十分精细。众邻居劝说的话,称范进为范老爷,又主动提出要拿鸡蛋酒米,趋炎附势的心态已经显露。
⑵人物形象分析
范进:他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五十四岁才考中秀才。他中举前,穷得揭不开锅,邻里也没人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而他总是“唯唯连声”,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中举后,疯疯癫癫,更是丑态百出。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才清醒过来,醒来后惟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作者刻画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腐蚀人的心灵和害人本质,讽刺了痴迷科举人仕的封建知识分子的丑态。
胡屠户:是小说着力描写的另一人物,他眼光势力、庸俗自私。通过他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辛辣地讽刺了胡屠户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丑恶灵魂。通过他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从侧面抨击了科举制度。
张静斋:一个赫赫有名的乡绅,范进中举后,急忙造访,又是赠银又是送房子。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范进如今成为新贵,张乡绅忙着拉拢勾结,以便结党营私、为非作歹。小说借这个人物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虚伪、黑暗。
【类文品读】
儿子的旋律
儿子下班了,父亲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果然儿子“啪”地开了门。父亲默默地看着他。儿子没有看父亲,似乎点了个头,往自己卧室边走边脱外套。
收录机又响了。儿子!
两人面对面准备吃饭。儿子在撬午餐肉,父亲从儿子脸上看不出什么异常。
父亲一字一句:
“我被免职了。明天宣布。”
儿子猛地扬起脸。父亲没有在这稍纵即逝的惊讶里看到别的什么,没有怜悯没有安慰也没有懊恼。儿子手不停:“你也需要休息了。”
父亲感到胸闷气短。他盯着儿子。儿子的手健美粗大,血管里青春在跃动。
儿子一声不吭。父亲没有说话也不再盯着儿子。他感到儿子匆匆放下筷子,找衣服,又跨进卫生间。马上,水声“哗啦哗啦”,跟着儿子的歌声高高扬起。声音温存自信,旋律跳荡。
儿子!儿子!儿子!
儿子你在想什么,你大了不再崇拜父亲,你越来越沉默,你不再抱怨父亲呆板僵化,不再为各种政治问题与父亲争论不休,也不再说父亲刚愎自用。儿子,你甚至看不起父亲。可父亲这样了你还是无动于衷吗 这就是这一代的冷漠理智 你匆匆吃饭洗澡是因为那打字员在等你去看歌剧 可是儿子,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需要你啊。我的官龄比你年龄还大一圈……
电视在播相声。父亲茫然四顾时才发现儿子并未出门,而是坐在他身后看书。父亲不由纳闷:打字员前天就订了票,还兴冲冲问他是否同去。
父亲彻夜来回踱步,儿子也辗转反侧,父亲老了。他的一切都老了。曾和父亲这一辈很协调的背景已走向薄暮黄昏。这是变幻莫测的时代,不是仅仅需要热血赤诚的岁月。
早上儿子起得很早,父亲晨练回来,儿子已准备好早餐。收录机照样开着,而且旋律明亮欢跃。
父子俩依然沉默着洗漱用餐。儿子几次似乎要开口,父亲沉下心微颤地期待着,儿子却什么也没说。
父亲佝偻着进卧室更衣。儿子不知什么时候站在身后捧着一套西装。
“穿这精神。——是去开宣布会吗 ”儿子又拿过领带走到父亲跟前。父亲迟疑着。
“我给你打。”儿子看着父亲。温柔的手像父亲过世的妻子,父亲心紧成一团。
“行吗 ”父亲侧侧身。
父亲和儿子一起看着穿衣镜。沉默着,父亲凝视儿子的眼睛,儿子也凝视着父亲。儿子对着镜子:
“一夜之间你衰老许多,”儿子声音低沉、温柔,“可我一直为你感到骄傲,为你一辈子正直无私,一辈子对信仰的忠诚。你尽力了。”
1.文章起笔写父亲为什么“紧张地数着儿子的脚步声 ”
2.文中叙述了父亲、儿子失去了什么
3、第④自然段中写了父亲怎样的心情
4.第①自然段中父亲为什么“彻夜来回踱步” 而儿子为什么“辗转反侧 ”
5.父亲的“老”指的是什么
6.文中加点的“背景”指的是什么
7、儿子认为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8.文中加点的“自信”指的是什么
9.文中父子两人对于生活挫折所表现的态度怎样 最终谁胜利了
(参考答案:1.父亲被免职了,他不知道这件事会不会得到儿子的理解、安慰。 2.职务、爱情。 3.复杂的心理。 4.父亲在想着怎样面对事实、儿子在想着怎样理解和安慰爸爸。 5.一是年纪大了,二是思想和时代有了距离,三是父亲曾有的辉煌也逝去了。 6.父亲一生创造辉煌的环境条件。 7.正直无私、忠诚于自己的信仰,尽心尽力。 8.对于自己能力的自信,对于过去工作的自信,对于自己敢于面对现实的自信。 9.①父亲面对挫折表现出不安、心理失衡、渴望援助。②儿子坦然、坚强。③儿子的坦然感染并影响了父亲。)(共19张PPT)
作者
吴敬梓
——吴敬梓《儒林外史》
简介作者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号文木老人,清代小说家,安徽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青年时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安徽巡抚欲荐他应博学鸿词试,以病不赴。晚年益贫困,卒于扬州。善诗赋,尤以小说著称。所作《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共55回。全书通过对封建科举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腐朽堕落的描绘,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道德风俗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它是一幅刻画入微,形象逼真的封建社会儒林百丑图,成为我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又有《文木山房集》。
封建科举制度
童生:要取得正式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生或童生。
生员:录取入学的童生称为生员。
秀才:生员肆业后称为秀才。
举人:秀才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行的考试,成绩优良的参加每三年一次的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考中的称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其他的称亚元。
