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及解析(浙江卷)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及解析(浙江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6.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0 08:40: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1年高考语文真题试卷及解析(浙江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各种春菜在田间地垄悄然探出头,娇弱的身姿轻轻摇曳(yì),而稚嫩的豌豆尖更是惹人喜爱,叶子清澈通透如翡翠薄片,茎上嫩须迎风轻颤(chàn),引逗着人们去采撷。
B.创新型国家建设不是一蹴(cù)而就的,需要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摒(bǐng)弃拜金主义,以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精神,帮助青少年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坚的人才。
C.《典籍里的中国》用追根溯源、旁证博引的方式驰骋(chěng)上下五千年,从文明的起源讲到现代传承,让观众眼界大开,堪称当下文化节目的扛(gāng)鼎之作。
D.那些或坐落于安静的小镇古街、或藏身在喧嚣的商业密林的个性实体书店,在充满竞争的时代执拗(niù)生长,规模不大却洋溢着审美情趣,足以让灵魂片刻栖(qī)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甲】中国传统工艺设计注重“材美”“工巧”“器雅”,古人对于器物的形状、质地、色彩的追求可谓孜孜不倦。一件器物,可以拙朴到浑然天成、不露声色,也可以繁复、精美到无以复加。【乙】“过去的生活,一切都很慢”,因此无论是天潢贵胄,还是黎民百姓,家里或许都会有几件称心如意的工艺品,点缀他们的“慢生活”。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温度的传统工艺家具与器物,除了留存在一些宫殿、宅第、民居中,还在热衷传统工艺设计的美术家手中不断传承。【丙】家具、器物、雅玩里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虔诚态度。
2.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孜孜不倦
B.不露声色
C.或许
D.留存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甲
B.乙
C.丙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一些平台正通过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升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用户不但能享受到更低价格和更新鲜的农产品,还能促进农民增收以及通过再投资改善生产。
B.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自觉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为中国价值更受世人尊重而砥砺前行。
C.近期,公安部门联合主要媒体网站持续推出反诈骗系列报道,不断加强社会宣传,扩大宣传精准性,构建立足社区、覆盖全社会的宣传体系,掀起全社会共同反诈骗的热潮。
D.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应该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制定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措施,鼓励大学生、城市在职科技人员、退休人员积极参与。
4.下列各句中,表达不得体的一项是(3分)(  )
A.使用公筷广告语:长筷短筷,筷筷都是你我的爱。
B.论文答辩致谢语:感谢聆听,敬请专家评委指教。
C.垃圾分类宣传语:各得其所,细微处的文明之光。
D.经典阅读推荐语:智慧火源,值得为之付出热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近年来,各种题材的微纪录片大量涌现。从养胃的美食到养眼的国宝,从感人的抗疫故事到热血的脱贫奇迹,从平凡的剃头匠到伟大的人民英雄,微纪录片以小切口、短时长记录真实、探索未知,呈现自然,关照社会,在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新时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美食类纪录片向来最受欢迎。如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不仅带观者吃遍全国各地,短片中更有故事有乡愁,一句“只需早起,你就能找到故乡”不知打开了多少人的味觉记忆。美食养胃,国宝养眼。2017年,《如果国宝会说话》横空出世,该片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明,将精美与精彩浓缩在5分钟的短片中,推出之初便引爆相关话题,“国宝热”持续至今。
微纪录片这一新型纪录片形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到每个人的身边,记录典型人物,宣传地方风物,传承文化记忆,聚焦特别主题,定格了多彩中国的一个个精彩瞬间,用镜头把各地的亮色呈现给相对固定在一地的受众,以小角度记录人生和社会百态,为时代画像。
(1)给上文拟一个标题。不超过15个字。(2分)
