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部编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备课无忧
视频导入:三星堆最新发现
每一件国宝都有着动人的故事
每一件国宝都凝聚着璀璨的历史瞬间
把这一幅幅画面编织在一起
我们就能得到中华文明的绚丽画卷
这些精美的青铜器与奇妙的甲骨文出现在什么时期?
三千多年悠久文化
一片甲骨文惊天下
泱泱大国威哉华夏
青铜文明堪称奇葩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板书课题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课标:了解青铜器的高超工艺。知道甲骨文记事及造字特点。
1.了解我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主要成就;
知道青铜器精品的代表,并能识别其图片。
2.了解甲骨文记事及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知道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的渊源关系。
学习目标
什么是青铜器?
青铜器是把
、
、
三种金属按一定的比例放在一起,以木炭为燃料,经高温冶炼而成,因颜色发
,故所铸器物叫青铜器。
铜
锡
铅
青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新知讲解
阅读P25-26,回答下列问题
:
2、
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制作工艺高超,你知道青铜器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吗?
1、我国的青铜器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它们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最早出现在距今5000-4000年;
用途:饮食,祭祀,军事
青铜器是由铜、锡、铅按照一定比例合成,颜色为青绿,故称“青铜”。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已采用“泥范铸造法”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新知讲解
视频播放:青铜器的制造
商代青铜器制造过程
泥范铸造法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新知讲解
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这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礼器。
司母戊鼎(高1.33米,长1.1米,重832.84千克)。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礼器,铸造这样的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主要代表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新知讲解
“鼎”是古代贵族烹饪祭祀用的器具,一般为圆形,多为三足两耳,也有四足两耳。西周时,以所用鼎的大小及多少代表贵族的身份等级。《公羊传》何休注云:“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
史
海
拾
贝
这体现了西周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新知讲解
古人认为祭祀和打仗是国家头等重要的事情,目前青铜器中最多最重要的也是宗庙中使用的器物,即礼器。
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知识链接
“鼎”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你知道哪些与鼎有关的成语呢?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大名鼎鼎、鼎力相助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知识链接
高1.33米
长1.10米
宽0.78米
重832.84公斤
商
司母戊鼎
三角云纹
狩猎纹
饕餮纹
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新知讲解
司母戊鼎,也有学者称为“后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这是商王为了祭祀其母亲而铸造的礼器。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铸造这样的大鼎,需要二三百人同时操作,可见商朝的青铜铸造业,有多么大的规模了。
特点一:规模宏大
组织严密
分工细致
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新知讲解
司母戊鼎铸造方法
庞大的司母戊鼎采用分铸法,即先用陶范铸造各个部分,然后再将其装配而成。
鼎耳部分的分铸造
器身铸造
有人估算,司母戊鼎这样的大型青铜器,如果使用红陶坩埚,至少需要70个同时熔化铜液,每个坩埚旁需要三四个人工作,这样就需要约250人。如果加上制模、翻范、磨光、运输等,要生产这个鼎总共需要三百人以上。由此可见,当时的生产规模是很大的。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新知讲解
有研究者指出,商代熔化铜液的坩埚,最大的一次只能熔化12.7
千克铜。因此,要浇铸司母戊鼎,需要八十多个坩埚同时作业。如果加上制模、翻范和修饰,再连同运输和配料,所需要的人手和专门技能就更多了。
思考:
制造精美的青铜器,都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能够生产出如此精美的青铜器,说明了什么?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新知讲解
想一想:司母戊鼎的铸造成功反映了什么?给了我们今天哪些启示?
