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活动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征
缓坡
等高线稀疏
陡坡
等高线密集
山脊
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
山谷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
鞍部
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
陡崖
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二、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貌
类型
地形特征
等高线特征
沙丘
有凸出的小圆弧,各地点之间高差很小,有缓坡和陡坡
等高线呈封闭新月形,迎风坡,等高线稀疏;背风坡,等高线密集
冲积扇
从扇顶端到扇缘,地势逐渐降低,厚度逐渐减小,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等高线呈圆弧形,上密下疏;等高线数值从扇顶端到扇缘逐渐减小
峡谷
狭长深窄的山谷,两侧地形坡度十分陡峭,呈V形
等高线密集,中间数值小,两侧大
三、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地貌
地貌类型
地形特征
等高线特征
喀斯特地貌
孤峰
呈锥状耸立的石灰岩山峰
等高线环环相套,中间数值大,四周数值小
峰林
没有基座,呈“簇状”分布的山峰
若干组环环相套的等高线,山间洼地为圆弧形等高线
峰丛
连座山峰,基部完全相连
岭谷相间地貌
山岭
连绵的高山
山顶等高线闭合,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
谷地
两侧是山岭,中间为低地
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
黄土高原地貌
塬
呈台状,顶部平坦
顶部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
墚
长条状的黄土山岗
等高线狭长,中间数值大,两边数值小
峁
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等高线似圆形或椭圆形
【填图绘图】
(1)填出上图中A、B、C、D、E、F、G处的地形部位名称。
A
山顶,B
山顶,C
鞍部,D
陡崖,E
山谷,F
山谷,G
山脊
(2)图中c、d、e、f、g处有可能发育河流的是哪几处。
提示:d处和f处,d和f位于山谷,可能发育河流;c、e和g处位于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
【对点连线】
将山谷和峡谷与对应的特征连线。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等高线地形图上的高度值有时可能为相对高度。
(×)
②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
(√)
③等高距是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图上距离。
(×)
④等高线闭合,数值内小外大,中部稀疏,边缘密集,表示的地形类型是山地。(×)
能力 如何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能力形成】
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同一条等高线上海拔相等。如图中a=b=50
m。
(2)等高距全图一致。如图中100-50=150-100=50
m。
(3)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在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如图中a、b所在的等高线情况。
(4)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叠。如图中c处所示。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图中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则坡度愈缓。如图中b处较d处坡度较陡。
2.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类型:
示意图
等高线图
等高线特征
新月形沙丘
等高线形似新月,凹坡密集,凸坡稀疏
梯田
海拔较低,等高线疏密相间,相对高度较小
锥状火山
等高线呈环状,海拔由四周向中心增大,中心处海拔又降低
岱崮山
等高线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先密集后稀疏,中心附近有陡崖
地上河
等高线与河堤平行,高差小,河堤高于两侧
3.两点间相对高度的计算:
(1)两点都在等高线上。
直接读出两点的海拔,就可以计算出这两点的相对高度:△H=H高-H低。
(2)两点不在等高线上。
读取两点高度时需选取一个高度范围,采用交叉相减法,可以算出相对高度的数值范围。如图中A、B两点的相对高度计算:
图中A点的海拔为300米4.陡崖的高度:
(1)陡崖的绝对高度。
①陡崖崖顶的绝对高度:H大≤H顶②陡崖崖底的绝对高度:H小-d(2)陡崖的相对高度。
ΔH的取值范围是:(n-1)d≤ΔH<(n+1)d。
(注: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为等高距,H大为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高的等高线的海拔,H小为重叠等高线中海拔最低的等高线的海拔)
5.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区域内高度(海拔)的确定:
处在数值不同的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其中心高度判断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图甲中A点的海拔低于10
m,图乙中B点的海拔高于20
m。
【知识拓展】绝对高度和相对高度的区别
绝对高度又叫海拔,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
【情境探究】
我国云贵高原地形崎岖,陡崖处适合举行绳降比赛,下图是我国云贵高原某地等高线图及拍摄照片。
【探究】
(1)在一次绳降比赛中,组织者计划的路线是从H处下降,运动员准备的绳子长多少米比较最适宜?(地理实践力: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示:图中等高距为20米,H处陡崖有四条等高线重合,经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n-1)×d(2)组织者能全程拍摄到图示照片的摄影机位应该在甲、乙、丙、丁中的哪一处?(综合思维:地方的综合)
提示:丁处。观察图片特征,摄影机应该位于绳降选手的右侧下方。图中显示,甲、乙与H处这间有山脊,会阻挡视线,使得组织者不能全程拍摄到选手的照片。丙与H处之间有凸坡阻挡视线,使得组织者不能拍摄到选手的照片。丁处与H处之间没有阻挡视线的地理事物,与图片所示方位吻合。
【典例示范】
(2021·自贡高一检测)
图a是某校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课上,用橡皮泥制作的一组等高线地形模型作品,图b是同学们制作时使用的底图之一。读图,完成(1)、(2)题。
(1)根据图b制作出的等高线地形模型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图b中地形部位标注错误的是
( )
A.山脊
B.鞍部
C.山谷
D.陡崖
【思路点拨】解答此题应从以下两点分析:
(1)等高线地形图中区域地貌概况的认知。
(2)明确等高线地形图上不同地形部位的等高线特点。
【解析】(1)选B,(2)选C。第(1)题,观察图b可知,西南侧为陡崖,图丙和图丁中没有陡崖;观察图b可知,东北侧山岭大致有向北和向东延伸的两条山脊,图甲只有一条大致向东延伸的山脊;图乙中西南侧有陡崖,大致向北和向东延伸两条山脊。第(2)题,读图b,标记山谷的位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表明虚线所在位置比两侧高,不应是山谷,而是山脊,因此图b中山谷地形部位标注错误;图b中标记山脊的位置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弯曲,表明虚线所在位置比两侧高,是山脊;图b中标记鞍部的位置位于两个山岭之间的过渡地带,应是鞍部;图b中标记陡崖的位置等高线重合,表明该地为陡崖。
【类题再练】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图中等高距均为20米,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区域最大高差可能是
( )
A.80
m
B.100
m
C.120
m
D.140
m
(2)图中河流流向大致是
( )
A.东北流向西南
B.西北流向东南
C.西南流向东北
D.东南流向西北
【解析】(1)选B,(2)选A。第(1)题,图中等高距是20米,据图等高线的递变规律可以看出,图中最低处为260米【补偿训练】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m)地形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是( )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2)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思路点拨】解此类题应从以下两点着手:
(1)特殊地貌,具有其他地貌不具备的特点。
(2)做题时,要抓关键,抓特色。
【解析】(1)选D,(2)选A。第(1)题,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地势落差大,且呈带状分布,为典型峡谷地形。第(2)题,图中灰色部分等高线向海拔较低的地区凸出,应该为地势较高的地形,但高度不大,且靠近陡崖,有可能是崩塌堆积物,也有可能是陡崖上突出的小基岩。
【常见图形】
图形1 珠峰高程测量拟定登顶线路图
图形2 浙江省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探源母图】
1.图形实质:试题中的各种地形图实质与教材中的等高线地形图异曲同工,都是反映某地的地形地势特点。
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母图探究】
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思考:
(1)图中河流一般出现在什么地形部位?
提示:山谷。
(2)图中山坡的坡度与等高线有什么关系?
