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常见的酸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3节 常见的酸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19 16:01: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章第3节常见的酸习题精练
一、选择题
下列有关酸的性质说法正确的是(?
?

A.
浓盐酸和浓硫酸盛放在敞口容器中,质量都会减小
B.
浓盐酸、浓硫酸都能使纸张炭化
C.
浓盐酸、浓硫酸都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碳
D.
稀盐酸和稀硫酸都可用于除铁锈
下列关于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
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B.
稀硫酸能用来除铁锈
C.
稀硫酸与碳酸钠溶液混合有气泡冒出
D.
浓硫酸倒入水中,溶液温度会降低
关于硫酸的说法错误的是
A.
稀硫酸与锌反应可制得氢气
B.
稀硫酸可用于除铁锈
C.
可将水注入浓硫酸中进行稀释
D.
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氢气
如图所示,在小烧杯乙和丙中分别放入不同的物质后,立即用大烧杯甲罩住小烧杯乙和丙。下列有关现象或结论的说法错误的是()
A.
乙:浓盐酸????丙:紫色石蕊试液。?现象:丙中石蕊试液变红
B.
乙:浓氨水????丙:无色酚酞试液。?现象:丙中酚酞试液变红
C.
乙:浓硫酸????丙:氯化钡溶液。???现象:丙中产生白色沉淀
D.
乙:水????????丙:浓硫酸。???????结论:丙中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
下列有关硫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将浓硫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其溶质质量分数会减小
B.
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C.
实验室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制取二氧化碳比用稀盐酸和石灰石反应速率快
D.
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硫酸是一种常见的酸。下列关于硫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组成:硫酸溶液中有H+和SO42-两种微粒,且数目相同
B.
?性质:能与碱、多种金属和CO2、SO3等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
?用途:可用于清除铁表面的氧化铁和生产化肥硫酸铵
D.
?检验:滴入氯化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滴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硫酸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浓硫酸可用于干燥
B.
浓硫酸可使纸张炭化
C.
实验室可用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制备
D.
稀硫酸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小金发现稀硫酸和氧化铜反应时,短期内观察不到明显现象。于是改进了实验(如图),很快观察到有明显现象。取反应后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无现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倾倒浓硫酸时操作不规范
B.
该实验不能说明一定是由于升高温度加快了反应速率
C.
小金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黑色固体消失,溶液呈蓝色
D.
反应后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CuSO4
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质量减少的是()
A.
生石灰
B.
浓硫酸
C.
石灰石
D.
浓盐酸
下列四个实验方案设计中,合理的是(?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
B.
稀释浓硫酸
将水沿器壁慢慢注入浓硫酸里,并不断搅拌
C.
除去氯化钠溶液中的氢氧化钠
加入适量的稀硫酸
D.
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
加水充分溶解,过滤
A.
A
B.
B
C.
C
D.
D
二、填空题
对知识及时整理与归纳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法。某同学在学习了硫酸的化学性质后,初步归纳出稀硫酸与其他物质相互反应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五个圈中的物质属于不同的类别)。
(1)已知X是金属单质,则X可以是__________。(填一种即可)
(2)少量Fe2O3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据此可知稀硫酸的用途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写出BaCl2与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挤出浓盐酸。
(1)实验现象是??????????。
(2)
该实验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是??????????。
如图所示,一个倒置的大烧杯内放置甲、乙两个小烧杯。甲杯中盛有浓盐酸,乙杯中盛有紫色石蕊试液。一段时间后将观察到??????????,这是因为??????????。如果用浓硫酸代替浓盐酸做上述实验,不能观察到相同的现象,理由是??????????。
(1)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涂在滤纸上,滤纸很快变黑,该实验说明浓硫酸具有________________性。
(2)如图,用滤纸折成一只纸蝴蝶并在纸蝴蝶上喷洒紫色石蕊试液,然后挂在铁架台上;另取一只盛有浓盐酸的烧杯放在纸蝴蝶的下方,过一会儿,发现纸蝴蝶的颜色逐渐变成红色。该实验说明浓盐酸具有_____性。
三、实验探究题
