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音频)-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文档属性

名称 4.1《喜看稻菽千重浪》(课件+音频)-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8.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8-19 06:37:31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沈英甲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喜看稻菽千重浪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
点此进入下一页
导入课文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向世界发出“谁来养活中囯”的疑问。
在此背景下,我国提出了超级稻育种计划,袁隆平领衔的科研团队接连攻破水稻超高产育种难题,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1100公斤五期目标相继完成,袁隆平团队一次次刷新世界纪录,对这一世纪问题,给出了中国人自己的答案。
在2019年被授予“共和国勋章”后,他说:
“我不能躺在功劳簿上,要尽量发挥新的贡献,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饭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们中国人自己手上。”
导入课文
袁老曾种下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耄耋之年仍投身稻田之间,这位“90后”,是中国人心中真正的巨星。
名言积累
1.梦想无论怎样模糊,总潜伏在我们心底,使我们的心境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为止。——林语堂
2.青春的梦想,是未来的真实的投影。——济慈
3.没有伟大的愿望,就没有伟大的天才。——巴尔扎克
4.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无梦想、无愿望的人。——纪伯伦

作家作品
初读文本
研读文本
拓展练习



作者介绍
沈英甲,笔名佳英、英佳。重庆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北京101中学毕业,当过兵,做过工。历任《世界知识》、《世界博览》杂志编辑、记者,《科技日报》副刊部主任、机动记者部主任,高级记者。在太平洋、神农架、青藏高原、西部大漠进行过科学考察。
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纪实文学《走进神农架》、《采访死亡手记》、《生存方式》、《我穷,故我在》,长篇小说《前尘》、《贼风》、《墨祠》、《间接打击》、《居京不易》,人物传记《沧桑回眸》等,另有译著十多种,文章上千篇,主编过三套丛书。
作品多次获中国新闻奖、全国征文奖和优秀读物奖等。
文体介绍:人物通讯
1、概念
人物通讯就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中心报道对象(写人为主,即使写事也围绕人来写),通过一个人物或一组人物新近的行动来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
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光写事迹,不写思想,人物是平面的;写了思想,人物才有了灵魂、生命,才能有感染他人的力量。
人物通讯有两个方面,可以称为“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主题,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
文体介绍:人物通讯
2、根据基本结构形态的不同,人物通讯有三种类型:
①传记式:特征是较完整地写出人物一生的主要事迹,篇幅较长,内容丰富。
②特写式:侧重于写人物的一时一事或某一侧面。虽然比一般的特写涉及的范围大得多,但属于集中于一事、一个侧面的写法。真正写一时一事的人物通讯,也很常见。
③群像式:特点是报道对象不止一个,而是一个集体中的若干人,或是同一时空范围内的几个同类人。
?
解题
正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
七律·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离别后多少梦境在诅咒岁月的流逝,我的故乡啊与你一别已过了三十二年。红旗漫卷吹动农民的武装,而敌人却高高举起霸主的皮鞭。因为太多的壮志才会有牺牲,但我敢令天地翻覆换一副新颜。再喜看大片庄稼如浪涛滚滚,尽是农民英雄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七律·到韶山》通过对韶山人民革命历史的回顾,以及对人民公社社员通过热情劳动而喜获丰收的描绘,赞扬了革命人民艰苦卓绝的战斗精神。
解题
正标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了毛泽东1959年写的《七律·回韶山》中的诗句,记者沈英甲借用该诗句为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院士作记,一个“喜看”写出了院士通过不断探索,收获良田稻香的喜悦,“稻菽”中的“稻”直指天然杂交水稻,而“千重浪”营造了开阔意境,既有风吹麦浪的滚滚金黄,又有一望无际的沃野千里。也让人不禁联想起袁隆平院士在田间地头育种、耕耘的汗水流淌。题目选择精准生动,富有诗意。
解题
本文是在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后,记者写的一篇报道他先进事迹的通讯报告。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是中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次授予不超过两名,由国家主席亲自签署、颁发荣誉证书、奖章和800万元奖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45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做科研经费,5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属。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进行了调整。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由设立之初的500万元/人调整为800万元/人,奖金分配结构调整,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
了解袁隆平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无党派人士的杰出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了解袁隆平
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95年被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发明“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两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为中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杰出贡献。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奖项。
了解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
检测预习
稻菽(
)一蔸(
)饥谨(

