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 趣
一、 林语堂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来源:21世纪教育网]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二、词语:
扈(hù)从 手足胼胝(piánzhī) 摩顶放踵(zhǒng) 鞠躬尽瘁
利禄熏心 癖嗜 索然寡味 掮(qián)客术 [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词解 摩顶放踵:从头顶到脚跟都摩伤了。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
通脱自喜:通达脱俗,自己高兴。
掮客术:替人介绍买卖、从中赚取佣金的技术。
三、课文研讨:
《论趣》,林语堂散文集《无所不谈合集》中的一篇精品。
(一)思想内容: 21世纪教育网
1.题目《论趣》中的“趣”怎样解释?
——兴趣。“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有的地方作“趣味”解,如天趣、物趣、人趣等。
2.“通脱自喜”、“适可而止”是什么意思?什么心态?
——大度乐观,在物质待遇上知足长乐。是一种积极、洒脱、无功利的心态。
3.“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中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是什么意思? 21世纪教育网
——知道是这样,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是这样。这里强调目的性不强。 21世纪教育网
4.练习一:
——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关键语句见这三个自然段的开头。
5.归纳主题:
《论趣》这篇散文,站在“通脱自喜”、“适可而止”的人生高度,从求知、启发心智、读书三个方面,解读了人生的“趣”,主张我们去寻此“趣”,加强思想文化修养。
(二)结构:
通读课文,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并归纳大意。 [21世纪教育网]
——第一部分:从故事引出,写古今一般人和圣人贤人有目的的行为动机。
文章本身写得很有趣。开头是一段不长的传说。这中间主要是乾隆皇帝与其扈从的对话,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作者由此转入议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中普遍的现象。但是,作者也充分肯定了大禹治水、墨子摩顶放踵并不为名利而是为理想和信仰,具有积极向上的人世精神(即“利天下”)。作者认为“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跟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禄熏心,就失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便是林语堂人生境界与艺术境界的追求。
——第二部分:写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及其三方面的表现。
这“通脱自喜”、“适可而止”和“趣”是处在同一个境界上的,只要做到前者,后者自然就会产生。作者对“ “这平常说是为一种好奇心所驱使。”这样解释是否真正科学,我们在此就无须去讨论了。
“趣”具体到现实生活中,有三方面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一在求知上要有“趣”。“人生快事莫如趣,而且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都由趣字得来。”这“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认为这“趣”可以与“好奇心”沟通,“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乎这好奇心。好奇心,就是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科学家发现声光化电,都是穷理至尽的趣味使然的。”
二在启发心智上要有“趣”。这“趣”具有多方面的内涵,“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色、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不定。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
三在读书上要有“趣”。要“动了灵机”,“能够知趣”。作者叙说徐志摩和李考克二例,实是针砭现代的机械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当然,这其中的趣味,固然有其一定的文化因素积淀,但在林语堂笔下,也多了一些“玄虚”的成分。“灵犀一点通,真不容易,禅师有时只敲你的头一下,你深思一下,就顿然妙悟了。”这境界可不是一般人,也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 21世纪教育网
(三)写作特点: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
《论趣》这篇散文,本身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练习2、3
——第2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抓住林语堂散文的特点来赏析课文。
——第3题命题意图及参考答案。
命题意图:旨在引导学生从语言的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来赏析课文。
答案说明:参看课文研讨和后面相关材料。 (共28张PPT)
论趣
林语堂
林语堂(1895-1976)原名林和乐、林玉堂,祖籍漳州天宝镇五里沙村,出生于平和县坂仔圩,是著名学者、散文家、小说家。
林语堂介绍:
林语堂介绍: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1922 年获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专攻语言学。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 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 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
林语堂介绍:
1932年主编《论语》 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 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 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林语堂介绍:
1944年曾一度回国到重庆讲学。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任校长。1952年在美 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1966年定居台湾。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1975 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1976年在香港逝世。
一,整体把握
1,标题是”论趣”,文章第几段才提到”趣” 前面是否是偏离题意
明确:
引用传说转入议论道出对人生的看法:名利权色是人生中趣的普遍现象.再说到自己对人生境界和艺术境界的追求,回归到话题:人生乐趣莫如趣.
