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5张PPT)
第
4
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商鞅变法
背景
(1)春秋战国社会大转型
政治
经济
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
以铁器、牛耕为标志的社会生产力提高,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2)政治改革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发展潮流
目的
表现
魏国:李悝变法
楚国:吴起变法
秦国:商鞅变法
(最为彻底)
李悝(前455年—
前395年)
吴起(前440年—前381年)
商鞅(前395年—前
338年)
内容
经济: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政治: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
②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意义
①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成功的地主阶级政治改革;
②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③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孝文帝改革
①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
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速
瓦解。
③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
统一北方。
④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背景
▲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467—499)
内容
第二阶段:实行汉化政策
①迁都洛阳
②易服装
③改汉姓
④说汉话
⑤通婚姻
第一阶段: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其祖母冯太后的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意义
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平
城
洛
阳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
经济
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思考:孝文帝为什么迁都洛阳?
3.王安石变法
背景
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宋仁宗庆历年间,大臣范仲淹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仅推行了一年多。
④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
内容
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王安石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新法实行五六年后,王安石被罢职,变法措施被废止。
结果
▲
王安石
(1021—1086)
4.张居正改革
背景
▲
张居正
(1025—1582)
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政治: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经济: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内容
意义
张居正辅政十年,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清末新军演习
《变法通议》
(一)戊戌变法
1.背景:
(1)统治危机: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2)救亡图存: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维新志士宣传维新思想,主张学习日本、俄国变革政治。
2.内容:1898年6月开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而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在变法期间,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二)清末新政
1.背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3.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三)民国时期的其它改革
南京临时政府、国民政府,都推行了一些改革,涉及政治、
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但由于民国时期政局
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戊戌变法材料解析
材料
康有为对现实政治没有太多的认识,也没有运用过政治权势。他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除了皇帝外所有的改革者都是汉人的事实,在满族人中间引起恐慌。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据材料简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并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戊戌变法的“激进”。
主要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经验;改革者急于求成;变法策略过于激进。
说明: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废除八股取士;取消旗人特权。
1、过渡时期的改革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
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
(1)背景
①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②社会主义工业化和三大改造
(2)内容
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3)结果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焦裕禄》
《石油工人无冬天》
评价:初步建立起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结果: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1)时间:1978年12月
(2)内容: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做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史料阅读:
我们党做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
——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8年12月18日)
3.十一届三中全会
①召开时间:2012年11月
②内容: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①召开时间:2013年
②内容: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4.中共十八大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1)中共十八大
(2)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
①召开时间:2017年10月
②内容: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5、中共十九大和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1)中共十九大
(2)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
①召开时间:2019年
②内容: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
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1)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2)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5、改革开放的认识
课堂检测
1.战国时期的变法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主要的不同是(
)
A.改革涉及土地制度
B.改革涉及赋税制度
C.改革涉及军事制度
D.改革触及上层建筑
D
2.从社会发展进步的角度讲,以下改革最相似的是(
)
A.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与孝文帝改革
C.管仲改革与魏文侯变法
D.商鞅变法与孝文帝改革
D
3.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发的有关农村经济政策中指出: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已实现了商品化
B.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C.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松动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了确立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