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活动 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及其主要用途
1.地理信息技术:是一门对地理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和应用的综合性技术,是地理科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2.核心技术: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卫星定位系统等。
3.地理信息技术主要应用于如下领域:资源普查、灾害监测与评价、区域发展、城市和工程规划、交通等。
二、遥感及其应用
1.遥感概述:
(1)原理:地球上的物体都在不停地吸收、反射、发射电磁波,不同物体的电磁波特性不同。
(2)环节。
信息获取→传输→接收与处理→分析和应用
(3)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取资料快、受地面条件限制少、获取信息量大等。
(4)应用:资源评估、环境监测、灾害预警等领域。
2.遥感影像的判读:
判读遥感影像的依据是不同地物的影像特征不同,但是由于不同地区地物的差异、合成影像波段的差异,以及季节差异,其影像颜色和特征也不完全相同,因此有时需要结合实地调查进行判读。
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1.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功能
获取观测点的经纬度和高程,实现导航、定位、授时等功能
特点
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低成本的优点
应用
大地测量、地面监测、交通导航等许多方面
2.地理信息系统:
(1)概念: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硬、软件系统支持下,对整个或部分地球表层空间中的有关地理分布数据进行采集、储存、管理、运算、分析、显示和描述的技术系统。
(2)应用: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的规划、决策和管理等方面。
四、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监测滑坡
1.过程:设置多个卫星定位检测桩→采集数据→传输至位移分析系统→变形量超过预警阈值,系统将实施预警。
2.建立卫星定位位移监测预警系统的意义:
(1)为研究滑坡变形特征、变形机制和危害程度等提供了翔实数据。
(2)通过监测预警的实时性,为及时处置滑坡险情提供了技术保障。
将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与作用连线。
把遥感的工作过程填到下图中相应的位置。
提示: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建立全球卫星导航系统需要四颗卫星。
(×)
②野外探险时我们可利用全球卫星导航系统进行定位、导航。
(√)
③地理信息系统就是一个计算机系统。
(×)
④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消除灾害影响。
(×)
⑤通过地理信息系统中的图形数据可以查询到济南市的空间位置。
(√)
能力一 地理信息技术的比较
1.三大地理信息技术的对比:
项目
遥感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
特点
监测范围广;获得信息量大,速度快;受限制少
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
图形化、可视化、及时更新信息
功能
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获取信息
导航、定位
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
应用
资源普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
军事、测量、交通、救援、农业监控、区域研究等
测绘、资源管理、环境保护、城乡规划、市场分析等领域
2.三大地理信息技术的相互关系:
图中①②表示遥感技术提供影像信息功能,③④表示地理信息系统反馈影像信息处理结果功能,⑤⑥表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空间定位信息功能。
靠近伊朗与土耳其边界的乌鲁米耶湖面积曾达4
500平方千米,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湖泊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进入21世纪,乌鲁米耶湖水位下降,面积迅速缩小,面临消失,下图是不同时间乌鲁米耶湖的水域分布。
(1)说明要监测乌鲁米耶湖水域面积的变化,应运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区域认知: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提示:遥感。
(2)要想动态显示河口三角洲面积近30年的变化状况,并预测其变化趋势,需要应用哪种地理信息技术?(综合思维:地理要素的综合)
提示:地理信息系统。
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展的新潮流,是由地理信息技术支持,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在未来的农业生产中,依托于地理信息技术,农民首先可定期获得农田长势的影像资料,再经过系统分析,最后把杀虫剂、化肥施用到最需要的农田,从而减少污染、提高产量。据此完成(1)、(2)题。
(1)在上述农业生产过程中,依次使用的技术是
( )
A.GPS-GIS-RS
B.RS-GPS-GIS
C.GIS-RS-GPS
D.RS-GIS-GPS
(2)对农作物生长情况和病虫害的监测,采用了卫星遥感技术,是因为
( )
①农作物遭受病虫害时,发射和反射的波谱会有一定变化
②卫星遥感探测的范围广,连续性强
③卫星遥感分辨率高,可拍摄到清晰的照片
④卫星遥感智能化高,在治虫过程中无需人工参与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D,(2)选A。第(1)题,对农田进行定期的RS(遥感),然后将获得的资料输入GIS进行分析,从而为有特定(GPS)需要的农田制定出合理的用肥措施等,依次使用的技术是RS-GIS-GPS。第(2)题,农作物遭受病虫害时,发射和反射的波谱会有一定变化,卫星遥感可利用这一变化进行监测;卫星遥感高度较高,分辨率较低,卫星遥感探测的范围广,连续性强,卫星遥感只起到一个监测的作用,治虫还是需要人工参与。
(2021·苏州高一检测)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软着陆,并传回月球背面影像图。下图为“嫦娥四号着陆区影像图”。读图完成(1)、(2)题。
(1)“嫦娥四号”获取着陆区影像图主要采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遥感技术
B.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C.全球定位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2)月球上没有生命物质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 )
A.距离太阳太远
B.没有昼夜交替
C.宇宙环境不安全
D.不存在大气层
【解析】(1)选A,(2)选D。第(1)题,获取遥感影像需要RS;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和GPS主要是定位;GIS主要是分析处理,不是获取数据。第(2)题,月球是地球的卫星,随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日月距离与地球相比相差不大;月球的自转周期近似一个月,但是我们却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另一面看不到,是因为月球的公转周期也是近似一个月,这种自转叫受线自转,就好像地球这面有一根绳子拽着月球一样。所以月球昼夜交替是一个月;月球是地球的卫星,随地球一起绕太阳公转,宇宙环境与地球相比,相差不大;月球上没有生命物质存在,是因为月球上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补偿训练】
