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单元试教汇报(课件6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教科版(2017秋) 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单元试教汇报(课件6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教科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8-19 09:33: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光》单元新教材试教报告
1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2
3
4
光单元
试教报告
每课试教分析
甄选精品活动体验探究力量
单元试教感受
8月
接到试教通知,做试教准备。
9月
逐课研讨和组内教师揣摩课程。
9月
正式进入试教阶段。
10月
撰写试教报告。
试教全过程
试教过程全回顾
00
2018年8月-10月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1
概述
基于文献,理解相关概念
基于课标,理解教材体例
基于教材,实现教学进阶
基于学情,符合认知水平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基于文献,理解相关概念
《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相关概念的解释。
01
我们对本单元相关概念的理解。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课程标准》中对本单元相关概念的解释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我们对本单元相关概念的理解。
在《以大概念理念进行科学教育》这本书中提到:物体可以对其他物体产生作用,即使它们并不接触。例如光,不论它是来自近处的光源;还是来自很远距离外的太阳和其他恒星,我们都能看见,因为光对它到达的物体产生了效应。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在《小学科学课标》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对本单元相关概念进行了解释,提出的“物质”“能量”“光能”是物质科学中的基本概念,“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正是通过对具体“太阳光”的特征和“光”性质的认识,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光”概念。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在知识目标中指出:识别来自光源的光,如太阳光、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如月光;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描述太阳光穿过三棱镜后形成的彩色光带,知道太阳光中包含有不同颜色的光。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我们对本单元相关概念的理解
光源: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
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的现象。
光的反射: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物体,会发生反射,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
光的色散:复色光通过棱镜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
1.基于课标,理解教材体例
四板块式结构帮助教师理清探究流程。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利用贴近生活的实验材料,利用清晰有过程的图片呈现教材内容,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
基于课标,理解教材体例
“源起生活,归纳本质,再回归生活”的内在逻辑关系,帮助教师理解科学本质。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这样的体例让教师能很准确把握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流程,真正做到了编者给上课的教师“一条线索”,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逻辑关系:
观察生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科学本质。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删除了光与热部分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增加了光的折射内容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将资料库的色散变为正课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弱化影子的概念及形成原因
1.基于课标,理解教材体例
《光》属于小学科学课程高阶内容。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基于教材,实现教学进阶
本单元内容与八年级上“物理”第四章《光现象》衔接紧密。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1.基于课标,理解教材体例
皮亚杰把儿童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四大阶段。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基于学情,符合认知水平
即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一岁半、两岁,相当于婴儿期;前运算阶段,
第一阶段
从六、七岁到十一、十二岁,相当于学龄初期,即小学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第三阶段
从十一、十二岁到十四、十五岁,相当于学龄中期,即初中阶段。
第四阶段
四大
阶段
揣摩教材内容感悟科学本质
01
第二阶段
从两岁到六、七岁,相当于前学龄前;具体运算阶段,
甄选精品活动,体验探究力量
2
从文本到实践,精心设计探究活动。
