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3张PPT)
第2课
西方政治体制的产生和演变
民主的含义
民主——Democracy,希腊语,
“人民”和“权力”两词合成。
古希腊语中意思是人民掌握权力。今天的民主通常是指与专制相对立,少数服从多数的人民(或公民)当家作主的一种政治模式。
希腊......没有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绝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农村隔成了互不相连的小块。......许多城邦就是这样形成的,相对隔绝且极其独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BC6世纪初
梭伦改革
奠定基础
BC6世纪末
克利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
BC5世纪
伯里克利时期
黄金时代
贵族制取代君主制,准备条件
(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急速发展的贸易创造出一个强有力的中产阶级,他们同失去产业的农民联合,要求政治自由化。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梭伦时期
,曾制定一项特别法令
,规定任何公民“当发生内争之时
,不加入任何一方者
,将失去公民权利”。
——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
BC8世纪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利克里在一次演讲中说:“我们的制度被称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政权不是在少数人手中,而是在多数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决他们私人纠纷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价值而言,无论任何人以何种方式显露出优于他人担任一些荣耀的公职,那不是因为他们属于特殊的阶级,而是由于他们个人才能。”
——摘自《希腊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公民……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
,……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
——库朗热《古代城邦》
民主只被少数人享有,奴隶、外邦人、妇女、儿童被排除在外,是奴隶制下少数男性公民的民主。
在公民大会上,一个目不识丁的公民请求他代写上阿利斯提德自己的姓名投上票柜,阿利斯提德哭笑不得问为什么要放逐他。那个人回答道:
“不为什么,我甚至都不认识这个人;但到处都称呼他为正义之士,我实在听烦了。”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
雅典居民比例
特点
人民主权
公民掌握国家政权(公民积极参与国家管理)
集体领导
少数服从多数
轮番而治
公民既可以是统治者也可以是被统治者
法律至上
公民内部平等
城邦至上
个人自由屈从于集体
保障
直接民主
辩论、陶片放逐法
公民意识
公民观念
权力制约
公民大会、议事会、陪审法庭保障民主实施
物质保障
观剧津贴
监察官制度也确实维护了城邦的一致,人民由于能分享最高官职而心满意足,其结果当然有益于城邦。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寡头政治(oligarchy)是一种政制形式,其中大部分甚至全部权利有效地掌握在一小撮特权阶级手上。
在希腊的古典时代,斯巴达多以寡头政治代表的身份出现于希腊世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与此接近,(他说)“有些人说过,最好的政体是结合了所有形式的政体,他们推崇斯巴达人的政体,是因为这种政体包含了寡头政体、君主政体和民主政体的因素。国王代表君主政体,长老会代表寡头政体,而监察官代表民主政体。因为监察官是从人民中选举出来的……”
——摘编自晏绍祥《古典斯巴达政治制度中的民主因素》
斯巴达持矛重步兵
类型
各自特点
相同点
公民大会拥有最高的权力
贵族议会掌权,公民权较少
少数贵族掌权,公民权较少
君主个人掌权,公民权很少
非法取得,公民有一定的权力
贵族制
民主制
君主制
寡头制
僭主制
城邦公民或多或少
享有政治权利
约公元前500年,罗马......开始成为独立城邦。最初国王拥有帝权,......后来,君主政体被废除,贵族成为社会统治者。从前由国王掌握的帝权这时转到两名执政官手中;执政官由选举产生,任期一年,总是由贵族担任;元老院是主要立法机关,也是贵族团体,甚至在接纳若干平民后其性质仍然不变。
——斯塔夫里拉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执政官由公民大会选举产生,为了防止专制独裁,执政官一年一任,两位执政官拥有同等权力,具有协议性质,彼此具有否决权。每逢危机发生时,两位执政官通过协商或由抽签决定其中一人作为独裁官,全权解决处理危机事件,称为狄克推多。独裁官拥有最高统制权,但在危机结束后即卸职,任职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
--施治生《古代民主与管理》
公元前27年,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和“大元帅”的尊号,象征罗马已由共和国转变为帝国。虽然屋大维声称他更喜欢共和国“第一公民”(元首)的称号,但实际上他像皇帝一样行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古罗马的元首制,是拉丁文Principate此一政治制度的中文翻译。Principate源自于Princeps--直译为第一公民。由这位第一公民来领导国家的制度,就称为元首制。在罗马史的划分上,罗马的"元首制"始于公元前27年,终止于公元287年。