读“我国‘高分三号’卫星发回的高分卫星融合影像图”,回答(1)、(2)题。
(1)获得该图像的主要技术手段是
( )
A.遥感技术
B.地理信息系统
C.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D.数字地球
(2)利用该技术手段可直接
( )
A.分析水灾损失
B.获得矿床露头信息
C.分析矿产种类
D.确定矿床露头位置
【解析】(1)选A,(2)选B。第(1)题,题中信息表明,该图像为卫星融合影像图,是利用遥感卫星“高分三号”获得的,属遥感技术,选项A符合题意。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数字地球不能直接获取卫星融合影像。第(2)题,遥感技术可以通过获取水灾影像,判断水灾范围和强度,但不能分析水灾损失;矿床露头处,反射和发射的电磁波与周边地理事物不同,因此遥感技术可以感知而获得矿床露头信息;遥感技术不能分析矿产种类;确定矿床露头位置,依靠的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能力二 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
1.遥感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
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自然灾害的形成过程,进行准确预报或预警;能够快速进行灾害统计,为灾后救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下图以长江流域洪水为例,分析遥感与传统方法相比的优势。
2.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
3.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救灾中的应用:
【知识拓展】遥感在2020年长江流域洪水中的应用
2020年7月,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特大洪水,鄱阳湖等地区受灾比较严重。国家利用飞机和卫星对该地区进行了遥感监测,获得了大量的遥感影像图片,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制成了淹没地区分布图,图中各地区的受灾状况一目了然。而且,利用计算机可对淹没面积按各种要求进行快速、准确地统计。下图为7月14日鄱阳湖地区水体遥感影像图。
2019年8月,南美洲巴西亚马孙雨林发生森林火灾,森林大火持续了20多天,雨林损毁严重,许多雨林独有的动植物消失在大火之中。
(1)林业部门要及时了解险情,应该采用什么地理信息技术?(区域认知: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提示:遥感。
(2)在救援中消防中心要迅速了解消防员的位置,应该使用什么技术?(区域认知:采用正确的方法与工具认识区域)
提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北斗导航系统(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是继美国全球定位系统(GPS)和俄罗斯格洛纳斯(GLONASS)之后的第三个成熟的卫星导航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属于北斗导航系统(BDS)功能的是
( )
A.太空旅游
B.地面定位导航
C.高铁服务中心
D.飞机航班编排
(2)北斗导航系统(BDS)客户服务终端M在抗灾救灾中发挥的主要作用有
( )
①提供灾区的影像
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
③确定救灾人员的位置
④提供救援实时路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1)选B,(2)选D。第(1)题,BDS是我国自行研制的全球卫星定位与短文通信系统,是利用卫星群来获取地面经纬度坐标及其高程坐标并用于定位和导航的系统,所以,属于北斗导航系统(BDS)功能的是地面定位导航;太空旅游、高铁服务中心、飞机航班编排并不属于北斗导航系统(BDS)的功能。第(2)题,①提供灾区影像,主要是依靠遥感技术,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②统计灾区的经济损失,主要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③确定灾员的位置,主要是利用全球定位系统;④提供救援实时路径,北斗导航系统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因此可以提供实时救援路径。
2020年6月23日成功发射北斗三号收官之星,至此北斗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完成(1)、(2)题。
(1)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以提供
( )
①空间分析
②位置信息
③时间信息
④波谱信息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监测
( )
A.滑坡
B.台风
C.酸雨
D.火灾
【解析】(1)选C,(2)选A。第(1)题,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可以提供位置信息、时间信息、经纬度位置、海拔和运动速度等;空间分析主要用地理信息系统;波谱信息的获取主要用遥感。第(2)题,由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具有全疆域无缝覆盖、不受地面灾害和环境条件的限制,所以在灾害发生的特殊时期比如山体滑坡、洪涝、风暴、冰雪、地震等可以为抗灾救灾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台风、酸雨和火灾的监测主要运用遥感技术。
1.(水平1)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防治疫情蔓延扩散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如图为2月5日我国疫情动态示意图,该地图实时更新疫情信息,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BDS
B.GPS
C.RS
D.GIS
【解析】选D。制作电子地图需要采集各类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信息并建立数据库进行管理,主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即GIS;GPS是卫星定位导航系统;RS为遥感系统,是通过对不同地物反射率不同获取信息的技术;BDS是中国自行研制的卫星导航系统。
2.(水平2)四川凉山地区,近两年的3月份均出现森林大火,由于地形复杂,预防和救灾任务艰巨。能对该地防灾减灾最大助力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RS和GIS
B.RS和GPS
C.GIS和GPS
D.数字地球
【解析】选A。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四川凉山地区,由于地形复杂,需要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森林大火,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森林大火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救援方案。
(水平1、2)2019年9月23日5时10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双星”方式成功发射第四十七、四十八颗北斗导航卫星。据此完成3、4题。
3.在军事演练中可以用北斗系统进行
( )
A.制导精准打击
B.地形地貌探测
C.打击效果侦察
D.战场仿真模拟