提示: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密集,坡度陡;等高线稀疏,坡度缓。
(3)图中河流干流的流向是怎样的?与等高线有什么关系?
提示:图中河流总体向南流,由海拔高处流向海拔低处;与等高线的凸出方向相反。
(水平1、2)堰塞湖是因山体岩石崩塌导致的滑坡体等堵截河谷而形成的湖泊。读某堰塞湖形成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堰塞体最有可能来自
( )
A.西侧
B.南侧
C.东侧
D.北侧
2.受该堰塞湖影响较大的聚落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解析】1选B,2选D。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堰塞体是因山体岩石崩塌导致的滑坡体,图中显示,堰塞体的南部等高线密集,坡度大,最可能出现滑坡。第2题,堰塞湖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图示中的⑤处于堰塞湖下游,可能会被淹没;该堰塞湖堵塞河道,河流下泄不畅,堰塞湖及河道水位上涨,会对图示等高线850米以下区域构成水害威胁,④⑤位于此范围,会因河湖溃堤可能被淹没。
(水平2)读“北半球中纬度某地等高线示意图”(单位:米),完成3、4题。
3.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为
( )
A.先向东,再向东南
B.先向北,再向东北
C.先向西南,再向南
D.先向西北,再向西
4.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是
( )
A.200米≤H<400米
B.300米≤H<500
C.300米≤H<400米
D.400米≤H<600米
【解析】3选B,4选A。第3题,图中河流由高处流向低处,与经过河流的等高线凸向相反,再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或把图中指向标平移至图中河流的上游和下游两个河段,分别建立方向标进行判断,图中河流的流向大致为先向北,再向东北。第4题,读图可知,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为100米,图中陡崖有三条等高线重合,根据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公式计算,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是200米≤H<400米。
5.(水平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名称:① ,② ,
③ ,
④ ,⑤ ,⑦ 。?
(2)如果在山坡上整修梯田,选在甲处好还是乙处好?为什么?
(3)②处陡崖顶部海拔约为 米,陡崖相对高度为 米。?
【解析】第(1)题,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不同等高线重叠是陡崖(如图中的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平缓;当等高线为闭合曲线时,由外向内增高的为山顶(如图中的⑤⑥);由内向外增高为洼地、盆地(如图中的①);等高线向高处凸的是山谷、河谷(如图中的③);向低处凸的为山脊(如图中的④);两个山峰之间相对较低的部位为鞍部(如图中的⑦)。第(2)题,开辟梯田应考虑坡度、灌溉水源等条件,所以选择在乙处开辟梯田要比甲处适宜。第(3)题,读图可知,陡崖顶部海拔在300~350米,陡崖的相对高度根据公式(n-1)d≤H<(n+1)d,可得出50≤H<150米。
答案:(1)盆地 陡崖 山谷 山脊 山顶 鞍部
(2)乙处。乙处海拔低,坡度比甲处平缓,且靠近河流,灌溉方便。
(3)300~350 50≤H<150
PAGE
-
12
-第二节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一、敦煌的地理特征
1.敦煌的地理位置:敦煌地处河西走廊西端,位于甘肃与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界处,西边是沙漠,北面是戈壁。
2.敦煌的气候特征: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太阳辐射强,昼夜温差大。
二、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
1.风蚀地貌:风力对岩石、沉积物侵蚀而形成的地貌。
2.特点:敦煌风蚀地貌具有“顶平、身陡”的特点。
3.风蚀地貌类型:
风蚀垄是长条形的,风蚀柱是孤立的,风蚀蘑菇是“头大、身小”的,风蚀雅丹是垄槽相间的,“魔鬼城”形似城堡。
三、从鸣沙山看沙丘地貌
1.概念:是干旱地区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堆积而成的。
【对点连线】
【填图绘图】
试填出下图中字母所代表的风成地貌景观的名称。
A:新月形沙丘,B:风蚀蘑菇,C:风蚀柱。
能力一
风蚀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形成】
1.影响风蚀作用的因素:
因素
作用
风
风速越大,持续时间越长,土壤的风蚀强度越烈。降水、湿度、温度等因素都直接影响风蚀的严重程度
土壤
干燥而松散的砂土、砂壤土和失去结构的黏土最易受风蚀
植被
植被可增加地面粗糙度,削弱贴近地面的风沙流速度,减小风力吹蚀和搬运的能力
2.风沙侵蚀地貌:
类型
成因
特点
风蚀蘑菇
下部遭受风沙侵蚀
突起的孤立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
雅丹
风沙沿裂隙磨蚀
垄槽相间,走向与主风向一致
【知识拓展】认识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因下部岩性较软遭受风沙侵蚀程度大,形成上部宽大、下部窄小的蘑菇状,称为风蚀蘑菇。
【情境探究】
雅丹地貌是在极干旱地区一些干涸的湖底在定向风吹蚀作用下,形成彼此相间排列的垄岗、堡丘、土柱(墩)、凹地等景观组合。下图为“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某处地貌景观图”。
【探究】
(1)判断图中地貌景观特点。(地理实践力: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示:垄槽相间、平行排列。
(2)分析该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综合思维:要素的综合)
提示:定向风吹蚀,湖底干裂隙扩大,垄槽走向与风向一致。
【典例示范】
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表现为土墩(垄)和凹槽的组合。读雅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面属于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是
( )
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
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③地面支离破碎
④土墩奇形怪状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下列省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
( )
A.山东
B.云南
C.新疆
D.广东
【思路点拨】
【解析】(1)选D,(2)选C。第(1)题,读图可知,雅丹地貌景观的特征是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①对;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一致,②错;地面支离破碎,③对;受风力侵蚀作用,土墩奇形怪状,④对。第(2)题,由题目材料可知,相当多的雅丹地貌是经风化作用和风蚀作用而形成,说明雅丹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区,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省区是新疆,山东、云南、广东位于季风区,外力作用以流水作用为主。
【类题再练】
(2021·北京高一检测)下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照片。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地貌特点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岩石坚硬
B.地表植被覆盖少
C.季相变化明显
D.形态独特
(2)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
A.植被
B.土壤
C.地形
D.气候
【解析】(1)选C,(2)选D。第(1)题,据图分析,该地区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地貌景观为风蚀地貌,岩石比较坚硬;植被覆盖差,没有植被覆盖,季相变化不明显;风蚀地貌形态独特。第(2)题,据图分析,该地主要位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风力作用显著,受风力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独特的风蚀地貌。故与该地貌的形成及特点最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气候因素。与植被、土壤、地形关系不大。
【补偿训练】
下图是我国某地景观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塑造该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流水沉积
B.冰川侵蚀
C.风力沉积
D.风力侵蚀
(2)该地最可能位于
( )
A.黄土高原
B.云贵高原
C.柴达木盆地
D.四川盆地
【解析】(1)选D,(2)选C。第(1)题,风蚀城堡属于风力侵蚀形成的。第(2)题,图片显示的是干旱地区的风蚀城堡,故选柴达木盆地。
能力二 风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形成】
1.风力堆积的发生:
风在搬运的过程中,因风速减小或遇到各种障碍物,风搬运的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风积物。
2.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沉积颗粒物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
【典题训练】
(2021·盘锦高一检测)下图为我国某地貌景观素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示地貌
( )
①迎风坡坡度陡
②背风坡坡度陡
③为风成地貌
④为流水地貌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若图中甲坡朝向东北方向,则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东北风
D.西南风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图示地貌为新月形沙丘,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迎风坡为缓坡,背风坡为陡坡。第(2)题,依据上小题分析可知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图中甲坡坡度缓,为迎风坡,其朝向东北方向,说明该地主导风向为东北风。
【类题再练】
(2021·长沙高一检测)新月型沙丘是平面形如新月的沙丘,是风积地貌的一种。新月型沙丘的纵剖面有两个不对称的斜坡,其中一斜坡两侧形成接近对称的两个尖角,称为沙丘的两翼。新月型沙丘大部分出现在沙漠的边缘地带。下图为新月型沙丘景观图和新月型沙丘剖面图。据此完成(1)、(2)题。
(1)新月型沙丘两翼的延伸指向
( )
A.迎风坡
B.背风坡
C.西部
D.东部
(2)新月型沙丘大部分出现在沙漠边缘地带的可能原因是沙漠边缘
( )
A.临近戈壁滩,植被状况差
B.地形复杂,利于泥沙沉积
C.高压控制,主导风向稳定
D.风力减弱,风积作用显著
【解析】(1)选B,(2)选D。第(1)题,根据风的侵蚀与搬运作用特点可知,缓坡为迎风坡,陡坡为背风坡,则新月型沙丘两翼的延伸指向新月型沙丘的背风坡。第(2)题,沙漠边缘是风力减弱的地带,意味着风力的侵蚀与搬运作用减弱,风力沉积作用显著,因而分布大范围的新月型沙丘。植被状况、地形状况和气压状况并不是沙漠边缘出现新月型沙丘的原因。
【常见图形】
图形1 风蚀地貌景观图
图形2 风积地貌景观图
【探源母图】
1.图形实质:试题中的各种风沙地貌图反映风沙地貌的形态、物质组成及其周围环境特点。
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母图探究】
风沙地貌示意图
思考:
(1)图示区域最突出的气候特征是什么?
