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诗三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4.古诗三首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20 10:2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古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径、斜”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
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二、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等方法,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感受秋天的美景和诗人丰富的情感。
三、课时安排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山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一)秋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你能背几首写秋天的古诗吗?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着古代诗人一起去品味晚秋的景致吧!
(二)简介诗人
1.作者名片:杜牧(803—852),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其诗豪放、旷达、俊逸,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代表作品:《阿房宫赋》《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
二、诗歌朗诵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三、师生交流,课文解读
(一)解读诗歌意思
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诗意】在深秋时节的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伸向远方。在白云飘浮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几户人家。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意】停下车子,因为太喜欢这晚秋的枫林,经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的鲜花还要红艳。
3.朗读古诗,说说古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
山径、白云……
(二)朗读古诗,理解诗句。
白云生处有人家。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等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人用“霜叶”和“二月花”作对比,突出了霜叶的红,体现了深秋枫林的生机盎然。
(三)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行》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诗人对秋天的热爱之情。
四、识字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书写生字
五、课后作业
1.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再找描写秋景的诗读读。
(1)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六、板书设计
山行
远:
寒山
斜径
白云
人家
近:
枫林
红叶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一、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水调歌头》《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二、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三、师生交流,课文解读
1.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没有了,菊花虽然开败了,但是还有傲寒斗霜的枝干。
2.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意】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
3.《赠刘景文》这首诗抓住了秋季的哪些景色进行描写?
荷尽、菊残、橙黄橘绿。
4.这首诗突出了秋季的什么特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赠刘景文》通过对“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等秋景的描写,突出了菊花傲霜凌寒的气概,间接表达了对好朋友的敬佩之情。
5.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了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作者以“荷尽”“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菊花的敬佩、赞美之情。
6.“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这两句诗揭示了怎样的道理?
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深秋虽然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
四、趣味活动
1.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2.学生练背古诗。
3.赛诗会。
(1)集体赛。
(2)个人赛。
五、板书设计
赠刘景文
秋末的特征
荷尽无叶
菊残傲霜
收获的季节
橙子金黄
橘子青绿
色彩明丽
富有生气
第三课时
《夜书所见》
一、走进作者
作家名片: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四朝闻见录》等。
二、诗歌朗诵
有感情地诵读诗歌,读出节奏,读准字音。
三、诗文解读
1.自由朗读,指导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2.借助注释,理解诗文大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1)萧萧:风声;(2)梧叶:梧桐树的叶子;(3)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4)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5)知:料想;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7)促织: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8)篱落:篱笆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指名说说诗意。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2.梧桐叶落的声音是什么样的?谁能给我们模仿一下?听到这样的声音你会有什么感受?萧瑟的秋风吹下梧桐树叶,江边寒气逼人,作者孤独一人行走在江畔,假如你就是这个孤身在外的诗人,看到此情此景,你会产生什么样的心情?又会想到什么呢?
悲惨、凄凉……
3.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一、二两句写景,借景抒情。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
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这种欢快有趣的生活场景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勾起了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忆、留恋。
4.三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会使客游在外的诗人想到什么呢?
这两句描写儿童深更半夜借着灯火,津津有味地捉蟋蟀的生活情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声音容颜……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5.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6.第二句诗中的“客”指的是谁?为什么说诗人是“客?
诗人,因为他身处异乡。
7.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8.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三、课后习题
1.看图背诵课文。默写古诗三首。
根据课本中的注释理解诗意,然后熟读成诵,看图背诵古诗。
2.解读课后习题。
四、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

一灯明
江上秋风

挑促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