4.战斗机的飞行不受白天黑夜、天气状况的影响,主要体现出北斗系统的
( )
A.全球性
B.全天候
C.连续性
D.实时性
【解析】3选A,4选B。第3题,北斗系统的基本功能是定位导航,故在军事演练中可以用北斗系统进行制导精准打击;地形地貌探测、打击效果侦察均需使用RS、GIS技术,战场仿真模拟则需要3S技术及其他信息技术综合使用。第4题,战斗机的飞行不受白天黑夜、天气状况的影响,主要体现出北斗系统的全天候作业,受外界天气、光亮影响小。全球性是指工作范围覆盖全球,材料不能体现。战斗机的飞行不受白天黑夜、天气状况的影响,但并没有提供北斗系统的连续工作,故不能体现其连续性;实时性在材料中也并未涉及。
(水平2)2020年7月,我国长江中下游某地区遭遇入汛以来最强降水过程,发生了1998年以来最大洪水。该地区充分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工作,制定撤离预案,提前让5
000多名群众安全撤离,极大地减少了灾害的损失。据此完成5、6题。
5.获取洪水淹没地区分布范围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
A.RS
B.GIS
C.GPS
D.数字地球
6.制定撤离预案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需要用到的地理数据有
( )
①地形地貌分布
②土壤类型分布
③城市地租水平
④河流水文信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5选A,6选B。第5题,RS主要用于数据获取,GIS用于数据分析,GPS用于定位导航,数字地球主要是模拟现实。获取洪水淹没地区分布范围,属于对地面环境信息的获取,主要应用遥感系统(RS)。第6题,制定撤离预案所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需要对当地的地形地貌、河流水文、交通等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土壤类型及城市地租水平与应急预案关联度不大。
7.(水平2)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重灾区陷入信息隔绝状态。国土资源部第一时间紧急启用航空遥感飞机,从6
000米高空拍摄了地震灾区高精度遥感图片。专家们对航片进行初步数据处理和解译,对灾区房屋倒塌情况、滑坡、泥石流规模及分布,具有隐患的滑坡体、公路及桥梁受损等灾害情况进行标注。把这些图像传递到抗灾一线,作为指挥人员制定抗震救灾方案的参考依据。之后,航空遥感飞机还成为监测堰塞湖次生灾害威胁的“天眼”。
材料二 下面两张图片分别是2006年和2008年5月14日卫星对汶川地区拍摄的遥感影像。
(1)遥感在监测地震灾害时能够(双选)
( )
A.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
B.监测震灾的动态
C.为救灾提供预案依据
D.控制灾害的发生
(2)从材料二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发生了哪些次生灾害?
(3)结合材料分析: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在灾后的主要作用是 。?
【解析】第(1)题,运用遥感可以对地震进行监测,为制定救灾方案提供依据,但是不能够分析出地震发生的原因,更不能控制地震的发生。BC正确,AD错误。第(2)题,从材料二中比较两幅图片,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地震后出现大面积的山体滑坡、泥石流,河道出现间断等。第(3)题,遥感可以及时监测灾情,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分析、预测、制定救灾方案等。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在抗灾过程中可对灾情实况监测,并且在灾后对灾情作出快速评价,指导救灾活动。
答案:(1)BC
(2)地震后大面积的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3)对灾情进行实况监测,指导抗灾活动,对灾情作出快速评价 指导救灾
PAGE
-
12
-第二节 自然灾害的防避
一、防灾减灾基本措施
1.社会行动:
(1)要加强自然灾害研究,组织科技攻关,健全管理法规,制定规划方案,开展教育,实施防灾、减灾工程。
(2)建立高效的防灾救灾信息系统,加强防灾减灾的国际或区域合作。
2.公民参与:
(1)社会的公民:提高防灾避灾意识,学习自救的知识与技能,增强参与救灾的社会责任感。
(2)未成年人:尽力维护自身安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考虑救助他人与财物。
(3)个人:记住“十字要诀”即学、听、备、察、报、避、断、抗、救、保。
二、地震灾害的防避
1.社会层面:
(1)加强地震监测体系建设、地震预报科技攻关、防震避灾制度建设及执行情况督查等,做好地震应急方案的制订及组织实施等。
(2)加强防震避灾教育,提高公民防震避震的意识及能力等。
2.个人层面:
(1)地震前:了解生活所在地的地震风险等级、居住房屋的结构和防震性能。地震多发区,要准备好必要的水、食物及其他应急物品与器具。
(2)地震时:需要每个人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迅速采取有效保护及科学自救措施。
(3)地震后:要注意预防和避免次生灾害的影响。
三、洪水灾害的防避
1.社会行动:
(1)工程措施。
(2)非工程措施。
①增强人们对灾害问题的认识,提高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
②严格控制乱砍滥伐,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③建立统一的防洪减灾管理体制和抗洪抢险指挥管理系统。
④组织灾前水利建设与防洪减灾科技研究。
2.个人行动:
洪水前
预先判定自身所处地点是否处在洪水警戒水位以下,并选定通向高地的最佳路线;留意洪水预报,接到洪水警报后尽快撤离;沿门框和窗框码放沙袋,尽可能将水拒之门外;关闭燃气和电路,准备应急的食物、饮用水、手电以及便于发出求救信号的物品等
洪水中
一旦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向当地政府防汛部门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在户外,突遇洪水袭来,立即向高处躲避。在室内,要转移到上层房间,直至爬上屋顶,等待救援;如洪水持续上涨,暂避的地方难以自保,则要充分运用门板、桌椅、大块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逃生
洪水后
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不食用腐败的食物,饮用水必须煮沸后饮用;积极参加灾后生产与重建活动
四、滑坡与泥石流灾害的防避
1.工程措施:
(1)发现坡体存在软弱面,建造截水沟、排水沟和防水覆盖层,防止地表水渗入软弱面。
(2)针对存在滑动风险的滑坡体可以通过削坡减载,减小下滑力。
(3)针对存在滑动风险的滑坡体,通过修筑挡土墙、抗滑桩增加抗滑力。
2.个人行动:
(1)尽量不要在陡坡前长时间逗留。
(2)在陡坡上面或者坡脚从事生活或者生产活动时,尽量不要破坏坡体的稳定性,如果发现坡体松动要尽快离开并报告。
(3)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首先应保持冷静,迅速环顾四周,然后向滑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当遇到无法逃离的高速滑坡或滑坡呈整体滑动时,宜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如果处在滑坡可能影响到的山前或者沟谷,应迅速判别滑坡运动的方向,并迅速离开可能受到影响的地带。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蕴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1)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提示:灾害监测、灾害防御、灾害救援与救助、灾后恢复等。
(2)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包括哪些方面?