贡士:举人于乡试后第二年春天参加礼部举行的会试,考中后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进士:贡士参加由皇上主持的殿试,考中后称进士。进士分三甲---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认真听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注意读准文中的生字、生词。
2、欣赏几个精彩的电影片断,仔细体会人物的丰富台词。
3、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
4、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在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范进中举》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中举前和中举后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写范进中举之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写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及
中举以后社会地位显著变化。
课文结构 :
思考与练习 :
课后继续阅读课文,比较
范进中举前后社会地位、经济
状况的显著变化。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具体分析比较范进中举前后的经济况
和社会地位(中举前、中举后)
2、思考与练习
3、归纳作品主题
4、布置作业
A、为什么中了举人反而疯了?
B、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1~2段内容,说说中举前范进
的家境如何,他的社会地位如何?
每日小菜饭 不知猪油味 饿了两三天
两眼看不见 乡试无盘费
现世宝 癞虾蟆 尖嘴猴腮 不三不四
3~12段内容,说说中举后范
进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拿蛋送酒的 背米捉鸡的 搬桌拿椅的
称兄连谊的 送银赠房的
才学高 品貌好 天上星宿 贤婿老爷
中举前
中举后
经济状况差: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社会地位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唾沫,他还“唯唯诺诺”
社会地位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中举前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范进一生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利禄,为什么他得知真的中举后却又发疯了?
范进中了举,情形就完全不同了。几十年来
的贫困、屈辱一旦过去,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
旦出现,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一旦改变就使他
惊喜得发了疯。那可憎可笑的疯癫形象被描绘得
淋漓尽致。范进的喜疯病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治好
后,他回忆疯癫中的情景,别的都“昏昏沉沉”记
不得,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课文刻画范进
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尖锐的
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胡屠户:截然不同的两副嘴脸,充分表现
出他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市侩性格。
张静斋:是作者刻画的次要人物。作者具
体描写了“张老爷拜会新贵范老爷”的场面,
他结交新贵,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
汤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
请从胡屠户、乡邻、张 乡绅对范进态度的变化这个角度分析他们的性格特征。
乡 邻:趋炎附势,谴责了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精彩片段,思考:
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这一故事情节。
2、范进喜疯的过程可分为几个过程?
3、文段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
4、语段中哪些内容属于侧面描写?这些侧面描写分别起了什么作用?
5、请设想:范进大嚷“好”的瞬间,他可能想到了什么?
疯态:
昏厥
疯跑
跌倒
疯跑上集
侧面描写
老太太的慌
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
报录人和众邻居都吓了一跳
烘托范进疯跑的飞快。
众人拉不住
烘托范进疯劲之大。
夸张
讽刺了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及对人的灵魂的扭曲。
作品主题归纳
作品以范进中举前后为中心展开故事情节,把各种人物搬到生活的舞台上,调动讽刺艺术的各种手段,让一幕幕精彩场面展现在观众面前,尤其是通过范进和胡屠户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精神摧残和对人们思想的腐蚀,活现出某些人物的卑污灵魂,谴责了追求功名富贵的肮脏思想和封建社会的丑恶的道德风尚。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
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
对联
布置作业:
1、 范进中举了,家庭经济和社会地位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为什么说在他身上还体现了封建科举的罪恶?
2、写一篇读后感《范进的发疯》与《
孔乙己的断腿》
注音:
1、商酌( )2、星宿( )宿舍( )
住一宿( )
3、狗血喷头( ) 4、带挈( )
5、长亲( )6、行事( )
7、腆着( )8、兀自( )
8、绾( )9、轩敞( )
zhuó
xiù
sù
xiǔ
pēn
qiè
zhǎng
háng
tiǎn
wù
wuǎn
xuān chuǎng
解释:
1、现世宝()2、带挈()3、唯唯连声()
4、浑家()5、长亲()6、相公()
7、拙病()8、兀自()9、桑梓()10、相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