提示:气候干旱,多风沙。
(2)B、C地貌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提示:风力侵蚀。
(3)A地貌的主要成因是什么?
提示:风力沉积
。
(水平1、2)沙漠中竖立着无数塔状孤立的石灰岩,称为塔岩荒漠。下图为塔岩荒漠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塔岩和荒漠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
A.风力侵蚀、风力沉积
B.流水侵蚀、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D.流水侵蚀、风力沉积
2.该地形成塔岩和荒漠的条件有哪些
( )
①气候湿润
②气候干旱
③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④植被茂密
⑤多大风天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④⑤
【解析】1选A,2选C。第1题,由题干和图可知该地区为气候干旱的沙漠,流水作用较弱;图为风成地貌,既有风力侵蚀而成的风蚀地貌(塔岩),又有风力堆积形成的风积地貌(沙漠)。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地为风成地貌,风成地貌位于沙漠地区,形成荒漠的基础条件是气候干旱,植被稀疏,②正确,①错误,④错误;塔岩形成是风化风力侵蚀的结果,风化的条件是光照强,昼夜温差大,③正确;风力侵蚀的条件是多大风天气,⑤正确。
(水平1)读下图所示地貌,回答3、4题。
3.如图所示地貌名称为
( )
A.三角洲
B.沙垄
C.冲积扇
D.沙丘
4.如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 )
A.流水侵蚀
B.风力沉积
C.风力侵蚀
D.流水沉积
【解析】3选D,4选B。第3题,如图所示地貌形态是沙丘。第4题,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的结果。
(水平2)呼伦湖地处我国半干旱地区的高纬度地带,面积变化非常大,湖水经东北部河流流出,湖泊东部有大面积的沙丘。读图,完成5、6题。
5.形成图中湖滨沙丘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
A.流水堆积作用
B.流水搬运作用
C.风力堆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6.下列有关湖泊东部沙丘形态特征的推测,合理的是
( )
A.东侧坡度陡,西侧坡度缓
B.东侧坡度缓,西侧坡度陡
C.越靠近呼伦湖.坡度越陡
D.越靠近呼伦湖,坡度越缓
【解析】5选C,6选A。第5题,本区域主要受到偏西风影响。图中显示沙丘多分布于湖泊的东岸,这是由于偏西风吹拂,在东侧湖岸泥沙堆积形成沙丘。该区域气候较干旱,流水作用小。风力侵蚀形成的是风蚀蘑菇等侵蚀地貌。第6题,湖泊东部沙丘主要是受偏西风影响形成,西侧为迎风坡,坡度较缓,东侧为背风坡,坡度较陡。
PAGE
-
10
- 第三节 探秘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一、澜沧江—湄公河概况
发源于唐古拉山,在我国境内称为澜沧江,流经青海、西藏和云南三省区,流出国境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等国。
二、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河流地貌
位置
地貌景观
成因
源头段
流经青藏高原
宽浅河谷
地形平坦,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较弱
上游
流经山区、高原、高地
“V”形峡谷
落差大、水流急,向下的侵蚀作用强
出山口
支流汇入处
冲积扇
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泥沙沉积
中下游
流经丘陵盆地
曲流
地形坡度较缓,水流以侧向的侵蚀为主,河道变得弯曲
牛轭湖
河流会裁弯取直,留下废弃的弯道
流经平原
冲积扇
地势平坦,河流带来的泥沙大量沉积
河口段
入海口处
三角洲
流速减慢,所携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
【填图绘图】填出图中河流地貌名称及其位置
提示:甲,“V”形河谷,河流上游;乙,冲积扇,河流出山口;丙,冲积平原,河流中下游;丁,三角洲,河流入海口。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澜沧江“V”形峡谷是流水侵蚀造成的。
(√)
②冲积扇是流水沉积形成的。
(√)
③曲流的凹岸堆积,凸岸侵蚀。
(×)
④三角洲地貌都出现在河流入海口处。
(×)
能力一 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形成】
1.河谷的形成过程: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
2.河流凹岸侵蚀、凸岸堆积的原因: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流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冲刷凹岸,使凹岸水面略高于凸岸,因此,底部水流在压力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河流变得越来越弯曲。如下图:
【知识拓展】河谷
河谷由谷底和谷坡两大部分组成。谷底包括河床和河漫滩。河床是河谷中最低的部分,有经常性的水流。河床两侧高起的为河漫滩,在洪水泛滥时会被淹没。谷坡是河谷两侧的岸坡,高出河漫滩。呈阶梯状分布的河谷谷坡为河流阶地。
【情境探究】
西藏雅鲁藏布大峡谷是地球上最深的峡谷。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年降水量能达到2
000毫米以上。下图为雅鲁藏布江流域示意图。
【探究】
(1)判断雅鲁藏布大峡谷最深处的高差,并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形成的主要原因。(地理实践力: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示:高差7
000多米。主要形成原因是流水侵蚀作用。
(2)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形成与当地年降水量大有什么关系?(综合思维:要素的综合)
提示: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年降水量大,河流流量大增,流水侵蚀能力强;加上河流落差大,加大流水侵蚀程度,形成大峡谷。
【典题训练】
(2021·哈尔滨高一检测)下图为“河谷发育阶段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按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是
(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2)③时期河谷的剖面图可能是
( )
【解析】(1)选C,(2)选D。第(1)题,河谷在不同发育阶段所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在河谷发育初期以下切侵蚀为主,河谷呈现出“V”形;随着河谷的发育,河流的侧蚀越来越强,河谷呈现“U”形;图中①处河流出现河湾,但弯曲度小,②河湾的弯曲度大,说明①②位于河谷中游,①在上侧,②在下侧;③为“V”形谷,在河谷上游山区,河谷发育最不成熟,发育最早;④为“U”形谷,在河谷下游,发育最成熟,所以按照河谷发育程度由先到后的顺序是③①②④。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③为“V”形谷,在河谷上游山区,河谷发育最不成熟,发育最早,据此进行判断四个选项中个D选项为“V”形谷。