提示:灾前准备、灾中救助、灾后自我保护。
将防洪减灾的内容与其措施连线。
当遇到泥石流时,判断下列防避措施的正误
能力一 自然灾害的防御措施
1.工程性防御措施:
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3.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减灾、防灾目的的防御,就是非工程性防御。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是“硬件”和“软件”的差别。
(2)联系:二者在防灾、减灾中的地位同等重要,只有相辅相成,才能起到最好的防灾效果。
据媒体介绍,四川安县(今安州区)桑枣中学紧邻北川,在汶川大地震中也遭遇重创,但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地震发生后,全校2
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无一伤亡,创造了一大奇迹。
(1)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人地协调观: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
提示:科学的防灾演习是减少灾害中人员伤亡的有效措施之一。
(2)平时的演习属于哪种防御措施?(地理实践力: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提示:属于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中的减灾教育。
(2021·北京高一检测)2020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十二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升基层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开展防灾减灾活动,对我国的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意义重大。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事例中,属于防灾减灾设施建设的是
( )
①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
②兴建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
③加固长江、黄河大堤
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沿海防护林工程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下列有关在防灾减灾中的个人行为,不妥当的是
( )
A.优先拯救生命是灾难救助的一项基本原则
B.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最要紧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
C.防灾减灾是社会行为,个人无能为力
D.在不同的灾难和瞬息万变的灾情面前,需要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
【解析】(1)选D,(2)选C。第(1)题,①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与③加固长江、黄河大堤属于水利工程,可以起到防范洪涝灾害的作用;②兴建黄河中游防护林工程属于防灾生物工程措施,可以保持水土,减少河道泥沙淤积,防范水旱灾害;④在沿海一带修建沿海防护林工程,可以消减风浪,固岸护堤,减少台风、风暴潮灾害的损失等。第(2)题,生命高于一切,优先拯救生命是灾难救助的一项基本原则;当灾难突然降临时,最要紧的是保持积极的心态,充满希望,可以更好地防灾自救;防灾减灾是社会行为,也是个人的友爱互助行为,只有人人参与,才可能形成强大的抗灾力量;在不同的灾难和瞬息万变的灾情面前,需要冷静地采取适当的应对方式,镇定、科学自救,减少灾害损失。
我国自然灾害频次多、范围广、强度大,为防御自然灾害,我们要采取工程性防御和非工程性防御两种措施,抓好落实和相互配合。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灾害防御措施中,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是
( )
A.颁布《洪水灾害防御法》
B.疏浚河道,加快泄洪速度
C.加固防洪大堤
D.修建水库,蓄水防旱
(2)下列哪一措施能起到改变地表环境,减轻灾害强度的作用
( )
A.加固房屋,提高抗震度
B.修建防洪大堤
C.植树造林
D.挖掘机井
【解析】(1)选A,(2)选C。第(1)题,用法律的手段来规范全社会的减灾行动,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属于非工程性措施的范畴。第(2)题,植树造林能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抗灾能力;加固房屋、挖掘机井属于改变财物特性;修建防洪大堤属于阻隔灾害与人口、财产的直接相遇。
【补偿训练】
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2)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解析】(1)选B,(2)选D。第(1)题,由图示信息可知,地震对建筑物等基础设施产生毁灭性的破坏,四个选项中只有洪涝符合条件,会带来建筑物等基础设施产生毁灭性的破坏。第(2)题,调整产业结构和人口外迁不会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完善城市功能区划、房屋加固、组建志愿者队伍和避灾自救技能培训,有利于降低大城市地震破坏程度和震后救灾活动强度。
能力二 自然灾害中的自救与互救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特别提醒】地震的发生具有不可预知性和强大的破坏性,因此需要根据现场情况快速做出正确的选择,日常的防灾演练能大大提高生存率。
2.洪水中的自救与互救:
【特别提醒】洪水很多时候与暴雨有关,因此具有可预报性和滞后性,可以提前做好防洪准备,减少灾害损失。
【知识拓展】溺水时的自救措施
(1)保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而手脚乱蹬拼命挣扎,这样只会使身体加速下沉。
(2)仰泳露鼻。屏住呼吸,放松肢体,保持面部向上的仰泳体位,使口鼻露出水面(不要试图把整个头部露出,因为浮力不够大),有节奏地、缓慢地呼吸。
(3)深吸浅呼。呼吸时吸气要深,呼气要浅,保证肺部充满空气,以增加浮力。
读等高线(单位:m)图,完成(1)、(2)题。
(1)在a、b、c、d四处,最容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是
( )
A.a
B.b
C.c
D.d
(2)若在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的地方有一游客,则发生灾害时该游客逃生的方向是
( )
A.向北方向
B.向南方向
C.向东北方向
D.向东南方向
【思路点拨】解答该图的思路如下:下图中粗箭头为逃生方向。
【解析】(1)选A,(2)选C。第(1)题,一般来说,山谷容易汇集大量来自于两侧山坡的降水,大量泥土在水的作用下,混合而下形成泥石流。读图可知,a、d处为山谷,容易发生泥石流,二者比较,a处等高线弯曲明显,两侧谷坡较陡,最易发生泥石流灾害。第(2)题,发生泥石流时,要向与等高线垂直的方向向上跑,跑得越远、越高越好,而不能沿着泥石流方向逃生,因此根据图中指向标,a处发生灾害是向东北、西北方向逃生最好。
【补偿训练】
在某次强震发生整整三天后,救援人员在重灾区一座倒塌的大楼废墟中救出了79名幸存者。据此完成(1)、(2)题。
(1)被埋三天后能够生还的关键是有正确的自救措施。下列关于地震后自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地震对人的伤害主要是倒塌的建筑物会压埋和砸伤人,所以学会处理外伤是必要的
B.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尽力呼救,以寻求援救