青铜工艺是商周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称夏商周时期为青铜时代。
◇反映了商朝青铜铸造业水平的高超和商朝工匠的聪明才智,折射出当时国力的强盛。
◇认识:做事应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新知讲解
蕉叶形
纹理清晰
四只大卷角羊
羊的前腿
特点二、工艺精美
四羊方尊
1938年出土于湖南,高58.3厘米、重34.5公斤
该尊是商代青铜艺术造型生动逼真的精品。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新知讲解
铜鼓
酒器
盛水器
乐器
铜镜
编钟
爵
尊
杯
yí
匜
青铜鉴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新知讲解
食器
兵 器
农 具
钺yuè
戈
特点三:品种多
鼎
豆
鬲lì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青铜器的产量和质量折射出当时国家在物质、技术及组织等各方面所具备的强大实力。技艺精湛、气势浑厚的青铜大鼎象征着那个时代灿烂辉煌的文明。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新知讲解
康侯簋是1931年河南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铜器,随后被倒卖至海外,1977年由布鲁克·休厄尔捐赠给大英博物馆
2017年3月,大英博物馆中的9件中国展品此次首次回国“省亲”,包括良渚文化的玉琮,西周早期的康侯簋,商周时期的镈,东汉青瓷六博俑,唐代刘庭训墓的三彩文官俑,以及元代的青花瓷盘和龙首双耳瓶等。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新知讲解
虎食人卣
法国巴黎基尔努什博物馆
英国大英博物馆
商双羊尊
邢侯簋
虎食人卣
日本泉屋博古馆
目标导学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流失的文明
新知讲解
解读:利簋是已发现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之一,腹内底部铭文记述了武王伐纣的过程
解读:甲骨文对于研究商周时期社会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与甲骨文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记事
新知讲解
视频播放:汉字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记事
汉字的雏形
半坡彩陶上的符号
大汶口灰陶尊上的符号
二里头陶器上的符号[夏]
结绳记事
新知讲解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记事
A、甲骨文形成背景:
B、甲骨文的概念
C、甲骨文的影响:
甲骨文已经具备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叫甲骨文(象形文字)。
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时代,需要占卜。
什么是甲骨文?
新知讲解
甲骨文的发现者:1899年王懿荣(清)首次发现。
甲骨文的发现者是谁?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记事
新知讲解
甲骨文的出土地点
殷
甲骨文主要发现于“殷墟”,即今天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记事
殷墟先后出土的甲骨约10万片,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个,已能识读2000字左右。
甲骨文的出土地点
甲骨文发现地点?
甲骨文主要记载哪些内容?
甲骨文记载的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记事
新知讲解
当年商王武丁命妻子妇好率三千人马及奴隶士兵一万人,去征伐商王朝的宿敌羌国的一场战争。这是甲骨文中记载的商朝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对外战争。
“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羌。”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记事
新知讲解
商朝时就有关于日食和月食的文字记录了。
通过这些记录我们可以了解商朝时期的天文信息
日夕有食
月夕有食
甲骨文中关于彗星、流星的记载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记事
新知讲解
甲骨文中关于历法的记载
中国古代的历法与农业密切相关,通过对历法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的农业以及日常生活。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记事
新知讲解
甲骨文记录了商王的活动,反映了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是研究中国古代特别是商代社会历史、文化、语言文字的极其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这块龟甲上卜辞内容是:卜一位地位极高的贵族外出打猎,能否遇到野猪、鹿等动物,以及能否将它们猎获。
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目标导学二、甲骨文记事
新知讲解
1.甲骨文的造字方法
(1)象形: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最多)
(2)指事: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
(3)会意: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
(4)形声: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最进步)
2.甲骨文和现代汉字的关系
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仍在使用,是汉字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造字方法已较为成熟
新知讲解
你能写出下列甲骨文字各代表哪个字吗?
狗
猴
龙
虎
鸡
马
牛
蛇
鼠
羊
猪
兔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新知讲解
单
商
家
水
休
鱼
从
田
林
门
束
后
山
眉
后
你能猜对吗?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新知讲解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猜一猜,以下甲骨文字是什么意思?
车
衣
人
日
象形字
牛
水
新知讲解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猜一猜,以下甲骨文字是什么意思?
