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历史必修2期中复习资料(1至4专题)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民版历史必修2期中复习资料(1至4专题)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6-05 16: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中历史必修二《经济史》期中(1至4专题)复习资料
2012-4-5整理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一课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P4
1、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模式是小农经济,也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长盛不衰的经济基础。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2、耕作方式的变化
我国古代农业最主要的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原始社会〈刀耕火种〉。铁制农具出现在:春秋时期,使用范围扩大是在:战国。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由畜力代替人力)是春秋时期牛耕的使用。汉代牛耕普及全国。
3、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
4、土地制度的变化
农业社会中,主要生产资料是土地,我国古代两种主要的土地制度:一是夏商周(奴隶社会)的即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实质上是国王个人所有),二是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私有制)。此外:1949年土地改革后,是农民土地所有制;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是公有制,包括国家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土地所有制度变化的原因:生产力发展。
5、汉代发明的播种工具耧车。唐朝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至此中国牛耕技术已相当成熟,一直为后世沿用。水利灌溉: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汉代关中的井渠;三国的翻车;隋唐的立井水车、高转筒车;宋代的水转翻车;明清的风力水车。
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P10
6、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特征是:①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即 官营 手工业、 民营 手工业 和 家庭 手工业是三种主要经营形态;其中, 家庭 手工业占相当的比重;而 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 ③ 明清时期一些私营(民营)手工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7.特点:历史悠久,素称发达;三种经营形态并存;长期领先于世界。
8.成就:异彩纷程的丝织业,高超的冶金技术,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9、古代中国手工业的成就:①汉代的丝、宋代棉的推广、元代的黄道婆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棉布渐渐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②青铜器铸造的繁荣时期是商周时期,例如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春秋晚期出现了人工冶炼铁器;冶铁水平长期领先世界的是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③中国是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制瓷业生产技术达到成熟是东汉。唐代时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出现了唐三彩。宋代著名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被誉为“瓷都”。元朝产青花瓷。明清时期的珐琅彩和彩瓷(康熙年间的粉彩瓷器)
10、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历史悠久,兴起较早。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已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2)技术先进,水平高超。如炼钢中采用灌钢法。
(3)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国的冶铁技术,炼钢技术等长期领先于世界。
(4)部门多,种类全。中国古代手工业部门除冶金业,制瓷业,丝织业外,制漆业,造纸业,经营形态多种多样。既有官营手工业,又有民营手工业
第三课 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P17
11、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商人群体,如著名的 晋商和徽商 。
12、“市”的形成和发展: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西汉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坊(住宅区)与市(商业区)严格分开,日中为市;唐后期,坊和市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宋代,坊市时空界限完全打破,日中为市的限制也被打破。
13.主要商业城市:唐朝有重要的长安、洛阳、杨州、杭州;宋代的汴京(今河南开封),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清代的苏州、四大名镇等。
第四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P22
14、重农抑商 是古代中国的传统政策,其根本目的是维护统治。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是:强化了自然经济,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海禁”和闭关锁国:明清实行,限制与海外的经济往来。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是中国与世隔绝,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导致近代中国的落后。推行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存在。
15、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原因: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产生的标志:明朝中后期在江南地区的私营纺织行业,出现了“机户出资, 机工出力”的手工工场。性质:这种雇佣与被雇佣 的生产关系的形成,是一种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标志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受封建制度的束缚,特别是受到封建制度的影响,尤其是“ 重农抑商”和“ 闭关锁国 ”政策的阻碍。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一课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P30
16、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侵入,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分离,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动,在近代前期我国主要的经济成分有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义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
17、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其主要的条件是:(1)外商企业利润的刺激;(2)洋务运动的诱导作用。产生地域:东南沿海。早期著名的民族工业有上海的 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 继昌隆繅丝厂。
18、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以后(或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的发展,出现了兴办工业的浪潮,主要条件是: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对 民间设厂 的限制(直接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带来的影响是: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学习西方由学技术发展到学制度,并掀起了救亡图存的 维新变法运动、 辛亥 革命和倡导“ 实业救国 ”论。
第二课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P34
19、民国初期(或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短暂的春天),主要原因是:(1)辛亥革命的影响;(2)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3)群众性的 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4)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 经济 侵略(主要原因)。概况: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出现了著名实业家,如张謇、周学熙和荣宗敬、荣德生兄弟。
20、(蒋介石建立的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年——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原因是:国民政府推出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和措施。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民族工业遭受沉重的打击,官僚资本膨胀,民族资本萎缩。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民族工业陷入绝境。我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从产生开始,发展缓慢而且曲折,其影响因素主要有: 外国资本主义 的侵略、 封建主义 和 官僚资本主义 的压榨。
第三课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P39
出现上述原因是因为: 中国社会性质决定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夹缝中求生存,在斗争中求发展。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第一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P46
1953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1953年至1957年)”的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重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 农业 、 手工业 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其特点是: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 同时并举 。
三大改造的实质是:生产资料由 私有制 转变为社会主义 公有制 。
三大改造的意义: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成功的探索: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了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的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 生产力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中共八大确定的国内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
25、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失误有:1958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运动;都是“左”倾错误导致的。
26、中共中央纠正失误的措施:(1)从1960年起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对国民经济提出“ 调整 、巩固 、 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2)1971年 周恩来 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3)1975年 邓小平 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实质是系统纠正“文革”中“左”倾错误
27、(1949-1976)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 主要矛盾;经济建设必须尊重 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 生产力水平 相适应。
第二课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P52
28、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要决策:(1)重新确立了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的指导方针;(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社会主义建设上来,以 经济建设 为中心;(3)重大决策:实行 改革开放 。
对内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 农村 开始,之后扩展到城市。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安徽凤阳小岗村)展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0、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的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改变 高度集中 的经济管理体制。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扩大自主权。
31、对外开放:1980年中国创办第一个经济特区: 深圳 ,同年, 珠海 、汕头 、厦门 经济特区建立。1988年,设立 海南 经济特区。1985年以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32、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 深圳。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是 上海浦东。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33.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内地,是多层次 、 有重点、 点面结合 的对外开放格局。
第三课 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P56
34、①1992年春,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②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改革生产关系中同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环节。 ③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④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的召开,确立邓小平理论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还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5、近现代史上中国历史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即三次转折):
第一次:辛亥革命胜利和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孙中山为核心,以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
第二次: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毛泽东为核心,以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
第三次: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以邓小平为核心,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P62
36、近代物质生活变迁的史实:①衣--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列宁装、绿军装;女装:旗袍、连衣裙。②食--鲁菜、奥菜、川菜、淮杨菜统称四大菜系。1840年后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③住--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鸦片战争后出现洋房,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37、习俗风尚的变革: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倡导婚姻自由;民国成立后主张“断发易服”“废止缠足”;社交礼仪逐渐用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辛亥革命后,改用阳历,还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第二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P68
38、了解交通工具的更新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866年海关试办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无线电报创设;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
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P72
39、1873年在汉口出版《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1905年国人摄制的电影《定军山》,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58年,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开始试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40、 报纸、 广播、 电视 被称为三大媒介。20世纪 90 年代以后(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至今),随着 互联网 的利用和普及,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媒介-----“ 网络媒介”诞生了,它同样具有传播信息的功能,所以被称为“第四媒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