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2022学年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课件(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8-19 07:4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第12课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一、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一)专制王权国家形成
(1)15世纪前后,西欧国家的封建割据势力削弱,中央集权加强;
?材料一
中世纪的欧洲,封建割据严重,王权衰微,天主教势力异常强大,占据了支配地位,罗马教皇终于确立了西欧的大一统神权统治。14--16世纪,在西欧,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繁荣,封建生产方式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生和发展,同时资产阶级开始兴起,他们反对教会和贵族的特权,强烈要求分享政治权利。
?材料二
西欧资本主义进入原始积累时期以后,无论是国内放置还是海外掠夺,都需要有强大国家作支撑。英国、法国等逐渐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1.背景
卡诺莎之辱
(2)宗教改革运动使各国的世俗权力得到强化,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日益显现。
?材料三
我日夜思索这句话(神的裁判表现在神本身,正如……所写的:“义人靠信仰生活”),神终于怜悯我,让我明白:神的裁判就是义人蒙受神思所经历的裁判,就是信仰。
——马丁·路德
?材料四
在中世纪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共同体的长期存在和封建割据,民众首先认同自己是基督徒,其次是某个地域的人,对国家的认同感淡薄,同时国家也没有明确的主权。
……从15世纪末开始,民族国家开始形成,国王成为认同的象征,共同的经济制度、以相同法规为基础的社会生活的形成使民族国家的根基不断巩固。
?材料五欧洲民族国家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500年到法国大革命,为欧洲民族国家的孕育和成长阶段,欧洲各主要国家都在从中世纪的等级君主制向绝对主义的王朝国家转变。
——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2.表现
(1)1534年英国颁布《至尊法案》,宣布国王是英国教会的首脑,摆脱了罗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国王的专制统治。
亨利八世(英,1491年6月28日-1547年1月28日)
至尊法案是1534
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促使国会通过的有关宗教改革的法令。宣布国王为英国教会的首领,拥有任命教会各种神职和决定教义的权力,拒绝接受这一法案者以叛国罪处死。改革后的英国教会摆脱罗马教皇的控制,称英国国教会,亦称安立甘教会。国王既是世俗领袖,亦是宗教领袖。
1559
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重申这一法案。
路易十四(法,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
(2)法国王权达到顶峰
?朕即国家?
路易十四,自号太阳王。秉政前就决心凭借君权神授观念强化绝对君主制。“太阳王”自诩为“上帝在人间的代表”,他在给他的孙子的训词中说:“不要让别人来治国,你要自己做主,永远不要有亲信,也不要首相;可以倾听、咨询御前会议的意见,但要自己做决定上帝让你当国王,他会给你必要的智慧”。路易十四亲政后,立即宣布僧侣会议必须听命于国王,各大臣非经国王同意不得发布任何政令。1664年,国王委派官员到各省整治地方官吏,训诚他们效命中央政府。翌年,路易十四取消各地的终审法庭,并宣布巴黎高等法院和地方高等法院不得再就国王的敕令进行讨论和表决,必须先行登记。
(3)欧洲国家纷纷成为专制王权国家
3.特点
国王往往就是国家,国家版图常常因为国王的婚姻或者继承关系发生改变。
腓特烈三世(1439-1493)(奥地利大公,斯蒂利亚公爵,卡林提亚公爵,卡尼奥拉公爵,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阿尔伯特一世的曾孙,卡林提亚和卡尼奥拉公爵欧内斯特之子,阿尔伯特二世的堂弟)1439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1452年,在罗马接受教皇尼古拉五世加冕为帝,是德意志最后一个由教皇加冕的皇帝。1477年,其子马克西米连和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的女儿玛丽结婚,奥地利由此获取了勃艮第在尼德兰的大片领地,一举成为欧洲强国,哈布斯堡王朝此后通过联姻几乎统一了整个西欧,由此诞生了一句名言:“让其他人去发动战争吧,你只需和奥地利一起,享受婚姻。
16-19世纪,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
(二)民族国家建立
1.背景
?材料一
以巴黎为中心的国内统一市场逐步建立,封建割据势力被逐渐削弱。法语作为民族语言被推广。从13世纪开始,对法语的赞美之词便不绝于书,例如:法语是“世界上最美丽的语言”,是“最为甜美的声音”,是世界上最美丽、最雅致、最高贵的语言等等。到了15世纪中叶,法语逐渐从北方到南部被广为使用。
统一市场的形成与民族语言、民族文化发展
13世纪
16世纪
英语成为英国人广泛使用的语言
16世纪法语成为法国的官方语言
