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活动
判别地理方向
一、利用太阳判别方向
二、利用北极星判别方向
1.适宜判别的地区:在晴朗夜晚的北半球。
3.判断方法:
4.注意事项:北斗七星会随季节的变化而围绕北极星在天空中旋转。
三、利用手机确定方向
1.手机自带指南针确定方向:
手机水平放置,罗盘中白线对准待测方向,显示度数即为当前方位角,北方为0°,东方为90°,南方为180°,西方为270°。
2.手机导航软件确定方向:
打开手机导航软件,输入导航目的地,开始导航,导航界面即显示目的地在你的什么方向以及自己所在地位于目的地的什么方向。
四、利用地物判别方向
济南的小明上午9点在街道上行走,他发现自己的影子一直在正前方。小明最可能的前进方向是怎样的?
提示:向西北方向行走。上午9点,济南的太阳在东南方位,影子在西北方位。
在北极星附近星空图填出A、B两颗星的名称。
提示:A天璇;B天枢。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利用手机自带指南针判别方向时,将手机竖直放置,使罗盘白线对准待测方向。
(×)
②罗盘白线显示的度数为270°,说明方向为东方。
(×)
③手机导航也能进行方向的判别。
(√)
冬季雪后,能否根据河流两岸的积雪融化状况判断方向?
提示:河流北岸为阳岸,接受光照多,积雪融化速度快;南岸相反。
能力 如何辨别地理方向
1.在野外能根据太阳方位简单辨别方向吗?
2.日常生活中除太阳外还有哪些地理事物可以帮助我们辨别方向?
野外定向的两种特殊方法
1.日影图中方向的确定。
在北半球中纬地区,最短的影子指向北方,垂直于地面的杆子在任何两个相等的影子夹角的平分线指示北方;南半球反之。
2.太阳能集热板图中方向的确定。
为了更好地利用太阳能,获得最大的能量,太阳能集热板面一般朝向正午太阳位置的方向,即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一般朝向正南,南半球则相反。
如上图为我国北方某地,公路一侧为利用太阳能的路灯,根据路灯太阳能板朝向正南,可以判读出南北方向,然后根据南北方向推测东西方向,此图中公路呈南北方向延伸,图中汽车向北方行驶。
【知识拓展】手表定方向
第一步:将手表平放,让时针对准太阳。
第二步:找时针和手表盘上12点之间的夹角(小于180°的夹角),该角平分线所指的方向即为南方。
如下图为下午三点时刻的南方。
注意事项:中午以前按顺时针的角平分线,中午以后按逆时针的角平分线。
2020年国际劳动节上午9时(北京时间),青岛(约120°E)某校组织亲子独轮车比赛,此时刻的影子和跑道约呈45°夹角。下图示意当时比赛场景。
(1)当日青岛日出时,太阳光线射向什么方位?(区域认知:了解某地自然地理环境)
提示:劳动节是5月1日,太阳直射北半球,青岛日出东北,太阳光线射向西南。
(2)判断图中两组家庭的骑行方向(地理实践力:利用日影判断方位)
提示:影子应在西北方向,由图示影子方向可知两组家庭大致的骑行方向是正西。
(2018·全国卷Ⅰ)小明同学7月从重庆出发到贵州毕节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小明若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 )
A.6:00出发,左侧靠窗
B.8:00出发,右侧靠窗
C.10:00出发,左侧靠窗
D.12:00出发,右侧靠窗
【思路点拨】解该类题应从以下两点入手:
(1)看懂图例中速度、里程的含义。
(2)根据材料信息画出示意图:
【解析】选B。7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除极夜区外各地均东北日出西北日落。小明从重庆出发乘长途客车经遵义至毕节,整体行进方向先向南然后向西,上午时段,太阳从东侧照射,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应坐在顺着行进方向的右侧靠窗处;从重庆到遵义里程240千米,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时速80千米,至少需要3个小时,若12时出发,则下午时段,太阳位于西南方向,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应坐在顺着行进方向的左侧靠窗处。
阿姆斯特丹运河落日景观是世界“十大落日景观”之一。下图为国庆节期间某中国游客拍下的阿姆斯特丹运河落日景观。据此船中游客穿行的运河河道大致走向为
( )
A.西-东
B.西南-东北
C.西北-东南
D.北-南
【解析】选B。国庆10月1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阿姆斯特丹日落西南;结合图示影子及河岸,船是向着日落方位航行,即运河的河道是西南—东北走向。
【补偿训练】
7月,李明同学从东城区出发到怀柔—延庆—门头沟旅游,收集到的相关高速公路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完成(1)、(2)题。
(1)7月,北京地区可见
( )
A.日出正东方
B.11:00太阳在东北方向
C.日落正西方
D.14:00太阳在西南方向
(2)李明若从东城出发乘长途客车经怀柔至延庆,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以下出发时间和座位较好的是
( )
A.9:00出发,左侧靠窗
B.10:00出发,右侧靠窗
C.15:00出发,右侧靠窗
D.17:00出发,左侧靠窗
【解析】(1)选D,(2)选C。第(1)题,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日出东北,日落西北,11:00太阳在东南方向,14:00太阳在西南方向。第(2)题,根据题干可知为7月份,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此时除极夜区外各地均东北日出西北日落。上午时段,太阳从东侧照射,且客车向东北后向西北行驶,题干要求为免受阳光长时间照射且能欣赏窗外风景,因为长途客车中途方向发生改变,应综合考虑出发时间、行车时间和太阳方位;从东城到怀柔约1个小时,从怀柔到延庆约1个小时。9时出发,从东城到怀柔坐左侧可以避免太阳久晒,但是从怀柔到延庆,太阳位于东南方向,需要晒1个小时;10:00靠右侧车窗出发,直接面临太阳暴晒,排除;下午时段,太阳从西南、西北方向照射,应当坐在右侧。
(水平1、2)某学校校园东西长1
000米,南北宽600米,校内有孔子像距北门300米,距西门500米。校训牌位于孔子像的东北方。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与上述信息相符的是
( )
2.学校门口早上和傍晚都有老师值班接送学生。某日,王老师背向校门站立,影子在他正前方。此时,王老师
( )
A.早上在东门迎学生进校
B.早上在西门迎学生进校
C.傍晚在北门送学生离校
D.傍晚在南门送学生离校