C.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要用毛巾、衣袖等捂住口鼻以防窒息
D.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要有生存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挑战生命极限
(2)下列关于震后互救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先救近,后救远
②先救老人、小孩,后救其他人
③先救“生”,后救“人”
④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但抢救时可以不考虑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当人被压埋在废墟下时,应尽量减少体力的消耗,听到外面有人时再呼喊。第(2)题,灾后互救应先救近,后救远;先救医务人员、青壮年;先救“生”,后救“人”;抢救时要注意保护支撑物,也要考虑抢救的时间。
1.(水平1)下列属于防洪工作的工程措施是
( )
①修建分洪区
②洪泛区土地管理
③加固堤坝
④实行防洪保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防洪工程措施是指为控制和抗御洪水以减免洪灾损失而修建的各种工程措施,主要包括堤坝、分洪工程、河道整治、水库等;加强土地管理、实行防洪保险属于非工程性措施。
2.(水平1)某地区家庭常备应急包内有瓶装水、手套、求救哨、食品、多功能军铲、手电筒、简易急救包等物品。该应急包主要应对的自然灾害是
( )
A.地震
B.旱灾
C.涝灾
D.寒潮
【解析】选A。旱灾和寒潮不属于突发性自然灾害,一般用不到求救哨、手电筒、简易急救包等物品。涝灾不用准备手套、多功能军铲等物品。
(水平2)读“我国主要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2011年受强降雨影响,成昆铁路北端沿线出现地质灾害,从图中调运救灾物资最近的基地是
( )
A.a
B.b
C.c
D.d
4.图中b、c两个救灾物资储备基地中,应大量储备的物资是
( )
A.救生圈
B.外伤用药
C.破拆工具
D.棉衣
【解析】3选A,4选A。第3题,成昆铁路北端位于成都附近,经纬度接近(104°E和30°N),由图中经纬度可知,离a最近。第4题,由图中经纬度可知,b、c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多发洪水灾害,应大量储备救生圈。
5.(水平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9年6月,我国南方出现大范围持续性强降雨过程,引发洪涝、风雹等灾害,此次灾害过程已造成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重庆、贵州8省(自治区、直辖市)49市(自治州)277个县(市、区)531.2万人受灾。
材料二 灾害自救的几种方式。
(1)我国南方为洪灾多发区,个人平时应做好防洪准备,具体内容有哪些?
(2)材料二中六种遇到灾害时的自救方法,不正确的有哪几种,原因分别是什么?
【解析】第(1)题,个人平时要关注汛期天气预报,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提前准备逃生物资等。第(2)题,六种遇到灾害时的自救方法,不正确的是①⑤。遇到泥石流时,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会被淹没,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地震时不能躲在屋梁下,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山崩时应躲在巨石后面,抱头蹲下。火灾首先要用湿布掩住口鼻。水灾要跑向高处。地震应躲在结实的墙角,头上顶软厚物防护。
答案:(1)①关注汛期天气预报,②学习并具备游泳、划船等技能,③准备逃生物资。
(2)①⑤。原因分别为:顺着泥石流的方向跑会被淹没,应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高处跑;屋梁在地震中易倒塌。
PAGE
-
12
-第一节 自然灾害的成因
一、自然灾害及其常见类型
1.自然灾害:指因自然异常或者快速变化,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环境破坏的现象或事件。
2.类型:我国划分为七类: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农业灾害、林业灾害。
3.自然灾害损失:
(1)影响因素:与自然异变的强度、速度有关,与自然异变发生地的人口密度、产业布局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2)危害程度:世界上造成损失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依次是地震、洪涝、干旱、风暴潮、火山爆发、滑坡、风雹和泥石流。
二、地震
1.概念:一定区域内地面震动的现象叫地震。由地震造成的灾害叫地震灾害。
2.分类:按成因机制,可以分为构造地震和人工诱发地震等。
3.震级和烈度:
含义
特点
影响因素
震级
表示地震强弱的量度
一次地震有一个震级,震级相差1级,能量相差大约32倍
取决于震源放出的能量大小
烈度
衡量地震破坏程度的指标
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一般烈度从震中向四周逐渐减小
与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震区地面组成、房屋结构等有关
4.危害:地震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损坏、资源环境破坏等,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5.分布:
(1)地震发生地带:板块边界和板块内部的断层活动带。
(2)地震分布地带。
三、洪涝
1.洪涝灾害:是洪灾和涝灾的总称。
2.危害:
(1)洪水冲毁道路、房屋、农田等,淹没城市或乡村。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洪涝还会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四、滑坡、泥石流
1.概念、形成条件和危害:
类型
滑坡
泥石流
概念
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大量大小混杂的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的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向下快速运动的特殊洪流
影响因素
不稳定的山坡形态、岩土软弱面、触发因素
大量松散的堆积物、较大的沟谷坡度、突发性巨大水流
多发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暴雨频发的山区
危害
摧毁桥梁、道路、房屋,堵塞河道,埋没农田,给人们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2.滑坡、泥石流的成因:
(1)自然因素:地形、降水、植被覆盖率、地面物质组成等。
(2)人为因素:对植被的破坏、不适当的开挖与堆积,都可能触发或者加剧滑坡、泥石流灾害。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交通事故危害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属于自然灾害。(×)
②风暴潮按我国自然灾害的分类属于气象灾害。
(×)
③世界自然灾害中,洪涝和干旱的危害最严重。
(×)
④长江流域发生洪水与人类活动有关。
(√)
1781年冰岛拉基火山喷发,其产生的有毒气体和饥荒使岛上人口减少了1/5;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喷发导致9.2万人死亡;1985年哥伦比亚鲁伊斯火山一次中等规模的喷发也造成了2.3万人死亡。
(1)材料中三次火山喷发造成的人员伤亡数不同,其原因可能有哪些?