(2)“真实性”是微纪录片的基本要求。根据上文,谈谈对微纪录片“真实性”的理解。要求:语言简明、准确。(4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我们读到的散文多数充满回忆的味道。一次旅行、一场际遇、一位亲人、一只宠物……写作者回到书桌在回想之中开始写作。当然有着具体的情节、场景和片段,但写作者的视角,往往是从终点望向来路;读者清楚或隐约地知道,一切,属于过去完成时态。
我想特别强调这个词:时态。
我们假设,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是从1排列到10。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甚至只有345的部分,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小说的情节不断走动,我们仿佛听到金属指针每分每秒制造的尾音,悬念和陡峭的转折随时随地酝酿其中。
散文通常如何处理时序呢?是站在终点位置平行回望,从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无论1和10之间相距多远,我们总是忙于在事件结束之后,开始“事后诸葛亮”地讲道理。当小说的时态进行自如变换的时候,作家需要跃起,跳离原地,这时出现了平面之上的点,使叙述多维和立体。许多散文写作者相对懒惰,缺乏弹跳的运动能力,作品平铺直叙,相当于扁平的二维世界。一切,只是为一锤定音的“道理”做铺垫,所以对从1到10的整个过程。往往进行潦草而剧烈的概括,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只剩干燥、单调和基础的维生热量,却丧失了新鲜的水分和味道。这样的散文写作,形同制作标本。
正在进行时的好处是什么?把读者凌空抓起来,直接扔进叙述的情境中。即使是回忆体小说,也强调情节和细节带来的效果逼真的还原体验。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也许散文更多跟个人经验相关,经验都是过去的,而我们又急于把经验中的“道”提炼出来。
所谓进行时态的散文写作,不仅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一种思维方式。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说的借鉴吗?我认为不是。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随着散文表述时态的变化,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就不像过去那么四平八稳,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转。少了定数,多了变数;不是直接揭翻底牌,而是悬念埋伏;更注重过程和细节,而非概括性的总结。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它不像数学一样有着公式和标准答案,而是具有难以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尔是唯一的,过程也依然能有多种、多重、多变的解决方案。
我们都知道散文上手不难,写好并不容易。散文的耗材严重。人生的经历密如丛林,开始做家具,很快只能做筷子,后来就只够做牙签的,最后干脆没柴烧了。假设我们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就能够更“环保”地使用材料。进行时态式写作,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部分缓解散文的资源性匮乏。
??就像散文长度的变化不仅是字数的叠加,而且带来了重要的结构之变一样,我认为时态之变,也会为散文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以正在进行时态写作!对于写作者来说,散文不仅有终点的视角,也有途中的视角;对于读者而言,散文时态的改变,使他们的角色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散文要表现“此时此刻”,这使我们不会忽略沿途的风景;“现在”,连接过去的屐痕,也指向未来的光亮。
(周晓枫《散文的时态》,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进行时态”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他们可以带领读者在仿真的叙述情境中体验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逼真效果。
B.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使散文更像小说,并使散文的场景、结构、节奏都发生相应改变,它既是一种手段,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C.以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写作者的叙述不再四平八稳,作品也不再平铺直叙;读者的角色也有改变,从旁观到参与,从被告诫到共分享。
D.表现“此时此刻”,叙写“现在”强调细节描写和内容虚构,这些是散文创作者所追求的境界,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进行时态写作。
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创作应该遵循“冰山理论”,通常从故事的中间起笔,甚至只有情节的主要部分,将故事的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文字之中,使情节曲折有致。
B.散文时态改变之前,写作者通常会按事件发生的完整顺序从1到10按部就班地重述,作品反映的是扁平的二维世界,整个写作形同制作标本。
