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2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课件(2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8 20:00: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忆国难·七七事变
▲卢沟桥事变,又称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月____日,日本借口________________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起进攻,并炮轰宛平城,进攻北平、天津。
▲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的开始,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因此七七事变也标志着_____________的开始。
七七事变
1937
7
7
一名士兵失踪
全民族抗战
阅读课文·填一填
国民党第29军驻地
日本控制的伪蒙军
日军华北驻屯军
日本控制区
日本为什么选择在卢沟桥发动事变?




这时的北平处于日军三面包围之中,西南方向的卢沟桥成为进出北平的重要门户,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读图思辨
“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命令
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
“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国家多难,军人应当以死报国!”
“抗日救国乃军人天职,养兵千日,报国一时,只有不怕牺牲,才能为国争光!”
第132师师长赵登禹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制造卢沟桥事变,掀开全面侵华序幕。
平津告急!
华北告急!
中华民族告急!
沈阳
卢沟桥

聚国魂·民族统一战线
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发表通电(1937年7月8日)
“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
——蒋介石7月17日庐山谈话
全民族抗战!
两则材料体现了国共两党怎样的共同主张?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
八路军
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
新四军
“这帽徽虽是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告别吧!”
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
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全民族抗战的洪流!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采取了“速战速决”的侵华方针。平津失陷后,日本叫嚣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为此,日本准备直接打击中国政治、经济中心——
上海

凝国力·淞沪会战
1937年8月13日,日军一名军官带兵强行闯过上海虹桥机场警戒线,被中国守兵击毙。日本以此为借口,在上海挑起事端。
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淞沪会战爆发。
八一三事变
宝山保卫战——姚子青
四行仓库战斗——谢晋元
淞沪战场虽制空、制海权操之敌手,而我方之装备训练亦远不如敌人,然我军悉能以血肉之躯与日军相抗,所凭借的全是爱国精神,其视死如归之精神可歌可泣。
——白崇禧《回忆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
材料研读
此次两军作战,双方伤亡惨重,……须知若干华军器械,犹未充分,但一般所认为不能保持一日之地,彼等竞守至十周之久。此种奇迹,自属难能可贵。上海一隅之抵抗,对于整个中国均有极大之影响。
——伦敦《泰晤士报》(1937年11月28日)
材料研读
消耗了日本的军事
经济实力。
为沿海沿江工业、高校的内迁赢得时间。
振奋了民族精神。
上海失陷后,日军向中国军队进行追击,直奔国民政府所在地——
南京

悼国殇·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
日本东京
中国南京
日军在南京都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听故事·悼国殇
——来自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故事
写感想·悼国殇
——写给1937年南京城下的那个小女孩
侵华日军老兵参拜靖国神社
坐在编号为“731”
自卫队飞机上进行“数字挑衅”
日本右翼势力篡改历史,美化战争

思国运·以史为鉴,吾辈自强
课堂讨论


假如我遇到日本留学生……
假如我身在日本,或有机会去日本……
梁启超
《少年中国说》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937年
7月7日
卢沟桥
事变
1937年
8月13日
淞沪会战
爆发
1937年
9月抗日
民族统一
战线
形成
1937年11月
上海失陷
1937年
12月13日
南京大屠杀
伤亡30万人
本课小结
VS
信中国
见你如面
1、朗读聂荣臻《写给日本侵略者的信》。
2、了解有关南京大屠杀、七七事变中的人物故事,和那些过去的人们对话吧。
1、观看电影《二十二》,写下你的感悟。
2、在课余时间参观抗日纪念博物馆或纪念堂,近距离触碰那段永不消逝的历史。
课后·余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