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统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4
古代诗歌四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这四首诗,朗读、背诵这四首诗歌;
2.
理解四首诗歌的意境;
3.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朗读、背诵这四首诗歌;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学习《观沧海》
(一)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二)写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决定北上征伐乌桓。后来在田畴的指引下,小用计策。大约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奠定了次年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得胜回师经过碣石山时写的。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2.朗读诗歌。
3.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全体学生齐读。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指名朗诵,要求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6.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观”字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2)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明确:虚实结合,作者运用想象,写出了自己的壮志情怀。
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3)诗中的景物描写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明确:实写——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虚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四)本文主旨
这首诗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二、学习《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二)写作背景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2.朗读诗歌。
3.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全体学生齐读。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指名朗诵,要求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6.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
明确: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含飘零之感,唤起读者对王昌龄流落远方的担忧;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有离别之恨,触发宦游异乡的人们的心头的凄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一句里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明确:杨花、子规啼。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赏析:闻道龙标过五溪。
明确: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4)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明确:①拟人修辞,把明月当作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②奇特的想象,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③情景交融(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四)本文主旨
本诗选择了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以奇特的想象,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三、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王湾(693~751)唐代诗人。字号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作为唐朝开元初年的北方诗人,往来于吴楚间,为江南清丽山水所倾倒,并受到当时吴中诗人清秀诗风的影响,写下了一些歌咏江南山水的作品,《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二)写作背景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停留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2.朗读诗歌。
3.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全体学生齐读。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指名朗诵,要求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6.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早春时节,潮水涌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顺风行船,船帆因风而高高悬挂。
(2)赏析: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明确:景象:海上的太阳在残夜中升起,江上的春天在旧年未尽时已至。
哲理:新旧事物更替,新事物将取代旧事物。
修辞: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入”赋予“日”“春”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理趣。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体现了这种感情?
明确:表现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集中体现了这种感情。
(四)本文主旨
诗中诗人即景抒情,细致地描绘了长江中下游开阔秀丽的早春景色,抒发了旅途中的思乡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和博大胸襟。
四、学习《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
马致远(约1251—1321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现在北京)人,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一生著有《汉宫秋》《青衫泪》《黄粱梦》等杂剧共15种,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二)写作背景
马致远在年轻时热衷功名,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其政治抱负一直未能实现。?他半生都在漂泊无依中度过,也因此郁郁寡欢,困窘潦倒。在一次旅途中,时逢黄昏,灵感突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三)整体感知
1.作者及背景简介。
2.朗读诗歌。
3.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全体学生齐读。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5.指名朗诵,要求其他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
6.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用自己的话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明确:深秋的黄昏,缠着枯藤的老树上,乌鸦已经回巢,不时地啼叫几声。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的村舍里人们正准备着晚餐,炊烟袅袅。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牵着一匹瘦弱的老马,在古道上孤零零地走着。
(2)“小桥流水人家”
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在全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明确:动静结合。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衬托出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思乡之情。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抒发了旅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思乡——面对昏鸦归巢,小桥人家,孤独的旅人愈加孤独,思乡之情也愈加强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却远离亲人,浪迹天涯,漂泊在荒远的他乡。
(四)本文主旨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萧瑟荒凉的深秋晚景图,寓情于景,真切地抒发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和肝肠寸断的念家思亲之情。
课后作业
背诵这四首诗歌。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