【解析】1选C,2选B。第1题,由材料可知,孔子像应在校园正中,校园东西长、南北窄,校训牌位于孔子像的东北方。第2题,王老师背向校门站立,影子在他正前方,说明老师与太阳方向刚好相反;太阳东升西落;早上在老师应在西门迎学生进校;傍晚应在东门送学生离校。
3.(水平2)依据房屋朝向可判别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①北半球房屋一般坐北朝南,南半球房屋一般坐南朝北
②北极地区房屋门窗朝南,南极地区房屋门窗朝北
③城市比乡村的房屋朝向更有利于反映光照条件
④城市房屋多沿街道分布,目的是多利用太阳光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A。房屋朝向一般考虑采光和通风等原因,为了更好地获得光照,北半球房屋一般坐北朝南,南半球房屋一般坐南朝北;南北极地区门窗朝向主要考虑避风,北极地区盛行东北风,南极地区盛行东南风故北极地区房屋门窗朝南,南极地区房屋门窗朝北。城市的建筑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交通、人流量等,街道的走向不可能都东西向而使房屋朝南,况且即便东西向街道,道路两侧房屋朝向相反。
4.(水平2)浙江嘉兴某中学地理小组于3月21日(春分日)日落后3小时30分(北京时间21时58分),对当地地理纬度进行测定,方法如下图所示。观测者沿小路到甲地的过程中行进方向为
( )
A.先向南北再向东西
B.先向西北再向东北
C.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D.先向西北再向西南
【解析】选B,读图分析,北极星所在的方向为当地的正北方向,由此可作为指向标判断出图中的方位。根据图中小路的延伸可知,观测者面向的小路方向,先向西北行进,再向东北行进。
5.(水平2)日晷指的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表)和晷面(带刻度的表座)组成。下图为2019年10月21日当地时间11时20分某游客在河南登封某地拍摄到的仙鹤日晷景观图(其原理是利用图中横梁的影子判断,图中黑线为横梁的影子)。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仙鹤的头部面向 方位,尾部朝向 方位。?
(2)此时拍照者的朝向为 。?
(3)拍照时发现天空中大雁正结队飞行,此时大雁大致向 方向飞行。?
【解析】第(1)题,图中横梁连接仙鹤的头和尾,分别指示南北方向。结合图中时刻表,可判断仙鹤面北背南。第(2)题,仙鹤面北背南,则左西右东,故拍照者的朝向为东北。第(3)题,此时正值秋季,大雁向南飞行。
答案:(1)北 南
(2)东北
(3)南
PAGE
-
9
-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一、地球历史的记录
1.地层与化石:
(1)地层: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在未受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
(2)化石:是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是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
2.地质年代表:
(1)地质年代: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
(2)地质年代表: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时间顺序表。
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1.原始地球的形成:约46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盘内物质经碰撞吸积,逐渐演化成原始地球。
2.地球圈层的形成:
(1)内部圈层的形成。
(2)外部圈层的形成。
①火山喷发→释放出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原始大气圈。
②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凝结,形成降雨→形成河湖、海洋等组成水圈。
3.地球生命的形成
(1)地球上的生命大约从38.5亿年前开始,判断依据是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化石的年代大约距今38.5亿年。
(2)地球生命大爆发大约出现在5.4亿年前,此后地球进入显生宙。
(3)人类诞生于180万年前,从此地球开始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三、地球演化过程
1.生物演化:
(1)时间变化——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①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
②从裸子植物到被子植物;
③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
④在新生代最晚期出现人类。
(2)空间分布——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初期
生物大都生活在海洋里
约4.4亿年前
陆生裸蕨植物出现,标志生物开始向陆地扩展
约3亿多年前泥盆纪中晚期
两栖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动物开始从海洋向陆地扩展
(3)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诞生、兴盛,另一些生物出现衰退和灭亡。如距今约6
500万年前以恐龙为代表的大型爬行动物灭绝后,地球迎来哺乳动物大发展的时代。
2.海陆变迁:
时期
特征
3亿~2亿年前
所有大陆联合在一起,形成泛大陆(盘古古陆);周围大洋称为泛大洋
2亿年前
分裂成两个大陆:冈瓦纳大陆和劳亚大陆
6
500万年前
七大洲、四大洋轮廓初显
今天
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的海陆格局
3.构造运动:
4.矿产形成:
时期
成矿
前寒武纪
铁矿成矿时期
古生代后期
蕨类植物繁荣——煤炭成矿期
中生代
裸子植物繁荣——煤炭成矿期
2017年3月,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加拿大魁北克发现的一块化石,至少已存在38亿年,记录了地球刚刚形成的时期,最早诞生的生命形式。
(1)化石主要储存在什么类型岩石?
提示:沉积岩。
(2)研究化石的意义有哪些?
提示:了解古代地球上生物及其活动的第一手材料,是证明生物进化的直接证据。
完成地球形成和演化的简图。
读侏罗纪景观复原图:
(1)读图发现中生代地球上最繁盛的动物是哪一类?
提示:爬行动物,尤其恐龙盛行。
(2)到白垩纪恐龙灭绝后,地球上又出现的较为高级的动物是哪一种?