提示:火山喷发强度不同,人口密度不同,抗灾救灾投入不同。
(2)思考经济发展水平、抗灾能力与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关系怎样?
提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经济损失越大,反之越小;抗灾能力越强,人员伤亡越小,反之越大。
下面是地震构造示意画图。
1.在图中正确的位置标出震源、震中、震源深度、震中距、等震线。
提示:
2.等震线的数值随着与震中距离的增加而 。?
提示:减小
下图为长江流域洪涝发生频次示意图。
(1)长江的上、中、下游河段中,洪涝发生频次最多的是哪一段?
提示:中游河段。
(2)该河段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地势低平,河道弯曲,水流不畅;上游干流来水量大;破坏森林,围湖造田。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滑坡、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地地区。
(√)
②滑坡、泥石流都是物质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
③泥石流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
④形成滑坡的运动物质体积小。
(×)
能力一 分析地震和地质灾害的成因
1.地震:
(1)世界主要地震带地震多发的原因分析。
【特别提醒】两大地震带都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即板块碰撞挤压处。
(2)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分析。
2.滑坡和泥石流:
(1)滑坡的发生机制分析。
(2)泥石流的发生机制分析。
3.地震和地质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分析:
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31°N,103.4°E)发生里氏8.0级地震。截至10月8日12时,四川汶川地震已造成69
229人遇难,374
643人受伤,失踪17
923人,直接经济损失1
500亿元。下图为我国地震带和主要地震震中分布图。
(1)说明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区域认知: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象)
提示:地震分布广;地区分布不均,西多东少;地震呈带状分布,地震带多与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一致。
(2)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汶川地震的形成原因。(综合思维:地方或区域的综合)
提示: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岩层受到碰撞挤压作用突然断裂而形成。
(3)思考汶川地震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的原因。(综合思维:地理要素的综合)
提示:自然原因:地处地震带上,震级强,破坏力大;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之正值雨季,滑坡、泥石流等相关灾害群发。人为原因:植被破坏;建筑多为土木结构;人口集中等。
2019年4月18日13时,台湾花莲县海域发生6.7级地震,震源深度24千米。读某同学绘制的等震线图,完成(1)、(2)题。
(1)若甲地为震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震级a>b>c
B.②处受到的破坏程度一定比①大
C.在③处比①处先感觉到地震
D.甲为地震烈度最高区
(2)下图中能正确反映震中距与地震震级及烈度关系的是
( )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D,(2)选D。第(1)题,等震线是烈度相等的各点连成的线,震中是地震烈度最高区,一般情况下,离震中距离越远,烈度越小。第(2)题,震级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大小的要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且震级与震中距无关,烈度随震中距的变大而减小。
能力二 分析洪涝灾害的成因
1.河流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量大
汇水区地面坡度大
汇水速度快
土壤含水量高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尤其是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慢
河道弯曲
河流纵向坡度小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
汇水速度快
围湖造田
排水速度慢
占用分洪、泄洪区
2.夏季风强弱与我国旱涝灾害的关系分析:
【特别提醒】可总结为:夏季风强,北涝南旱;夏季风弱,南涝北旱。
【知识拓展】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
因素
长江洪灾成因
自然原因
洪水来量
长江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特别是雨期大范围内普降暴雨,引起长江上游干流和中游支流洪水同时暴发,中下游极易发生特大洪水
滞洪能力
长江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
泄洪能力
长江中下游河道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原因
滥伐森林
长江中上游山区滥伐森林,使森林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导致森林涵养水源、调节径流、削峰补枯作用减小,同时大量泥沙入江,淤积抬高河床,河道泄洪能力降低
围湖造田
围湖造田,泥沙淤积,使湖泊萎缩,调蓄洪峰功能削弱
2019年上半年,我国共出现20次大范围强降雨天气过程,总体呈现“南多北少”的分布格局。其中5月下旬至6月,南方地区连续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江南中南部、华南北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2~4成。多轮暴雨重叠造成江西、广东、广西等南方省份洪涝灾害严重。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洪涝分布图。
(1)造成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有哪些?(区域认知:地理要素的综合)
提示:持续性强降雨;地势低洼,河道弯曲,排水不畅;支流众多,河流汇水量大。
(2)分析我国洪涝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区域认知: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
提示: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地势较低的第三阶梯,大江大河中下游及东部沿海地带。
涝渍灾害是我国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下图是我国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地区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我国涝渍灾害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只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
B.分布在地势较高处
C.河流两岸地区分布面积较大
D.与蒸发量大有关系
(2)下列不属于涝渍灾害区形成原因的是
( )
A.主要位于平原地区,地势低洼
B.受季风气候影响,暴雨集中
C.人口稠密,经济较发达,受灾较重
D.土地盐碱化严重,引发涝渍
【解析】(1)选C,(2)选D。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涝渍灾害主要分布在第三级阶梯上,但第二级阶梯上也有分布;河流两岸地区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易形成大面积的涝渍区;涝渍发生地区较湿润,蒸发量相对较小。第(2)题,涝渍灾害与土地盐碱化无关。
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阅读上述文字,回答(1)、(2)题。
(1)使“八百里洞庭湖”退居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 )
A.围湖造田
B.水土流失严重
C.蒸发和下渗
D.引水灌溉
(2)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 )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
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C.水土流失加剧
D.水资源减少
【解析】(1)选A,(2)选B。第(1)题,湖泊面积缩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围湖造田,二是上游破坏植被导致的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塞湖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因人口的增加,人们围湖造田,使洞庭湖的面积减小;人们毁林开荒,水土流失加剧,泥沙淤积洞庭湖,使其面积减小。第(2)题,湖泊对河流具有调蓄作用,具有“削峰补枯”的作用,湖泊环境恶化后,对河流的调蓄作用减弱,容易诱发水旱灾害,所以水灾频发。
【补偿训练】
读我国旱涝灾害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1)P地和Q地常常此旱彼涝,主要原因是
( )
A.夏季风的进退
B.海陆位置不同
C.台风影响先后
D.用水季节变化
(2)旱涝灾害都严重的地区多
( )
A.人口稀少
B.经济落后
C.平原地形
D.高原和盆地
【解析】(1)选A,(2)选C。第(1)题,读图,P地主要指我国华北地区,Q地主要指我国江淮地区,两地常常此旱彼涝,这与夏季风的进退有关。夏季风强的年份,北方地区夏季风来得早,退得晚,雨季长,降水量偏大,多形成涝灾;而南方则雨季短,降水偏少,形成旱灾。夏季风弱的年份则相反。和两地的海陆位置、台风影响、用水季节无关。第(2)题,据图可以看出中西部人口稀少、经济落后的地区出现的旱涝灾害较少;平原地区地形平坦,雨季排水不畅,易出现涝灾;与山地地区相比较,大气运动不活跃难以形成有效降水,易出现旱灾;和平原地区相比,高原和盆地地区排水条件较好,不易出现涝灾。
图形1 影响我国的寒潮路径图
图形2 我国台风灾害强度分布图
1.图形实质:试题中的各种自然灾害分布图实质都是教材图呈现的各种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洪涝灾害等知识。
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中国主要自然灾害分布图
思考:
(1)图中自然灾害有哪些类型?