【补偿训练】
流水的侧向侵蚀导致河岸逐渐崩塌和后退,尤其是在平原地区,这种作用的影响极为显著。下图示意某平原地区河流的自然演化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河水流经弯曲河道时,凹岸的侧向侵蚀作用更加强烈,主要原因是凹岸一侧的( )
A.水量大,流速快
B.岩土层相对松软
C.地转偏向力较大
D.河床的坡度较小
(2)根据以上原理,平原地区河道的自然演化阶段,排序正确的是
(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解析】(1)选A,(2)选B。第(1)题,河水流经弯曲河道时,受惯性影响,河水冲向凹岸,则凹岸水量大,流速快,导致凹岸的侧向侵蚀作用更加强烈。凹岸一侧,不一定岩土层相对松软。凹岸一侧,不一定是地转偏向力偏转的一侧。如果凹岸一侧河床的坡度较小,流速则慢,侵蚀作用则弱。第(2)题,据图中显示原理,平原地区河道因侧蚀不均匀,首先出现较小弯曲,然后弯曲程度越来越大,如图①,随着弯曲程度变大,弯曲河道可能出现自然裁弯取直,如图③,裁弯取直后,新的较平直的河道,流速更快,排水更畅,原来弯曲河道逐渐被淤塞,被废弃形成牛轭湖,如图②。因此平原地区河道的自然演化阶段,排序正确的是①③②。
能力二 河流堆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形成】
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地貌类型
形成过程
示意图
冲积扇
水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
河漫滩平原
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形成堆积体,堆积体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如果河流改道,河漫滩被废弃,多个废弃的河漫滩接在一起形成河漫滩平原
三角洲
河流到达海洋入海口时,流速极缓,河流携带泥沙便会堆积在河口前方,加上海浪顶托作用,形成三角洲
【特别提醒】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水流速度有关,流速越快,携带能力越强,沉积物的颗粒越大;流速越慢,携带能力越弱,沉积物的颗粒越小。
【情境探究】
我国唐朝诗人胡玢的《庐山桑落洲》: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
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古岸崩欲尽,平沙长未休。
想应百年后,人世更悠悠。
【探究】
(1)“数家新住处”应该位于河流的哪一岸?(人地协调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提示:河流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适合建“新住处”。
(2)诗中描述的情境一般发生在河流的哪一河段?(区域认知:对区域的特征、问题进行分析)
提示: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以看出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应位于河流中下游。
【典例示范】
读河流地貌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处对应的地貌类型分别为
( )
A.冲积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
B.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冲积扇
C.三角洲、冲积扇、河漫滩平原
D.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
(2)下列地貌中,与冲积平原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
A.挪威峡湾
B.庐山
C.崇明岛
D.长江三峡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①根据图形找出①②③所处的位置与河流的关系,判断地貌类型
②冲积平原形成原因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
【解析】(1)选D,(2)选C。第(1)题,根据图中三地与河流的关系,可判断出①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形成冲积扇;②位于河流中下游,为河漫滩平原;③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为三角洲。第(2)题,崇明岛是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而挪威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庐山属于断块山;长江三峡属于河流侵蚀地貌。
【类题再练】
(2021·鹤岗高一检测)
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处为
( )
A.发育于山前的河漫滩平原
B.发育于山前的洪积-冲积平原
C.发育于河流中下游的洪积扇
D.发育于山前的三角洲平原
(2)从甲→乙→丙处,河流堆积物特点是
( )
A.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地堆积
B.堆积物质依次由大到小,由重到轻
C.堆积物质依次由小到大,由轻到重
D.甲→乙,堆积物质由小到大,乙→丙则由大到小
【解析】(1)选B,(2)选B。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甲处为河流出山口附近,河流或山洪带来的泥沙在山前沉积,形成山前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往往出现在宽阔的河谷地区,大多出现在下游平原地区,而不出现在山前;洪积扇一般出现在山前(山地向平地过渡地带),河流中下游出现较少,甲地不是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三角洲平原发育在河口地区,不发育于山前,甲地不位于河口地区。第(2)题,读图可知,甲→乙→丙处是从河流中上游到河口,地形趋向平坦,河床比降有减小趋势,因此河水流速降低,河水中被搬运物沿搬运方向按颗粒大小或轻重依次沉积下来。因此从甲→乙→丙处河流堆积物质依次由大到小,由重到轻沉积。
【补偿训练】
读三角洲示意图,描述该地貌景观的特点。
【解析】
结合图示,从三角洲的形状、地势变化、沉积物颗粒变化等角度描述。
答案:三角洲以河道分汊处为顶点向海洋形成扇形或者三角形,地势逐渐降低,沉积物颗粒由粗变细,河流稠密,多沙洲、沙岛。
【常见图形】
图形1 河流流域图
图形2 河口地貌景观图
【探源母图】
1.图形实质:试题中的各种河流流域图和地貌景观图都是教材图呈现的不同河流位置的河流地貌类型图。
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母图探究】
河流地貌示意图
思考:
(1)甲处河流主要外力作用是什么?
提示:溯源侵蚀。
(2)乙处冲积扇的形成与地形有什么关系?
提示:河流出山口,河水摆脱了侧向约束,地势变缓,河流堆积作用明显。
(3)丙处河流弯曲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河流弯曲处,凹岸不断被侵蚀,泥沙不断在凸岸沉积。
(4)丁位于河口,常形成什么地貌?