1217年版《大宪章》(局部)
原文为拉丁文
?材料二
“为国捐躯是一种奉献和牺牲,如果国家受到灭亡或被占领的威胁,那么为之而死也是心甘情愿的”。“每一种灾难都有可能降临于我和我的家庭,但只求上帝能够拯救法兰西”。
——陈文海《法国史》
?材料三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Nation)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战争,促进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的增强
王权的扩张与政治统一的加强
2.标志:
出现国旗、国歌和各种国家节日,国家在人们的意识中越来越重要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时期,巴黎国民自卫队就以蓝、白、红三色旗为队旗。
1795年7月14日法国督政府宣布定此曲为国歌。1879年、1946年以及1958年通过的三部共和国宪法皆定马赛曲为共和国国歌。
1880年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节,直至今日。以纪念在1789年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克了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狱,从而揭开法国大革命序幕。在法国,每年国庆节的阅兵式是庆典活动的重头戏。
3.特征
(1)民族国家有的由单一民族组成,更多的则是包括了多个民族。
(2)民族国家主权独立,人民有共同的价值、历史、文化、语言或
体制。
英格兰
威尔士
爱尔兰
苏格兰
英国民族组成
民族国家的起源和早期历史有争议。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先有民族国家,还是先有民族?”民族主义者认为民族首先形成。民族主义是民族要求其合法主权而形成的,而民族国家则符合了这个要求。大多数理论认为民族国家是一个19世纪的欧洲现象,它是大众文学和早期的大众媒体的结果。但是历史学家也注意到较早出现的比较统一的、拥有一个共识特征的国家,比如英国、葡萄牙和荷兰。而欧洲民族国家的成型,大多认为始自1648年欧洲各国达成《威斯特伐里亚公约》。
(一)国际法的形成原因
1.民族国家的形成,各国都强调国家利益至上,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2.人们希望通过建立一定的法律关系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
二、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二)国际法的形成过程
1.奠定国际法的基础:
1625年荷兰人格老秀斯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
根据一般规则:本人是处理自己事务的最佳裁断者,因而拥有发动战争之权力的人,乃是唯一拥有缔结和约之权力的人。由此推导,公战能够由各方主权者单独发动,在王权政制下的这种权力理所当然属于君主。
——【荷兰】格老秀斯
《战争与和平法》
阅读材料,说一说这段话的核心思想
君主应该制定条约并接受条约的约束,确定了国际法的主体是
主权国家
2.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背景介绍
宗教改革后,欧洲形成了新教联盟和天主教联盟的对立。1618年
德意志内战爆发。欧洲各国出于自身的利益目的纷纷卷入战争。
法国、瑞典、丹麦、荷兰及俄国支持德意志新教联盟,而西班牙、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罗马教廷支持天主教联盟。战争很快演变成为全欧洲的国际战争,一直持续了三十年之久。1648年10月24日签订条约,史称《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各国)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参加协议的所有各方应有义务保卫和保护本和约的每一项条款不受任何人的侵犯,不论其信奉何宗教......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以国际法的形式宣布了每个国家的独立、平等;条约必须遵守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相关内容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对国际法有什么贡献?
奠定近代欧洲国际关系的基础,它开创了用国际会议的形式解决
国际争端、结束国际战争的先例,确认了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的国际法基本原则。
外交通常是指主权国家为了实现国家利益,与他国或者多国的交往活动。外交自古有之,近现代外交一般认为源自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
(三)外交制度的建立
维也纳会议后,外交人员的衔级制度建立起来。第一等级是大使和教皇使节或教廷大使,他们被认为具有“代表”的特性;特使、
常驻公使和代办分别构成第二、第三和第四等级。另外,还明确规定,在国际关系中,主权者或国家自封的头衔要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
1
.17世纪
2.1815年
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
维也纳体系建立,外交制度进一步发展
1、一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⑴背景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国际法遭到严重破坏