I浓盐酸具有_________性,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会挥发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相结合,在瓶口可以看到有________。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不考虑水分蒸发),则溶液的质量________(填”变大”或”变小”),溶质的质量分数________(同上);实验室浓硫酸能用干燥气体,是因为它有________性。浓硫酸稀释时,应将_________倒入________中,以免酸液飞溅。
II.某同学把自制的一种黄色花汁,分别滴加到下列不同的试剂中,并记录观察到的现象如下表所示。
试剂
稀盐酸
食醋
蔗糖水
蒸馏水
肥皂水
烧碱溶液
石灰水
颜色




绿
绿
绿
请分析上表,并回答下列问题:
(1)该花汁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作酸碱指示剂。
(2)蚊子叮咬人时射入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使皮肤红肿、痛痒。要缓解这种症状,简易可行的办法是在叮咬处涂抹上述试剂中的________。
III.酸、碱、盐在生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1)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硫酸反应时,溶液pH变化如图所示。
①根据图示判断该实验是将__________滴入到另一种溶液中。
②滴入溶液体积为V2
mL时,溶液中溶质为___________(填化学式)。
(2)测定某酸溶液pH时,如果用湿润的pH试纸进行测定,会使测得的pH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3)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____________。
硫酸和盐酸是实验室常用的试剂。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组试管中都产生H2,若要制得较纯的H2,选稀硫酸而不选盐酸的原因是:_____。
(2)B组试管中实验现象相同,该现象是_____。右侧试管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3)鉴别稀硫酸和盐酸的试剂是_____。
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它可溶于水,得到黄绿色的氯水。它易与氢氧化钠反应,不与硫酸反应。
(1)小明对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1: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只有物理变化
假设2: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小明向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由溶液变红可知氯水显________性,从而知道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假设2成立。
(2)小明对褪色现象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了解到氯水有漂白性。氯水中有氯气分子,还有氯气与水反应得到的盐酸和次氯酸(HClO)。他对氯水的漂白性提出了3种假设:
A.盐酸有漂白性?
B.氯气有漂白性?
C.次氯酸有漂白性
经过认真思考,小明否定了假设A,请写出依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室制备的氯气往往带有水蒸气和其他杂质。为了探究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必须要用纯净、干燥的氯气。图甲是小明为了干燥氯气所设计的装置图。请在图甲中将广口瓶中的导管画完整,并在图中的(???
)处写出试剂名称。最后,将经过除杂后得到的干燥氯气通入装有有色布条的试管中(如图乙),布条颜色不变。得出结论:氯气不具有漂白性。
(3)次氯酸除了有漂白性外还有不稳定性。小明用试管取次氯酸见光分解后剩余的液体,并向试管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发现有白色沉淀,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________。
答案和解析
1.【答案】D
【解析】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放在敞口容器中,质量会减小,而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放在敞口容器中,质量会增大,A错误;浓硫酸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能使纸张炭化,而浓盐酸不具有,B错误;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来干燥二氧化碳,而浓盐酸不具有,C错误;稀盐酸和稀硫酸都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故都可用于除铁锈,D正确。
2.【答案】D
【解析】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正确;
B.稀硫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故可用来除锈,正确;
C.硫酸可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二者混合有气泡冒出,正确;
D.浓硫酸沿着容器壁缓慢注入水中,不能倒入,溶于水放热,会使溶液温度升高,故错误。??
3.【答案】C
【解析】?A、稀硫酸与锌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可制得氢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B、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稀硫酸可用于除铁锈,故选项说法正确。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
D、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氢气反应,浓硫酸可用来干燥氢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4.【答案】C
【解析】A.浓盐酸挥发出来的氯化氢和石蕊溶液中的水形成盐酸,故能使丙中的石蕊变红,故A选项正确;?
B.浓氨水中的氨气分子运动到酚酞试液中,使酚酞试液变红,故B选项正确;?
C.浓硫酸没有挥发性,较难运动到氯化钡溶液中,在丙烧杯内不能产生白色沉淀,故C此项错误;?
D.浓硫酸有吸水性,它会通过水分子的运动吸收乙烧杯内的水而使自身的质量分数减小,故D选项正确。
故选C。
??
??
