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6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壹
防弊之政
防弊之政——前朝之弊
材料一:“五十三年之间,易五姓十三君,而亡国被弑者八,长者不过十余岁,甚者三、四岁而亡。”
——欧阳修《欧阳文忠全集》
节度使势大
军阀割据
帝王易姓
政局动荡
材料二: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盘踞一方,往往兼管数郡。
——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防弊之政
材料三: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
问题一:赵宋王朝建立之初采取何种防弊之政?
雪夜访普图
夺其权、制钱谷、收精兵
防弊之政——分散地方权力、强化中央集权
夺其权
中央派文官出任各州长官,
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
制钱谷
收精兵
设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
赋税大部分上交朝廷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
守内镇外,定期更换驻地
文官担任
通判监督
四监司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崇文抑武
政权
财权
军权
防弊之政——削弱相权、巩固皇权
二府三司制
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历代科举取士数量统计表
——邓小南:《王安石与他的时代(二)》
分化事权、崇文抑武(文官治国)
北宋中央权力分配示意图
防弊之政——利弊得失
材料五:今内外上下,一事之小,以罪之微,皆先有法以待之;极一世之人志虑之所周浃,忽得一智,自以为甚奇,而法固已备之矣,是法之密也。虽然,人之才不获尽,人之志不获伸,昏然俯首一听于法度,而事功日隳,风俗日坏,贫民愈无告,奸人愈得志。
——(南宋)叶适《水心别集》卷10《实谋》
问题二: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宋朝防弊之政利弊得失?
政权稳定、国家统一
“三百年内无内乱”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制度僵化,危机严重
材料四: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丝牵绳联,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方数千里,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于殿陛间……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唯恐不及。
——(北宋)苏洵《嘉佑集》卷1《审势》
贰
新弊丛生
新弊丛生——对外之积弱不振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学生讨论: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为什么?
澶渊之盟1004年
1、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以“助军旅之资”;
2、双方沿边州县各守境界,严格制止对对方的非法侵入;
3、双方不得接受对方逃亡人员,对逃亡人员人必须遣返;
4、双方交界处不得增修针对对方的军事设施;
5、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6、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
材料六:宋真宗时,文武百官9700人,宋仁宗时增至17000人,宋英宗时增至24000人,这还不包括正官之外等候差遣空缺的候补官僚......官不管事,却享受极优厚的俸禄,有正俸、禄粟、春冬服、从人衣粮。
——樊树志《国史概要》,第208页。
新弊丛生——对内之积贫难返
冗官
冗费
冗兵
积贫
——据王马臣《“易进难退”的兵制与北宋前期之冗兵》
积弱
叁
治
弊
之
法
治弊之法——文官改革
范仲淹
王安石
宋仁宗年间
庆历新政
宋神宗年间
王安石变法
愿为天下忧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
治弊之法——文官改革
材料七: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矻
矻焉穷日力,继之以夜,
而不得息。
使上自朝廷,下及田野,
内起京师,
外周四海,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不安居。
——司马光《传家集》卷60《与王介甫书》
富国
强兵
取士
农
商
兵
士
青苗法
均输法
征兵制
改革科举
方田均税法
市易法
保甲法
募役法
将兵法
保马法
问题三:王安石针对士农兵商的措施有哪些,目的是什么,产生了哪些影响?
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达到富国目的,但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未实现强兵目标。
治弊之法——武将救国?
