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插秧歌》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6.2《插秧歌》课件(32张PPT)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9 06:3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插秧歌》
杨万里
2019统编版上册
导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池》
鹅黄染线织秋衣,杨柳吹绵细细披。——《黄雀食新二首其一》
树远通鹦响,花晴带雨痕。——《饭罢登山》
这些诗作都有什么样的韵味呢?
读一读杨万里的佳句:
杨万里早年学诗曾从江西派入门,后来冲出江西诗派阵营,尽毁少作千余首,转而自开户牖,创立了“诚斋体”。诚斋体的特点之一是语言生动、自然、新鲜、活泼,富于幽默诙谐的风趣。这与"活法"自是相联系的。所谓“活法”,包括新、奇、活、快等内容。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插秧歌》,继续感受“诚斋体”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学习目标:
1.了解杨万里的生平及作品。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艺术特色,学习诗歌的表达技巧。
3.体会诗歌思想情感,领会劳动人民淳朴、勤劳的品质,感受劳动精神的内涵。
了解杨万里:
杨万里(1127-1206),南宋诗人。字廷秀,学者
称诚斋先生。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绍兴(宋
高宗年号,1131-1162)进士,曾任秘书监。主张抗
金。诗与陆游、范成大、尤袤齐名,称"中兴四大家"
或"南宋四家"。初学江西诗派,后转以王安石及晚唐
诗为宗,终则脱却江西、晚唐窠臼,以构思精巧,语
言通俗明畅而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独具的诗风,号为
"诚斋体"。杨万里学问渊博,才思健举。亦能文,对理学亦颇注意。相传有诗二万余首,现存诗四千二百余首,诗文全集一百三十三卷,名《诚斋集》,今存。
【知识链接】杨万里的故事:
乾道六年(1170年),杨万里除任隆兴府奉新知县。恰值奉新县大旱,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杨万里于四月二十六日上任,见牢中关满交不起租税的百姓,官署府库却依然空虚,深知是群吏中间盘剥所致。
于是他下令,全部放还牢里的“囚犯”,并禁止逮捕、鞭打百姓,然后发给每户一纸通知,放宽其税额、期限。结果百姓纷纷自动前来纳税,不出一月,欠税全部交清。杨万里在奉新任职虽只半年,却初次实践了他的不扰民政治,颇获治绩。
同年十月,因宰相虞允文的推荐,杨万里被召为国子博士,自此开始在京任职。
【知识链接】杨万里的故事:
杨万里立朝刚正,遇事敢言,指摘时弊,无所顾忌,因而始终不得大用。他一生视仕宦富贵犹如敝履,随时准备唾弃。在作京官时,就预先准备好了由杭州回家盘缠,锁置箱中,藏在卧室,又戒家人不许置物,以免离职回乡行李累赘,就这样“日日若促装”待发者。这与那些斤斤营求升迁、患得患失之辈适成鲜明对照。杨万里为官清正廉洁,不扰百姓,不贪钱物。江东转运副使任满时,应有余钱万缗,他全弃之于官库,一文不取而归。退休南溪之上,自家老屋一隅,仅避风雨。当时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投杨诚斋》),正是他清贫一生的真实写照。
了解背景: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有感情地诵读,注意节奏: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划分节奏,标划重音:
插秧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了解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七言古诗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诗体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为主。
简单地说就七言古诗是篇幅较长,容量较大,用韵灵活的一种诗歌体裁。
给下列字词注音:
兜(
)鍪(
)
蓑(
)
胛(
)
渠(
)
朝(
)餐
半霎(
)
莳(
)
未匝(
)
明确:
兜(dōu)鍪(móu)
蓑(suō)
胛(jiǎ)
渠(qú)
朝(zhāo)餐
半霎(shà)
莳(shì)
未匝(zā)
字词理解:
①抛秧:插秧前,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作抛秧。
②插:将秧苗栽插在水田中。
③兜鍪:古代打仗时戴的头盔。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
④胛:肩胛骨,这里指肩膀。
⑤渠:他。朝餐:吃早饭。半霎:半晌,一会儿。
⑥折腰:弯腰。只不答:指不搭理农妇的要求,但却有别的话要说。以下两句便是农夫说的话。
⑦莳(shì):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匝,满。
分析这首诗具体描写了哪些场景?
1、抛秧接秧图
2、拔秧插秧图
3、雨中插秧图
4、呼唤早餐图
5、农夫应答图
赏“抛秧接秧图”和“拔秧插秧图”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描绘了怎样的劳作场面?