提示:河口三角洲。
(水平1)读下图,比较图中河流a、b、c三处的位置与三幅断面图,回答1、2题。
1.河流位置与断面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
A.①—a,②—b,③—c
B.①—b,②—a,③—c
C.①—c,②—b,③—a
D.①—c,②—a,③—b
2.与河流位置a、b、c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
A.侵蚀、搬运、堆积
B.侵蚀、堆积、搬运
C.堆积、搬运、侵蚀
D.搬运、堆积、侵蚀
【解析】1选D,2选A。第1题,①河谷最浅,沉积明显,位于河流下游c处;②河谷最深,流水侵蚀明显,位于上游a处;③居中,位于河流中游。第2题,在河流上游,由于水流速度较快,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侵蚀,河谷较深;在河流中游,水流速度下降,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搬运,河谷变浅变宽;在河流下游,水流速度最慢,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堆积,河谷最浅最宽。
3.(水平1)黄河是中国第二长河。下图为“黄河流域四地地貌景观示意图”,
关于图中四地,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地山高谷深,流水侵蚀作用形成陡峻峡谷
B.乙地地势低平,风力堆积作用形成深厚土层
C.丙地河水湍急,侵蚀作用使瀑布向下游移动
D.丁地河网密布,流水堆积作用形成冲积扇
【解析】选A。甲位于河流上游,山高谷深,流水侵蚀作用强,以下蚀作用为主,形成陡峻峡谷;乙是河套平原,流水堆积作用形成;丙段流经黄土高原,溯源侵蚀作用使得瀑布向上游方向移动;丁位于河口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三角洲。
(水平1)如图为某地理研究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砾石景观常见于大河的( )
A.下游泥滩
B.中游凸岸
C.上游凹岸
D.入海口处
5.下列地貌形态中与图中砾石滩成因最为相似的是
( )
A.风蚀蘑菇
B.移动沙丘
C.冲积扇
D.花岗岩风化球
【解析】4选B,5选C。第4题,图示砾石景观属于沉积景观,常见于大河的凸岸,凸岸是沉积岸,可能有砾石沉积形成。河源一般位于高山区,以风化、侵蚀作用为主。凹岸是侵蚀岸,没有沉积物堆积。入海口多是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洲景观,没有砾石沉积。第5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图中砾石滩存在于河流凸岸,河流沉积作用形成。冲积扇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移动沙丘是风力沉积作用形成。风蚀蘑菇是外力作用风力侵蚀形成。花岗岩风化球是外力作用的风化作用。
6.(水平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学习河流沉积地貌时,有位教师带领同学们做了下面的实验,说明山麓冲积扇的形成。
实验材料:
小米、绿豆、黄豆等,矿泉水瓶,书,白纸。
实验步骤:
Ⅰ.将白纸平铺在桌上;
Ⅱ.将书本打开并倾斜放在桌面上;
Ⅲ.将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
Ⅳ.观察在白纸上形成的堆积体的外形特点。
(1)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在书本前的堆积体外形是否具有山麓冲积扇的特征?
(2)水流搬运物体的重量与水流速度的6次方成正比。据此推想,山麓冲积扇沉积物的颗粒大小分布有什么规律?
(3)这个实验能否反映山麓冲积扇不同颗粒沉积物的分布规律?为什么?
(4)如何改进这个实验?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堆积体的外形呈半圆锥状,与冲积扇形状类似。第(2)题,从出山口到冲积扇扇缘,由于流速减缓,搬运物体重量减轻,沉积物的颗粒由大变小。第(3)题,从实验可看出,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从书滑落到桌子上时,由于坡度变小,堆积在桌子上,模拟的外力作用是堆积,但由于所选的混合物颗粒形态、大小不同,导致实验中冲积扇的沉积物颗粒大小分布与实际情况出现相反状况。第(4)题,可用塑料或玻璃器具替代书本;用泥沙替代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把泥沙和水一起倒下。
答案:(1)具有。
(2)从冲积扇顶端到边缘,沉积物颗粒呈现由大到小的分布规律。
(3)不能,因为没有水流携带,混合物完全受重力和惯性作用,较大颗粒会出现在外缘。
(4)可用塑料或玻璃器具,把泥沙用水搅和倒下,就能够显示出不同颗粒的沉积状况。
PAGE
-
13
-第四节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一、认识土壤
1.土壤: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的分层:发育成熟的土壤,从地面向下有明显的垂直差异。在成熟土壤剖面图上填写土壤层次名称。
3.发育:
发育程度
土层厚薄
分层情况
高
土层厚
层次多,分层明显
低
土层薄
层次少,分层不明显
4.组成: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等物质组成。根据组成物质的体积大小填下图。
二、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1.自然因素:
(1)成土母质与土壤。
(2)气候与土壤。
(3)生物与土壤。
(4)地形与土壤。
2.人类活动:
【填图绘图】
填出土壤剖面示意图中A、B、C、D代表的土壤层次。
提示:A
腐殖质层,B
淋溶层,C
淀积层,D
成土母质层。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砂土成分以砂粒占优势,故保水、保肥能力差。
(√)
②黏土颗粒较小,土壤透水性差,但保水、保肥能力强,是农业生产最理想的土壤质地。
(×)
③壤土颗粒大小适中,既透气透水,又蓄水保肥,是农业生产的理想土壤质地。
(√)
④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的质地要求不同。
(√)
【实践探索】
不同地区的土壤表现出明显的区域特色,下述土壤现象与哪一要素密切相关?
(1)我国南方山地土壤较厚,而西北高山上的岩石风化层和土壤很薄。
提示:与气候密切相关,南方地区气候湿润,西北地区气候干旱。
(2)四川盆地有些地方岩石是紫色的,土壤也呈紫色。
提示:紫色土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成土母质。
(3)山顶土壤颗粒较粗,山前平原土壤的颗粒较细。
提示:地形的影响,山顶坡度陡,沉积物颗粒粗,山前平原地势平缓,沉积物颗粒细。
【对点连线】
将土壤形成与对应的自然因素连线。
能力一 土壤剖面是怎样的
【能力形成】
土壤剖面就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土壤垂直切面,其深度一般是指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一定深度。观测土壤剖面的形态特征,各土层的发育状况及其排列构造,从而判断土壤的形成与发育过程和土壤肥力。
1.自然土壤剖面及各土层特点:
2.耕作土壤剖面及土层特点:
【情境探究】
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由于物质的迁移和转化,土壤分化成一系列组成、性质和形态各不相同的层次,称为发生层。发生层的顺序及变化情况,反映了土壤的形成过程及土壤性质。观察和了解土壤剖面是认识土壤、分析鉴定土壤肥力、制定耕作措施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探究】
(1)根据上图土壤垂直分层判断该地土壤的发育程度(地理实践力: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示:该地土层厚、层次多、分层较明显,判断该地土壤发育程度较高。
(2)土壤垂直分层中淋溶层颜色较浅的原因。(综合思维:空间的综合)
提示:由于溶解于水的矿物质随水的下渗向下运移,本层矿物质淋失,颜色变浅。
【典例示范】
(2021·武汉高一检测)富铝土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铁、铝等成分相对富集后的一类土壤的总称。其在我国分布广,包含多种土壤类型,并具有下图所示的过渡关系。完成(1)、(2)题。
(1)影响富铝土形成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2)下列土壤类型中,铁、铝相对含量最高的是
( )
A.赤红壤
B.砖红壤
C.红壤
D.黄壤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B,(2)选B。第(1)题,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类型,经岩石风化形成土壤,但不是富铝土最主要的成因。富铝土是土壤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土体铝硅酸盐矿物受强烈分解,使得氧化铝在土壤中残留和聚集,其形成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气候;生物因素参与不同类型土壤形成的影响差不多;富铝土分布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形因素会影响其形成,但不是主因。第(2)题,湿热气候促进矿物分解,更易形成富铝土。红壤、赤红壤分布区,热量较低,气候干燥,土壤铁铝含量较低;根据热量和干湿变化规律判断,南方气温较高,东部沿海湿润,所以铁铝含量最高的是砖红壤;黄壤分布的纬度较高,热量较低,铁铝含量较低。
【补偿训练】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1是不同气候下(湿润、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2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2)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
A.甲与Ⅰ B.丙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解析】
(1)选A,(2)选B。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2)题,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地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次之,干旱层最薄,因此图1中丙的淋溶层居中,属于半干旱地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草原土壤有机质一般高于森林,对应图2中的Ⅱ。
能力二 土壤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形成】
1.土壤的形成过程:
2.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
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特别提醒】土壤的形成并非受单一要素影响,而是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作用的结果。
【情境探究】