提示:恐龙灭绝后,出现哺乳动物的大发展。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形成于古近纪。
(×)
②中生代早期盘古古陆形成。
(√)
③新生代早期就出现了人类。
(×)
④第四纪气候温暖时期,海平面下降。
(×)
⑤第四纪寒冷时期生物向低纬度迁移。
(√)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三叶虫等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1)三叶虫生活的地质环境是什么?
提示:远古海洋中。
(2)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提示: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环境的演变。
能力一 如何判读地层信息
1.一个地区下部地层和上部地层出现时间有什么差异?
2.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一片海洋,判断依据是什么?
1.地层形成的顺序:
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层在下,后沉积的层在上,即新岩层覆盖在老岩层之上,形成越早,埋藏越深,即“下老上新”,如下图所示,A、B、C、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
异常现象:原有的沉积岩层抬升,出露地表后被外力侵蚀,后又有更新的沉积岩层覆盖,导致部分原来的岩层缺失。
2.化石与地层: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知识拓展】地质年代
分相对地质年代和绝对地质年代。相对地质年代只确定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是地质学家研究地质过程的主要手段之一。绝对地质年代可以用来确定地质时间发生、延续和结束的具体时间。
(1)A~G地层中形成最早和最晚的分别是哪一层?分别形成于什么地质年代?(综合思维:时空综合)
提示:A层最早,形成于古生代;G层最晚,形成于新生代。
(2)A~G层和W~Z层中可能形成于同一地质年代的地层有哪些?(地理实践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提示:B和W、F和Y、G和Z属同一年代,因为每对地层中含有相同的古生物化石。C和X属同一年代,因为地层的先后顺序和岩石类型相同。
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同一时代的地层是
( )
A.①、Ⅰ B.②、Ⅱ
C.③、Ⅲ
D.②、Ⅲ
(2)关于图中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①到③地层的厚度一样
B.每个地层中都含有化石
C.年龄最老的是Ⅰ
D.甲地地层比乙地相同高度地层形成早
【解析】(1)选D,(2)选C。第(1)题,由图中各岩层所含的化石,可知①与Ⅱ、②与Ⅲ是相同时代的地层。第(2)题,在地层的形成过程中,由于地势不同,沉积有差异,地层厚度不可能相同;图中③地层中没有化石;①与Ⅱ地层相同,Ⅰ地层最老;甲地地层比乙地相同高度地层形成晚。
【补偿训练】
读中生代时期气候变化图,回答(1)、(2)题。
(1)图示时期气候特点是
( )
A.暖湿
B.冷干
C.暖干
D.冷湿
(2)图示时期后期大规模灭绝的生物是
( )
A.原始鱼类
B.两栖类
C.三叶虫
D.恐龙
【解析】(1)选C,(2)选D。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中生代的气温比全球平均气温高,降水比全球平均降水少,因此可以判断该时期气候特点是暖干。第(2)题,中生代的优势动物是爬行动物,尤其是恐龙,因此此时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由于气候的变化,在中生代的后期,出现了恐龙的大规模灭绝。
能力二 如何认识地球的演化过程
1.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出现在海洋还是陆地?
2.地球表面的海陆状况从形成到现在是怎么变化的?
地球上地貌和生物的演化特征
1.地貌的演化:
2.生物演化:
阶段
特征
古生代
①早期:海洋无脊椎生物空前繁盛,出现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陆地低等植物出现;②后期:脊椎动物发展,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爬行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盛;③末期:发生物种灭绝事件,95%的生物灭绝
中生代
①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也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中后期出现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②裸子植物兴盛,是重要的煤炭成矿期;③末期发生物种灭绝事件,大多数生物灭绝,如恐龙
新生代
①被子植物繁盛;②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后期大量大型哺乳动物灭绝,出现人类,并逐渐繁荣
【拓展深化】生物演化的规律
(1)进步性:生物演化的总趋势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2)不可逆性:以前出现并灭绝的种类在以后不会再重复出现。
(3)同时期的一致性:同一个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界的总貌具有全球一致性,这一特征使得全球地层对比成为可能。
(2021·长春高一检测)百岁兰,沙漠地区的裸子植物,远古时代留下来的植物“活化石”,其特征是茎较短,一生只长两片叶,叶片长、宽、厚。叶上多气孔,且夜间张开,根极长,人工栽培十分困难。国际植物学把它列为世界八大珍稀植物之一。据此完成(1)、(2)题。
(1)百岁兰出现的地质年代最有可能是
( )
A.元古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
D.新生代末期
(2)下列对百岁兰特征形成原因判断正确的是
( )
A.地下水埋藏深,根系发达
B.太阳辐射强,叶片厚
C.动物活动多,只长两片叶
D.常年风力大,茎很短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关键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分析:
(1)生物出现的地质年代要早于此生物繁盛的地质年代。
(2)植物生长特征与自然地理环境相适应。
【解析】(1)选B,(2)选A。第(1)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为裸子植物,裸子植物盛行于中生代,但注意题干关键词“出现的地质年代”,所以最可能出现于古生代末期,盛行于中生代。第(2)题,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百岁兰生活在沙漠地区,根极长,表明百岁兰生存环境地下水埋藏深,百岁兰根系发达;沙漠地区降水少,夜间地表附近冷却速度快,地表附近水汽易凝结,气孔夜间张开可吸收水分,叶片厚主要是为了能更多地保存水分;沙漠地区动物活动少,白天气温高,茎短,同时只长两片叶子可减少蒸发,所以茎短与风力大关系不是很大。
(2021·宿州高一检测)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灭绝。据此,完成(1)、(2)题。
(1)从原核细胞生物演化出了真核细胞生物的时间是
( )
A.太古宙
B.元古宙
C.古生代
D.中生代
(2)早古生代空前繁盛的生物是
( )
A.原核细胞生物
B.爬行动物
C.真核细胞生物
D.海洋无脊椎动物