②十月革命后

苏俄提出了不兼并不赔偿的原则

宣布侵略战争为反人类罪

为国际法开辟了新的发展阶段。
⑵表现:
①建立了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②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由主权国家参加的政治性国际组织
——
国际联盟

③1928年,美、法各国签订了非战公约
,宣布缔约各国在它们的相互关系中废弃以战争作为实行国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公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件上之一切义务。
——《国际联盟盟约》
缔约各方同意他们之间可能发生的一切争端或冲突,不论其性质或起因如何。只能用和平方法加以处理或解决。
——《非战公约》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三、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⑶局限
①国联被英国和法国控制

美国始终不是国联成员,苏联加入很晚

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

②国联规定形成决议的

全体一致

原则

难以制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③《非战公约》并未真正得到实行。
2、二战后国际法的发展
⑴背景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活动使国际法遭到破坏

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民族国家纷纷独立

各类国际组织数量激增。
⑵表现
①1945


联合国宪章

,确定了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侵略的机制

并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

确定了

大国一致

原则

集体安全体制进一步完善

②1946年,国际法院在荷兰海牙成立,发展了国际司法制度。
③国际法的领域大大扩展,颁布了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性质的公约或宣言

对世界和平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⑶局限:一些大国为一己私利

不惜退出国际条约

甚至不经联合国授权就采取制裁或战争

严重威胁着国际和平。
二战后国际法的变化
1、主体大大增加:
过去适用少数欧洲国家到联合国成员国、各国际组织等都是国际法主体
2、内容不断充实:
过去主要涉及战争、和平到国际人权、外层空间、跨国犯罪等各领域,国际合作谋求和平与发展成为国际法的重要内容。
3、形成较完整体系:
国际法基本原则为各国接受,民族自决、互不干涉内政等载入国际文件
4、国家本位观淡化:
各行为主体把关系全人类和平与安全、生存与发展等共同利益置于首要地位
5、国际法地位不断提高,效力得到强化。
国际法遭遇的挑战
强权政治、霸凌行径、双重标准、单边主义等仍在作祟,各国应凝聚共识、携手合作,坚守国际法维护公平正义、促进和平发展的核心价值,建立以联合国为中心、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新秩序。
1967年,光华寮案发生,1982年,日本大阪高等法院在中日已建交的情况下,称台湾当局为"被承认的事实上的政府"。
1983年底到1984年初,美国在尼加拉瓜的数个港口布雷,严重威胁航行安全。
1987年,美国参议院通过“西藏问题”修正案。
1994年,卢旺达胡图族对图西族实行种族大屠杀,共造成约100万人死亡。
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发动科索沃战争。
2001年,美国宣布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
2015年,菲律宾无视中国对南海的主权,发起南海仲裁案
2017年——至今,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世卫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
……
……
近代民族国家与国际法的发展
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产生
国际法的形成与外交制度的建立
20世纪国际法的发展
专制王权国家
国际法的形成
民族国家
外交制度的建立
发展表现
历史影响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维也纳体系
对世界和平的影响
苏俄不兼并不赔偿原则
《联合国宪章》的签署
课堂小结
课堂检测
1.(2021天津八中高二第三次统考)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新君主国”的本质内涵是
(  )
A.君主专制下的军政合一国家
B.教皇控制下的宗教神权国家
C.议会主导下的中央集权国家
D.王权专制下的统一民族国家
D
2.(2020湖北荆州高二期末)马丁·路德强调,国家权力为神所授,是唯一合法的权力,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应当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德意志应当停止向教廷纳贡,取消教廷的最高宗教司法权,建立本民族的教会。这些主张
(  )
A.谋求君主行政权力代替教权
B.摆脱了宗教信仰对人的束缚
C.促进欧洲民族国家意识形成
D.强调凭借革命手段改变现状
C
3.1648年,欧洲部分国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签约各国主权独立、可选择信奉新教等要求得到罗马教会的承认。此事件对近代欧洲政治的重要影响是()
A.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B.确立了教权与王权平等的原则
C.动摇了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
D.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一体化进程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