会意字
明
日
月
新知讲解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休
猜一猜,以下甲骨文字是什么意思?
新知讲解
商、周时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
又叫
金文(钟鼎文)P28
钟鼎文
金文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金文的内容涉及祭祀典礼、政治、军事、经济、法律诉讼、婚姻等方面。
新知讲解
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
图为毛公鼎及铭文。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新知讲解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识图学史
甲骨文、金文、篆书、
隶书、
楷书繁体、简体
现代汉字由甲骨文演变而来
目标导学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识图学史
拓展延伸
甲骨文
金文
篆书
隶书
楷书繁体
简体
方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曲折象形的
线条被拉直,象形程度逐渐降低,即
复杂到简单 形象到抽象
文字演变过程
与甲骨文同时存在的人类古老文字还有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玛雅人的图形文字,但这三种文字早已湮灭,惟有甲骨文演变为今天的汉字,并对朝鲜、日本、越南等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们骄傲
知识链接
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甲骨文记事
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四羊方尊
司母戊鼎
利簋
龟甲、兽骨上
内容十分丰富
最早、体系较完整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
具备汉字基本结构,沿用至今
课堂练习
1.(2021·辽宁阜新市·七年级期中)下列有关青铜器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我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夏朝
B.商周时期已采用“泥范铸造法”
C.商周以后,青铜器主要被用作饮食、祭祀、军事等方面
D.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
2.(2021·安徽七年级期末)甲骨文是3000多年前中国先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最早的成文古典文献遗产,更是世界文化库藏中熠熠生辉的瑰宝。下列有关甲骨文发现意义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甲骨文的使用反映了严格的等级界限B.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夏朝
C.研究表明其并未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D.对于研究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依据
A
D
请你解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感悟: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代文明辉煌灿烂。通过本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方面的认识,你有何感受?
情感升华
作业布置
1.(2021·河南周口市·七年级期末)对于武王伐纣的时间史学界争论不休。《韩非子》中记载:“武王将素甲三千,战一日,而破纣之国。”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的利簋,底部铭文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利簋铭文内容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完全一致。这表明
A.历史研究应以实物史料为主
B.文字史料与实物史料相互印证
C.历史研究应以文字史料为主
D.历史研究需要不同的声音与观点
B
作业布置
2.(2021·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传说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铸九鼎于荆山之下,以象征九州。国灭则鼎迁,夏朝灭,商朝兴,九鼎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鼎又迁于周都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这里的“鼎”的作用是
A.炊具
B.兵器
C.酒器
D.礼器
D
作业布置
D
3.(2021·淮阳第一高级中学七年级期末)下面的文物“利簋”的铭文中提到商军溃败之后,身为有司(官职名称)的利得到周武王赏赐给他的青铜,并铸造了一件铜簋,作为永世的纪念,所以利簋也被称作“武王征商簋”。该文物印证了历史上的
A.涿鹿之战
B.夏朝建立
C.商汤灭夏
D.牧野之战
作业布置
B
4.(2021·河南信阳市·七年级期末)余秋雨盛赞:“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下列图示文字按汉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③①④
D.④③①②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中考真题测试(学生版)
一、选择题
1.(2021年成都中考真题)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2.(2021年湖南怀化中考真题)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我们把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称为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3.(2021年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图所示文物又称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该文物
A.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B.由一位著名的工匠独立铸造
C.是商代铸造的一种青铜礼器
D.现在已被列入出国展览名单
4.(2021年北京中考真题)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5.(2021年浙江衢州中考真题)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可以推算到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6.(2021年云南中考真题)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7.(2021年云南昆明中考真题)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夏朝时开始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下列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
B.
C.
D.