明确:这两句,以极其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全家老少齐上阵,一家其乐融融的干农活,丈夫把秧苗扔给妻子,小儿子拔秧苗,大儿子插下,有抛有接有拔有插,忙个不停。
诗人在一二句中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请尝试赏析。
明确:勾勒出一幅紧张繁忙的劳动场面:全家老少一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农谚说“不误农时”,插秧关系到来年收成的好坏。因此,每逢插秧季节,不论男女老少都要起早贪黑,投入到劳动中去。诗中正是根据这一特点,用了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准确地刻画出这家老小低头插秧、全神贯注的神态。
赏“雨中插秧图”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这两句写的什么内容?与插秧景象有何关系?
明确:“雨从头上湿到胛”,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农时不饶人”固然是其冒雨劳作的主要原因,但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藉此“一斑”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
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明确: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
赏“呼唤早餐图”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表现的是农忙还是闲适?
明确:作者除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外,还给它配上了声声入耳的画外音。“唤渠朝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写农夫的反应:他仍然保持着插秧的姿势,手脚不停地忙着,仿佛连抬起头来望一眼的功夫也没有。这里,“只不答”,并不是说他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一声不吭,而是说他没有答应农妇"歇半霎"的请求。
这两句既表现出农妇对丈夫的关心,也表现农业生产忙碌的景象。
赏“农夫应答图”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农夫的答话,表现农家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是农夫的答话,言外之意是,在这当口,农夫没有时间歇息。话虽简短,意思明了。同时农夫还嘱咐妻子: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作践。真是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话中。这一句看似平淡无奇,顺手拈来,实则精当自然,妙不可言。它使全诗意境得以拓展,主题得到深化。由插秧到家务事,真是忙上加忙,从而劳动者的艰辛和劳苦全都表现了出来。
了解种植水稻的步骤
①育苗:在苗圃、温床、温室或直接在水田里培育幼苗,以备移植。
②抛秧:水稻已经长成秧苗,在长得不高的时候就把它抛在田里。
③插秧:育种的时候水稻比较密集,不利于生长,经过人工移植或机器移植,让水稻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④施肥、杀虫:水稻长成后需要及时补充肥料和杀虫,否则可能减产甚至绝收。
⑤排水(补水):水稻前期生长需要适宜的水量,农民需要根据天气状况和田里的水量进行排水或者补水。
⑥收获:水稻穗变黄后,要及时采收并晾晒。
主旨:
这首诗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诗作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洋溢着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有人说诗歌的第三四两句,有自嘲之意,也有人说,这是一种积极乐观的表现,你如何理解?
明确:
观点一:自嘲。斗笠和蓑衣连雨水都抵挡不了,怎么能够和盔甲相比?杨万里将农民的雨衣比作盔甲,以一种貌似轻松俏皮的语调,表现了农民的艰辛与苦涩。
观点二:积极乐观。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而此时的农人正是像战士一样,驰骋沙场,斗志昂扬,在平凡的生活中,展现了抗争与进取的精神。
【参考角度】
1、手法运用
2、语言特色
3、用词精妙
4、音韵节奏
本诗虽然描绘的是农业生产的繁忙,但却很有生动活泼的韵味,诗歌是如何表现的?
①比喻。以“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和“蓑”,充溢着一股火药味儿,正暗示抢插稻苗无异一场紧张的战斗。巧妙地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头盔,把蓑衣比作铠甲,化静为动,化板滞为飞动,造成一种前人所盛赞的“活泼”的气势。
②白描。“雨从头上湿到胛”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艰辛。用朴素的语言表现出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
③细节描写。农妇呼唤丈夫休息片刻,且去用餐,而丈夫头也没抬,手里只顾继续插秧,口里却答非所问,说:“刚刚插好的秧苗根还没有长牢,照管好家中饲养的鹅儿和雏鸭,提防它们来田里踏坏了秧苗。”稍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不得不惊叹诗人对农村生活观察的细致、体会的深刻。
1、手法运用:
2、语言特色
整首诗歌用口语化、生活化的语言描绘劳作的场景,自然轻快,朴实畅达。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3、用词精妙
作者巧用动词,富于跳跃。全诗在描写劳作场景的时候运用到大量的动词,“抛”“接”“拔”“插”“唤”“歇”“低头”“折腰”“不答”等词,不断的切换着画面与场景,富于变化之美,流畅轻快。
4、音韵节奏
①重复用词,叠相呼应。“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一联两句,各出现两个“田”两个“儿”,相映成趣。
②一韵到底,富有韵律。整首诗,除首句不押韵,其余7句皆押韵,以平声韵为主,音律和谐。
③通俗晓畅,节奏轻快。
总结:
诗人首先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农家插秧图。然后用雨水予以反衬,形象清晰,意境显豁。其次用对话把意境推向深远,读来耐人寻味。人们都说杨万里的诗多是即兴创作,口语入诗,生动活泼,《插秧歌》就有这个特点。但由于诗人直接从现实生活中撷取生活场景,因而既形象自然,又新鲜风趣。于这里我们可见“诚斋体”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