【解析】(1)选B,(2)选D。第(1)题,据所学知识可知,元古宙时,大气成分开始发生改变,生物得到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第(2)题,早古生代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太古宙时期出现原核细胞生物;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元古宙演化出真核细胞生物。
【补偿训练】
读图完成(1)、(2)题。
(1)甲、乙所示的两个地质年代分别是
( )
A.古生代、中生代 B.中生代、古生代
C.古生代、元古代 D.新生代、古生代
(2)乙时代的末期
( )
A.蕨类植物明显衰退 B.恐龙灭绝
C.出现被子植物 D.爬行动物盛行
【解析】(1)选B,(2)选A。第(1)题,图中乙时代出现两栖动物和蕨类植物,故乙为古生代;甲时代裸子植物繁盛,出现被子植物,故为中生代。第(2)题,乙时代为古生代,古生代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出现裸子植物;恐龙灭绝的时代为中生代末期;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爬行动物盛行为中生代。
1.(水平1)确定地层时代和顺序的依据是
( )
A.地层的新老关系
B.地层层理
C.地层中所含化石
D.地层上下排列
【解析】选C。化石中常含有动植物的遗体或遗迹,能很好地反映地球历史,所以常用来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2.(水平2)人们利用化石确定地层时代和顺序的基本原理是
( )
①因为在各种岩石中都能找到化石
②生物的进化具有阶段性和不可逆性,即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
③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④现在陆地上的岩层中,是找不到海生植物化石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B。并不是各类岩石中都能找到化石;由于海陆的不断变迁,现在的陆地有可能原来是海洋,故现在陆地上的岩层中,也可能找到海生植物化石。
3.(水平1)贵州省打岱河天坑群是世界最大天坑群,发育地层主要为中生代碳酸盐类岩石,景区气势磅礴,规模宏大。景区内主要地层发育的地质年代,地球上繁盛的动物种群是
( )
A.无脊椎动物
B.哺乳动物
C.两栖类动物
D.爬行动物
【解析】选D。由材料中可知当时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其属于爬行动物的时代。
(水平1、2)2015年初,美国科学家宣布最新发现了3亿年前(古生代末期)的食肉动物祖先的化石,科学家认为这一类食肉动物最终进化成为现代的哺乳动物。据此回答4、5题。
4.对材料中的信息判断合理的是
( )
A.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无关
B.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
C.该时期地球上出现了哺乳动物
D.生物不仅可以适应环境,也能主动改造环境
5.该时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
( )
A.恐龙
B.爬行类
C.被子植物
D.三叶虫
【解析】4选B,5选D。第4题,生物的进化与环境有关。生物进化是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该时期地球上出现的是食肉动物的祖先,没有出现哺乳动物。生物进化论认为适者生存,只有人类才能主动改造环境。第5题,该时期是古生代末期,灭绝的代表性生物是海生无脊椎动物三叶虫。恐龙是在中生代末期灭绝。爬行类活跃在中生代,没有灭绝。被子植物出现在中生代。
6.(水平1、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示动物为 ,其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代。?
(2)该地质年代的典型植物是 。?
(3)这个地质年代除了爬行动物繁盛外,植物也是极度繁茂,成为地质历史上重要的 期。?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动物为恐龙,恐龙为中生代的典型代表。第(2)题,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第(3)题,中生代是重要的煤炭成矿期。
答案:(1)恐龙 中生
(2)裸子植物
(3)煤炭成矿
PAGE
-
12
-第三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2.具体划分:
(1)圈层划分,地球内部大致分为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2)圈层特征。
地壳
地幔
地核
位置
莫霍面以上
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
古登堡面以下
厚度
约17千米
约2
800千米
约3
400千米
特征
由岩石组成,为连续圈层,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上部存在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地球的外部圈层:A大气圈、B水圈和C生物圈。
2.圈层划分:
圈层
概念
对地球的影响
大气圈
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
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避免了大多数流星体对地球的撞击,削弱了紫外线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水圈
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使地球成为“蓝色星球”
生物圈
广义: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是地球特有的圈层,是非常活跃的圈层
狭义: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
3.圈层联系: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
绘制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标注莫霍面、古登堡面和软流层。
提示: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
(√)
②与横波相比,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进行传播。
(√)
③地震波在地下平均约33千米处(大陆部分)和地下约2
900千米处,速度明显发生变化。
(√)
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而能直接被人们生产和生活利用的,却少得可怜。首先,海水又咸又苦,不能饮用,不能直接用于生产活动。其次,占总水量的2.6%左右的淡水大部分被冻结在远离人类的南北两极和冻土中,无法直接利用,只有少部分散布在湖泊里、江河中和浅层地下水被人们直接利用。
(1)地球上水圈中的淡水资源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两和高山地区,约2/3的淡水储存在南北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中,目前还不能被利极用。
(2)我们应如何利用水资源?
提示:节约用水,减少浪费;防治水污染。
能力一 如何研究地球内部圈层
1.纵波和横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有什么差异?