黑土在我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多分布在地势平缓辽阔的漫岗。黑土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腐殖质含量较高。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对黑土地的大规模开垦以及农业生产中频繁翻耕,土壤结构发生变化,耕作层下方形成一层紧实的“犁底层”(下图),黑土肥力下降明显。有专家建议,采用“少耕深松”的耕作方式有利于保护黑土。
【探究】
(1)说明东北地区黑土腐殖质含量较高的气候原因。(综合思维:要素的综合)
提示:从气候角度来说,腐殖质来源于有机质,而有机质多来源于枯枝落叶,枯枝落叶丰富,又是由于植物生产量较大。因此东北地区腐殖质较为丰富的主要原因在于其气候为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植物生长量大,枯枝落叶丰富,且冬季气温低,有机质分解较慢,利于腐殖质的积累。
(2)分析“少耕深松”对保持黑土肥力的作用?(人地协调观: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提示:“少耕”意味着通过减少耕作频率来减少对表层土壤的影响,从而减轻水土流失问题,减轻肥力流失。“深松”意味着疏松土壤以消除犁底层从而增强黑土的透气和透水性。
【典题训练】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不同海拔典型的植被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含量不同。福建省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省西北部,以黄岗山为主峰,海拔2
158米,植被垂直带谱分布完整,依次为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亚高山矮林以及高山草甸等不同植被类型。下图示意武夷山不同海拔有机碳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2)题。
(1)武夷山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
A.植被凋落物较多
B.土壤质地紧实
C.凋落物腐殖化弱
D.土壤通气性差
(2)武夷山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低海拔地区,是由于高海拔地区
( )
A.有机质矿化速率快
B.微生物活性高
C.土壤呼吸作用较强
D.常年维持低温
【解析】(1)选A,(2)选D。第(1)题,植被凋落物主要集中在表层,且表层土壤的温度、湿度、质地等环境因子更有利于凋落物腐殖化过程的进行,使得表层土壤有机碳不断累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作为土壤有机碳来源的植被凋落物变少,且由于土壤质地变紧,使得表层土壤有机碳向下输送受到限制。土壤质地越紧实,透气性越差,有机碳的含量越低;凋落物腐殖化越弱,有机碳含量越低。第(2)题,武夷山高海拔地区常年维持低温,微生物活性低,土壤呼吸作用弱,有机质矿化速率缓慢,因而有利于有机碳在土壤中的累积。
【类题再练】
(2021·北京高一检测)土壤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也是反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一面“镜子”。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2)题。
(1)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
( )
A.成土母质
B.土壤质地
C.生物
D.基性岩
(2)有关地形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山区不同海拔的土壤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不同
B.陡坡土层深厚
C.平坦的地形区土壤发育较薄
D.地形直接作用于土壤的形成
【解析】(1)选A,(2)选A。第(1)题,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是成土母质,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第(2)题,地形会影响土壤的形成与发育,山区不同的海拔由于水热组合状况的差异使土壤组成成分和理化性质不同,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土壤的形成;陡坡土层浅薄,土壤发育差;地形平坦的地区沉积作用比较明显,有利于土壤的形成发育,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补偿训练】
读“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回答(1)、(2)题。
(1)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
A.气候
B.地形
C.生物
D.成土母质
(2)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影响土壤的
( )
A.有机质含量
B.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
C.发育程度和肥力大小
D.土层厚度
【解析】(1)选C,(2)选B。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能够腐烂形成腐殖质,形成土壤中的有机质。第(2)题,在土壤的发育过程中,成土母质主要为土壤提供矿物质,影响土壤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
【常见图形】
图形1 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关系图
图形2 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图
【探源母图】
1.图形实质:试题中的各种土壤形成与其他要素的关系图实质都是教材图呈现的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和时间等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母图探究】
土壤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思考:
(1)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是什么?
提示:土壤的发育起始于岩石的风化,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2)土壤形成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提示:生物。生物为土壤提供有机物,改变土壤结构,形成土壤肥力。
(3)土壤发育进程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提示:时间。随时间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从薄到厚,层次由少到多,逐步发育成熟。
(水平1、2)图1中Ⅰ、Ⅱ、Ⅲ分别表示土壤中固态、气态、液态成分的体积分数,①②③④表示四种土壤。图2是理想土壤成分体积比例图。读图,完成1、2题。
1.最接近理想土壤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土壤形成及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正确的是
( )
A.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B.灌溉改善土壤的保水性和通气性
C.气候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D.收获农作物剥夺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解析】1选C,2选D。第1题,理想土壤中矿物质占45%左右,有机质占5%左右,空气和水分各占20%~30%。结合下图分析可知,①空气所占比重太低,水分所占比重太高,有机质和矿物质所占比重太低。②空气所占比重太高,水分所占比重太低。④空气所占比重太高,水分所占比重太低。③各成分所占比重符合理想土壤的构成。第2题,森林中的有机质主要储存于生物体内,故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灌溉容易造成土壤板结,透气性差。生物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收获农作物剥夺土壤的部分有机质。
(水平2)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4.图示区域
(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解析】3选C,4选A。第3题,据图可知,③④为地质和地形。
各种成土因素中,母质(与地质密切相关)和地形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气候和生物则是比较活动的影响因素。第4题,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植被是提供有机质的。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含量较森林土壤高。
(水平2)苹果为落叶乔木,生长季为4-10月。苹果园的传统生产方式为定期松土、清除杂草(简称清耕),近年来土壤覆盖技术得以广泛应用。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差异显著。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南部某苹果园3-9月不同生产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月份变化。(注:地膜覆盖选用厚度为0.08mm的黑色、白色透明塑料膜;生草覆盖指的是人工种植特定的草类来覆盖土壤。)据此完成5、6题。
5.与地膜覆盖相比,7~9月该果园生草覆盖下土壤水分较少的原因是
( )
A.草类生长耗水
B.径流流失较多
C.土壤蒸发较多
D.果树生长繁盛
6.推测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
A.黑膜覆盖区
B.白膜覆盖区
C.生草覆盖区
D.清耕区
【解析】5选A,6选C。第5题,读图可知,不同覆盖方式下,土壤的水分、温度和有机质差异显著,与其他生产方式相比,该果园生草覆盖下7-9月气温高,草类植物生长速度快,需水量大,导致土壤水分较少;如果是由于径流流失多,则四种覆盖方式水分含量应该相差无几;如果土壤蒸发水分多,则四种状况下土壤水分含量相差无几;如果是果树生长旺盛所致,则和地表覆盖无关,则四种覆盖方式水分含量应该相差无几。
第6题,生草覆盖指的是人工种植特定的草类来覆盖土壤,草类植物残骸等受微生物作用会转化为有机质,因此该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生草覆盖区;其他膜覆盖区或者清耕地,就没有外来的有机质,有机质含量偏低。
7.(水平1)下图为土壤与成土母质、气候、生物的关系图。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填写图中数码①、②代表的地理事物含义:①表示绿色植物的 作用,②表示绿色植物从土壤中吸收 。?
(2)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主要是通过 和 来实现。我国东北地区的黑土有机质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 。?