法兰克国王
查理大帝建立
德意志
意大利
9世纪早期,统一的
王国开始形成。
英吉利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中古西欧谚语
法兰西
封君封臣制
出生后首先在神父的主持下接受洗礼
结婚时在教堂由神父主持婚礼
临终,为了灵魂升天堂,请神父主持涂香油仪式,死后的葬礼也在教堂举行,葬礼结束后,死者直接埋入教堂附属的墓地
"丕平献土"
:753年,伦巴第人再次威胁罗马,新教皇斯蒂芬二世冒着风雪,翻过阿尔卑斯山脉前往法国,亲往基尔西向丕平求援,亲自为丕平涂圣油、加冕,并当众宣布今后禁止任何人从非加洛林家族中选立国王,违者将受到剥夺神职、逐出教门的处罚。作为回报,在754和756年,丕平两次出兵意大利打败伦巴第人,将夺得的拉文那到罗马之间的"五城区"赠给教皇。此事件就是被基督教世界称颂了千余年的"丕平献土",从此在意大利的中部,一个政教合一的教皇国存在了1100多年。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的结合,是当时最有实力者与最有名望者的结合,是新兴军事霸主与传统精神权威的结合,从而在当时纷繁错乱的欧洲政治秩序中脱颖而出。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丕平三世加冕图
由普遍的封君封臣关系而导致的封建割据制约了商业的发展,领主之间的私战导致了社会的不安定。因此,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的趋势,消除封建割据,在政治上实现国家统一,建立以王权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的政府,是这一时期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
——吕嘉《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在阐释教皇地位和权力时宣称:“一切王侯应仅向教皇一人行吻足礼。......他(教皇)有(上帝)所赋予废黜帝王之权。.......他有权解除人民向违反正义的统治者之效忠誓约。”
——吕嘉《世界中世纪政治史》
中古西欧,以教皇为代表的教权体系与以国王为代表的王权体系同时存在于社会内部并发挥作用,它们之间既有对抗与制约,也存在合作与利用。......形成了政教分离的二元体制。
——张巨斌《中古西欧多元社会结构的核心特征》
腓力四世
腓力四世(1268—1314),法国卡佩王朝国王,在世时已获得“美男子腓力”的美誉。他在位期间,致力于扩大王室领地,统一法国,但在诸侯顽强抵抗、英国干涉的情况下成果有限。他为了有足够财力支持战争,没收了法国教会财产并强征十一税,因此与教皇发生冲突。1309年他派兵将当时的教皇绑架到法国,软禁于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此后一百年间,教皇一职持续由法国的傀儡担任,教皇国从此由盛转衰。史称此一事件为“阿维尼翁之囚”,而没有了教皇约束的意大利,则开始了文艺复兴的时代。为了支持同教皇的斗争,腓力四世于1302年召开了三级会议,这是法国历史上第一次三级会议。腓力四世入选影响世界的100位帝王排行榜。
在法国旧制度中,三级会议(法文:états
généraux;英文:Estates-General
或
States-General
)指的是法国全国人民的代表应国王的召集而举行的会议。参加者有教士、贵族以及其他民众(称为第三等级)这三个等级的代表。会议通常是在国家遇到困难时,国王为寻求援助而召开,因此是不定期的。三级会议是作为君主制度的一个补充而出现的。当时它对君主的制约作用是有限的。16世纪以后,君权达到顶峰,三级会议已经形同虚设,几乎被人遗忘。然而,三级会议所代表的原则后来证明比君主制更有生命力,更有前途。它在中世纪短暂断续的存在,为近代议会民主埋下了伏笔
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署《大宪章》。
成为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石。
(14)为了得到王国议会对协助金或免服兵役数量的共识……在所定的日期,按照在场者之建议进行议事。(39)任何自由人,如未经其同级贵族之依法裁判,或经国法判决,皆不得被逮捕、监禁、没收财产、剥夺法律保护权、流放,或加以任何其他损害。……
(41)除战时与予敌对之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惯,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安全经由水路与陆路,出入英格兰……
——周一良、吴于廣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
体现:限制国王的军事权、司法权和随意征税的权利。
目的:限制王权,维护封建贵族利益。
11—12世纪,意大利的米兰、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中,实行一种由执政官和统治委员会掌握权力的共和政治。这些共和国发展起一整套不同于中世纪王权的政治制度,形成了丰富的政治文献,阐释了民主思想,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君
主
提请国王
解
散
下
院
提
前
大
选
内
阁
多数组阁
首相
负责
议
会
下
院
选
举
选
民
任
命 贵 族 世 袭
上
院
议会对首相(内阁)不信任,首相(内阁)就要下台。
首相可以解散下院提前大选,由新选出的下院决定其去留。
18世纪中叶,英国形成责任内阁制。
共和制
政体
时间
1788
1789
1792
1804
1814
1830
1848
1852
1870
攻占巴士底狱
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三共和国
七月王朝
一票
共和
波旁王朝
君主立宪制
君主制
法国大革命和共和制确立的历程示意图
1789年以来,法国人民争取共和制的斗争历经反复。巴黎公社失败后,法国政局动荡,各派政治力量围绕共和与帝制的政权形式问題反复较量。1875年1月,国民议会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此共和政体在法律上得以确立(一票共和)。