2.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从地表到地心传播速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1)两种地震波的特点比较。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共性
横波
较慢
固体
传播速度都随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纵波
较快
固体、液体和气体
(2)圈层划分。
【知识拓展】岩石圈
岩石圈由岩石组成,不仅包含地壳而且还包含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0年9月18日16时24分在贵州六盘水市六枝特区(北纬26.21度,东经105.41度)发生4.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
(1)该次地震的震源地位于地球内部哪一个圈层?(区域认知:认识地球内部圈层的位置)
提示:地壳。地球的内部圈层由外到里是地壳、地幔、地核,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故震源地最可能位于地壳中。
(2)家住六盘水的李同学感受到的地震晃动可能是怎样的?(综合思维:要素的综合)
提示:先上下摇晃,后左右摇晃。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先上下摇晃,后水平摇晃。
(2021·宜宾高一检测)地震波在不同媒介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利用这一原理探究地球内部结构。据此回答(1)、(2)题。
(1)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千米深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 )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
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
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
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
(2)人们在生产活动中还常利用地震波
( )
A.传递声音信号
B.进行地质探矿
C.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
D.测量山峰的高度
【解析】(1)选D,(2)选B。第(1)题,地震波在固态、液态、气态物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在距离地面大约2
900
km深度处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岩浆位于上地幔上部,深度浅。体现了物质组成的差异,不能体现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该深度是地幔与地核的分界,与地壳无关。第(2)题,地震波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经常利用地震波进行地质探矿。传递声音信号的是声波;不能用地震波调查农作物虫害情况、测量山峰的高度。
【补偿训练】
分析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了解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①是地壳,②是地幔,③是地核
B.在①层中的地震波波速随深度增加而增快
C.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上升
D.乙波无法通过地幔
(2)上图中的X处即为
(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岩石圈与软流层交界
D.内核外核交界
【解析】(1)选B,(2)选B。第(1)题,据材料,横坐标为深度,纵坐标为速度,可知甲为纵波,乙为横波。横波由①到②过程中消失,说明②为液态,是地球外核,①为固态,包含地壳和地幔。无论横波还是纵波,在①层中的波速均随深度增加而增快;甲波由①层进入②层波速急剧下降;乙波可以通过地幔,无法通过地球外核。第(2)题,根据题意,经过X处,横波消失,说明②层为地球外核,X处为古登堡面。
能力二 如何认识地球上的生物圈
1.云层、河流、高山、树木等地理事物分别属于地球哪一个圈层?
2.地球上的生物圈是否是孤立存在的?
地球上生物圈的特殊性
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也是最活跃的圈层。
2.空间分布范围特殊: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是唯一不占独立空间的圈层。
3.形成过程特殊:生物圈寓于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之中,离开了它们,生物圈将不复存在。生物圈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这些圈层才能紧密相连。
下图是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代表四大圈层,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依次是
( )
A.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
B.岩石圈、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C.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的圈层关系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C,(2)选B。第(1)题,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能向②进行渗透,说明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则是生物圈;④能降水,说明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是岩石圈。第(2)题,“落红”来自生物圈,“化作春泥”是指花经过分解成为无机物,释放到岩石圈中;“护花”是指存在岩石圈中的无机养分,重新被植物吸收,所以反映了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的关系。
【补偿训练】
读地球四大圈层构成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甲、乙、丙分别为
( )
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
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
(2)下列对甲圈层的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
①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②是厚度最小的圈层
③是质量最大的圈层
④是由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组成的圈层
⑤它占据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
A.①⑤ B.③④ C.④⑤ D.①②
【解析】(1)选D,(2)选C。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丙位于最底层,是岩石圈,而位于岩石圈与大气圈中间的是水圈,生物圈是分布最广、覆盖面最广的圈层,横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故甲、乙、丙代表的圈层分别是生物圈、水圈、岩石圈。第(2)题,由上题可知,甲圈层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特有的圈层,厚度并不是最小的,②错;质量最大的圈层是岩石圈,③错;狭义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生物的总和,广义生物圈还包括其生存环境,占据着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④⑤正确;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是指水圈,①错。
图形1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变式图
图形2 部分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
1.图形实质:试题中的各种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实质都是教材图呈现的地球内部圈层划分、软流层位置、岩石圈的范围等。
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思考:
(1)莫霍面是哪两个圈层的分界?
提示:地壳和地幔。
(2)岩浆在什么位置?
提示:一般认为岩浆位于软流层。
(3)图中A、B、C、D分别是哪一个圈层?
提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和岩石圈。
1.(水平1)以地震波的研究作为划分地壳内部结构的依据,是由于
( )
A.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很稳定
B.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时在改变
C.地震波通过不同物质,其速度会发生相应的改变
D.横波、纵波在介质中的速度变化总是相同的
【解析】选C。由于介质的不同,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通过不同的介质,其速度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但纵波、横波的变化并不相同。
(水平1、2)2019年1月21日凌晨,别济米扬内火山在俄罗斯堪察加地区开始爆炸性喷发,火山灰喷发到海拔1万米的高空。因该火山喷发,航空危险代码为最高“红色”级别。据此完成2、3题。
2.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
(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3.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2选D,3选A。第2题,火山喷出的岩浆来自于软流层,其位于上地幔的上部。第3题,由题干“蔓延的火山灰”知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又根据“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最上面是大气圈,中间是水圈,最下面是岩石圈。其中,生物圈位于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岩石圈的上部。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最终沉积下来到岩石圈。故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水平1、2)读图,完成4、5题。
4.构成该警示语的主题要素所处的圈层是
( )
A.生物圈
B.水圈
C.大气圈
D.地壳
5.警示牌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充分说明了
(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能
【解析】4选B,5选B。第4题,该警示语的主题是池塘水深,属于水圈。第5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指要问为什么池塘的水会如此清澈?是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说明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其他圈层并不是。各圈层是相互联系的。岩石圈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
PAGE
-
10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宇宙
1.天体的类型:
(1)天体: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2)天体的类型:主要包括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最基本的天体是恒星和星云。
2.天体系统:
(1)天体系统:运动中的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2)天体系统的层次。
二、太阳
1.太阳系示意图:
(1)太阳系中心天体是太阳。
(2)图中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3)小行星带位置:d火星和e木星之间。
2.太阳辐射:
(1)能量来源:太阳核心物质的核聚变反应。
(2)对地球的影响:
①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②煤炭和石油常规能源的能量也是来自太阳能。
③太阳能本身也是一种丰富、廉价、清洁的新能源。
3.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层的结构:
A日冕层,B色球层,C光球层。
(2)太阳活动的类型。
类型
位置
形态
周期
黑子
光球层
暗黑斑点
约为11年
耀斑
色球层
局部区域突然增亮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导致电离层的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②影响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对地球上天气、气候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1)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2)八颗行星公转方向具有同向性,公转轨道面具有共面性,公转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
2.地球的特殊性:
(1)地球的特殊性体现在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体。
(2)地球适宜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地球外部条件有安全的宇宙环境;
②内部条件是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适合生命存在的大气。
1.结合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填图。
(1)填出天体系统名称。
提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是:银河系、河外星系、恒星、地月系。
(2)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写出地球所在的天体系统。
提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2.结合太阳系结构示意画图。
(1)填出八大行星名称。
(2)用箭头画出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
(3)画出小行星带位置(用黑点代表)。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太阳辐射直接为地表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
②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煤炭和石油,其能量不是来自太阳辐射。
(×)
③太阳能是一种可再生的常规能源。
(×)
2020年7月23日12时41分,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升空,开启火星探测之旅。
(1)与火星相比,地球上的气温更适宜人类居住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日地距离适中,接收到的太阳光热适量。
(2)探索火星是否有生命存在的依据有哪些?