(3)简答成土母质与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解析】第(1)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过根部吸收矿物质合成有机物质。第(2)题,气温和降水影响着土壤的肥力。第(3)题,结合教材即可回答。
答案:(1)光合 矿物质
(2)降水 气温 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使有机质积累起来
(3)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物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成土母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
PAGE
-
15
-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一、桂林山水
1.概况: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东北部。桂林风景的“四绝”是“山清、水秀、洞奇、石美”。
2.喀斯特作用:主要是指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的石灰岩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3.喀斯特地貌发育条件:
4.桂林山水的发育条件:
自然条件
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环境特征
岩石条件
石灰岩广布,并且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
气候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降水充沛
水文条件
漓江纵贯南北,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
生物条件
植被茂盛,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
二、喀斯特地貌
部位
名称
景观特点
地面喀斯特地貌
溶沟
水溶蚀岩石形成的沟槽
石芽
溶沟之间向上突出的部分
石林
由一系列石柱组成的石质森林
峰林
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成片分布
孤峰
单个孤立山峰
峰丛
多个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的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
石笋
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地面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石笋与石钟乳相连在一起
【质疑批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温度越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少,溶蚀作用越弱,所以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如温带地区典型。
(×)
②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的透水性。
(×)
③岩石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越好,喀斯特地貌越典型。
(√)
【实践探索】
沂源溶洞群位于沂源县城西北7千米的南鲁山镇境内。现已探明,以沂源猿人遗址为中心方圆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有大小洞穴100多个,均发育于中奥陶世厚泥晶灰岩中,由于其数量多,分布特别集中,总称为沂源土门喀斯特溶洞群。
(1)沂源溶洞从成因看属于什么地貌?
提示:喀斯特地貌。
(2)与南方地区相比,我国北方地区喀斯特地貌比较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提示:北方地区降水少,生物生长慢,水的溶蚀作用弱,故喀斯特地貌发育较南方少。
【填图绘图】
填出下图中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名称。
提示:A
孤峰,B
峰林(峰丛),C
溶蚀洼地,D
地下河,E
石钟乳,F
石笋,G
石柱
能力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能力形成】
1.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2.喀斯特地貌景观的形成过程:
喀斯特地貌在地表、地下的景观各有洞天,形态和成因不同,具体分析如下表:
形成过程
成因
石芽→石林→峰丛→峰林→孤峰→残峰
流水溶蚀
水平方向:溶沟→溶蚀洼地→溶蚀谷地
垂直方向:岩溶漏斗→落水洞→地下河
流水淀积
【知识拓展】流水溶蚀和淀积过程的发生
溶蚀和淀积是可逆的两个化学过程,当水中的CO2含量增加时,其溶解CaCO3的能力相应增大,水的溶蚀作用加强;相反,若水中CO2减少,则发生淀积作用。
【情境探究】
小明同学在3月12日的旅游日记中写道:我们来到一处油菜花田,金黄的油菜花满山遍野,铺满大地,犹如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蔚为壮观!油菜花田上矗立着众多的山峰,正如徐霞客所说:“天下山峰何其多,唯有此处峰成林”。下图为小明此次旅游拍摄照片。
【探究】
(1)该地最有可能位于我国哪个地形区?为什么?(区域认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的认知)
提示:云贵高原。依据材料中的3月油菜花开以及此处山峰成林。
(2)该地峰林的形成与当地气候有什么关系?(综合思维:要素的综合)
提示:当地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地表水丰富。当地广布的碳酸盐在地表水不断溶蚀作用下形成峰林景观。
【典例示范】
下图为某喀斯特地貌发育过程图。读图,完成(1)、(2)题。
(1)按地貌的发育过程,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丁
B.乙→丙→丁→甲
C.丙→乙→甲→丁
D.甲→丁→乙→丙
(2)该地貌景观的特点是
( )
①多溶洞、峰林
②地表崎岖不平
③岩石呈深红色
④西北地区广布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
(1)喀斯特地貌的发育从流水溶蚀开始,随溶蚀程度加大而不断发育。
(2)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与其形成的湿润环境有关。
【解析】(1)选B,(2)选A。第(1)题,读图分析,图示过程表示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其正常的顺序为:乙,地表水沿灰岩内的节理面或裂隙面等下渗;丙,地表水沿灰岩裂缝向下渗流和溶蚀;丁,地下水到含水层后发生横向流动,进一步溶蚀形成溶洞;甲,随地下洞穴的形成地表发生塌陷。第(2)题,喀斯特地貌景观的特点是地表崎岖不平,地下多溶洞,地表多峰丛和峰林,①②正确;丹霞地貌的岩石呈深红色,③错误;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广布、高温多雨的西南地区,④错误。
【类题再练】
《徐霞客游记》中曾记录:“路侧有窞(dàn)深坑一圆,名龙井。下坠五六丈,四围大径三丈,俱纯石环壁。坠空缀磴而下,下底甚平,东北裂一门,透门以入,其内水声潺潺,路遂昏黑。践崖扪隙,其下忽深不可测。久之,光渐启,回见所入处,一石柱细若碧笋……”。据此完成(1)、(2)题。
(1)龙井的形成过程可能是
( )
A.沉积作用——地壳凹陷——流水侵蚀
B.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重力崩塌
C.流水侵蚀——地壳抬升——重力崩塌
D.地壳抬升——淀积作用——流水侵蚀
(2)该地貌类型对本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可能有
( )
①土层浅薄,土壤贫瘠
②光热充足,降水多
③易引发地质灾害
④利于地表水存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选B,(2)选B。第(1)题,由材料可知,“龙井”为喀斯特地貌里的天坑,形成过程是沉积岩在地壳抬升作用下,地势升高,受流水侵蚀形成地下溶洞,后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形成龙井,故形成过程可能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重力崩塌。
第(2)题,由材料可知,该地貌为喀斯特地貌,对区域的影响为土层浅薄,土壤贫瘠,易引发地质灾害,①③正确;该地光热充足、降水多是受纬度位置和大气环境影响,与地貌无关,②错;该地貌多溶洞和暗河,地表水易渗漏,不利于地表水存储,④错。
【常见图形】
图形1
桂林山水景观图
图形2 喀斯特地貌景观示意图
【探源母图】
1.图形实质:试题中的各种景观图和示意图都是体现各种类型的喀斯特地貌。
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母图探究】
贵州某地景观图
思考:
(1)远处山峰连片构成什么地貌?
提示:峰林。
(2)近处孤立的山峰构成什么地貌?
提示:孤峰。
(3)当地的农耕区主要在什么地貌?
提示:底部平坦、面积较大的洼地,当地人称“坝子”。
(水平1、2)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下图为广西桂林的两幅喀斯特地貌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 )
A.千沟万壑,地表支离破碎
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
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2.与喀斯特地貌形成及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
A.气候、植被
B.植被、土壤
C.岩石、水文
D.土壤、地形
【解析】1选C,2选C。第1题,结合图示信息以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的主要特点是奇峰林立,地下溶洞发育;千沟万壑,地表支离破碎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点;冰川广布,河流众多以及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均不是喀斯特地貌的特点。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化学溶蚀作用下形成的一种典型地貌,因此与喀斯特地貌形成特点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为岩石和水文;植被、土壤等因素均不是最为主要的影响因素。
【知识拓展】喀斯特地貌区的土壤和地下水特征
喀斯特地貌区水力溶蚀作用较强,地下水可沿溶蚀产生的溶沟及进一步发展的落水漏斗等流动,流速、流向等不均匀性极强。地表水在运动过程中对所经过的沉积物或岩石有着重要的侵蚀作用,既包括水动力作用下的碎屑物搬运,又包括水对岩石或沉积物的化学溶蚀作用,还包括碎屑物在搬运过程中的磨蚀作用。喀斯特地貌就是地下水对碳酸盐岩侵蚀作用的结果,其土壤较少,土层薄,多被流水搬运,且地下水埋藏较深。
(水平2)马来西亚的姆鲁国家公园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园内有全球罕见的“石灰刀石林”,片片尖耸直立的刀山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观”。读图,完成3~5题。
3.“石灰刀石林”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
D.海水侵蚀
4.“石灰刀石林”形成的物质基础是
( )
A.岩浆岩
B.可溶性岩石
C.变质岩
D.沉积岩
5.姆鲁“刀石林”的喀斯特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其根本原因是
( )
A.地下水系发育更多
B.植被更少,土壤更薄
C.气温更高,降雨更多
D.地形起伏更大
【解析】3选A,4选B,5选C。第3题,由题可知该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塑造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第4题,喀斯特地貌,其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第5题,喀斯特地貌发育除需要具备石灰岩条件外,还需要较高的气温、降雨条件,姆鲁相对于云南,纬度较低,气温更高,降雨更多,故“刀石林”的喀斯特发育程度超过我国云南路南石林。
6.
