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课件28张PPT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7.2《归园田居》课件28张PPT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9 06:30: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8张PPT)
陶渊明
归园田居
其一
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及其诗歌的基本特征。
学习诗中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领悟诗人憎恶官场,热爱田园,追求自由的思想倾向。
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01
02
03
04
学习目标
1
作家作品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曾祖父曾官至大司马,到他时已家境没落。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但是东晋时局动荡,政治黑暗,陶到29岁时才出仕,不久又归隐。后又时隐时仕。直到41岁完全弃官归隐。
他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流传至今的有125首,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
陶渊明是东晋最杰出的诗人,现存文章12篇(其中,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
诗125首,多为五言诗。,他的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陶诗风格质朴平淡、诗味醇厚、语言清新、自然。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而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他。
山水田园诗派发展脉络

陶渊明
田园诗派
南朝·宋
谢灵运
山水诗派



山水田园诗派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情感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朗读诗歌:注意节奏和情感
《归园田居》突出表现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2
解题
“归园田居”这个标题的题眼是那个字?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向何处?
归去如何?
品析诗歌
品析诗歌、感悟情感
从何而归?
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尘网、樊笼
官场
自己
羁鸟、池鱼
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误落
久在
为何而归?
品析诗歌、感悟情感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守拙归园田
情感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陶渊明何以要出仕?
探究
入仕做官,非其本性使然,而是一大失误。“误”既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之情.
出仕是:
1.生活所迫;
2.少年时代有“大济苍生”的壮志。
写作背景
东晋末年权力之争剧烈,陶渊明既不愿成为上层统治阶级矛盾斗争的牺牲品,也不愿成为政治野心家争夺的工具,但是仕途生活却将他紧紧束缚在野心家们政治斗争的罗网之中,因此十分痛苦。他不愿同流合污,便受排挤,孤立,他固守清贫,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一去三十年”实际应该是“十三年”用夸大的数字,说明了时间之长,痛苦之深。
其实这一个“误”字,一误多年又何尝不是带着期望的自投罗网,在几经坎坷,在官场中碰得头破血流,看透了官场卑污之后,一个误落发出了陶渊明无限的人生辛酸。这是人生幡然醒悟后的绝唱,是一位哲人看透世界后的箴言。
所以“归”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归向何处?
品析诗歌、感悟情感
归去如何?
尘网、樊笼
园田
自然
情感
热爱向往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小结
1.从何而归?弃官场
2.为何而归?爱丘山
3.归向何处?归园田
4.归去如何?返自然
诗人归后与归前心情的对比:
??
归前------无奈、后悔
???归后------愉悦、豁达、释然、返朴归真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远近结合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鸡鸣桑树颠。”是简笔的勾勒的近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
从近景转到远景,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动静结合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就活起来了。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的动景与静景有机结合,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是从视觉角度写。“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从听觉角度写。
视听结合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白描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白描法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它要求画家只用线条勾描,不着颜色,不加渲染地勾画出物体的特征。
描写景物采用白描法,是指以简洁、质朴的语言,不加雕饰,不加烘托,粗线条地勾画景物轮廓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绘景,往往能取得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白描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白描
语言的质朴自然
简朴
清幽
优美
安定
和谐
恬静
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简朴
清幽
优美
安定
和谐
恬静




恬淡
舒畅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小结诗歌的艺术技巧
  1、巧用比喻、对比、双关等。
2、景物描写采用白描手法,融情于景。
24
探究: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根据整首诗,联系作者的生平、思想、写作背景来发表自己的观点。
1、从当
时的社会来看,陶渊明坚持高尚的志趣是一种对黑暗官场的反叛,具有积极意义。“世与我而相遗,复驾言兮焉求?”陶渊明辞官归隐是在对污浊的现实社会绝望之后选择的一条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人格、渴望自由的道路,与当时社会的“学而优则仕”是格格不入的。
2、陶渊明放弃了大济苍生的理想则有其消极的一面。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浊,不能单靠“归隐”与“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
3、成因分析:陶渊明的思想儒道兼有。儒家积极入世、大济苍生,曾为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而道家消极避世的思想使他在“误落尘网”13年之后,“悟几往之不谏,改心为形役”为“形为心役”,找到了真正的自我--率性自然。
4、
叶嘉莹说:“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
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区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
10
拓展阅读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拓展阅读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