提示: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气象灾害。
(2)台风入侵路径有何特点?
提示:源自我国东南部海域;呈顺时针方向移动;主要经过东南沿海地区。
(3)滑坡多发区的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多分布于一、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
(4)西北地区为何会成为常年干旱区?
提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海洋上的湿润气流难以到达,因此降水较少,成为常年干旱区。
1.(水平1)下列现象属于自然灾害的是
( )
①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岛
②无人区发生的火山喷发
③因雪崩造成登山队员遇难
④核泄漏造成人员患辐射病
⑤2018年12月印度尼西亚喀拉喀托火山喷发引发海啸,造成400多人死亡
⑥2018年5月3日河南洛阳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A.①③
B.②④
C.③⑤
D.④⑥
【解析】选C。自然灾害指发生在自然界,对人类生命和财产构成危害的现象或事件。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岛是自然现象;无人区发生的火山喷发,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属于自然灾害;核泄漏和交通事故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不属于自然事件。
2.(水平1)下列影响自然灾害的因素与灾害造成的损失呈负相关的是
( )
A.受灾区人口密度与伤亡人数
B.受灾区社会发展水平与伤亡人数
C.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损失
D.受灾区灾害强度与经济损失
【解析】选B。一般来说,受灾区人口密度越大、社会发展水平越低,则伤亡人数越多,故受灾区社会发展水平与伤亡人数呈负相关;受灾区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灾害强度越大,经济损失越严重。
(水平2)下图示意洪涝月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完成3、4题。
3.鄱阳湖地区洪涝灾害最可能发生的时间是
( )
A.3-5月
B.6-9月
C.9-11月
D.11月-次年2月
4.6-8月鄱阳湖面积超过2
800平方千米,12月-次年2月鄱阳湖面积不足1
500平方千米,影响该湖泊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
A.围湖造田
B.泥沙沉积
C.入湖水量
D.渔业养殖
【解析】3选B,4选C。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6-9月河流水位超过湖泊水位,湖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第4题,6-8月河流水位高于湖水水位,河水补给湖水,鄱阳湖面积大;12月-次年2月湖水补给河水,湖泊面积小。
5.(水平2)读图,回答相关问题。
(1)我国地震西多东少,发生频繁的地区有 、 、 、 、云南、四川等,基本遵循沿
分布的规律。?
(2)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
( )
A.构造地震
B.火山地震
C.塌陷地震
D.水库地震
(3)为什么我国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解析】第(1)题,我国地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地震灾害多发,主要分布在台湾、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地区。第(2)题,影响我国的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第(3)题,由于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城市较密集,经济发达,而西部地区人烟稀少,灾情东重西轻。
答案:(1)台湾 西藏 新疆 青海 活动断裂带
(2)A
(3)东部地区人口、城市、建筑物密集,经济密度大,西部地区人烟稀少。
PAGE
-
16
-第四单元
1.宏观思路:本单元讲授的是自然灾害,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主要是借助“资料”,即灾害的实例,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注意学习的重心是“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而不是成因分析。在认识常见的自然灾害之后,注重分析避灾、防灾的措施,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技能,增强应对灾害的能力。
2.复习策略:
认识角度
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的具体种类很多,教材主要选取我国最常见的灾害,如气象灾害中选取的是洪涝、干旱、台风和寒潮,地质灾害中选取的是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对于灾害主要从发生规律、分布地区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三个方面分析,侧重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案例分析
自然灾害每年都在发生,注意选取一些典型的灾害,如唐山地震、汶川地震、1998年长江洪水等分析其形成原因,认识灾害的关联性
时空分布
结合我国气候和地形、地质特征,探究我国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
实践分析
充分借助灾害演习、模拟演练及参观调查等手段,掌握灾害来临前、来临时的自救和互救等防灾措施,增强防灾技能
一、我国主要的气象灾害
灾害
成因
我国的时空分布
危害
防治途径
干旱
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
东部地区多发,华北地区多春旱,长江中下游地区多伏旱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的安定
改变农业结构,选择耐旱作物,开展农田水利建设等
寒潮
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
主要发生在冬半年,由东北到西南依次变弱
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信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及时防护
台风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每年的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的广东、海南、广西、福建、浙江等省区受影响
主要由强风、特大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及时发布台风预报和警报
(2021·嘉兴高一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干旱等效频度指的是在一定时段内,某区域出现危害程度大体相当的干旱次数。一般来说,干旱等效频度越高,旱灾越严重。下图为我国局部区1951-1988年干旱等效频度示意图。
(1)图中①②③河段中, 段有明显的凌汛现象,一般每年发生
次凌汛。受全球变暖影响,该区域河流结冰期变 。?