花蕊(
)早籼(
)捍卫(

茎秆(
)蕴藏(
)分蘖(

授予(
)挽起(
)撒籽(

检测预习
稻菽(shū)一蔸(dōu)饥谨(
jǐn)
花蕊(ruǐ)早籼(xiān)捍卫(hàn)
茎秆(jīnɡ)蕴藏(yùn)分蘖(niè)
授予(yǔ)挽起(wǎn)撒籽(sǎ)
通读课文,概括主要事迹。
?
主要事迹
(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①在稻田里工作
②1961年袁隆平敏锐地发现了“天然杂交稻”的杂种第一代。
(二)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①1964年袁隆平终于找到了水稻雄性不育植株。
(三)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①1992年袁隆平发表文章批判贬斥杂交稻的文章。
(四)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①1986年以来,袁隆平提出并实现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思想,为我国粮食大幅度增产作出了突出贡献。
检测预习
学习以典型事件和细节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对文章的脉络把握,便于我们了解人物通讯写了什么。接下来,我们要透过文本,去挖掘人物通讯在写法上的特点,也就是人物通讯怎么写的问题。在进行人物通讯的构思、写作时要注意什么呢?
1.抓住吸引读者的“故事”
抓住故事使人物丰满
人物通讯如何做到故事化呢?
首先,要正确选取能够表现人物特点的故事情节。
其次,要设法增强故事或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悬念、吸引力。
当然,人物通讯故事化有一条底线,就是人物故事必须是真实的,不能艺术化,否则就失去了新闻的真实性,人物通讯就变成小说了。
2.打造动人的细节
细节使人物更鲜活
曾获得过普利策新闻奖的记者莫林说过,“一篇理想的新闻报道应该把读者带到现场,使他能看到、感受到,甚至闻到当时所发生的一切。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得收集有关细节,如面部表情、音调、姿势等”。
细节,常被称作“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细节,是人物生活中最真实、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是新闻的活力所在。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就是要让细节说话。
找出并理解文章中典型细节在表现人物精神品质中的作用。
①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这一片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文章运用了细节描写,抓住“眯起”“出神地打量”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袁隆平院士面对眼前几百亩大的试验田的专注、仔细,同时,借助“跨过”“迈步走进”“蹲下”“翻看”这一串熟练的动作描写,更突显他是一个真正的实践派科学家,他的所有科学研究都是自己深入田间地头亲自完成,流畅熟练、毫不马虎,他的埋头苦干的质朴品质展露无遗。
找出并理解文章中典型细节在表现人物精神品质中的作用。
②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
第一部分的开头,作者以自己跟在袁隆平身后走下稻田时不禁产生的瞬间错觉,写出了袁隆平给人的有着巨大反差的两个印象:杰出的科学家与地道的湖南农民。从而引出了人们常提出的一个疑问:“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而当我们读到“挽起裤腿走下稻田,是人们从播种到收获季节见到的袁隆平最标准的‘形象’”一句时,答案就显而易见了。
袁隆平绝对是专家,也是名副其实的院士,但更是土地的儿子,百姓爱戴的国家栋梁。他的泥腿子,一语双关,既是袁隆平扎根泥土、耕耘土地的明证,也是他专注农业的最好写照。
找出并理解文章中典型细节在表现人物精神品质中的作用。
③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在这一句的理解中,不难发现,作者仍然对“敏锐的目光”“屏气凝神”“欣喜地抚摸”情有独钟,这些对神态、动作的描写,传神地表现了袁隆平发现杂交水稻植株后时的专业、小心翼翼与爱不释手,更用“几乎”这一程度副词,写出了他激动与喜悦的程度,涌动欲出,理性克制。读者虽然未能亲自看到田间发生的实景,但是脑海中早已经将所有信息串联,一个为了自己心爱的事业取得进展而开心不已的科学家的纯粹与率真的画面,仿佛正在直播。