(1)遵循探究流程
(2)回归科学起源
(3)依托教材,兼顾儿童认知特点
甄选精品活动,体验探究力量
2
(1)依托教材,兼顾儿童认知特点
甄选精品活动,体验探究力量
2
学生对光传播的特点缺乏了解,因此确定学习起点从对比声音传播特点开始。
甄选精品活动,体验探究力量
(2)从实践到结论,促进学生理解光的变化。
2
探究式
教学
直线传播
光的
折射
制作
潜望镜
光的反射
2
甄选精品活动,体验探究力量
从一到更多,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1)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甄选精品活动,体验探究力量
2
归纳法和演绎法
即从个别现象出发、抽象出共性,归纳推理出一般的结论,再将结论演绎到个别事物的特性中。
光路变化
光的传播
1.光沿直线传播
2.光的折射
3.光的色散
4.光的反射
2
甄选精品活动,体验探究力量
(2)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方法
归纳法和演绎法
讨论法
演示法
阅读法
甄选精品活动,体验探究力量
2
演示法
演示实验:在鱼缸里的鱼想要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这是一个需要长时间观察的实验,我们采用演示法来教学,将鱼缸放在班级,使学生经历一个长期观察变化的过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甄选精品活动,体验探究力量
2
阅读法
让学生通过查资料的方法,搜集能够证明光的更多变化。经历科学阅读,大大提高了本单元的学习效率,将抽象的问题变得具象,能够多角度地去解释光这些我们看不见的地方的变化。
(1)学生个人记录单分析
本单元采取小组记录形式,每个学习任务完成后都要把观察到的结果、搜集到的证据、得出的结论等内容记录到实验记录单上。学生在记录过程中,能够做到及时、详尽,能够将本组的观点总结到记录单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形成了很好的记录习惯,本单元的实验记录单设计合理,学生使用起来很适切。
(2)课堂教学活动观察的分析
本单元的每一课都为学生设计了1--2个课堂教学活动,并且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分层次地在课堂上展开,其中包括动手实验、科学阅读、观察记录、观看视频、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等。学生通过实验能够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本来很抽象的内容变得简单有趣。
每课试教分析
3
1
3
5
7
2
4
6
单元教材内容
第1课主要内容:能识别来自光源的光,
能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并能在实验中感悟到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第1课前测:光是从哪里来的?
第1课前测:光是从哪里来的?
聚焦问题:光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对光有哪些了解?
探究活动:“寻找光源”图中哪些是光源?
第1课研讨活动:(1)如果没有光,会发生什么?
(2)“黑箱”中的苹果
第2课主要内容:设计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实验。能用实验中的现象分析,推理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第2课前测:声音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
第2课前测:声音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光的传播有什么特点呢?
第2课探究活动:观察光的传播方式实验。
第2课探究活动:观察光的传播方式实验。
第3课主要内容:通过实验活动,学生探究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光遇到不同物体时,会发生通过、部分通过和不通过等现象。
第3课前测:光能否穿过墙面?
学生认知非常的统一,所有学生都知道光是无法穿越墙面的。
第3课探究内容:光照射玻璃、纸和书的探索
第3课探究内容:光照射烟雾。
烟雾浓,烟雾密度大,产生烟量快。
第3课研讨内容:日食、月食现象的解释。
第4课主要内容:研究光在传播途中遇到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时,传播方向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4课前测:光能穿过物体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吗,这时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变化吗?
前测中我们发现学生虽然不是很熟悉光的折射现象,但当说到将一根筷子放入水中时会看到一根“弯折”了的筷子,学生便会有所理解。
第4课探究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对比实验来验证光传播过程中传播线路是否会发生变化。
第4课后测:对光在传播受到阻碍以及之后的变化有了更为准确的认识。
第5课主要内容:能通过实验发现各种色光在不同介质中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
第5课前测: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光进入玻璃后也能发生折射现象,只有少数同学能说出光是多种颜色的。
第5课前测:大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光进入玻璃后也能发生折射现象,只有少数同学能说出光是多种颜色的。
第5课探究内容:三棱镜折射、彩色轮制作
第6课主要内容:探究光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会有怎样的变化。
第6课前测:光的反射现象
对于光的反射,大多数学生不能准确的描述其含义,但对于光的反射现象,学生是熟悉的。学生经常玩这样的游戏,用一块小镜子或者金属的文具盒在太阳下晃动,把反射光投射到天花板上或其他物体上。
第6课探究内容:反射规律探究
第6课研讨内容:画出反射光线。
第7课主要内容:制作潜望镜。
第7课主要内容:制作潜望镜。
单元试教感受
4

光的传播路线
光的折射
光的反射
三棱镜应用
太阳光组成
单元设计
01
环节一
环节三
环节二
环节四
聚焦环节
探索环节
研讨环节
拓展环节
教材设计
02
内用设计
03
10个
实验活动
2个
制作活动
光的组成
光的传播
光的折射
光的反射
对光的深入思考
光反射的应用
传播中的阻碍
光源的认识
教材思路明确
04
THANK
YOU!