5.【答案】C
【解析】A、浓硫酸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导致溶液质量增加,但是溶质的质量不变,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故正确;
B、浓硫酸不慎沾到皮肤上,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故正确;
C、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生成硫酸钙,微溶于水的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阻碍反应进一步进行,故错误;
D、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故正确;
故选C.??
6.【答案】C
【解析】A.根据H2SO4可知,硫酸溶液中有H+和SO42-两种微粒的数目之比为2:1,故A错误;
?B.硫酸能够与金属氧化物反应,不能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故B错误;
?C.硫酸与氧化铁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可以除去铁锈;硫酸与氨水反应生成硫酸铵,故C正确;
?D.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钡,也可能是氯化银,因此无法检验硫酸,故D错误。
?故选C。??
7.【答案】C
【解析】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可用于干燥,故A正确;
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可使纸张炭化,B正确;
块状石灰石与稀硫酸反应,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钙,硫酸钙覆盖在石灰石表面,阻止反应进一步进行,不能用于制备,C错误;金属表面锈的主要成分是金属的氧化物,
能与稀硫酸反应,
稀硫酸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
D正确。
8.【答案】D
【解析】A.稀释浓硫酸时应该用玻璃棒搅拌,倾倒浓硫酸时操作不规范,故A不符合题意;
B.该实验可能是硫酸的浓度增大而引起的反应速率加快,所以不能说明一定是由于升高温度加快反应速率,故B不符合题意;
C.小金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黑色固体消失,溶液呈蓝色,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CuO+H2SO4=CuSO4+H2O,故C不符合题意;
D.烧杯中发生的反应为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取反应后的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无现象,则发生的反应:2NaOH+H2SO4=Na2SO4+2H2O,推出反应后烧杯中溶液的溶质为H2SO4和CuSO4,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9.【答案】D
【解析】A.生石灰是氧化钙的俗称,能和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使质量增加,故不符合题意;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能吸收空气中水蒸气使质量增大,故不符合题意;?
C.石灰石不与空气中成分反应,质量无明显变化,故不符合题意;?
D.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质量减小,故符合题意。
故选:D。??
10.【答案】A
【解析】A.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氧气不能,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滴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水中,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的是二氧化碳,无明显变化的是氧气,能一次鉴别出这两瓶气体,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合理;
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C.氢氧化钠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D.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
故选A。??
11.【答案】(1)铁(或锌等,合理即可);
(2)红棕色粉末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除锈;
(3)BaCl2+H2SO4=BaSO4↓+2HCl
【解析】(1)酸能与活泼金属反应,已知X是金属单质,则X可以是铁(或锌等,合理即可);
(2)Fe2O3与稀硫酸反应的实验现象为红棕色粉末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据此可知稀硫酸可用于除锈。
(3)硫酸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H2SO4=BaSO4↓+2HCl。
故答案为:
?(1)铁(或锌等,合理即可);
(2)红棕色粉末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除锈;
(3)BaCl2+H2SO4=BaSO4↓+2HCl.??
12.【答案】湿润的紫色石蕊小纸花变红
分子在不断运动
【解析】(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湿润的紫色石蕊小纸花中的水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能使湿润的紫色石蕊小纸花变红;
(2)
两者没有直接接触,
该实验说明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13.【答案】乙烧杯中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分子扩散到乙烧杯的溶液中得到盐酸,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浓
硫酸无挥发性
14.【答案】(1)脱水;
(2)挥发性和酸
【解析】解:(1)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浓硫酸,涂在滤纸上,滤纸很快变黑,是因为浓硫酸具有脱水性,能把木材、纸张等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脱出”结合生成水。
(2)用滤纸折成一只纸蝴蝶并在纸蝴蝶上喷洒紫色石蕊试液,然后挂在铁架台上;另取一只盛有浓盐酸的烧杯放在纸蝴蝶的下方,过一会儿,发现纸蝴蝶的颜色逐渐变成红色。是因为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形成盐酸,盐酸显酸性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浓硫酸具有脱水性、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答案】I.
挥发;白雾;变小;变小;吸水;浓硫酸;水
II.
(1)可以
(2)肥皂水
III.
(1)①硫酸(H2SO4);②Na2SO4、H2SO4
(2)偏大
(3)熟石灰(氢氧化钙)
【解析】
I.