找出并理解文章中典型细节在表现人物精神品质中的作用。
④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经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在这个句群中,我们会发现一个特殊的用法,四字词语的叠加“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以往我们在遇到多个四字词语时,应该会用顿号加以区别,而善于运用标点符号的新闻记者是不是漏掉了应该添加的标点符号呢?显然不是。因为没有标点标示,我们在朗读这个句子的时候,就会缩短词语之间的停顿时间,而显现出一种一气呵成的阅读状态。这样,就能感受到袁隆平在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时的忘我精神,我们可以感受他的不顾一切,感受他的无法阻挡,这是一种对于研究的执著,扎根土地的执著,让读者肃然起敬。
此外,这个句群中的时间词“14天”,典型副词“马上”“终于”,处处透露出寻找的艰难、得到的惊喜、成功的来之不易。
个性化的语言可以使人物更生动,这一点在人物通讯中不容忽视。
在具体写作中,人物语言要合乎所写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等,要逼真,要口语化;还要合乎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特定时期,合乎人物特定的心情和特定的说话对象,做到恰如其分,恰到好处,贴切自然,生动传神。
袁隆平是一位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凡人,当然要做梦。他高兴地回答:他曾经梦见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稻穗像扫帚那么大。
作为凡人,袁隆平也会做梦,作为世界级的伟大科学家,袁隆平的梦和他所热爱的事业息息相关。透过袁隆平的回答,我们对他的性格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一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夸张、比喻的运用,突出了袁隆平对于粮食丰收的最大期许,杂交稻又高又繁密,才能真正解决更多人的饥饿问题,才能更好地让饥饿逐渐退却。如此悲天悯人的情怀,如此造福百姓的社会担当,借助袁隆平的语言,传递着动人的力量。
理解新闻的倾向性,提升媒体素养。
人物通讯有"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
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
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请找出文章中的“思想线”,便于我们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新闻倾向。
①袁隆平对真理的发现,使他不可避免地要像国际知名的权威和他们的权威结论发起挑战,这种挑战之艰难往往使挑战者身心俱疲,落荒而去。
你是否在这个句子中读出来袁隆平的坚韧个性和不屈品质,是否感受到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惧困难的勇气和敢于攀登的执著?
②他根据自己的实践,以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断定杂交水稻研究具有光辉的前景,他决心义无反顾地坚持研究。
在这里,作者直接将“科学家的胆识和眼光”写出,目的就是为了和后文中“义无反顾地坚持”形成呼应,这是超越常人的研究过程,也一定是让人敬佩的精神显现。
理解新闻的倾向性,提升媒体素养。
人物通讯有"两条线",一条是“过程线”,
一条是“思想线”。“过程线”是人物生活的经历或事件发展的过程,它是事物的表面现象。
“思想线”则是作者根据人物事迹所提炼出的中心思想,它贯穿于人物的典型事迹中,
反映着事物的本质意义。请找出文章中的“思想线”,便于我们更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新闻倾向。
③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时,袁隆平的态度是尊重权威但不崇拜权威,不能跟在权威后面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迷信权威的每一个观点。
很显然,这里是议论的表达方式,作者直接提出观点,袁隆平对权威的尊重和对真理的坚持。这与后文的句子也形成了呼应。