众议院
参议院
总统
经参议院同意解散众议院
通过法律,推翻内阁
中央政府形成了总统和内阁两大权力中心,
共和派控制了总统职位,确立的议会制共和制。
项
目
法国总统制
英国君主立宪制
美国总统制
国家元首
总统
国王
总统
元首产生方式
选举(任期七年,连选连任)
世袭
选举(任四年,可连任两届)
元首任期
任期制
终身制
任期制
元首的实权
有
无
有
政府首脑
内阁总理
内阁首相
总统
政府产生方式
总统任命
议会中多数党派领袖担任
总统任命
国家权力中心
参众两院
议会
总统
行政权
总统,但须内阁部长副署
内阁首相
总统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
总统与内阁部长共同对议会负责,总统可解散众议院
首相与内阁对议会负责,由内阁协调首相与议会关系
总统与内阁不对议会负责,总统与议会互相制约
立法权
参众两院与总统共同享有
议会
国会
1832年,第一次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城市工人;
1884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农业工人;
1918年,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
1928年,妇女的年龄降到21岁;
1969年,凡满18岁的男女都获普选权;
说明:体现民主范围的逐渐扩大。
在公共教育领域美国一直存在种族隔离。南方各州中小学实行黑人、白人学生分校。1896年最高法院判决的普莱西案确立了“隔离但平等”的原则,确认种族隔离制合法。二战期间,大批黑人从军参战,投身于国防工业和其他产业部门,平等意识提高。战后他们纷纷投入争取平等权利的斗争。黑人牧师布朗向最高法院上诉,要求结束黑白分校状况。1951年最高法院受理了布朗案。1954年最高法院判决,隔离使黑人学童“痛感社会地位低贱,进而摧折其身心至于无法弥补”,因此公共教育事业决不容许“隔离但平等”原则存在。布朗案吹响了结束种族隔离制度的号角。
——摘编自任东来等《美国宪政历程:影响美国的25个司法大案》
1.公元前5世纪,在伯利克里担任首席将军期间,雅典民主政治得以充分发展,被称为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那时雅典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是( )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会议
C.陪审法庭
D.十将军委员会
解析:公民大会是雅典的最高权力机构,A项正确;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B项错误;陪审法庭是司法机构,C项错误;十将军委员会是最高军事机构,D项错误。
答案:A
2.古罗马政治体制演变的顺序是( )
A.君主制——贵族共和制——帝制
B.君主制——元首制——贵族共和制
C.君主制——元首制——帝制
D.帝制——贵族共和制——君主制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古罗马政体的演变顺序为:王政时代的君主制,共和国时代的贵族共和制,帝国时代的君主独裁专制政体,故选A项。
答案:A
3.法国等级君主制时期建立的等级代表机关是( )
A.国会
B.三级会议
C.御前会议
D.民众大会
解析:三级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法国进入等级君主制阶段,故选B项。
答案:B
4.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而且游离于党派政治纷争之外,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但是,国王作为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同时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这里所指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是( )
A.君主专制
B.责任制内阁
C.共和政体
D.君主立宪制
解析:由所学知识可知,在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下,国王“临朝不理政”。故选D项。
答案:D
5.孟德斯鸠说:“如果同一个人或是……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这一思想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体现为
( )
A.实行邦联制
B.确立三权分立
C.实行联邦制
D.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由“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则一切便都完了”可知,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美国政体则最早践行了这一原则。故选B项。
答案:B
6.近代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后确立了代议制民主政治。代议制的核心是( )
A.实行民主共和政体
B.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
C.维护资产阶级统治
D.议会掌握国家权力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代议制的核心特点是议会掌握立法权,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的出现,故选D项。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