【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酸的特性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根据浓盐酸和浓硫酸的特性分析解题;
【解答】
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会挥发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氯化氢气体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相结合,在瓶口可以看到有白雾。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由于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溶液的质量会变小,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小;实验室浓硫酸能用干燥气体,是因为它有吸水性。浓硫酸稀释时,应将浓硫酸倒入水中,以免酸液飞溅。
II.
【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的酸碱中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根据酸碱特性分析解题,花汁遇酸碱溶液变色,说明可以用作酸碱指示剂。酸碱可以中和;
【解答】
(1)观察图表可知,该花汁遇酸碱会变色,可以作酸碱指示剂。?
(2)蚊子叮咬人时射入蚁酸(具有酸的性质),使皮肤红肿、痛痒。因肥皂水呈碱性,要缓解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肥皂水。
III.
【分析】
本题考查常见酸和碱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根据图示溶液pH变小判断该实验是将硫酸(H2SO4)滴入到另一种溶液中。②滴入溶液体积为V2?mL时,PH值小于7,说明溶液中氢氧化钠已被酸中和,由此分析溶液中的溶质;测定某酸溶液pH时,如果用湿润的pH试纸进行测定,湿润的试纸会对酸溶液有所稀释,会使测得的pH偏大;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熟石灰(氢氧化钙)。
【解答】
(1)①根据图示溶液pH变小判断该实验是将硫酸(H2SO4)滴入到另一种溶液中。②滴入溶液体积为V2?mL时,PH值小于7,说明溶液中氢氧化钠已被酸中和,故溶液中溶质为Na2SO4、H2SO4。
(2)测定某酸溶液pH时,如果用湿润的pH试纸进行测定,会使测得的pH偏大。
(3)用来改良酸性土壤的碱是熟石灰(氢氧化钙)。
故答案为:
?I.
挥发;白雾;变小;变小;吸水;浓硫酸;水
II.
(1)可以
(2)肥皂水
III.
(1)①硫酸(H2SO4);②Na2SO4、H2SO4
(2)偏大
(3)熟石灰(氢氧化钙)??
16.【答案】(1)盐酸有挥发性(或盐酸挥发出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2)红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
?
Fe2O3+3H2SO4=Fe2(SO4)3+3H2O;
(3)硝酸钡溶液(合理即可)
.
【解析】
【分析】
(1)根据浓盐酸有挥发性分析;
(2)根据氧化铁和盐酸、硫酸的反应分析;
(3)根据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生成硫酸钡沉淀分析。
【解答】
(1)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会影响氢气的纯度,故填:盐酸有挥发性(或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使制得的氢气中混有氯化氢气体)。
(2)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氯化铁与硫酸铁均溶于水,且水溶液均呈黄色,所以观察到的现象是红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故填:红色固体逐渐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黄色;
右侧试管中的反应是氧化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与水,故填:Fe2O3+3H2SO4=Fe2(SO4)3+3H2O。
(3)稀硫酸和盐酸中的酸根离子不同,区别两种溶液时,可向两种溶液中滴加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稀硫酸,无明显变化的是盐酸,故填:硝酸钡溶液(合理即可)。??
17.【答案】(1)酸
(2)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且不褪色;???????
(3)HCl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酸碱指示剂,浓硫酸性质等,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将题中的知识认知透,然后结合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难度一般。
【解答】
(1)酸性溶液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后变红,实验中观察到溶液变红,说明溶液显酸性;
故答案为:酸。
(2)根据题目信息可知,氯气与水反应生成了盐酸和次氯酸,盐酸使溶液显酸性,可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但是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可以使颜色褪去,因此该过程使颜色褪去的是次氯酸,与盐酸无关;制取干燥气体,且不吸收氯气,常用浓硫酸,浓硫酸不吸收氯气,只吸收水蒸气,因此甲中是浓硫酸,为了保证气体充分流经浓硫酸,气体从长管进气;
故答案为: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且不褪色;。
(3)小明用试管取次氯酸见光分解后剩余的液体,并向试管中滴入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发现有白色沉淀,说明分解的产物中含有盐酸。
故答案为:HCl。??
第2页,共2页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