(2)分别说明乙、丙两地干旱等效频度比甲低的主要自然原因。
(3)简述甲地农业活动中防御旱灾的生产技术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发生凌汛的河段条件:河流有结冰期、自低纬流向高纬,图中①②③河段中,③段符合凌汛的条件,所以有明显的凌汛现象,一般每年春季和初冬季,春季上游河段河冰融化,下游还没有融化,初冬下游段开始结冰,上游段没有结冰,所以一年中发生2次凌汛。受全球变暖影响,气温升高,该区域河流结冰期变短。第(2)题,据图可知,乙地位于内蒙古高原,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丙地地处山地的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造成乙、丙两地的干旱等效频度比甲低。第(3)题,甲地农业活动中防御旱灾采取培育耐旱作物,改良品种;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灌溉技术,利用覆盖地膜等技术,保水保湿,减少蒸发;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等措施。
答案:(1)③ 两 短
(2)乙地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丙地地处迎风坡,降水多。
(3)培育耐旱作物品种;采用节水高效的灌溉技术(或覆盖地膜等技术,减少蒸发);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发展精准农业等。
二、洪涝灾害的分析方法
1.我国频繁的洪涝灾害成因分析:
分析角度
分析要点
春夏之交
夏季风登陆华南,冷暖气团相遇,暴雨多发
5、6月份
夏季风北移至江淮地区,形成梅雨
7、8月份
夏季风进一步北移至华北、东北,北方出现暴雨,同时西南地区受西南季风影响,也时降暴雨
8、9月份
东南沿海时常受热带气旋,尤其是台风的影响,多狂风暴雨
2.洪灾防治措施分析:
分析角度
分析要点
工程措施
兴修水库、退耕还林、修筑堤坝、疏浚河道、建分洪区
非工程措施
加强监测预报、提高防灾意识、严格控制乱砍滥伐、建立灾害应急机制、设置防洪保险基金等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江流域2020年6月初“入梅”,7月底“出梅”,其间大部分地区连续普降大雨,河湖水位猛涨,长江武汉段洪水“上泄下顶两边灌”,防洪形势严峻。下图示意长江流域图和长江武汉段汛期内水位与两岸地面海拔。
(1)说明2020年6月初至7月底长江流域降水的形成过程。
(2)长江武汉段主汛期“上泄下顶两边灌”,防洪形势严峻。请从地理角度加以解释。
(3)说明长江武汉段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对沿岸地区的不利影响。
【解析】第(1)题,2020年6月初至7月底长江流域降水的形成过程应从梅雨天气的形成角度描述说明。材料信息表明,长江流域2020年6月初“入梅”,7月底“出梅”,表明期间的降水是梅雨天气导致,梅雨是准静止锋产生的,因此其形成过程是:2020年6月初至7月底,由夏季风带来的海洋暖湿气团北上,与南下的冷气团在江淮地区相遇,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锋面在当地持续徘徊,由于暖湿气流水汽非常丰富,暖湿气流持续抬升,带来持续性强降水。第(2)题,长江武汉段主汛期防洪形势严峻的原因应从上游来水、两侧洪水和下游顶托等方面进行分析解释。武汉段主汛期正值梅雨季节,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降水丰富,武汉段上游洪水流量大,下泄速度快,使得武汉段洪水水量大,这就是“上泄”。位于长江武汉段下游的鄱阳湖水系流域内降水很丰富,各支流向鄱阳湖注入大量洪水,使得湖水水位上涨,导致鄱阳湖边的长江水位迅速增长,导致长江武汉段洪水受到其下游河段的顶托作用,洪水排泄速度缓慢,这就量“下顶”。武汉段长江两侧的汉江水系和洞庭湖水系,也进入洪水期,把大量洪水注入武汉长江段,加大武汉长江段的洪水水量,这就是“两边灌”。由于上述三个作用,导致长江武汉段峰高量大,水位猛涨,防洪压力巨大。第(3)题,长江武汉段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对沿岸地区的不利影响应从洪涝风险角度进行分析说明。长江武汉段水位长时间维持较高水平,使得长江大堤经受强大压力,溃堤的风险加大,威胁着沿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江武汉段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对沿岸入江河流径流具有顶托作用,当长江水位高于支流水位时,会出现长江水倒灌,增加上沿岸支流的洪水压力,有可能导致两岸支流流域洪涝灾害;长江武汉段高水位持续时间过长,两岸低洼地区的积水很难排泄,可能出现内涝灾害。
答案:(1)2020年6月初至7月底,来自海洋的暖湿气团北上,与南下的冷气团在江淮地区相遇,冷暖气团势均力敌形成准静止锋,相持时间长,带来持续性强降水。
(2)此时正值梅雨季节,长江流域大部分地区连降暴雨,河湖水位上涨。长江上游大量洪水下泄,即“上泄”。位于长江武汉段下游的鄱阳湖等湖泊,水位上涨,导致长江武汉段洪水受到顶托,下泄速度缓慢,即“下顶”。“两边灌”主要是指来自北面汉江和南面洞庭湖的洪水汇入长江,导致长江武汉段峰高量大,防洪压力巨大。
(3)长江武汉段水位长时间高于沿岸地面,溃坝风险加大,威胁沿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江武汉段水位较高对沿岸入江径流顶托作用加大、甚至出现长江水倒灌,加剧沿岸低洼地区的内涝。
PAGE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