8.(2021年广东中考真题)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
9.(2021年河南中考真题)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10.(2021年黑龙江龙东中考真题)目前所知,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是
A.铭文
B.甲骨文
C.小篆
D.隶书
11.(2020年北京)如图是“医”字已知最早的写法,是用勾(医疗器具)将矢(箭)从人体上剔出,表示医疗。该字属于
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12.(2020年辽宁沈阳)下图是西周青铜器伯卣(you)。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商周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铸造业方面
B.制瓷业方面
C.造船业方面
D.纺织业方面
13.(2020年山东济南)历史悠久的汉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2017年12月26日,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是
A.甲骨文
B.司母戊鼎
C.《论语》
D.都江堰
14.(2020年宜宾)通过《甲骨文字形举例》,可以发现甲骨文
字形不具延续和传承性
B.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造字法最主要为假借字
D.文字载体多数是青铜器
15.(2020年安徽)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
材料题
16.(2021年辽宁大连中考真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某班欲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
(汉字之源)
图1
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
统一文字
(1)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
(思想之光)
材料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2)材料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什么?“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城出现的什么局面?
(3)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传承与发展,在谁统治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文史之萃)
(4)信息卡1和信息卡2中的“他”分别指的是何人?信息卡1中的“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
17.(2020年云南)中国古代先进的技术与思想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800多千克,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当时冶炼的坩埚一般可熔铜12.5千克,一次铸成如此巨大的青铜器需要60多只坩埚同时并用,200多人同时协作。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材料三
作者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是要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并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青铜器的代表?出土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并说出你认为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3)写出《天工开物》的作者,根据材料三说出该书的哪些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必背考点
知识点一、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铜器的出现:在原始社会后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出土铜镜的的文化遗址是甘肃齐家文化遗址;距今4000多年。
2、商朝的青铜器:
(1)特点:规模大、品种多、工艺高超;
(2)功用:饮食、祭祀和军事;
(3)变化:逐渐由食器发展到礼器,成为身份地位、国家权力的象征,礼器的类型和数量反映了权力的大小和等级界限。
3、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和著名青铜器:
(1)铸造技术:“泥范铸造法”
(2)铸造工序:
制模、雕刻纹饰、反制泥范、高温焙烧、浇筑液态金属、加工修正。
(3)商代著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造型雄伟、最重)和四羊方尊(造型精美)。(注意图片记忆)
(4)西周时期的著名青铜器是:利簋(gui)(西周最早的青铜器,记载了武王牧野伐纣的过程)
知识点二、甲骨文记事
1.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
2.价值: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记载内容:祭祀、战争、农牧业、管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知识点三、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特点: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
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已具备汉字的基本结构。
2.比甲骨文规范的文字是金文:(商周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古代视铜为金,所以叫金文,又因为是铸刻在钟鼎之上,也叫钟鼎文、铭文。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5课
青铜器与甲骨文
中考真题测试(教师版)
一、选择题
1.(2021年成都中考真题)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A.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D.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答案】B
【详解】
据图片信息可知,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虽然各具特点,但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文字的相关描述,无法推断出文字发展的程度。排除A;皇帝制度是在秦朝的时候确立的,与材料的时间不相符,排除C;远古传说不一定真实可信,有很多虚构夸张的成分,故排除B。
2.(2021年湖南怀化中考真题)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我们把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称为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
【答案】A
【详解】
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成为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A符合题意;金文是西周是刻在青铜器上文字,排除B;小篆是秦朝时期出现字体,排除C;隶书是秦朝时期出现字体,排除D。故选A。
3.(2021年山东临沂中考真题)下图所示文物又称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现为国家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该文物
A.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B.由一位著名的工匠独立铸造
C.是商代铸造的一种青铜礼器
D.现在已被列入出国展览名单
【答案】C
【详解】
后母戊鼎是商朝是铸造的青铜器,主要是用于祭祀使用,属于礼器。故C符合题意;后母戊鼎是世界上最重的青铜器,不是最大,排除A;该青铜器至少由两、三百人铸造而成,排除B;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排除D。故选C。
4.(2021年北京中考真题)夏、商、西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精神文明的表征是甲骨文的应用,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则是
A.打制石器
B.原始陶器
C.青铜铸造
D.瓷器烧制
【答案】C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夏、商、西周时期物质文明的集中表现是青铜铸造业的发达,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被誉为青铜时代,C正确,D排除;打制石器、原始陶器是在原始社会时期,AB排除。故选C。
5.(2021年浙江衢州中考真题)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文物表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最早可以推算到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B
【详解】
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片中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项B符合题意;夏朝是商朝之前的朝代,故选项A不符合题意;周朝和秦朝是商朝之后的朝代,故选项C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6.(2021年云南中考真题)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战国
【答案】B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7.(2021年云南昆明中考真题)我国夏、商、西周时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夏朝时开始出现最早的青铜礼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种类丰富、数量众多、制作工艺高超。下列为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是
A.