C.文学不同于数学,没有公式和标准答案,有的是难以概括的美妙的可能性;即使答案偶尔是唯一的,过程也不会只有一种解决方案,这就是文学的魅力。
D.散文时态的变化,可以改变散文的构思和表达方式,可以为读者带来更为生动而复杂的审美体验,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部分缓解散文资源性匮乏状况。
9.上文所说的“叙述多维和立体”在小说和散文中有哪些表现?(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20分)
麦子
红柯
他们住在祖国边疆旷野中的土房子里,要一直守护下去。不管是谁,问他们搬不搬走?他们都说要住下去。当然了,老婆婆的回答要平和一些:“搬走怎么办呢?你前脚走,草就后脚跟过来,这儿的草有多凶哇,你刚转个身,他们就爬到窗户上,往屋里钻。”老头脾气躁:“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老头总以为他住的是宫殿。
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风大。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的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窜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兽似的嗥叫。风嗥叫起来,地都动呢。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他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芬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麦子在老婆婆掌心里颤动。
老婆婆的手黄巴巴的,长满了像豆子一般的金黄的茧,那些茧豆真大呀,又圆又壮实,比麦粒大,比麦粒好看,就像一颗小太阳。大漠的太阳都这样子,小小一点,原野就像合起来的手掌,太阳在金色的指缝间回落。有时太阳会挂在树梢上,挣扎半天也挣不脱,把树都拉弯了,茂密的树梢牢牢的抱着太阳不肯松手,就像一个粗野的汉子紧紧抱着他心爱的女人。
老婆婆的额头闪动着快乐的光芒,发出梦呓般的叫声:“长高了,长胖了。”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麦粒肥肥胖胖,软乎乎的,就像刚出生的婴儿。老婆婆用手轻轻拍打着:“哭啊哭啊,快哭上一声。”
老婆婆曾生过一个孩子,那孩子夭折了。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生过孩子。
那时,他们年轻力壮,老头自己动手做了几只木碗,换了一口大锅,好像他们要生一大群孩子。她说:“拿什么养活他们呀?”丈夫自豪得不得了:“咱们这里,想要多少娃娃就有多少娃娃。”丈夫大手一指,外边是辽阔的原野。
旷野无边无际,伸向远方,好多年以后,从大城市来的洋学生把这辽阔的土地叫太平洋。
老头不知道什么太平洋,老头只知道他要养许多娃娃,老头就从太平洋开始的地方垦荒。老头端簸箕①把金黄的麦种大把大把撒出去。那正是落日时分,泥土波涛汹涌就像沸腾的金属。老头的手臂跟鹰一样伸向苍穹,把落日给遮住了,手臂粗壮的黑影投落到地上,随即发出一阵粗重的刷刷声。麦种的大网捕获了土地,肥大的土块跟鱼群一样跳起来,向四周奔窜。太阳落下去,麦子升起来。
老头端者空簸箕,眼睛充满梦幻般的光芒。
那年,他去团部接受重要任务。他已经30岁,他在农场最偏远的地方开荒种地,领导想起了他的婚姻问题。传他去团部的重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个问题。他骑马跑了三天三夜,赶到团部。他喊报告进去的时候,政委正给一个青年女子谈话,政委的脸色不太好看。那女子却眉是眉眼是眼,长得很好看。他都看呆了。女子不看他,他看人家。政委说:“怪我无能,没把工作做通。”漂亮女子转身走了。他劝政委别生气:“那么漂亮的女子根本不适合我。”政委吃惊地看他,他说:“我那地方需要结实的女人,跟马一样结实的女人。光漂亮不中用。”政委说:“你要身体棒的,还真有一个,长相差些,心灵绝对美。”
他很快就见到那个大块头女人,他们在猪圈见面的,她是炊事班长,兼管猪圈。她接触过好几个男的,都没谈成。她跟猪呆在一起,那些猪个个肥壮无比。大家发出惊叹:谁跟她过日子,谁就能肥壮起来。就是没人动这个念头。他们见面,她就说:“你这么壮,你还来找我。”他说:“谁不想壮。”“你想壮?”“我想壮。”“你找对人啦。”
他们就这么说好了,她跟他走。她骑上团部最好的大白马,跟他走了。
走进荒漠她就显出优势,她在空旷荒凉的景象中亮丽起来,他不停地看她,他故意把她让到前边,她圆浑浑的长脖子跟枯死的胡杨打个照面,胡杨就亮起来。坚实的木纹显得很清晰。他整个庞大的身躯一下子让大荒漠充满了生机。
女人和骏马走在太阳的谷地里,女人就像起伏的群山。他没想到他能娶这么大一个媳妇儿,一个顶三个。
“你说我一个顶三个。”
“三个女人才顶你一个。”
“从来没人这么说过我。”
“我是你男人才这么说你。”
“你是我男人,你就天天这么说我,我喜欢你这么说我。”
跟那个年代所有的边疆故事一样,他们的洞房在地窝子里。他们说:“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麦子生长的样子就像太阳升起来……
长满谷地的麦子,大片大片的麦子……太阳落下去,麦子长起来。
老头端着大簸箕,麦种撒光了,簸箕里还有泥土的光芒。“我把泥土的光芒端回来啦。老婆子开门啊。”泥土金闪闪的,老婆婆被吸引住了。
“我们是簸箕命。”
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老婆婆搓开一只麦穗,搓出几十颗胖乎乎的麦粒,轻轻拍打着:“哈哈我有这么多孩子。”
(有删改)
[注]①簸箕:用竹篾或柳条编成的器具,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用来簸粮食等。
10.第二自然段描写环境有何用意?