(水平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洞是 作用形成的;洞中事物的名称分别是:
A ,
B ,C 。?
(2)A、B、C都是 作用形成的。?
(3)桂林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岩石条件是什么?
(4)我国明代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 曾对该地貌成因进行过细致的分析。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 高原,其岩石以 岩为主。?
【解析】我国的喀斯特地貌以石灰岩广布的云贵高原最为典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喀斯特地貌分为地面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地面喀斯特地貌包括峰林、峰丛、孤峰以及溶蚀洼地和落水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包括溶洞、地下河及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答案:(1)流水侵蚀 石钟乳 石笋 石柱
(2)淀积
(3)石灰岩广布,并且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广泛发育,可溶性、透水性好。
(4)徐霞客 云贵 石灰
PAGE
-
8
-第三单元
1.宏观思路:本单元讲授的是地球上的地貌和土壤,注意学习的重点是地貌的类型、特点及其分布,并学会观察不同类型的地貌,分析土壤的形成原因。地貌的主要类型有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及海岸地貌等;土壤的形成受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的影响。不同的地貌类型和土壤特征对人类生产生活均产生较大的影响。
2.复习策略:
认识角度
地球上的地貌类型多种多样,通过对区域景观图或运用视频、图像等方式,识别不同的地貌,并描述其特点。观察土壤的外表及剖面,识别土壤的特征
能辨别不同地貌形成过程中的影响的主要自然地理要素,并描述其相互作用的过程;说明各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数理分析
结合等高线地形图,确定某地的海拔高度,两地的相对高度等
过程推理
结合风沙地貌的分布地域,风沙地貌的成因,特别关注沙丘的形成原因,沙丘状态与风向的关系;明确固定沙丘和移动沙丘的不同,明白治理移动沙丘的措施。理解不同气候条件下土壤发育程度的差异
图像运用
充分借助教材中的各种图形、图像、景观图,增强对地理事象的直观认识,并深入理解主要地貌类型和不同区域土壤的特点
一、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侵蚀
侵蚀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如“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的瀑布、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
海浪侵蚀
形成海蚀柱、海蚀崖、海蚀穴、海蚀平台等海蚀地貌
滨海地带
(2021·苏州高一检测)自然界鬼斧神工,形成了许多天然的“桥”,下图是由侵蚀作用形成的几座“天生桥”。读图,完成(1)、(2)题。
(1)塑造图中②地区域地形地貌的主要力量来自
( )
A.流水
B.风力
C.冰川
D.海浪
(2)关于图中“天生桥”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图主要是风力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B.②图主要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
C.③图的地貌类型在我国华北地区广布
D.④图在干旱和沙漠地区比较常见
【解析】(1)选D,(2)选D。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②地区为海蚀桥,为海浪侵蚀作用形成,所以塑造其形成的主要力量来自海浪;流水作用是形成图③中的喀斯特地貌;④风蚀桥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冰川作用一般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第(2)题,读图可知,①图为黄土桥,是水土流失形成的,故主要作用是流水侵蚀;②图为海浪侵蚀作用下形成的海蚀地貌;③图为喀斯特地貌,我国在云贵高原分布最为集中;④图为风力侵蚀所致,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最为常见。
二、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对地貌的影响
分布地区
冰川堆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堆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冲积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堆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里的沙丘、黄土高原的黄土)
海浪堆积
形成沙滩等海岸地貌
滨海地带
下图是我国南方某山区的某聚落分布情况图。据图完成(1)~(3)题。
(1)图中地貌名称为
( )
A.三角洲
B.沙丘
C.冲积扇
D.冲积平原
(2)图中地貌一般位于
( )
A.山坡
B.出山口
C.河流拐弯处
D.河流入海口
(3)山区聚落的选址应趋利避害,图示地区的聚落主要分布在冲积扇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
A.避开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区
B.靠山建住房,能避免大风、暴雨的侵袭
C.便于在地震、山洪等自然灾害发生时逃生
D.分布在高于洪水位的地方,以防御洪水
【解析】(1)选C,(2)选B,(3)选D。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地貌位于山谷口处,呈现扇形形状,可以判断为冲积扇;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沙丘主要是干旱地区的一种风力堆积地貌;冲积平原一般是出现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第(2)题,图中地貌一般位于出山口处,出山口处地势平坦,水流速度变缓慢,从上游山谷携带的物质便在山谷口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山坡坡度陡,不会形成冲积扇;河流拐弯处形成河湾;河流入海口处形成河口三角洲。第(3)题,由图可知,图示地区的聚落三面临河,选择在冲积扇向山坡过渡的地带,主要的原因是考虑该地高于洪水位,河流进入汛期,可以起到防御洪水的目的;图示地区的聚落选址在冲积扇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并不能避开滑坡、泥石流灾害多发区;靠山建住房并不能避免暴雨的侵袭;图示地区的聚落选址在冲积扇向山坡过渡的地带,并不便于在地震灾害发生时逃生。
三、我国几种典型的土壤的分布地区及其特点
类型
分布地区
特点
黑土
东北平原北部
土壤中富含腐殖质,比较肥沃
黄土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土层深厚,但有机质含量不高,缺磷烧氮,还有不少盐碱地、沙地。需要增施有机肥,补充磷肥、氮肥,防治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旱、涝、碱、沙
红壤
长江以南的广大丘陵
铁、铝成分较多,有机质少,酸性强,土质黏重,是我国南方的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增施有机肥料,补充熟石灰,加以改造
紫色土
四川盆地
自然肥力高,富含各种盐类及多种微量元素,酸碱条件适中,可在风化母岩上直接创耕引种
(2021·石家庄高一检测)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ρb)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ρb=Ms/Vt=Ms/(Vs+Vw+Va),其中M表示物质质量,V表示物质体积。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下图为土壤三相物质比例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3)题。
(1)土壤容重越大
( )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
(2)下列四种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
( )
A.东南丘陵的红壤
B.松嫩平原的黑土
C.三江平原的沼泽土
D.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土
(3)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 )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解析】(1)选A,(2)选B,(3)选A。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越不利于作物生长。第(2)题,根据材料,“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即土壤越肥沃,土壤容重越小。第(3)题,秸秆还田、深耕土地、红壤掺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质紧实,可能会提高土壤容重。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