B.
C.
D.
【答案】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司母戊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铸造,鼎体浑铸,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体现商朝青铜文明的灿烂,故选B;ACD不符合题意,排除。
8.(2021年广东中考真题)考古学者发现,殷墟各遗址出土的商代人骨普遍有明显跪坐姿势形成的痕迹,且年龄越大越明显。甲骨文中亦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图)。据此推测,这种跪坐姿势是
A.礼仪规范的结果
B.狩猎生活的需要
C.战斗训练的要求
D.刑罚残酷的表现
【答案】A
【详解】
根据题干图片可知,甲骨文中的“女、令、见、光”字,都是一个跪坐的形象,这说明当时跪坐现象非常普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凳子作为一种日常用具,是在隋唐时期由胡地传入,并在宋时成形为现在的式样。所以,在此之前的中国古人,基本是席地而坐,而坐有坐相,站有站姿,跪坐即为一种符合礼数的姿势。因此,甲骨文中有众多和跪坐姿势相关的文字表明这种跪坐姿势是礼仪规范的结果,故A项符合题意;跪坐是汉族古时的居坐的一种方式,即席地而坐,因此,与狩猎、训练和刑罚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
9.(2021年河南中考真题)甲骨文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下列商周时期的甲骨文共同呈现了当时的
A.政治状况
B.经济发展
C.科技进步
D.军队建设
【答案】A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中的“刖”和“劓”都是古代残酷的刑罚,古代刑罚反映当时的律法和政治状况,故A正确;BCD与题意无关,故错误。综上故选A。
10.(2021年黑龙江龙东中考真题)目前所知,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是
A.铭文
B.甲骨文
C.小篆
D.隶书
【答案】B
【详解】
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B符合题意;铭文、小篆、隶书均从甲骨文演化而来,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1.(2020年北京)如图是“医”字已知最早的写法,是用勾(医疗器具)将矢(箭)从人体上剔出,表示医疗。该字属于
甲骨文
B.小篆
C.隶书
D.楷书
【答案】A
【解析】
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甲骨文是商朝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医”就体现了会意造字法,故A符合题意;小篆、隶书、楷书,是从甲骨文演变而来,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2.(2020年辽宁沈阳)下图是西周青铜器伯卣(you)。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商周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
铸造业方面
B.制瓷业方面
C.造船业方面
D.纺织业方面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和材料“……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不仅种类丰富,数量众多,而且制作工艺高超”可知,这反映出我国商周时期的成就主要体现在铸造业方面,故A符合题意;唐代在制瓷业方面成就很大,南宋在造船业方面成就很大,三国时蜀汉在纺织业方面成就很大,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3.(2020年山东济南)历史悠久的汉字文明,是建立文化自信、推进文化繁荣的不竭源泉。2017年12月26日,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是
A.甲骨文
B.司母戊鼎
C.《论语》
D.都江堰
【答案】A
【解答】2017年12月26日,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甲骨文,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形式,是研究汉字原初构形与汉语言语法最早形态的重要素材。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掌握。知道2017年12月26日,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14.(2020年宜宾)通过《甲骨文字形举例》,可以发现甲骨文
字形不具延续和传承性
B.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
C.造字法最主要为假借字
D.文字载体多数是青铜器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很多字体至今仍在使用。故B正确;甲骨文字形具延续和传承性,故排除A项;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等多种造字方法。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甲骨文中40%都是象形字。故排除C项;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故排除D项。故选B。
15.(2020年安徽)如图是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据此可知
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
B.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
C.汉字的演变由简到繁
D.汉字都来源于象形字
【答案】B
【解析】考查点:汉字的演变。解题思路:观察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认识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汉字“鱼”字从甲骨文先后演变为金文、小篆、隶书、楷书,分析汉字“鱼”字演变的简单历程,可知汉字的发展一脉相承,故B符合题意;汉字是我国唯一文字的说法错误,排除A;汉字的演变是由繁到简,排除C;汉字有多种造字方法,排除D。故选B。
材料题