1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12.小说用多种风格的人物语言塑造了主人公多方面的品格,试作分析。
13.探究“麦子”在全文中的作用。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20分)
答谢景山①书
[宋]蔡襄
襄顿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数十篇,其间景山所称道而仆所不愿为者,因事往问,幸而时中,欲景山思而从之,不敢陈于文辞也。近蒙示书,盈千百言,引嗆称类,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终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过之大者也。
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语于人,今而曰:“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某谓由道而学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与其诱人于文,孰若诱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书主文辞而言,故有是云。襄岂敢鄙文词哉?顾事有先后耳。襄之为文,无能过人,其句读高下,时亦类乎古人,无足怪也。
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务以文词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为无枉。古之人重其自进,我仕且困坠,求知于人无愧。”又云:“有数顷田,必归耕海上。”景山何乐于自进,而勇于自退乎?是未离乎躁也。妾者易进而难退,狷者难进而易退,妥与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进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进为比,苟有异于襄之说,虽前世重人,襄不从矣,其称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而鲁侯,斯二各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颠踬,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愤意外之横辱。”斯亦景山未之思与?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贤者之规,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贤者之说,吾畏而且愧焉;其言异于是,吾将悯之,岂瑕受而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愤之心日益损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苟也,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如景山且不能见信,尚何望于众人?虽然,襄无求信于人,自信甚明白。身之穷泰。不得而知之,为学远近,力穷则已,其所自信者,不却行而利动也。今日视前日,犹能乐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虑益广,岂肯舍所乐而从所恨哉!
与景山别久,思一相见,以道所怀,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不宣。襄顿首上。
(选自《全宋文》)
[注]①谢景山:谢伯初,字景山,晋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进士,官许州法曹,有《谢景山诗集》。②佛肸(xī):人名,与孔子同时。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特唱于人
唱:称道,赞扬。
B.某尝病景山好称学韩杜笔
病:批评,不满。
C.君子皆不由也
由:遵循,遵从。
D.而恨其所不至
恨:遗憾,后悔。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困于道者多矣
移其粟于河内
B.委乎天而待用者也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
其翼若垂天之云
D.以道所怀
作《师说》以贻之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体现,对谢景山沉溺文辞,倒置文道的写作倾向,抱有质疑、商榷的态度。
B.谢景山年过四十、仕途不顺,感叹世间少有知己伯乐,怨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进,却又轻言放弃,常常急躁不安。
C.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增进才识,不轻易为他人言语议论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进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
D.本文采用逐层辩驳的手法,表达作者淡泊名利、乐学自信、温厚雅正的处世态度。行文真诚坦荡,理直气刚,措辞精确凝练。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为非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师其意,又师其辞,何患?且嗜退之文辞,欲诱人同所乐也。
(2)襄又复而读之,益悲,岂行己之谬与?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8分)
意难忘?山家
[清]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癭尊:即瘿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9.词中“衰翁”的身份是 
 。下片中“ 
 ”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
20.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
(三)根据《<论语>选读》所学,结合下面材料,完成21-22题。(6分)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论语?阳货》)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
21.(1)第一则材料中,孔子教育弟子要爱人;在“颜渊、季路侍”章中,孔子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向,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2)第二则材料中,孔子说憎恶四种人,另举一个孔子“恶人”的例子。
22.有观点认为,第三则材料中的“能好人,能恶人”,就是“能够使人有好名,能够使人有恶名”。试举例分析。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6分)
(1)曾子曰:“ 
 ,任重而道远。 
 ,不亦重乎?”(《论语》)
(2)哀吾生之须臾, 
 。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3)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李白《蜀道难》)
(4)春花秋月何时了? 