敢当天下事
绍兴和议
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则天下平
。
——岳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抢掠;撼山易,憾岳家军难
小结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一、防弊之政
1、前朝之弊
2、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3、削弱相权、巩固皇权
二、新弊丛生
1、对外之积弱不振
2、对内之积贫难返
三、治弊之法
1、文官改革
2、武将救国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谢谢(共15张PPT)
国别
开国皇帝
原官爵
五代
后梁
朱
温
梁
王.宣武节度使
后唐
李存勖
晋
王.河东节度使
后晋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刘知远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后周
郭
威
邺都留守
十国
南楚
马
殷
楚
王.武安节度使
吴越
钱
镠
吴越王.镇海节度使
前蜀
王
建
蜀
王.西川节度使
南吴
杨
渭
吴
王.淮南节度使
燕
刘守光
燕
王.卢龙节度使
南汉
刘
岩
南海王.清海节度使
南平
高季兴
南平王.荆南节度使
闽
王延钧
闽
王.威武节度使
后蜀
孟知祥
蜀
王.西川节度使
南唐
李
升
齐
王.镇海节度使
军阀割据
武将专权
政局动荡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武将
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殿前都指挥使司
三
衙
枢密副使
文臣
枢密使
枢
密
院
“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上下相维,不得专制。”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6
杯酒释兵权
强干弱枝
更戍法
设枢密院
——根据《宋史·卷一八七·志第一百四十》绘制
内重外轻
杯酒释兵权
强干弱枝
更戍法
设枢密院
内重外轻
鉴五代弊政
削武将兵权
“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
——蔡襄《端明集》
重文轻武
集权中央
集权君主
太宗尝谓宰相曰:今四方无虞,与卿等谨守祖宗经制,最为急务。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4
一:立祖宗之法
臣观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财用大数都约缗钱六千余万,养兵之费约五千万,乃是六分之财,兵占其五。
——陈襄《论冗兵札子》
……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令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
冗兵、冗费
冗官
积
贫
积
弱
(1038-1227年)
(916-1125年)
(960-1127年)
辽、宋、西夏
1005年,《澶渊之盟》。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
1044年,宋夏和议,宋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元昊对宋称臣。宋每年与西夏“岁赐”绢15万匹、银7万两、茶3万斤
范仲淹
庆历新政
明黜陟(严明官吏升降)(吏治方面)
抑侥幸(限制官僚滥进)(吏治方面)
精贡举(严密科举取士)(吏治方面)
择官长(慎选地方长官)(吏治方面)
均公田(官员等级职田)(吏治方面)
厚农桑(重视农业生产)(经济方面)
修武备(整治军事战备)(强兵方面)
减徭役(减轻人民负担)(经济方面)
推恩信(落实惠政信义)(法治方面)
重命令(重视朝廷号令)(法治方面)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约前代帝王之道,求今朝祖宗之烈,……庶几法制有立,纲纪再振。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二:变祖宗之法
领域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募役法
纳钱代役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
均输法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强兵
实行“省兵”措施,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
推行强兵措施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主要改变科举考试的内容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熙宁三年(1070年)御史中丞吕诲控诉王安石变法十大过失,
神宗贬王安石为地方官。
熙宁四年(1071年),开封百姓为逃避保甲,出现自断手腕现象。
熙宁七年(1074年)春,天大旱,久不雨;安上门监郑侠绘《流民图》以告急文件特进;同年四月,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亦向神宗哭诉“王安石乱天下”。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绍圣绍述
恢复新法
元祐更化
尽废新法
靖康之变
北宋灭国
宋人议论未定,金人已然过河
南宋疆域及周边政权图
(1115-1234年)
(1038-1227年)
(1127―1279年)
三:循祖宗之法
自汉唐以来,家法之美,无如我宋。
圣朝家法,宏远深长,质诸三代而无愧。
我宋立国大体,兵力虽不及于汉唐,而家法实无愧于三代。
南宋刘松年
《中兴四将图》
岳飞
张俊
韩世忠
刘光世
岳家军
“莫须有”
题临安邸
[南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和议
时间
内容
绍兴和议
1141年
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25万两、绢25万匹,称为“岁贡”
隆兴和议
1164年
仍维持《绍兴和议》后的疆界;南宋不再对金称臣,改为叔侄关系;宋每年向金朝缴纳白银和绢各缩减至20万两、匹;宋割商、秦两州给金
嘉定和议
1208年
宋金改为伯侄之国;岁币绢、银各增至30万匹、两;犒军钱300万贯;维持原来边界
结合两宋的整体历史情形,谈谈你眼中宋朝的“祖宗之法”?
防弊之政——立祖宗之法
内忧外患——变祖宗之法
偏安江南——循祖宗之法
思考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