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上册5.4《身高的变化》导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5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8-18 20:49: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导学案设计
课题
身高的变化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做如下教学设计:1.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知学习。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上课伊始,让学生复习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主探究新知。本节课的重、难点是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障碍,当学生自主绘制时,提出“如何区分两种不同的量”“每格代表多少厘米”等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加深对新知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孕伏铺垫,导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哪些统计图。2.引导学生说说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以及怎样绘制折线统计图。3.引出课题。
1.回忆学过的统计图,并汇报。2.小组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绘制方法。3.认真倾听。
1.选择。A.折线   B.扇形C.条形(1)比较某厂每月收入的多少要用(  )统计图。(2)比较某厂每月收入占全年收入的多少要用(  )统计图。(3)比较某厂一年中每月的收入变化要用(  )统计图。
二、绘制统计图,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15分钟)
1.根据统计图完成统计表。(1)引导学生想一想:每格代表多少厘米?(2)质疑:如何区分两种不同的量?(3)鼓励学生动手绘制统计图。(4)小结:这种在一张图上表示两种量的统计图就叫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复式折线统计图)这种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每种量的增减变化趋势,还能比较出两种量之间的增减变化情况。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课件出示教材63页的问题)3.根据统计,全市九年级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64
cm,请你估计三年后淘气九年级时的身高。
1.小组讨论、汇报。(1)根据本题实际需要,每格代表10
cm。(2)可以用粗细不同的线表示,也可以用颜色不同的线来表示。(3)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4)认真倾听。2.明确题意,根据统计图中的信息,小组合作回答问题。3.小组讨论,估计三年后淘气九年级时的身高情况。从统计表中可以看出,淘气的身高在四年级时就开始略高于全市男生的平均身高,所以可以判断出三年后淘气的身高也要高出平均身高1~3
cm,即165~167
cm。
2.北方甲市2013年各月的平均气温分别是(单位:摄氏度):-18,-15,0,10,24,28,30,30,25,12,5,-10。南方乙市2013年各月的平均气温分别是(单位:摄氏度):5,16,20,25,30,35,38,35,38,30,20,15。(1)根据上面的信息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2)回答问题。①这两个城市的月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分别出现在几月?②这两个城市哪个月的温差最大?相差多少?
三、拓展延伸。(10分钟)
出示教材64页“试一试”。在小组内用自己的方法比较两个班同学的身高情况,汇报组内比较的结果。小结:用平均数和分段比较的方法比较两个班的平均身高,能够反映出两个班同学身高的整体情况,比较科学合理。
分组讨论,明确本组比较两个班同学身高的方法,汇报比较的结果。
3.分别调查本班10名男、女同学1~6年级的体重情况,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四、巩固练习。(8分钟)
完成教材64页1题。
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
4.调查自己1~6年级的身高情况,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
五、全课总结。(2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身高的变化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1)根据整理的数据描出一种量的点;(2)连接各点;(3)根据整理的数据描出另一种量的点;(4)连接各点;(5)在各点旁标明数据;(6)标明图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