 。 
 ,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李煜《虞美人》)
(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杜甫《旅夜书怀》)
四、作文(60分)
12.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A项,摇曳(yè);B项,摒(bìng)弃;C项,旁征博引。
2.【答案】B
【解析】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不露声色:不动声色。或许:也许。留存:保存,存放;事物持续存在,没有消失。
3.【答案】C
【解析】C项,“不仅仅蕴藏着中国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且不断革新的丰富技法;更折射出中国人对幸福生活的虔诚态度”中分号错误,根据“不仅仅……更……”这组关联词语可知,这两句话属递进关系,而分号表并列,因此应改用逗号。
4.【答案】D
【解析】A项,结构混乱,“用户”放在“不但”前面,中途更换主语。应改为“不但能使用户享受到更低价格和更新鲜的农产品”。B项,成分残缺,缺少宾语中心语。应改为“承担起调动各种文化力量、科技力量和市场力量的责任”。C项,搭配不当,“扩大”和“精准性”不能搭配使用。应改为“提高宣传精准性”。
5.【答案】B
6.【答案】(1)“微纪录片:小视角呈现多彩中国”或“为时代画像的微纪录片”。(2)①内容真实。如:取材于百姓日常或传统文化。
②手法写实。如:用乡愁情结唤醒美食共鸣;用文物讲文物,用文明梳理文明。
【解析】(1)选文主要介绍了微纪录片在讲好中国故事、书写新时代方面发挥的作用,因此可以拟写标题为“微纪录片:小视角呈现多彩中国”或“为时代画像的微纪录片”。
(2)根据原文“从养胃的美食到养眼的国宝,从感人的抗疫故事到热血的脱贫奇迹。从平凡的剃头匠到伟大的人民英雄”等可知。微纪录片是在记录中国故事。无论是抗疫故事、脱贫奇迹,还是剃头匠、人民英雄,这些题材都来自传统文化或百姓的日常生活,内容都是真实可靠的。根据“微纪录片《早餐中国》,不仅带观者吃遍全国各地,短片中更有故事有乡愁”“《如果国宝会说话》横空出世,该片用文物讲文物,用文物梳理文物等可知,微纪录片主要记录人生和社会百态,刻画时代脉络,记叙手法是写实的。
7.【答案】C
【解析】A项,“散文家和小说家一直掌握着运用进行时态写作的技术手段”错误。原文第五段说的是“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B项,“进行时态的特点是能借鉴小说的写法,使散文更像小说”错误。原文第六段说的是“现在有些散文为什么写得像小说,是对小说的借鉴吗?我认为不是。问题的核心在于进行时态的介入”。D项,“强调细节描写和内容虚构,这些是散文创作者所追求的境界,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以进行时态写作”错误。由原文第五段“即使是回忆体小说,也强调情节和细节带来的效果逼真的还原体验。小说家要带领读者在丰富、复杂、紧张、多变的仿真景况中做出临场反应。而这种技术手段,似乎被散文所遗忘”可知,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强调散文写作应该重视细节描写和内容虚构;根据全文可知,作者只是论及在散文写作中加入进行时态的好处,并没有说必须以进行时态写作散文。
8【答案】A
【解析】“小说创作应该遵循‘冰山理论’”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其至只有345的部分,前史和尾声都隐藏在露出的冰山之下;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也是常用手段”可知,作者并没有给出小说应该如何创作的观点,只是列举了小说创作中常用的手段。
9.【答案】①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②有意外,有翻转。③重过程,多视角。
【解析】根据原文第三段“小说从中间起笔很常见……也是常用手段”和第四段“当小说的时态进行自如变换的时候……使叙述多维和立体”可知,在小说中,时态的自如更换使得小说叙述多维和立体,而顺序的颠倒、错位与叠加是小说实现时态自如的常用手段。根据原文第七段“散文以正在进行时态来构思和描写……可能出现突然的意外和陡峭的翻转”可知,在散文中,常常会用突然
的意外和陡峭的回转来进行构思和写作。根据原文第七段“少了定数,多了变数……而非概括性的总结”可知,散文的创作非常重视过程;根据原文第九段“我认为时态之变……从被告诫到共分享”可知,时态的变化会使散文增添许多丰富的视角,从而让读者真正参与到作品之中。
10.【答案】①交代背景,写环境的恶劣,突出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难。②衬托人物,用环境的忍劣衬托主人公守土的顽强精神。③暗示主题,通过写整天乱跑的风“挨打”,揭示坚守边疆土地的重要性。