名利权色也属于趣的一部分
2,以此为例体会林语堂散文的特点:
林语堂文章写的很散,常常是拉拉扯扯 ,纵笔真书.有的有主旨,有的没有主旨,只有一个谈话范围.-----读他的文章,就像海中拾贝,不在乎把握全篇,将那些散落各处的好东西收拾起来就够了.这里要点在散而不破,杂而不芜,漫而不长. 郁达夫因而说中学生若取范本,还是叶绍钧那种”脚踏实地造次不苟”的散文为宜.
林语堂的散文并不讲究整体构思,也不理睬章法或写作规则的权威.他认为:”八股有法,文章无法,文章有法,便成八股.
林语堂同时指出,文章的起承转和等等,循文思自然的波浪涌现而成------自成其曲折崭然之美,不是明堂大庙营造法尺所可以绳范的东西
故林语堂的散文一篇有一篇的格式,一篇有一篇的写法,千姿百态.结构多很随便,也找不出起伏,勾色,呼应等的痕迹,只流动着自然的韵律,散发出粗扑的气息.这是属于林语堂自己的气息,”个人笔调” .
3、文中开头第一段的传说,这中间主要是乾隆皇帝与其扈从的对话,富有知识性、哲理性和趣味性。语言虽然洗练纯粹,却神肖毕现。(要重视文字的运用)
4,阅读4-7段,回答”趣”是什么 趣”与“名、利、色、权”有什么关系
明确: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
这种“趣”是与“名、利、色、权”无关的,作者认为这“趣”可以与“好奇心”沟通。
5、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论“趣”的?
明确:
1)在求知上要有”趣”.
2)在启发心智上
3)在读书上,”要动了灵机””能够知趣”
二,扩展延伸
人生在世,所有的人他们一切活动的动机各不相同。有的人是为了出名,有的人是为了名利,有的人为了争夺权力,还有的人是为了……他们的人生态度和目的也不一样。但如果想达到目的,就必须有兴趣,假如读书而论钟点,计时治学,永远必不成器。要学后有成,就单靠这趣字。趣是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趣是关于启发心智的事,由蒙昧无知,变成知趣的人,而且不大容易出毛病,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名、利、权都可以把人弄得神魂颠倒。只这趣字,是有益身心的。人生必有痴,必有偏好癖嗜。
1,你怎样看待名利色权与趣
没有癖嗜的人大半都靠不住。而且就变成索然无味的不知趣的一个人了。每个人都是想为名为利的,如果一个人为了自己的名与利活着,那么他是很可怕的,如果一个人为了大众的名与利,那不是很好吗?我们活着就应该有兴趣,如果对什么都没有兴趣,那他不就很无聊吗?我对生活有兴趣,对钢琴有兴趣,如果我能有废寝忘食的兴趣,那该多好呀!
2,你同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吗 说说你的看法.
三,仔细品味语句,认真体会林语堂散文语言的趣味性.
1、俗话说爱江山更爱美人,可见爱美人也可以作为一种“趣”。
2、说明名心在凡人的心里是难以消除的。
3、说明“趣”是与好奇心有关的。
4、针砭现代教育,提倡教育要“动了灵机”。也说明了这种境界不是任何人都能达到的。
四,小结:
这篇文章,本身就很有“趣味”,通俗晓畅,娓娓道来。作者以丰富的知识、敏捷的思维和行文中不时冒出的思想火花,给人以美的享受,在“闲适”中透出一股健康向上的气息。
林语堂的幽默
林语堂是著名幽默大师,生性幽默,以致他的风度,他倡导的文学风格与他的创作,都具有幽默的特点,每次演讲也是妙语迭出,常常赢得满堂喝彩,所以,他被人们称为“幽默大师”一点也不过分。
有话就说说完就走
1936年,美国纽约举办第一届全美书展。书展是 由《纽约时报》和全国书籍出版者协会共同主办的。主办者还安排了一次作家演讲的项目,林语堂也在邀请之列。当时,他的《吾国吾民》在美国出版,高居畅销书榜首,他的名字也正风靡美国读书界。美国的读者,正欲一睹他的风采,所以,他的演讲受到读者的欢迎。
轮到他演讲的时候,他不慌不忙地走上讲台,以风趣幽默、机智俏皮的口吻,纵谈了他的东方人的人生观和他的写作经验。
那天,他一反他在欧美大众场合穿西装的习惯,打扮得像在国内一样,穿一身蓝缎长袍,风度潇洒,慧气四溢。热心的听众,被他那娴熟的英语,雄辩的口才,以及俏皮精湛的演讲折服,不断报以热烈的掌声。
正当大家听得入神的当儿,他却卖了一个关子,收住语气说:“中国哲人的作风是,有话就说,说完就走。”说罢,拾起他的烟斗,挥了挥长袖,走下讲台,飘然而去!