提示:火星是否有适宜的温度、液态水和适合生命存在的大气。
能力一 天体和天体系统的判断
1.中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属于天体吗?
2.如何判定天体系统的层次?
1.天体的判断——“三看法”判断某一物体是否属于天体:
一看空间位置:看其是否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只有在地球大气层之外的才是天体。进入地球大气层或落回地面的物体、未发射的卫星等都不属于天体。
二看物质形态:它是不是宇宙间的物质,一些自然现象不属于天体,如流星现象、陨星等。
三看运转轨迹:它是否在一定的轨道上独自运转。依附在其他天体上运行的物体不属于天体,如在火星上考察的火星车、已经着陆月球的月球车等。
2.判断天体系统的“两个技巧”:
一是要相互绕转。不相互绕转不能构成天体系统。如月球与地球相互绕转形成地月系;北斗七星之间没有相互绕转不能形成天体系统。
二是要有等级差别。如地球和月球分属行星和卫星,有等级差别,构成天体系统;北斗七星都是恒星,属于同一等级,不能构成天体系统。
【知识拓展】彗星那些事
彗星由彗核、彗发和彗尾,彗尾背向恒星,离恒星越近,彗尾越长。中国民间把彗星贬称为“扫帚星”“灾星”。
2020年6月23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十五颗导航卫星,即北斗三号最后一颗全球组网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下图为北斗导航卫星、地球与太阳位置关系示意图。
(1)判断下列情景中的北斗导航卫星是否是天体。(地理实践力:收集和处理地理信息的能力)
①在发射架上的北斗导航卫星。
②进入轨道后的北斗导航卫星。
提示:在发射架上的北斗导航卫星不是天体;进入轨道后的北斗导航卫星是天体。
(2)请说出图中包括几级天体系统?(综合思维:时空的综合)
提示:二级。
(2021·宜宾高一检测)下图中的“蓝月亮”为科学家用计算机模拟出的银河系中一个可能孕育生命的外星天体,据推测它本身不发光,但该天体上光照良好。据此完成(1)、(2)题。
(1)“蓝月亮”应属于
( )
A.行星
B.恒星
C.卫星
D.彗星
(2)“蓝月亮”上的光照可能来自
( )
A.太阳
B.地球
C.行星
D.恒星
【解析】(1)选C,(2)选D。第(1)题,图示“蓝月亮”绕行星运行,是行星的卫星;行星是绕恒星运动的,彗星也是绕恒星运动的。第(2)题,“蓝月亮”是行星的卫星,不会发光,其上的光照来自于其中心的恒星;“蓝月亮”并不是太阳系中的卫星,不是太阳光,行星不发光,地球也不发光。
【补偿训练】
“天上星,亮晶晶,我在大桥望北京……”一首清脆儿歌传唱几十年,引发了人们无限的遐想和憧憬。据此回答(1)、(2)题。
(1)材料中的“天上星”指的是
( )
A.彗星
B.行星
C.恒星
D.星云
(2)依据材料可推知,在观察到的“亮晶晶”世界里共有几级天体系统
( )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解析】(1)选C,(2)选C。第(1)题,夜晚恒星的亮度最高,平时夜晚用肉眼看到最多的天体应是恒星。第(2)题,我们观察到的“亮晶晶”世界就是银河系,包含三级天体系统。即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能力二 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一天中从日出到正午到日落,太阳辐射强度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2.指南针不能准确指示方向与太阳有什么关系?
1.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特别提醒】一天中太阳辐射强度也有变化,从日出到正午前后,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增大,正午到日落,太阳辐射强度逐渐减弱。阴雨天气,大气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强度较小。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影响
表现
扰动大气层
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
干扰地球磁场
当太阳活动增强时,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其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产生极光
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出现极光
影响气候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与年降水量变化周期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思路点拨】解答该类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A,(2)选C。第(1)题,建设太阳能光热电站应选择太阳辐射量大的地区。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故太阳能资源丰富,适宜建设太阳能光热电站。第(2)题,依据题意,太阳能光热电站由众多反光板构成,而众多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锅炉加热产生蒸汽,有可能对途经此处的飞鸟造成伤害,故C正确。反光板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则会降低地表温度,从而降低作物产量,故A、D两项错误;飞机飞行高度一般远高于高塔高度,故该电站的建设不会干扰飞机电子导航,故B不正确。
能力三 行星能否存在生命的条件分析
1.月球上为什么没有生命物质存在?
2.如何判定天体上是否存在生命物质?