【解析】由“房子又矮又小。房子高不起来,房子周围的树就不怎么高。这儿的树都是矮个儿,都是那种憨厚的榆树,树杈很多,叶子很密,就是长不高”可知,边疆环境恶劣,突出了守护边疆荒漠土地的艰辛与不易。由“树像绿狮子,毛发纷乱,疯狂地扑打风,风疼得满地打滚,窜到天上,发出长长的哨音,又跌落到洼地里发出猛鲁似的嗥叫”可知,此处将树比作“绿狮子”,写其“疯狂地扑打风”,更写出边疆环境的恶劣,衬托出老婆婆和老头守边疆荒漠的顽强精神。由“老头吓唬老婆婆:‘树抽打它们呢,树是老天爷的鞭子,老天爷要抽它们,它们只能哇哇乱叫。’老婆婆战战兢兢:‘老天爷为啥抽它们?’老头说:‘谁让它们乱跑,老天爷可容不得谁整天乱跑。’”可知,此处通过主人公之间的对话,以独特的视角和语言揭示了坚守边疆土地是重中之重的主旨。
11.【答案】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士的强烈意识。②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悦。③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解析】原文中“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将老婆婆比作“一头金色的豹子”,形象生功地写出了老婆婆在麦田里拔稻穗的敏捷;同时,也写出了她战胜边疆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与守护荒漠土地的坚定的意志。原文中“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将老婆婆摸麦穗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金灿灿的麦田的美好,流露出老婆婆对麦子的喜爱,也体现出地对丰收的喜悦。原文中“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运用了象征的表现手法,以麦子发出“金光”象征守护边疆荒漠的无限希望。
12.【答案】①质朴的语言,塑造主人公长期守土的坚毅品格,如作品第一自然段中的人物语言。②诗化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乐观品格,如“我们种的是太阳”。③含蓄的语言,塑造主人公大美不言的奉献品格,如“我们是簸箕命”。
【解析】由“搬走怎么办呢……”“往哪搬?我搬走你住呀”可知,老婆婆和老头之间的对话平实质朴,突出了二人守护边疆荒漠时间之久,表现出二人的坚毅性格。由“我们虽然住的是地窝子,但我们种的是太阳”可知,在失去自己的孩子后,老头和老婆婆将麦子视为自己的孩子,对其细心呵护;虽然居住的环境极为艰苦但他们依然乐在其中,说自己种的是太阳,体现出二人内心的积极乐观,由“我们是簸箕命”“他们伸出手,手指蛋上指纹的纹路,没有一只斗,全是簸箕。斗才聚财,簸箕不聚财。老婆婆说:‘咱不要财。’”可知,他们夫妻二人一直为边疆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赞扬了二人的奉献精神。
13.【答案】①是全文的主线结构上串联全文。②象征守护边疆的这对夫妇旺盛、顽强的生命力。③揭示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
【解析】“麦子”不仅是文章的标题,同时也是文章的线索,是全文的主线。文章多次提到的“麦子”发出的金光,象征着守护荒漠的希望,同时也代表着夫妻二人不畏艰苦、坚毅顽强的精神。文章主要对两位主人公扎根边疆拓荒产粮一事进行了详细叙述,揭示了他们扎根边疆拓荒产粮就是为守土作贡献的主题,表现出作者对边疆守土工作者的敬佩和赞美之情,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14.【答案】A
【解析】A项,唱,通“倡”,倡导。
15.【答案】D
【解析】A项,介词,被/动词,到。B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C项,连词,如果/动词,像。D项,连词,表目的,来。
16.【答案】C
【解析】C项,“作者希望谢景山能潜心向道”错误。根据原文第二段“是故道为文之本,文为道之用”可知,作者认为“道”是“文”的根本,“文”是“道”的实际运用,应将“文”和“道”相结合。
17.【答案】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解析】作答时,将所给句子整体阅读一遍,联系上下文及标志性词语进行断句。“盖”“抑”是句首语气词,其前应断开。“也”表判断,一般用在句末,其后应断开。“焉”是语气词,用在句末,其后应断开。“今虽谆谆其词”句意为“今天(我)虽然恳切地说了这些话”,结构、语意完整,“词”后应断开。“诚以为非是”中的“非是”照应上文“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其后应断开。故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为“今虽谆谆其词/非求胜于景山/盖陈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为非是也/诚以为非是/幸亦语焉/襄不敢惮烦于屡告也”。
18.【答案】(1)(我)学习他们的精神,又学习他们的文词,还担心什么呢?并且(我)爱好韩愈的文章,想诱导他人与自己一样喜爱。
(2)我又再次读信,更如感慨,难道是我立身行事的差错吗?