听众被他这个举动弄得瞠目结舌,好些先生,太太,女士,小姐们,早就拟好腹稿,准备待他的演讲结束后,举手发问呢,却没有想到他这个东方人,招呼也不打一声,就这么讲着讲着,人不见了,而他却用这个幽默的方法避开了一场复杂的对话。
林语堂特别重视演讲。他不仅认为,演讲(尤其是对群众的演讲)必须像女孩子穿的迷你裙一样,愈短愈好,千万不要像老太婆的裹脚布,又臭又长;还认为,一篇成功的演讲,必须事先要有充分准备,才能到时有优良的表现。他说:美国总统林肯最有名的葛底斯堡演讲,就是事先作了充分准备,而演讲结束后,又让人看不出有准备的功夫,他认为这是成功的演讲,因此,林语堂最反对临时请人演讲,尤其是在吃饭的时候,临时请人讲话,令人措手不及,那是多么窘相的事呀!
吃了以后你得演讲一番
有一次,他到一所大学去参观。参观后,校长请他到大餐厅和学生们共餐。校长认为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就临时请他和学生讲几句话。林语堂很为难,无奈之下,就讲了一个笑话。
他说,罗马时代,皇帝残害人民,时常把人投到斗兽场中,给猛兽吃掉。这实在是一件惨不忍睹的事!可是,有一次皇帝又把一个人丢进斗兽场里,让狮子去吃。这个人胆子很大,看到狮子却不十分害怕,并且走到狮子身旁,在狮子身边讲了几句话,那狮子掉头就走,也不吃他了。皇帝觉得很奇怪,狮子为什么不吃他呢?于是又让人放一只老虎进去。那人还是毫无惧色,又走到老虎身旁,也和他耳语一番。说也奇怪,老虎也悄悄地走了,同样没有吃他。皇帝诧异极了!怎么回事?便把那人叫出来,盘问道:“你究竟向狮子和老虎说了些什么,竟使它们不吃你呢?”
那人答道:“陛下,很简单,我只提醒它们,吃我很容易,可吃了以后,你们得演讲一番!”
说罢就坐下了。哗,顿时全场雷动,得一个满堂彩!校长却弄得啼笑皆非。
五,补充资料:
——商器:《我的散文观》高洪波先生说:“散文应是一种很随意的文字。”(高洪波《平静出散文》)我非常赞同。所谓随意,我的理解是: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必拘泥于一孔之见、一定之规。不能说只有卞毓方、李存葆的主旋律散文是好的,而张爱玲、徐志摩的小资情调就不好。作者、读者和我们的文学不仅要余光中的壮丽如画,也要张小娴的小家碧玉。不仅要朱光潜、叶圣陶的的庄重严谨,也要辜鸿铭、李宗吾的油滑刻薄。
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任何形式任何内容的“好”散文,但说到偏好,我更喜欢梁实秋、林语堂的亦庄亦谐融知识性、趣味性、闲适性于一体的散文,来点贫嘴式的调侃则更好。
文能载道,但这个“道”,在当下这个崇尚个性且多元价值观共存的时代,并无大效。越来越多的读者更关注作品的娱乐性、消闲性。任何散文作者想通过自身的作品以提升他人认知和道德水准的做法都是不切实际的。作者并不比读者高明,那种自以为掌握了人类道德和写作法则的作者,只能是让读者感到可笑。
林语堂有名的一句话是:既然人生本质是悲剧式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善待它,去努力地创造一种快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