生命存在条件的分析思路
【特别提醒】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可分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包括温度、大气、水,外部条件包括安全的宇宙环境和稳定的太阳光照。
【知识拓展】大气层对地球的三大作用
(1)大气是地球的防弹衣;地外物质进入大气层后会燃烧。
(2)大气是地球的保护伞;地球臭氧层可以吸收紫外线。
(3)大气是地球的天然空调;白天大气削弱太阳辐射,晚上大气可以保温。
天山网2020年7月19日消息:近日,科学家对“信使号”探测器2019年第六次飞越水星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最新结果发现水星表面最年轻的火山活动迹象,以及磁场磁暴等最新信息,并且在水星超稀薄外大气层中首次发现电离钙元素。
(1)水星大气层为什么是超稀薄的?(综合思维:要素的综合)
提示:水星体积质量远小于地球,引力小,大气层稀薄。
(2)据观测发现水星表面大气温度远高于地球表面,试分析原因。(区域认知:太阳系中不同行星位置的比较)
提示:水星是太阳系中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因此表面大气温度远高于地球表面。
(2021·营口高一检测)电影《流浪地球》讲述太阳即将毁灭,人类面临绝境。因此人类将开启“流浪地球”计划,地球最终将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成为比邻星的行星。下图为地球泊入比邻星轨道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地球在流浪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天体运行轨道是
( )
A.水星、金星、火星、木星
B.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
C.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D.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
(2)关于地球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后的推测,不可信的是
( )
A.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
B.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能避免星际物质撞击
C.比邻星性质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
D.宜居轨道能提供较为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思路点拨】解答该题的思路如下:
【解析】(1)选C,(2)选B。第(1)题,太阳系自内向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地球流浪至比邻星需要远离太阳,自内向外运行。要经过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轨道。第(2)题,地球最终将泊入比邻星宜居轨道,说明该地有适宜生命存在的条件。若地球与比邻星距离适中,则会使地球保持适宜的温度,液态水能够存在;星际物质运行速度较快,大陨星与地球碰撞会对地球造成巨大破坏;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是生命存在的条件。
“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确认火星上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分析检测显示,取出的岩石粉末含有黏土、硫酸盐和其他对生命非常关键的矿物成分。火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如图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高分辨率照相机抓拍到的“公牛眼”状陨石坑。据此完成(1)~(3)题。
(1)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温度低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比地球质量小
B.比地球密度小
C.比地球体积小
D.距离太阳远
(2)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理由最可能是
( )
A.火星自转周期长
B.火星表面温度高
C.火星上没有液态水
D.火星上没有大气
(3)相对于地球来说,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
( )
A.火星公转速度快
B.火星大气密度小
C.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
D.火星的宇宙环境不安全
【解析】(1)选D,(2)选C,(3)选B。第(1)题,火星轨道在地球公转轨道外,火星大气比地球大气温度低的最主要原因是比地球距离太阳远;质量、密度、体积大小不是影响火星、地球表面大气温度的主要原因。第(2)题,根据材料,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是通过火星岩石成分分析的。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理由最可能是火星上没有液态水;火星自转周期与地球接近;火星距太阳较远,表面温度低;火星上有稀薄大气。第(3)题,相对于地球来说,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火星大气密度小,侵入火星大气天体不能被完全焚毁;火星公转速度与地球相似;陨石是未燃尽的流星,穿过大气落到行星表面的物质。火星更靠近小行星带,不是更易受陨石袭击的原因;火星的宇宙环境和地球一样安全。
【补偿训练】
行星LHS1140b距离地球约39光年,它围绕一颗红矮星运行,其位置刚好在这颗红矮星周围的宜居带范围内,但宜居带上的行星并非都宜居,要诞生智慧通常应具备“金锁链条件”。据此完成(1)、(2)题。
(1)行星LHS1140b所在天体系统是
(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2)下列不属于生物生存“金锁链条件”的是
( )
A.生物生存所需的液态水
B.适宜的温度
C.较厚的大气层
D.稳定的太阳光照
【解析】(1)选C,(2)选D。第(1)题,材料信息表明,行星LHS1140b距离地球约39光年,而地月系的平均直径仅38万千米;太阳系最大直径有2~6光年,最小直径约为2光年,因此该行星所在的天体系统不可能位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的直径介于10万光年至18万光年之间,而行星LHS1140b距离地球约39光年,因此该行星所在天体系统可能在银河系。离地球最近的河外星系——仙女座大星系离地球约254万光年,而该行星距离地球约39光年,因此该行星不可能位于河外星系。第(2)题,“金锁链条件”是科学家给地球经过千百年环境演变后现有的、适宜生命生存的生态条件所起的名字,正是因为有了“金锁链条件”,人类及其他所有生命体才得以在地球上生存。“金锁链条件”是指地球上拥有可供生命生存所需的液态水、适宜的温度和比较厚的大气层等这些自身条件。因此不属于生物生存“金锁链条件”的是稳定的太阳光照。
图形1 太阳系结构简化图
图形2 部分行星变式图
1.图形实质:试题中的各种太阳系变式图实质都是教材图呈现的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相对位置、小行星带的位置、行星的运动特征和彗星的运动特征等知识。
2.学科素养:读懂此图需要具备一定的综合思维与地理实践力等学科素养。
太阳系结构示意图
思考:
(1)太阳系中主要的天体类型有哪些?
提示:恒星、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等。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运动有何共同特征?
提示: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3)小行星带位于太阳系中哪两颗行星之间?
提示:火星与木星之间
(4)哈雷彗星公转方向是怎样的?其尾巴朝向什么方向?