19.【答案】隐士(农夫)
烂漫
【解析】根据“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可知,词中对“衰翁”种柳浇瓜的日常劳作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由此可知“衰翁”应是一位享受田园生活的隐士或农夫;根据“喜去年、山田大熟,烂漫生涯”可知,词人在词作的结尾用“烂漫”一词点出了山家的生活状态。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隐士(农夫)”“烂漫”。
20.【答案】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富,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
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衰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
【解析】本词的上片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清新淡雅的田园山居图。上片写景采用了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的空间顺序,让读者从远望云雾缭绕的村落,到慢慢走进村落,移步换景,欣赏苍藤、翠竹、梅花等村内之物,使写景富有层次感;上片描写的景物意象丰富,色彩和谐,如“苍藤老干”“翠竹明沙”,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明净清幽的画面;“苔径逐篱斜”以动写静,使山居人家的生活更显得静谧、闲适。本词的下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艺术手法,将“衰翁”与“健饭"进行对比,将“霜后橘”与“雨前茶”的颜色进行对比,突出了山家生活的愉悦、多彩。词中描写山家生活多采用平实质朴的语言,很少使用华丽的辞藻,只说“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虽简单却不失韵味,将山家的轻松闲适、自得其乐生动地表现了出来。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出答案即可。
21.
【答案】(1)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2)如:①乡原,德之贼也。②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析】(1)根据题干“‘颜渊、季路侍’章”可知,此句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为:颜渊、季路侍。子曰:“
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段材料中孔子让颜渊和子路谈论自己的志向,在学生说了以后,孔子也表达了自己“爱人”的志向,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解答时,应结合日常的积累和题干要求作答。《论语》有多处记载了孔子对某类人的厌恶。如《论语·阳货》中“子日:‘乡原,德之贼也。’”乡原指貌似恭谨,实际品与流俗合污的人。孔子讨厌这种人,认为他们言行不符。《论语·学而》中“子日:“巧言令色,鲜矣仁。’”孔子表达了对巧言令壹色的人的厌恶,他认为花言巧语、面貌伪善的人,仁德是很少的。
22.【答案】仁者评定某人品质的好与坏,都可以被普遍认同,这样的评判具有道德权威性,会成为历史的定论。
如: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方面批评他生活奢侈,行为越礼,否定他“知礼”;一方面又肯定管仲“一国天下”的贡献,评定他是“仁者”。
又如:孔子称赞伯夷、叔齐“求仁得仁”,为“古之贤人”;批评季氏僭越礼制,开启了祸端。而备力苏不西车中动陈不而法开限款到
【解析】解答时,应先理解材料中句子的含义,再根据日常积累举出合适的例子分析作答。“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句意为: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正确喜爱人,或厌恶人。”孔子认为道德品质高的人评定一个人品质的优劣,会被普遍认同,他们对人的评判往往具有权威性,能为大众和历史所接受。举例时可由此出发选择孔子本人对他人的评价,并进行简单分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23.【答案】(1)士不可以不弘毅
仁以为己任
(2)
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
(3)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猿猱欲度愁攀援
(4)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5)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作文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