……袁隆平是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中国科学家之一,他正在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
这是世界对袁隆平的高度评价,也反映出袁隆平不仅仅是中国的泥腿子院士,更是为世界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中国科学家。科学没有国界,大爱无疆。
艺术特色
①小标题的结构,体现布局谋篇的精细、巧妙全文按人物的品质和事迹分类,列小标题组织材料。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工作态度;
方法创新是他的灵魂和本质——学术精神;
品格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道德操守;
准则饥饿的威胁在退却——个人理想、志向特点
条理清晰明白,重点突出;语句精妙、结构工整;内容深刻、突出主题;形式灵动、富于文采。文章的四个部分每个部分有一个小标题全文内容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从全文来说,在四个部分之间,作者有的地方用了过渡句,使得两个部分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熨帖自然。
小标题的使用,不仅使得段落过渡自然,结构严谨,而且使得叙述内容重点突出,层次井然。
艺术特色
②表达方式上,记叙为主,夹以描写、议论、说明。
袁隆平是怎样发现真理的,采用了倒叙的手法,追述了袁隆平科学实践的过程(那是1960年7月的一天——发起了挑战):
发现特异稻(欣喜)→护理特异稻(满怀希望)→试种特异稻(失望)→分析研究(自信)→发现真理(收获),并在记叙的同时不断地穿插议论。
艺术特色
③多次引用袁隆平语录
“我6岁时在武汉参观了一个园艺场,满园里郁郁葱葱,到处是芬芳的花草和一串串鲜艳的果实。我觉得那一切简直太美丽了!我当时就想,将来我一定要去学农。”
“我从没有想过豪华的生活,对物质上的享受也看得很淡,因为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想这些东西。”
“我做过一个梦,梦见杂交水稻的茎秆像高梁一样高,穗子像扫帚一样大,稻谷像葡萄一样结得一串串,我和我的助手们一块在稻田里散步,在水稻下面乘凉。”
“我在有生之年还有两大心愿: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高考题型对接 概括新闻内容
一、悉题型·洞察设问方式
(2018·全国Ⅱ卷)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2018·全国Ⅲ卷)在“互联网+”的影响下,图书出版业发生了哪些转变?请简要概括说明。
(2017·全国Ⅱ卷)怎样才能有效推进我国的生活垃圾分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2017·全国Ⅲ卷)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博物馆在科研方面的作用。
高考题型对接 概括新闻内容
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一)考法揭秘
归纳概括内容要点是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重要考点。高考对其考查,既有对某一则材料的归纳,也有对某几则材料的归纳,还有对整个非连续性文本中心观点的概括。文本的主要观点,是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其论述的具体事物或谈论的某个问题的主观倾向,一般是隐藏在采用的材料和作者对材料的处理和评说之中。
常见设问方式:
1.请结合材料概括XXX的原因。(考查原因)
2.请结合材料,说明XXX应该怎么做。(考查措施)
3.结合材料,说说XXX应该注意些什么/带给我们哪些启示/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其他方面内容的概括)
高考题型对接 概括新闻内容
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
(二)答题方法
第一步:审清题干,明确考查内容,例如是原因还是措施。
第二步:再读材料,确定答案分布在所有材料中还是某一则材料中,边读边勾画筛选出与题干相关的内容。
第三步:将勾画出的内容整合起来,该分角度的分角度,该合并的合并。
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
(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
(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
(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
典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据预测,202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6亿,如果按年人均口粮135千克计算,需求量将至少增加135亿千克;随着人们对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消费量不断增加,饲料用粮快速增长。近年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价格的提升,生物燃料、生物制药和酿酒工业发展迅速,对粮食的需求也大幅增加。我国人均耕地1.52亩(1亩≈666.67平方米),有所下降,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此外,耕地质量总体不高,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进一步降低。近些年,我国气候变化频繁,旱涝灾害增多,特别是极端性天气给粮食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剧,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增加了一些不稳定因素。
与粮食种植直接相关的化肥、农药、农用柴油等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增多,直接导致种粮农民的数量减少,粮食种植的人工成本大幅上升;近些年来,我国的粮食价格增长幅度很小,远远低于其他商品同期的价格涨幅,种粮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水,极大地抑制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2014年,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但农业增产增效的长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典例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根据材料,谈谈作者认为未来我国粮食安全有哪些问题。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新闻的内容要点。在材料中,作者分层介绍了我国粮食生产目前面临的问题。文中有“近年来”“近些年”等提示性的标志,可据此概括。
参考答案:①粮食需求不断增加;
②耕地数量减少且质量下降;
③气候变化频繁,旱涝灾害增多;
④生产成本增加;
⑤粮食价格低,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⑥农业增产增效的长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PPT模板下载:www./moban/
行业PPT模板:www./hangye/
节日PPT模板:www./jieri/
PPT素材下载:www./sucai/
PPT背景图片:www./beijing/
PPT图表下载:www./tubiao/
优秀PPT下载:www./xiazai/
PPT教程:
www./powerpoint/
Word教程:
www./word/
Excel教程:www./excel/
资料下载:www./ziliao/
PPT课件下载:www./kejian/
范文下载:www./fanwen/
试卷下载:www./shiti/
教案下载:www./jiaoan/
PPT论坛:www.
沈英甲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喜看稻菽千重浪
喜看稻菽千重浪
记首届最高科技将获得者袁隆平
袁老在农业科技史上塑就了万人景仰的里程碑,倾其一生,努力为中国庞大人口的口粮丰足上了保险,为全人类远离饥饿铺就了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