提示:哈雷彗星的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相反,其尾巴的朝向背离太阳的方位。
1.(水平1)2019年9月以来,资源1号02D卫星、云海一号星、高分十号卫星纷纷发射。9月以来发射的这些天体,不属于
(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解析】选D。材料中提到的卫星大多绕地球旋转,未脱离地月系,属于太阳系和银河系,但不属于河外星系。
2.(水平1)冲日现象,是指太阳、地球和行星连成一线,而地球位于太阳和行星中间。发生冲日现象的行星可能是
( )
A.水星
B.金星
C.火星
D.月球
【解析】选C。距日由近及远顺序: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根据“地球位于太阳和行星中间”,可知该行星是地球的“邻居”,且在地球的外侧,只能是火星。其他水星、金星均不对,月球是卫星排除。
(水平1、2)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下图为太阳系的宜居带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位于太阳系宜居带的星球除地球外还有
( )
A.火星
B.木星
C.金星
D.水星
4.图中宜居带理想区域确定的主要依据是
( )
A.大气条件
B.生物条件
C.水分条件
D.温度条件
【解析】3选A,4选D。第3题,读图,根据太阳系行星分布规律,位于太阳系宜居带的星球,除地球外还有火星;其它行星不在宜居带内。第4题,图中宜居带理想区域确定的主要依据是日地距离适中,有适宜的温度条件;火星的水分、大气条件不适宜生命生存,没有发现生物存在。
【知识拓展】“宜居带”
(1)概念:“宜居带”也叫“适合居住带”。宇宙的大部分空间对于生命来说是险恶之地,只有很少的地方能成为生命的绿洲。对于天文学家来说,“宜居带”行星是那种可以维持生命存在,但不一定能让人类生存的星球。
(2)影响因素:宜居性取决于许多因素,但液态水和大气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5.(水平1)下列有关太阳辐射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太阳辐射能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却是地球上最主要的能量源泉
B.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
C.太阳辐射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所利用的煤、石油、天然气是矿物燃料,与太阳辐射能无关
【解析】选D。太阳辐射能只有二十二亿分之一到达地球,对于地球而言,该能量非常巨大,是地球上地表环境最主要的能量源泉。维持地表温度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地球上的水循环、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也是来自太阳辐射。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的主要能源是来自太阳辐射。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历史时期植物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质被埋藏到地下,经过漫长的地质演变转化而形成的,是固定下来的历史时期的太阳辐射,故其与太阳辐射有关。
6.(水平2)太阳活动常对地球上的生产生活产生影响,其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吹袭地球后,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
①南北两极出现极光现象
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影响无线电长波通信
④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解析】选A。剧烈的太阳活动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吹袭地球,干扰地球的磁场,从而使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②正确;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①正确;带电粒子流干扰地球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导致无线电短波受到影响,③错误;白夜是指高纬度地区的“明亮的夜晚”,是太阳处于地平线之下,“夜晚仍然明亮”的现象。这是由于大气对阳光的折射和散射作用的结果,④错误;故①②正确。
PAGE
-
15
-第一单元
1.宏观思路:本单元讲授的是宇宙中的地球,学习的重心是“地球”,不是宇宙。在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后,联系地球的演化、圈层的相互作用,增强对地球科学知识的认识。
2.复习策略:
认识角度
学会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在宏观层面上主要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在微观层面上主要是分析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重点不是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本身,而是分析它们对地球的影响,结合生产生活的相关案例(植物差异、主要能源、信鸽迷失方向等),运用实例分析影响,同时要注意辩证地看待影响,学会从利弊两个方面分析
数理分析
对比太阳系八颗行星的数据信息,通过数理分析说明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过程推理
地球演化过程内容比较抽象,需要运用《地质年代表》中的数据和其他相关资料描述地球的演化过程
图像运用
充分借助教材中的各种图形、图像,增强对地理事像的直观认识。同时对于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可以通过自绘简易的示意图进行理解
一、航天基地建设区位分析
1.我国四大航天发射基地:
(1)酒泉有利发射条件是:
①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大气透明度好;
②深入沙漠腹地,安全性好。
(2)文昌发射基地的优势是:
①从纬度看,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可增加有效荷载;
②从交通条件看,濒临南海,有利于运输大型设备;
③从安全性看,火箭残骸落入大海,造成危害的概率低。
2.发射时间、方向和回收场地选择:
发射时间
①发射时间:在一天中一般选择在晴朗无云的夜晚,主要是便于定位和跟踪观测;②我国发射时间:主要选择在北半球冬季
回收场地选择
我国的回收场地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地势平坦,视野开阔,便于搜救;人烟稀少,有利于疏散人群;气候干旱,多晴朗天气;地质条件好
下图是“某区域略图”。读图,完成问题。
试分析①地建设航天发射基地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解析】航天发射基地可从①地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人口分布等角度分析。但①地为热带雨林气候,阴雨天气较多,对航天发射不利。
答案:有利条件:纬度低、海运便利、地势平坦开阔、人口稀少等。
不利条件:天气多变。
二、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
1.全球太阳辐射时空分布规律:
世界各地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不均衡,如图所示:
(1)空间分布
①不同纬度分布: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相同纬度分布: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地势高处太阳辐射强,地势低处太阳辐射弱。
(2)时间分布
夏季太阳辐射强于冬季太阳辐射。
2.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空间分布: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从总体上看是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大。我国太阳辐射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体分布如图所示: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我国年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
材料二 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图。
(1)由上述材料可知,我国太阳辐射最贫乏的地区在哪?
(2)全球年太阳总辐射量的纬度分布规律是怎样的?
(3)为什么乌鲁木齐比海口年太阳总辐射量丰富?
(4)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影响某地年太阳总辐射量的主要因素。
【解析】第(1)题,结合材料1可知,我国太阳总辐射量贫乏区在四川盆地。第(2)题,由材料2可知,全球年太阳总辐射量的纬度分布是由低纬向高纬度递减。第(3)题,乌鲁木齐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晴天多,年太阳总辐射量丰富;海口属于热带季风气候,阴雨天气多。第(4)题,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总体是西部地区多于东部地区,主要是天气状况的影响;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是低纬度地区多于高纬度地区,主要是纬度因素的影响。
答案:(1)四川盆地
(2)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
(3)乌鲁木齐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降水少,晴天多,年太阳总辐射量丰富。
(4)纬度因素和天气状况。
PAGE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