16.(2021年辽宁大连中考真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某班欲以“文化·传承·发展”为主题创办手抄报,请你协助完成。
(汉字之源)
图1
刻有文字的甲骨
图2
统一文字
(1)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什么时期的历史?图2中颁行全国的通用文字是什么?
(思想之光)
材料
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它光芒四射,灿烂夺目,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最富丽的时代。
——李定一《中华史纲》
(2)材料中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什么?“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城出现的什么局面?
(3)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历经传承与发展,在谁统治时期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文史之萃)
(4)信息卡1和信息卡2中的“他”分别指的是何人?信息卡1中的“他”撰写的史学巨著是什么?
【答案】(1)商周时期;小篆;
(2)创办私学;百家争鸣;
(3)汉武帝(刘彻);
(4)司马迁;辛弃疾;《史记》;
【详解】
(1)根据“图1刻有文字的甲骨”,结合所学可知商周时期将文字刻在龟甲和兽骨上,被称为甲骨文,因此图1中的文字记录了我国商周时期的历史;根据“图2统一文字”结合所学可知是秦朝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
(2)根据材料“孔子开创了民间自由讲学的先河,一个中国学术思想史的黄金时代便开始出现”结合所学可知孔子“自由讲学”的途径是创办私学;根据所学可知“黄金时代”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城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
(3)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被确立为正统思想。
(4)根据信息卡1“他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编纂体例”结合所学可知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司马迁史学巨著为《史记》;根据信息卡2“他是南宋著名词人,继承了苏轼以来的豪放词风和报国情怀”结合所学可知是南宋著名豪放派词人辛弃疾。
17.(2020年云南)中国古代先进的技术与思想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是人类共同的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重800多千克,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当时冶炼的坩埚一般可熔铜12.5千克,一次铸成如此巨大的青铜器需要60多只坩埚同时并用,200多人同时协作。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部编版)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部编版)
材料三
作者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是要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并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哪一历史时期青铜器的代表?出土文物有着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基本情况。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并说出你认为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
(3)写出《天工开物》的作者,根据材料三说出该书的哪些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答案】(1)商朝时期;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洛阳;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3)宋应星;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重800多千克,制作工艺极为复杂。当时冶炼的坩埚一般可熔铜12.5千克,一次铸成如此巨大的青铜器需要60多只坩埚同时并用,200多人同时协作”可知,这是在商朝时期;这一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基本情况是规模宏大,工艺高超,种类繁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根据材料二“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开凿,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地形趋势,贯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和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我认为大运河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理由是,隋朝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直到今天,隋朝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承担着运输的作用。
(3)根据材料三“作者以‘天工开物’命名他的书,是要通过技术从自然资源中开发物产,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书中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在南北各地实地调查的资料,并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可知,作者是宋应星;该书的强调天工(自然力)与人类活动相协调,将与食、衣有关的农业置于首位,这些思想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