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8课
左传
1.夏商西周时期的法治与德治
夏朝有《禹刑》
商朝有《汤刑》
周朝有《九刑》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建立以宗法为核心的礼制
提出“敬天保民”思想
西周统
治者
子产
2.东周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叔向与子产之争
“铸刑书”
叔向
这样公布刑书会使百姓更注
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仪
儒家与法家之争
孔子
孟子
人性善,得德治
人性恶,得法治
商鞅
韩非
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
商鞅
韩非
在法家思想的引导下,秦朝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1.秦汉至隋唐时期法律的演变
(1)秦汉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律令逐渐儒家化。(开端)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
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目的在于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2)魏晋——律令儒家化的发展
(3)唐朝——法律儒家化的完成
律在唐初经过删繁就简。
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的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
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唐律疏议》
书影
辽太祖时,定治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太宗时,治渤海人亦依汉法。道宗时,以国法不可异施,将不合于律令者别存之。此所谓律令,还是唐朝之旧。金熙宗时,始合女真旧制及隋、唐、辽、宋之法,定《皇统制》,《金史》谓其实就是《唐律》。元初即用金律,明太祖定《大明律》,又是一准《唐律》。《清律》又以《明律》为蓝本。
——吕思勉《中国通史?刑法》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如何理解唐律颁布的历史意义。
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是历代王朝创制法律的蓝本。
特点:礼法结合,提倡礼制,重视家训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恶逆者,常赦不免,决不待时。
闻父母丧,匿不举哀,流;告祖父母、父母者绞,从者流;祝诅祖父母、父母者,流。
......
诸犯死罪,若父母、祖父母年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
——《唐律疏议》
【问题探究】阅读材料,唐律的特点是什么?
礼法结合,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标志着中国古代法制的完备与成熟。
2.唐朝的教化
《大唐开元礼》:732年,唐朝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分吉、宾、军、嘉、凶五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家有雅风,政事规为。
——《授大理卿李坰黔中宣慰使制》
家法备,然后可以言养人。
——《新唐书·柳公绰传》
《大唐开元礼》
《颜氏家训》
④清朝法典非常重视例,沿袭《大明律》,制定了《大清律例》。
①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体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为蓝本。
②元朝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但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③明朝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又特别重视"例",曾数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律令沿袭: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1)理学
②南宋后期,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
①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
③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2)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
①起源:北宋吕大钧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②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并引用《大明律》来解释六谕,使乡约约束力加强。
③清朝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使乡约约束力加强
内容:
特点:乡约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2、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教化
(2)乡约——乡里中订立的共同遵守的规约
变化:
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乡约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积极作用:
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
有利于发展生产;
促进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我国古代为何形成以儒家思想构建的“礼”“法”结合的法律体系?
中国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制度的等级结构是礼法融合的基础;
中国古代由自然经济孕育“天人合一”观,是人们作为社会规范礼和国家规范法结合的思想条件;
政治
思想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基,构建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体系,亲亲尊尊为核心的礼适合社会的需要;
经济
课堂检测
1.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贯盈,天命诛之”,并产生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 )
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
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
C.敬天保民的思想观念萌发
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
C
2.商鞅在推行新法的过程中,实行“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的治国政策,以取代“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传统治国政策。这表明( )
A.集权行政体制建立
B.“礼治”逐步让位于“法治”
C.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D.商鞅治国立足普通民众利益
B
3.《唐律疏议》对官吏贪污贿赂作了严密规定,从而与官吏铨选、考课、监察制度一起,构成了行之有效的廉政机制。在当时很多官员看来,“廉慎”思想不仅是一种律例规范,还是一种内在自省和心性追求。这反映了( )
A.唐政府注重廉政的制度建设
B.儒家思想影响了唐代的廉政建设
C.唐律以提高官员素质为宗旨
D.廉政是促成唐代繁荣的主要原因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